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617830
1.多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鬼才三岛由纪夫早期自传体小说。
2.原著被川端康成誉为“1950年代的希望”,川端康成、莫言、余华、梁文道、阎连科等推荐阅读。
3.翻译家陈德文经典全译本,设计典雅,装帧精致工艺。
《金阁寺》
少年沟口,天生结巴,自幼孤僻,热爱金阁。
父亲去世后,他遵照遗愿成为金阁寺的僧人。
正值战争期间,他终日幻想金阁将毁于空袭,但战争却自始至终没有波及京都。
在学校,他结交了好色成性、脚有残疾的柏木。
在接连遭遇好友鹤川死亡、住持不雅风波后,他终于在一个雨夜将金阁付之一炬。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金阁。里面装着极度渴望的梦想和执念。
当这些梦想和执念或许也是一种美。因为向往美,所以想把它毁掉。
《潮骚》
一座一千四百人的海岛之上,18岁的青年新治偶遇少女初江。少年目光真诚,健壮潇洒。少女眉宇沉静,大胆热烈。夏时梦长,秋是昼短,两人相爱了。可谣言如风般传遍了村子,在一声声的海潮中,眼看春天就要结束了。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段初恋。对初恋,我们都洋溢着纯真与热情。就像所有的美好事物都被苛责一样,我们也要让它发生。
《爱的饥渴》
一座偏僻的庄园,住着新寡的儿媳妇悦子。在嫉妒与欲望交织的沟壑中,她爱上了园丁三郎,而屡屡迈出大步。她不想被解救,而是想追求这世间至深的感情。或许,每个人都有一股冲动。
面对孤独,我们拼命地索取爱。 而爱却如流动的水, 得到的只是侥幸,失去的则是人生。
《假面的告白》
“我”被同学近江吸引了。年少时,这种叛逆成性、特立独行的少年总令“我”着迷。然而,人们说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必须“爱”着一个人。于是,“我”开始尝试接触异性,和同学妹妹园子相爱了。 在戴上了假面以后,“我”开始小心而惶恐地与这个世界共处。
或许,每个人脸上都有一幅假面。藏在假面后,我们才能小心谨慎地做自己。 而那幅假面戴的久了,却让我们面目可憎。然而,多少遗憾自负存念想,唯有时间不可挡。
像三岛由纪夫这样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家,大概两三百年都难遇一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川端康成
三岛是为了文学生,为了文学死。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
——莫言
一般来说,《潮骚》这样洋溢着幸福的书,作家在其写作生涯中只能写出一本。三岛由纪夫的三部杰作中,如果说《假面的告白》是黑色的、《金阁寺》是红色的,那么《潮骚》就是透明的。
——法兰西文学院院士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倡言我见过自己出生的光景。每当说起这件事,大人们就笑,到头来他们自己也觉得受到愚弄,便用一种稍带愠怒的目光,瞧着我这个面色苍白、不像孩子的孩子的脸。偶尔在不太熟悉的客人面前提起,祖母就担心我会被当成白痴,厉声地打断我,吩咐我到别处去玩。
