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104270
编辑推荐
解密但丁《地狱》,并深度解读丹·布朗国际畅销书《地狱》
内容简介
以丹·布朗的畅销小说《地狱》为切入点,《〈地狱〉解码》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丹·布朗的地狱景象并绘声绘影地描述了但丁及其创造的世界。与《达·芬奇密码》类似,本书提供了更多有关但丁的信息。具体而言,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在于探索《地狱》重要的特征之一:不同于以往史诗讲述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故事,但丁将他自身置于这部诗作中心,格外强调自身的亲历,并将诗中地狱与当代佛罗伦萨联系起来,因此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地狱》中也有涉及超自然及神秘色彩之处,但是但丁反复将他所熟知的世界置于其中。但丁将史诗个人化给后来的作者诸多启示。本书第二部分举例说明后世作家对此反应如何,既包括传统文学作品,也包含通俗文学作品。后,本书深入分析了但丁诗作对丹布朗的影响。
目 录
导读
章 主人公但丁:将自身作为诗作主人公如何改变一切
第二章 但丁可耻的同时代人
第三章 分裂的世界:政治、战争和流放
第四章 地狱里的传教士
第五章 人间地狱:但丁对于地点的处理
第六章 但丁《地狱》的影响
第七章 传承《地狱》的大众文化
第八章 丹·布朗的《地狱》与但丁作品
第九章 丹·布朗的《地狱》中提及的《神曲》典故
附录 但丁时代及其生平主线
致谢
章 主人公但丁:将自身作为诗作主人公如何改变一切
第二章 但丁可耻的同时代人
第三章 分裂的世界:政治、战争和流放
第四章 地狱里的传教士
第五章 人间地狱:但丁对于地点的处理
第六章 但丁《地狱》的影响
第七章 传承《地狱》的大众文化
第八章 丹·布朗的《地狱》与但丁作品
第九章 丹·布朗的《地狱》中提及的《神曲》典故
附录 但丁时代及其生平主线
致谢
媒体评论
一次畅享但丁著名诗篇及其创造的惊世骇俗的后世生活的迷人穿越之旅。作者像撰写自己的推理小说一样推出了他们的解密报告。这是一个从开篇到结尾都很精彩的故事,记述了21世纪的读者、作家和创作名人如何被但丁跨越700多年的个人史诗所吸引并为之着迷。
——威廉·肯尼迪,康奈尔大学比较文学教授
黛博拉和马克消除了核心但丁学者与流行文化世界之间的隔阂。从但丁到丹·布朗是一次文化的飞跃,一次穿越时空并跨越空间的飞跃。黛博拉和马克使得这一飞跃不再荆棘密布、变幻莫测。
——桑多·伯克,艺术家、制片人、《但丁的地狱》(插图版)作者
这本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的但丁史诗解密报告精彩而严谨,是一本之书,尤其是丹·布朗畅销小说《地狱》的书迷。黛博拉和马克异常细致的研究使得丹·布朗呈现的现代世界中少数幸运儿的技术乌托邦与但丁《神曲》中丰富的、充满诗意的美丽光明的景象之间根本的、客观的区别得以极大的展现。
——约瑟佩·马佐塔,耶鲁大学斯特林教授、美国但丁协会前总裁
在线试读
导读
像丹布朗这样受欢迎的作家选择但丁《神曲》三部曲之一的《地狱》作为作品出发点,是不难理解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总能给后世作者以启迪,但是很少有诗作能像但丁的《地狱》一样给予后来者如此丰富的创作启示。这一杰作的某些特点尤其适合进一步的改编和完善。
这部诗作的伟大之处部分在于其作者但丁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视角。《神曲》是一部史诗,而史诗创作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神曲》的大部分创作遵循了这些习俗,但是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所背离:但丁选择将他自身置于这部史诗的中心。与其他史诗不同,《地狱》前所未有地强调诗人的亲身经历。
