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98421
【媒体推荐】
生活的赛场需要公平一些。以前,一切积极的评价都给了外向者,是时候让内向者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和珍贵了。我们无须为了努力适应世界而“矫正”自己的行为。
——美国作家 马蒂·奥尔森·兰妮
在需要毅力的任务中,甚至是在社交任务中,内向者往往会比外向者表现得更出色。内向者的耐力要比外向者的冲动更有优势,换句话说,即使是在社交能力可能具有优势的任务中,内向者也会比外向者表现的更出色。
——美国作家 苏珊·凯恩
重要的是,从幼儿家庭教育时期让他们懂得:在“喧闹”的环境和文化中,他们一样具有自己的价值和优势,这种自信心在未来的团队合作中会成为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美国作家 希薇亚·洛肯
独处是金,请别为我忙前忙后
一株植物要想充分展露它的独特天性,它必须先长在能让它生根发芽的土壤里。
——荣格,心理学家
2020年夏天,“夜市经济”来了,Coco也欢天喜地地和妈妈去夜市凑热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Coco机械地跟着妈妈,走过几个摊床后好东西就已挂满全身:左手举着棉花糖,右手拿着烤鱿鱼,脖子上还戴着新买的项链。但和同行的小伙伴比起来,Coco的快乐点始终没有被激活,并且还以鱿鱼太硬为由发脾气。
仙仙特别喜欢《冰雪奇缘》,妈妈在她八岁生日时为她定了一套爱莎公主的摄影套餐,仙仙很期待。拍照当天,仙仙换好衣服,化好妆,安静地等待摄影。摄影师在调整机位,工作人员拿着手机走来走去地拍摄花絮,化妆师在仙仙身边时不时地帮她弄弄头发、拽拽裙子,还问她要不要喝水……为了让小顾客愉快地进行拍摄,影棚内还播放着动听的音乐。摄影师满脸堆笑,他和孩子打交道似乎已经轻车熟路,他自信地打了个响指,喊了一声:“宝贝,我们要开始啦!”仙仙却忽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所有人都懵了,围上去问“仙仙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吗?”“是不喜欢这套裙子吗?”面对这个小顾客突如其来的变脸,会逗孩子的摄影师也一头雾水。
人的气质决定了很多事情——从你的行为习惯到交流方式,甚至一生的行事风格。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都给父母带来了挑战,内向孩子也不例外。Coco和仙仙是典型的内向孩子,他们会在过度繁忙、过多的视觉刺激、周围过多的人,以及疲惫饥饿时忽然爆发强烈的情绪。要命的是,这个世界不是为这类孩子打造的,主流的教育文化更喜欢外向孩子。外向孩子不太容易被环境干扰,适应能力也更强。所以内向孩子呈现出来的安静和宅以及时而不讨喜的综合气质会让人感到困惑,显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父母要做好准备与外向的社会力量抗衡,将内向孩子一点点向外向的方向引导,但是要做到“小心翼翼”和“恰如其分”。
内向孩子需要一个“蓄电站”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莱恩利特尔用“恢复壁龛”来指代这样一种物理或者心理空间:它把世界的喧嚣关在门外,让你跟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独处,从而得以复原,回归自己。简单来说就是,热闹和嘈杂的环境会消耗内向孩子的能量,使他变得局促不安、心烦意乱、没精打采。他需要找到一个空间,只要让他感觉安全,舒服,不被打扰就可以。可以是一片空旷的场地,也可以是用被子随便搭建的一个窝,哪怕就是把椅子让他蜷在那里也行。总之,需要一个独立空间让他们来为自己蓄能。这就好比内向孩子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休整恢复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启动。
内向孩子对空间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对亲密距离有高度的敏感性,有时会对身体接触表现出抗拒,因为这让他感觉空间受到了侵犯。仙仙忍受不了这么多人为她忙前忙后,这让她感到筋疲力尽,头昏眼花。内向不等于乖,内向孩子会在感到无助、无所适从、气愤,或者在恐惧时变得叛逆。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仙仙会莫名其妙地大哭以及会拒绝别人的帮助。
当了解了内向孩子的能量模式,明白了他们的独处需要,并且与他们建立了顺畅的沟通后,你就能越来越轻松地解读他们流露出来的微妙信息。
仙仙的妈妈礼貌地对工作人员说:“没事,孩子或许需要一点儿安静的时间,请给我们10分钟就好。给你们的工作带来不便,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影棚内只剩下妈妈和仙仙。
妈妈:你不想让那么多人围着你,你感到烦躁不安是吧?(认同感受,没有批评或催促)
仙仙:嗯。
妈妈:你还想继续拍吗?(探求孩子内心的想法)
仙仙:想。
妈妈:你是想自己待一会儿还是需要妈妈陪着呢?(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仙仙:自己。
妈妈退了出来,小声地和工作人员闲聊着。大概七八分钟后,仙仙在里面喊:“我准备好啦!”