取笑我的大人,通常都试图用一种科学的道理说服我。他们说,那时候婴儿还没睁开眼呢,即便睁开眼,脑子里也不会留下清晰的观念啊,等等。按惯例,他们多多少少会像演戏一样,热心而喋喋不休地详加说明,极力使孩子打内心里彻底理解。他们还摇晃着深抱疑惑的我的小肩膀,问:“呶,不是这样吗?”其间,他们又似乎觉得差点儿上了我的当。不能因为小孩子就一点不在乎。这小子一定是想引诱我上钩,企图套出“那件事儿”的吧?果真如此,可为何又不像个孩子更加天真地发问呢?比如:“我是从哪儿生的?”“我是怎么生的?”—— 他们又一次沉默了,不知为什么,心中似乎藏着巨大的伤痛,一直淡然地笑着,凝视着我。
然而,他们多虑了。我对“那件事儿”,根本不会再问什么。不过,我还是担心会刺伤大人们的心灵,谈不上耍弄策略引诱人上钩。
不管怎么劝说,不管怎么耻笑,我对曾经见过自己出生的光景这一体验深信不疑。抑或在场的人们记忆中对我说起过,也可能出自我任意的想象,二者必居其一。不过,我以为至少有一处我是亲眼所见。那就是为初生儿洗澡的浴盆沿儿。那是头一回使用的木纹清爽的澡盆,从内里看,盆沿儿闪现着微弱的光亮。唯有那里的木纹使我晃眼,似乎是黄金所雕制。晃漾的水波不停地用舌尖儿舔舐着,总也到达不了盆沿儿。然而,那盆沿儿下面的水,或许是反光,或许是光线的照射,看上去宁静闪亮,潋滟的波纹,不断地相互拥合于澡盆之中。
——对于这种记忆,有力的反驳是,我的生辰不是白天。我是晚上九点出生的,不可能有阳光照射进来。那么,是不是电灯光呢?尽管受到嘲笑,我依然认为夜间也未必没有一线阳光照射澡盆某个地方。我就是这样毫无困难地步入悖理之境。而且,荡漾于澡盆中的水光,作为我降生后初次沐浴,不止一次地确实摇曳于我的记忆之中。
我生于大地震翌年的翌年。
那是十年前,祖父在殖民地为官时代,惹起一场官司,因部下犯罪受到株连而隐退(不是我玩弄丽辞美句,像祖父那般对人一味信赖的愚痴秉性,我半生从未见有人可与之相比)。我家可以说是哼着小曲儿,以悠然自得的速度从斜坡上滑落下来的。庞大的借债、抵押、变卖房产,随着穷困的到来,越发显现出回光返照般的病态的虚荣。——就在这时候,我生在一个风气不太好的城镇的一角。那是租住的一座古老宅院,有着虚张声势的铁门和前庭,以及和近郊礼拜堂不相上下的轩敞的洋房。从坡顶上看是二层楼,从坡下面看是三层楼。这是一座烟熏火燎、灰黑错杂,外观高大威严的建筑,拥有众多阴暗的房间。女佣六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一共十口,起居于破橱柜一般咯吱作响的房子里。
祖父的事业心,以及祖母的疾病和浪费习性,是全家苦恼的根源。祖父时常被那些不务正业、逢迎拍马的家伙带来的图纸所诱惑,怀着黄金梦游历远方。出身于旧时豪门的祖母,憎恶和蔑视祖父。她狷介不屈,有着某种狂傲的诗的灵魂。经年不愈的脑神经痛,绕着圈子,切切实实侵蚀着她的神经。同时,也为她的理智增加无益的明晰。谁又知道,此种持续到死的狂躁的发作,正是祖父壮年时代罪孽的馈赠?
父亲在这个家里,迎娶了纤弱的美娇娘,我的母亲。
大正十四年一月十四日早晨,阵痛袭击了母亲。夜里九点,生下不到五斤重的小小婴儿。生后七天的晚上,我穿上法兰绒背心,乳白色纺绸内裤,还有飞白花纹的和服,祖父当着全家人的面,在奉书纸上写下我的名字,放在“三宝”供物盘里,置于壁龛之内。
头发永远是金黄色。一直搽橄榄油,谁知搽着搽着就变黑了。父母住在二楼,祖母借口婴儿在楼上危险,生下第四十九天,硬是从母亲手里夺走了我。从此,我就在祖母的病房里长大。那是一间整日里紧闭房门的屋子,塞着呛人的病患及衰老的气味,小被窝儿挨着病床。
出生不到一年,我从楼梯第三级跌了下来,磕破了额头。祖母看戏去了,父亲的堂兄妹们,还有母亲,瞅着闲空儿热闹一番。母亲忽然要上楼拿东西,我追她而去,一脚绊在拖地和服的衣裾上,摔下楼来。
打电话到歌舞伎剧场找人。祖母回来站在大门口,右手用拐杖撑着身子,两眼直盯着迎上来的父亲,用不紧不慢的语调,一字一顿,似乎要将每个字都雕刻下来。
“摔死啦?”