这一特点对史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世作家从中获益良多。但丁将他自身经历置于《地狱》中心,因此保证了这部诗作深层结构中的张力,同时也为《地狱》中讲述的故事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地狱》是一部古典诗作,而现代读者通常对古典诗作倍感陌生。但丁选择角色及地点的特殊性也为《地狱》增添了不少陌生感。与所有史诗一样,但丁的诗作内容广泛,从地狱深处到宇宙星辰都有所涉及,其中包含小城镇的对抗、政治积怨、宗教争端、造谣中伤以及流言蜚语。
丹布朗从《地狱》中获取了很多但丁的信息。他清楚但丁所创造的地狱的视觉想象力、富丽堂皇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带来的冲击力。与许多其他在此之前向但丁致敬的作家一样,布朗领悟了但丁关于来世原罪与惩罚之间的联系,即一报还一报。同时,他非常赞赏但丁坚持地狱之旅与人间生活的相关性——经常反映人间生活中腐败和犯罪的来世的道德含义。后,布朗抓住了现代作家没有探索的但丁诗作的一个方面——预言与失控的愤慨相结合的诗作。在他自己的小说中,他用但丁的诗作作为出发点。他的但丁是另一个版本的但丁。本书解释了《地狱》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以及为什么给其他作家提供了如此多的启示。后面会看到,有两件事并无必然联系:伟大的文学作品可能会逐渐消亡,也可能激发后来人的创作灵感。但丁的《地狱》则结合了这两种文学特质。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地狱》像其他古史诗一样晦涩难懂。其奥妙之处在于稍带异域风情,但丁提及大量读者不为人知的人或事,并且他对人、地、物的感受也不同于一般读者。如果想要通读但丁作品——这件事也很值得一做,通常你首先应了解但丁本人、他的时代,以及史诗。
让我们首先考虑《地狱》之类的史诗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史诗是一种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其特点是背景庞大、人物众多;此类作品通常用于庆贺某个民族的成立,例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讲述罗马帝国相关故事;荷马的《伊利亚特》重述特洛伊战争。史诗通常从程度上讲述了一个民族的起源、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及他们作为一个部落或国家终的命运。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时刻铭记:《地狱》并不仅限于此,它是一部众人公认的经典作品,其经典之处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因此,我们不应该继续探究《地狱》是何诗体,而应该深入思考时间给《地狱》带来了什么烙印,读者对其态度如何,以及众人对其评价如何。
这种解析方式也许有些许奇怪,但是学者们经年累月地记录着读者如何阅读,以及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希望自己作品如何被解读。其中有些记录穷尽详细之能事,事无巨细地记录后世对某部作品的反应;也有些记录更为粗略、简要。本书将采用第二种方式分析《地狱》。在考虑何为经典作品时,我们应该将一部艺术作品对后世其他艺术创作起到何种作用,读者如何利用其解决问题,以及读者如何挖掘作者有可能未传达的意图列入考虑范围。
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集中探索一部经典作品的可改编性,深入挖掘文本对其他作者及新观众的启发意义。这里强调的是人性的变化,尤其是读者人性的变化。具有高度改编性的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对《地狱》之类的经典作品的解读具有高度可变性。这部诗作的可改编性在于它在不同时期引发不同的读者反应。但丁的《神曲》,尤其是《地狱》,有诸多解读版本:各地不同的读者对其都有不同的解读,作家亦是如此。因此,许多文学作品经常直接引用《地狱》中的典故、戏说、主题材料再利用或模仿但丁的写作风格创作等。