仙仙的妈妈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在尊重现场情境的前提下,合理地收拾了这个“残局”。假如仙仙的妈妈不懂得这一点,她会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对孩子施压。
你哭什么?真是莫名其妙!(不理解,责备)
叔叔阿姨是为你好,这么多人为你服务,你要懂事哦。(语气温柔,实则控制)
你拍不拍,要拍就别哭,不拍就走人!(强硬专制)
很多内向孩子的家长都败在社会压力下,因为孩子的独处偏好的特点总是与父母眼中的社交规则冲突。父母会用外向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内向孩子,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且残忍。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在保持礼貌尊重的同时,忽略别人的目光,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帮助他平稳情绪。
他们要的是恢复,而不是逃避
行走在繁华夜市中的Coco,即便有好吃的、好玩的,再继续走下去,她会像一条搁浅的鱼无法呼吸。Coco跟着妈妈在夜市转悠了一小时,她已经非常疲惫了,她只想找个地方坐下来。终于在夜市尽头的一家小店,大家短暂歇息了一会儿。大人们聊着天,Coco一言不发。等大家离开后,她的话开始多了起来,拉着妈妈的手问东问西。
内向孩子喜欢运动,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只是做不到超长待机而已。实际上,健康的、恢复性的独处与不社交有重要区别,但对于不了解内向孩子的父母,他们会催孩子强行融入群体。
小凯每天放学回家总是一个人静静地看书或打一会儿游戏,妈妈也不去打扰他。虽然妈妈热切地想听他讲讲学校的事,可她知道这份独处时光对孩子来说如黄金般珍贵,他需要时间来恢复。通常,过了一会儿,小凯就会心情愉悦地从房间里出来,愿意聊天了。
内向孩子恐惧的事情之一是,连在自己亲密的人身边,都担心被指责,那真的会让孩子有种无处藏身的感觉。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让孩子相信,父母会随时随地回应他的需要与情感,给他们安全感。面对某些棘手的情况时,让孩子确信你会全力支持他,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如果孩子还没准备好,可以等待。Coco的妈妈需要预计好孩子能承受的逛街时间,并且提前保证她的睡眠和饮食,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防患于未然。
我们都是庞大的社会体制的一部分,既会受制于传统,也会被流行影响。每位父母都在向外张望,都想赶在前头,期待符合标准,但这样真的很累很焦虑。气质是一生的特质,既不能被改变,也不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消失。乐于独处是一种天赋,也是某些职业的硬核要求。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那一刻起,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气质,慢慢达到与外部世界的社交平衡。蹦蹦跳跳,嘴甜乖巧……如果一个孩子具备了大多数孩子的特质,父母好像就更安心,但是当不再试图把标准意义上的法则堆积在内向孩子身上时,父母和孩子的感觉都会好很多。
这个世界是由不同特质的人组成的,所以才有趣。如此看来,宅与不宅,内向与外向,慢热与活跃,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只是不同的状态而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