“没有。”
祖母迈着巫女般坚定的步子,跨进家门……
五岁那年元旦早晨,我吐出咖啡般暗红的东西。主治医生走来撂下一句“没法治了”。插针包似的注射了樟脑液和葡萄糖。手腕和上臂摸不到脉搏,家人守着我的“尸体”,度过了两小时。
准备了经帷子和爱玩的玩具,全家人聚在一起。又过了一小时,撒了泡尿。那位博士大舅叫道:“有救啦!”据说这是心脏回跳的证据。不久,又撒了点儿尿。慢慢地,我的面颊恢复了朦胧的生命之光。
那种病——自家中毒——成了我的痼疾。每月一次,有时轻,有时重。好几次出现危机。我特地借着向我渐渐逼近的疾病的跫音,辨别这种病究竟是接近死亡还是远离死亡。
初的记忆,一种奇妙而确实的影像苦恼着我的记忆,从此开始了。
闹不清牵着我的手的是母亲、护士、女佣,还是婶婶。季节也不分明。午后的太阳,浑浊地照射着斜坡上的家家户户。我被一个不知是谁的女子牵着手,登上斜坡,朝自家走去。对面下来个人,女子用力拽紧我的手指,让开路径,伫立一旁。
此种影像,经过多次复习、强化、集中,每一次都无疑附加一层新的意味。为什么呢?因为在周围广漠的情景中,唯有这位“走下斜坡的人”的姿影,带有不当的精确度。尽管那影像一直给我造成半生的苦恼和威胁,但却是初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影像。
走下斜坡的是一位青年。他前后担着粪桶,头上裹着污秽的手巾,有着红彤彤的面颊和炯炯有神的眼睛,脚步沉重地从斜坡上走下来。他是淘粪工—— 收取粪尿的人。套着胶底布鞋,穿着蓝色紧身裤。五岁的我,异样地凝视着他的身影。虽然还没有确定有何意义,但某种力量初的启示,或低沉的奇怪的叫声,正在向我呼喊。那个淘粪工的身影初显现出的,是一种暗喻。为什么呢?因为粪尿是大地的象征。向我呼唤的,无疑是作为生命之母恶意的爱。
我预感这个世界有着某种富于刺激的欲望。我仰视青年污秽的身影,“我想成为他”的欲求、“我想是他”的欲求,紧紧捆绑着我。我清楚地记得,这欲求有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他的蓝色紧身裤,一个重点是他的职业。蓝色紧身裤突显了他下半身的轮廓,似乎颤颤巍巍地向我走来。对那蓝色紧身裤,我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倾慕。为什么,我也弄不清。
他的职业——此时,我的心理结构,也和那些想当陆军大将的孩子一样,泛起一种“想当淘粪工”的憧憬。这一憧憬的来源,可以说同样出于蓝色紧身裤,但决不止于此。这一主题,是我自己心里强行发展而出现的特异的场景。
这是因为,对于他的职业,我感受到锐利的悲哀的憧憬,一种呼天抢地的悲哀的憧憬。我从他的职业上,感受到极富感觉意义的“悲剧的意味”。这种出自他职业的或是“挺身而出”的感觉,或是孤注一掷,或是面临危险的亲近感,堪称一种虚无和活力的惊人的混合。这些感觉流溢出来,向五岁的我迫近,将我俘获。或许我误解了“淘粪工”这个职业,或许听人说起别的职业,误认为是那种服装,而硬套在他的职业上。不这样就难以解释清楚。
因为这种情绪和同一主题,不久就转向花电车司机和地铁检票员身上。从他们那里,我强烈感受到我所不知道的,并且被永远排除的“悲剧的生活”。尤其是地铁检票员,当时地铁车站飘散的橡皮似的薄荷气息,和他们排列于胸前的铜扣子相互作用,很容易促进“悲剧性的”联想。生活在那种气息里的人,不知为何,使我打心底里认为是“悲剧性的”。有时,那些同我没有任何关系的生活、事件或人们,为我的官能所寻求又被我所排拒。我把这些定义为“悲剧性的”。我从那里被永远排拒的悲哀,总是被转化或梦幻到他们或他们的生活之上。就这样,我似乎通过我自身的悲哀参与其中。
若此,我所感觉到的“悲剧性的东西”,或许只是我从那里被排拒的过早预感所带来的悲哀的投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