意识到一部作品具有高度可改编性并不困难,因为后世必然有多部作品对其进行引用。如若要探究这部作品为什么如此适用于改编,为什么有如此多作家反复引用,为什么这些引用效果如此之好,就比较困难了。换句话说,但丁诗作中有何特别之处给予丹·布朗及其他作家灵感继续创作?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探究,但是本书主要目的在于解答《地狱》对其他作家的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目的在于探索《地狱》重要的特征之一:不同于以往史诗讲述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故事,但丁将他自身置于这部诗作中心,格外强调自身的亲历,并将诗中地狱与现代佛罗伦萨联系起来,因此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地狱》中也有涉及超自然及神秘色彩之处,但是但丁反复将他所熟知的世界置于其中。本书章至第五章将研究这种想象性创新方式带来的结果,其在永恒与特定历史时期之间形成极大张力,以及《地狱》中人物和事件给读者带来的神秘感。这种模糊性不可避免,同时影射重重,引人深思。
但丁将史诗个人化给后来的作者诸多启示,本书第二部分将举例说明后世作家对此反应如何,其中既包括传统文学作品,也包含较为通俗文学作品。终,本书结尾部分将深入分析但丁诗作对丹布朗的影响。
章 主人公但丁:将自身作为诗作主人公如何改变一切
维吉尔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宫廷诗人,他的诗作主题通常为政治和文化范畴,例如埃涅阿斯如何建立罗马帝国及其其他英雄事迹等,读者对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主题并不陌生。维吉尔要做的就是利用非凡的写作才能将松散的素材组合成美丽的文学语言。在撰写《埃涅阿斯纪》时,除了几处向缪斯祈祷之外,维吉尔并未将自己置身诗中。埃涅阿斯的英雄事迹与维吉尔所在世界存在必然联系,维吉尔要做的是将其驶过时间长河,隐藏在诗中各处。
约翰·弥尔顿在史诗《失乐园》中同样阐述了反叛天使撒旦、上帝与撒旦的天堂之战、撒旦与同谋被驱逐以及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诱惑并堕落的故事。弥尔顿试图“证明上帝于人之公正性”,但是他并未将自己写入诗中。就像维吉尔一样,弥尔顿有时也会要求上帝给予灵感,他曾经说过《失乐园》是他在深夜受到缪斯启示而写成。然而,他在诗中角色也仅限于此,就像任何一个平凡的基督徒一样。维吉尔和弥尔顿在诗歌创作方面严格遵守荷马史的诗创作模式,荷马的《奥德赛》与《伊利亚特》都是西方文化史中的史诗典范。荷马是一位传奇故事的咏诵者,而不是自我才能的记述者。
但丁的写作风格则完全不同。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开头歌颂“武器与英雄”,而但丁写道:“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发现我身陷一片昏暗的森林,因为我迷失了正路。”(《地狱》1.1—3)此处格外强调“我”,但丁是这部史诗中不折不扣的主人公,他的诗作比维吉尔和弥尔顿的诗作更能体现自我。他并不是在简单陈述,而是在描述自我如何在人性救赎路上发现人性之美。
但丁脱离史诗创作传统的文风非常大胆,但是他的大胆之处并不仅限于将自己作为史诗的主人公。在《地狱》开头,但丁区分了两个自我:一个是诗人但丁,另一个是朝圣者但丁。诗人但丁在文中叙述了来世的一次旅行,而朝圣者但丁则在故事中是和导师维吉尔一起通过地狱及炼狱的旅行者。
但丁将自身作为诗作主人公起到的作用在整个《地狱》中都有所体现,他必须在诗中处处影射自己,塑造自身形象。因此,但丁个人特征就变得异常重要:他的气质、性情、雄心等个人特点成为写作原材料,因此他的个人特质并不会因为史诗作者的身份消失,而是永存在诗中。
昏暗森林:但丁与维吉尔相遇
但丁从诗作开篇描述自身进入来世旅程原因时就开始强调自己的重要作用:他在“昏暗的森林”中迷失了“正路”,身心俱疲,就像是刚从海里逃到岸上的人一样,喘息未定。突然间,其他角色从不同方向登上了舞台,他不再是单独一个人:他突然遭到一只豹子、一头狮子和一匹母狼的突袭。这只瘦骨嶙峋、凶相毕露的母狼形成了的威胁,一步步地紧逼他退向“太阳沉寂”的森林中,那里让人绝望。(《地狱》1.60)
这是全诗中象征意义的一幕,很多细节都充满寓意。寓言通常用比喻性语言描述事物,因此事物通常具有其他意义。但丁逐渐偏离正义及真理,开始在谬误和绝望中挣扎。森林和三种野兽的形象在各种传统作品中都曾出现——文学作品、神话作品、肖像学作品及民俗故事等。例如,森林使人联想到罪恶以及错误,这起源于骑士传说中外出征战骑士经常迷路的典故。而三种野兽则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犯罪——豹子代表肉欲;狮子代表暴力;母狼代表贪婪。
至此为止,但丁将寓言和亲身经历相结合,塑造出的形象符合常识。然而,情况随后就有所改变。一个迷失的灵魂需要一位向导,而向导一职通常由一位圣人或天使来担当。但丁并未如此规划诗作,具体体现在母狼迫使但丁退入森林,这位朝圣者喃喃地呼唤“主啊”以祈求帮助。他一发出呼救,维吉尔就现身伸出援手。这时但丁并未认出这位来者,而是问他是魂灵还是人。维吉尔回应道:
“不,我不是活生生的人,不过我曾经是。”他告诉我,“我的父母都是伦巴第人,他俩都以曼图亚为出生地。我出生于恺撒时代, 可惜生得太迟,圣明的奥古斯都当政时,我生活在罗马,那个时代充斥着假冒、说谎的神祇。我是一个诗人,歌颂安喀塞斯之子,只因恢宏的伊利乌姆城遭焚后,他才逃离了特洛伊。”(《地狱》1.67—75)
从维吉尔如何介绍自己以及朝圣者但丁如何予以回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但丁对拉丁文化以及维吉尔本人的态度。维吉尔是一个“灵魂”,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类。他来自意大利北部城市曼图亚,并且出生于恺撒大帝时代。他创作了《埃涅阿斯纪》,歌颂“安喀塞斯之子”埃涅阿斯。
但丁在史诗中赋予杰出的拉丁诗人维吉尔第二次生命。这一选择使得歌颂罗马文明的《神曲》受益颇多。这至少让我们了解到但丁个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他是维吉尔作品的忠实拥护者。但丁本可以独自完成旅程,或者是选择一位宗教人物引领他完成地狱之旅,但是他终选择维吉尔作为向导,暗示着他本人对古典文化的尊崇之情。
但丁选择维吉尔作为向导,无形中使他的叙事复杂化。诸如《神曲》之类的基督教史诗并不认同这样的选择——相比之下,圣人、天使,甚至基督徒都是更好的选择。选择维吉尔给《地狱》剧情增加很大张力:通往上帝之路是由一位异教徒及他的异教诗歌来引领。但丁个人对维吉尔及古典文化的敬仰使得他对诗歌的热爱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古典文化的出现与《神曲》基督教性质碰撞,为其诗歌增添了无尽的张力。
但丁发现偶像维吉尔就在面前,立即向其表达敬意:
“那么你就是那位维吉尔,那个源源不断涌出动人诗篇的源泉?”我向他答道,不禁面带羞愧,“啊,众诗人的光荣和明灯啊,但愿我能长期拜读你的诗作,并怀着深沉的爱慕遍寻你的著述。你是我的老师,我的楷模,只有从你那里我才能学到那优美的风格。”(《地狱》1.79—87)
在这些诗行中,但丁表现出他对维吉尔作品的无比热爱,并将维吉尔称作“源泉”和“明灯”,他不仅是但丁,也是其他无数诗人的灯塔。作为维吉尔的学生,但丁曾经“长时间热衷学习”维吉尔的作品,也在模仿他宏大的史诗风格。但丁赢得的文学成就都归因于维吉尔的启迪,当维吉尔提出做他的向导时,但丁立即同意了。维吉尔首先引领他穿越“永恒”的地狱,随后来到炼狱,一路上遇到不少灵魂。随后,维吉尔口中“比我更能胜任的灵魂”贝阿特丽切将会带领但丁抵达天堂。
但丁此处对维吉尔狂热的倾诉值得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从中看出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碰撞,这在但丁尊称维吉尔为“老师和楷模”并且感谢他对自己的影响中可见一斑。世俗的赞誉以及神秘的旅程共行,维吉尔这个受到诅咒的灵魂反常地成为地狱向导,带领但丁穿越禁地炼狱。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因为维吉尔无形中预言了基督教,他的《牧歌》第四首是关于一个孩子奇迹般诞生的故事,曾经有教会评论员将其解读为基督耶稣诞生的预示。但是诸如此类的努力并未使得异教徒与基督教文化和谐共处,而是仅仅证实世人有意消除两者之间的冲突而已。
《地狱》章以但丁表白决心结束;第二章则是以但丁再次怀疑自己开篇。他深深为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次旅行担忧,于是告诉维吉尔:“但是,我为什么要去那里呢?谁准许我去呢?我不是埃涅阿斯,我也不是保罗;不论我自己还是其他人都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资格。”(《地狱》2.31—33)诗中提及埃涅阿斯和保罗的典故意义重大:两者都曾去过来世。埃涅阿斯为了与父亲安喀塞斯灵魂交谈,来到阴间;后者预言埃涅阿斯后代将会成就斐然。作为创始人,埃涅阿斯“被选定为罗马帝国之父”。
像丹布朗这样受欢迎的作家选择但丁《神曲》三部曲之一的《地狱》作为作品出发点,是不难理解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总能给后世作者以启迪,但是很少有诗作能像但丁的《地狱》一样给予后来者如此丰富的创作启示。这一杰作的某些特点尤其适合进一步的改编和完善。
这部诗作的伟大之处部分在于其作者但丁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视角。《神曲》是一部史诗,而史诗创作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神曲》的大部分创作遵循了这些习俗,但是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所背离:但丁选择将他自身置于这部史诗的中心。与其他史诗不同,《地狱》前所未有地强调诗人的亲身经历。
这一特点对史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世作家从中获益良多。但丁将他自身经历置于《地狱》中心,因此保证了这部诗作深层结构中的张力,同时也为《地狱》中讲述的故事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地狱》是一部古典诗作,而现代读者通常对古典诗作倍感陌生。但丁选择角色及地点的特殊性也为《地狱》增添了不少陌生感。与所有史诗一样,但丁的诗作内容广泛,从地狱深处到宇宙星辰都有所涉及,其中包含小城镇的对抗、政治积怨、宗教争端、造谣中伤以及流言蜚语。
丹布朗从《地狱》中获取了很多但丁的信息。他清楚但丁所创造的地狱的视觉想象力、富丽堂皇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带来的冲击力。与许多其他在此之前向但丁致敬的作家一样,布朗领悟了但丁关于来世原罪与惩罚之间的联系,即一报还一报。同时,他非常赞赏但丁坚持地狱之旅与人间生活的相关性——经常反映人间生活中腐败和犯罪的来世的道德含义。后,布朗抓住了现代作家没有探索的但丁诗作的一个方面——预言与失控的愤慨相结合的诗作。在他自己的小说中,他用但丁的诗作作为出发点。他的但丁是另一个版本的但丁。本书解释了《地狱》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以及为什么给其他作家提供了如此多的启示。后面会看到,有两件事并无必然联系:伟大的文学作品可能会逐渐消亡,也可能激发后来人的创作灵感。但丁的《地狱》则结合了这两种文学特质。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地狱》像其他古史诗一样晦涩难懂。其奥妙之处在于稍带异域风情,但丁提及大量读者不为人知的人或事,并且他对人、地、物的感受也不同于一般读者。如果想要通读但丁作品——这件事也很值得一做,通常你首先应了解但丁本人、他的时代,以及史诗。
让我们首先考虑《地狱》之类的史诗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史诗是一种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其特点是背景庞大、人物众多;此类作品通常用于庆贺某个民族的成立,例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讲述罗马帝国相关故事;荷马的《伊利亚特》重述特洛伊战争。史诗通常从程度上讲述了一个民族的起源、价值观、民族自豪感及他们作为一个部落或国家终的命运。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时刻铭记:《地狱》并不仅限于此,它是一部众人公认的经典作品,其经典之处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析。因此,我们不应该继续探究《地狱》是何诗体,而应该深入思考时间给《地狱》带来了什么烙印,读者对其态度如何,以及众人对其评价如何。
这种解析方式也许有些许奇怪,但是学者们经年累月地记录着读者如何阅读,以及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希望自己作品如何被解读。其中有些记录穷尽详细之能事,事无巨细地记录后世对某部作品的反应;也有些记录更为粗略、简要。本书将采用第二种方式分析《地狱》。在考虑何为经典作品时,我们应该将一部艺术作品对后世其他艺术创作起到何种作用,读者如何利用其解决问题,以及读者如何挖掘作者有可能未传达的意图列入考虑范围。
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集中探索一部经典作品的可改编性,深入挖掘文本对其他作者及新观众的启发意义。这里强调的是人性的变化,尤其是读者人性的变化。具有高度改编性的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够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对《地狱》之类的经典作品的解读具有高度可变性。这部诗作的可改编性在于它在不同时期引发不同的读者反应。但丁的《神曲》,尤其是《地狱》,有诸多解读版本:各地不同的读者对其都有不同的解读,作家亦是如此。因此,许多文学作品经常直接引用《地狱》中的典故、戏说、主题材料再利用或模仿但丁的写作风格创作等。
意识到一部作品具有高度可改编性并不困难,因为后世必然有多部作品对其进行引用。如若要探究这部作品为什么如此适用于改编,为什么有如此多作家反复引用,为什么这些引用效果如此之好,就比较困难了。换句话说,但丁诗作中有何特别之处给予丹·布朗及其他作家灵感继续创作?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探究,但是本书主要目的在于解答《地狱》对其他作家的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目的在于探索《地狱》重要的特征之一:不同于以往史诗讲述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故事,但丁将他自身置于这部诗作中心,格外强调自身的亲历,并将诗中地狱与现代佛罗伦萨联系起来,因此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地狱》中也有涉及超自然及神秘色彩之处,但是但丁反复将他所熟知的世界置于其中。本书章至第五章将研究这种想象性创新方式带来的结果,其在永恒与特定历史时期之间形成极大张力,以及《地狱》中人物和事件给读者带来的神秘感。这种模糊性不可避免,同时影射重重,引人深思。
但丁将史诗个人化给后来的作者诸多启示,本书第二部分将举例说明后世作家对此反应如何,其中既包括传统文学作品,也包含较为通俗文学作品。终,本书结尾部分将深入分析但丁诗作对丹布朗的影响。
章 主人公但丁:将自身作为诗作主人公如何改变一切
维吉尔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宫廷诗人,他的诗作主题通常为政治和文化范畴,例如埃涅阿斯如何建立罗马帝国及其其他英雄事迹等,读者对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主题并不陌生。维吉尔要做的就是利用非凡的写作才能将松散的素材组合成美丽的文学语言。在撰写《埃涅阿斯纪》时,除了几处向缪斯祈祷之外,维吉尔并未将自己置身诗中。埃涅阿斯的英雄事迹与维吉尔所在世界存在必然联系,维吉尔要做的是将其驶过时间长河,隐藏在诗中各处。
约翰·弥尔顿在史诗《失乐园》中同样阐述了反叛天使撒旦、上帝与撒旦的天堂之战、撒旦与同谋被驱逐以及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诱惑并堕落的故事。弥尔顿试图“证明上帝于人之公正性”,但是他并未将自己写入诗中。就像维吉尔一样,弥尔顿有时也会要求上帝给予灵感,他曾经说过《失乐园》是他在深夜受到缪斯启示而写成。然而,他在诗中角色也仅限于此,就像任何一个平凡的基督徒一样。维吉尔和弥尔顿在诗歌创作方面严格遵守荷马史的诗创作模式,荷马的《奥德赛》与《伊利亚特》都是西方文化史中的史诗典范。荷马是一位传奇故事的咏诵者,而不是自我才能的记述者。
但丁的写作风格则完全不同。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开头歌颂“武器与英雄”,而但丁写道:“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发现我身陷一片昏暗的森林,因为我迷失了正路。”(《地狱》1.1—3)此处格外强调“我”,但丁是这部史诗中不折不扣的主人公,他的诗作比维吉尔和弥尔顿的诗作更能体现自我。他并不是在简单陈述,而是在描述自我如何在人性救赎路上发现人性之美。
但丁脱离史诗创作传统的文风非常大胆,但是他的大胆之处并不仅限于将自己作为史诗的主人公。在《地狱》开头,但丁区分了两个自我:一个是诗人但丁,另一个是朝圣者但丁。诗人但丁在文中叙述了来世的一次旅行,而朝圣者但丁则在故事中是和导师维吉尔一起通过地狱及炼狱的旅行者。
但丁将自身作为诗作主人公起到的作用在整个《地狱》中都有所体现,他必须在诗中处处影射自己,塑造自身形象。因此,但丁个人特征就变得异常重要:他的气质、性情、雄心等个人特点成为写作原材料,因此他的个人特质并不会因为史诗作者的身份消失,而是永存在诗中。
昏暗森林:但丁与维吉尔相遇
但丁从诗作开篇描述自身进入来世旅程原因时就开始强调自己的重要作用:他在“昏暗的森林”中迷失了“正路”,身心俱疲,就像是刚从海里逃到岸上的人一样,喘息未定。突然间,其他角色从不同方向登上了舞台,他不再是单独一个人:他突然遭到一只豹子、一头狮子和一匹母狼的突袭。这只瘦骨嶙峋、凶相毕露的母狼形成了的威胁,一步步地紧逼他退向“太阳沉寂”的森林中,那里让人绝望。(《地狱》1.60)
这是全诗中象征意义的一幕,很多细节都充满寓意。寓言通常用比喻性语言描述事物,因此事物通常具有其他意义。但丁逐渐偏离正义及真理,开始在谬误和绝望中挣扎。森林和三种野兽的形象在各种传统作品中都曾出现——文学作品、神话作品、肖像学作品及民俗故事等。例如,森林使人联想到罪恶以及错误,这起源于骑士传说中外出征战骑士经常迷路的典故。而三种野兽则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犯罪——豹子代表肉欲;狮子代表暴力;母狼代表贪婪。
至此为止,但丁将寓言和亲身经历相结合,塑造出的形象符合常识。然而,情况随后就有所改变。一个迷失的灵魂需要一位向导,而向导一职通常由一位圣人或天使来担当。但丁并未如此规划诗作,具体体现在母狼迫使但丁退入森林,这位朝圣者喃喃地呼唤“主啊”以祈求帮助。他一发出呼救,维吉尔就现身伸出援手。这时但丁并未认出这位来者,而是问他是魂灵还是人。维吉尔回应道:
“不,我不是活生生的人,不过我曾经是。”他告诉我,“我的父母都是伦巴第人,他俩都以曼图亚为出生地。我出生于恺撒时代, 可惜生得太迟,圣明的奥古斯都当政时,我生活在罗马,那个时代充斥着假冒、说谎的神祇。我是一个诗人,歌颂安喀塞斯之子,只因恢宏的伊利乌姆城遭焚后,他才逃离了特洛伊。”(《地狱》1.67—75)
从维吉尔如何介绍自己以及朝圣者但丁如何予以回应中,我们可以看出但丁对拉丁文化以及维吉尔本人的态度。维吉尔是一个“灵魂”,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类。他来自意大利北部城市曼图亚,并且出生于恺撒大帝时代。他创作了《埃涅阿斯纪》,歌颂“安喀塞斯之子”埃涅阿斯。
但丁在史诗中赋予杰出的拉丁诗人维吉尔第二次生命。这一选择使得歌颂罗马文明的《神曲》受益颇多。这至少让我们了解到但丁个人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他是维吉尔作品的忠实拥护者。但丁本可以独自完成旅程,或者是选择一位宗教人物引领他完成地狱之旅,但是他终选择维吉尔作为向导,暗示着他本人对古典文化的尊崇之情。
但丁选择维吉尔作为向导,无形中使他的叙事复杂化。诸如《神曲》之类的基督教史诗并不认同这样的选择——相比之下,圣人、天使,甚至基督徒都是更好的选择。选择维吉尔给《地狱》剧情增加很大张力:通往上帝之路是由一位异教徒及他的异教诗歌来引领。但丁个人对维吉尔及古典文化的敬仰使得他对诗歌的热爱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大量古典文化的出现与《神曲》基督教性质碰撞,为其诗歌增添了无尽的张力。
但丁发现偶像维吉尔就在面前,立即向其表达敬意:
“那么你就是那位维吉尔,那个源源不断涌出动人诗篇的源泉?”我向他答道,不禁面带羞愧,“啊,众诗人的光荣和明灯啊,但愿我能长期拜读你的诗作,并怀着深沉的爱慕遍寻你的著述。你是我的老师,我的楷模,只有从你那里我才能学到那优美的风格。”(《地狱》1.79—87)
在这些诗行中,但丁表现出他对维吉尔作品的无比热爱,并将维吉尔称作“源泉”和“明灯”,他不仅是但丁,也是其他无数诗人的灯塔。作为维吉尔的学生,但丁曾经“长时间热衷学习”维吉尔的作品,也在模仿他宏大的史诗风格。但丁赢得的文学成就都归因于维吉尔的启迪,当维吉尔提出做他的向导时,但丁立即同意了。维吉尔首先引领他穿越“永恒”的地狱,随后来到炼狱,一路上遇到不少灵魂。随后,维吉尔口中“比我更能胜任的灵魂”贝阿特丽切将会带领但丁抵达天堂。
但丁此处对维吉尔狂热的倾诉值得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从中看出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之间的碰撞,这在但丁尊称维吉尔为“老师和楷模”并且感谢他对自己的影响中可见一斑。世俗的赞誉以及神秘的旅程共行,维吉尔这个受到诅咒的灵魂反常地成为地狱向导,带领但丁穿越禁地炼狱。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因为维吉尔无形中预言了基督教,他的《牧歌》第四首是关于一个孩子奇迹般诞生的故事,曾经有教会评论员将其解读为基督耶稣诞生的预示。但是诸如此类的努力并未使得异教徒与基督教文化和谐共处,而是仅仅证实世人有意消除两者之间的冲突而已。
《地狱》章以但丁表白决心结束;第二章则是以但丁再次怀疑自己开篇。他深深为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次旅行担忧,于是告诉维吉尔:“但是,我为什么要去那里呢?谁准许我去呢?我不是埃涅阿斯,我也不是保罗;不论我自己还是其他人都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资格。”(《地狱》2.31—33)诗中提及埃涅阿斯和保罗的典故意义重大:两者都曾去过来世。埃涅阿斯为了与父亲安喀塞斯灵魂交谈,来到阴间;后者预言埃涅阿斯后代将会成就斐然。作为创始人,埃涅阿斯“被选定为罗马帝国之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