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6018752丛书名: 十九首世界诗歌批评本丛书
19世纪下半叶,德国浪漫主义诗作走向了谷底,但德奥浪漫主义音乐却依旧统领着音乐世界。从崇高的贝多芬到恣意的舒曼,从华丽的瓦格纳到悲切的马勒,浪漫主义以更丰富多变的表现方式,在音乐的流淌中跨越了一百多年,一直绵延到20世纪。古典与浪漫主义时期生机盎然的德语文坛恰好给浪漫主义音乐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艺术歌曲”(Kunstlied)使这一音乐形式在19世纪成为诗乐结合的,放射出耀眼的光辉。音乐与诗歌互相交织、彼此成就——不但是艺术歌曲从舒伯特、舒曼到沃尔夫、马勒的流变,也是诗歌从歌德、荷尔德林到里尔克、策兰的延转。诗,乘着歌声的翅膀,请随作者前往,那美的地方。
1序: 德意志音乐的诗性维度杨燕迪
1导论
诗歌精读(19首)
部分歌咏之诗
17马丁·路德: 用你的话语保守我们
27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 早逝者之墓
37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 迷娘曲
51弗里德里希·席勒: 哭唱
59海因里希·海涅: 在娇美的五月
69海因里希·海涅: 洛累莱
84威廉·缪勒: 摇风琴的人
95爱德华·默里克: 致爱人
105约瑟夫·封·艾兴多夫: 月夜
114弗里德里希·吕克特: 我于此世已经失丧
第二部分形式的融合
126胡戈·封·霍夫曼史塔: 外部生活叙事曲
138康拉德·魏斯: 我惊异于畏惧中
150保罗·策兰: 死亡赋格
163奈莉·萨克斯: 获救者合唱曲
第三部分诗人与音乐家
177戈特弗里德·贝恩: 肖邦
190阿尔布莱希特·格斯: BACH
第四部分本质的交织
199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爱之歌
207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部分·第五首)
217埃尔沙·拉斯克许勒: 我的蓝色钢琴
诗歌选读(26首)
227瓦尔特·封·福格威德: 菩提树下
230马丁·路德: 音乐女士
236马丁·路德: 上帝是我们的坚固堡垒
240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 夏夜
242弗里德里希·戈特利普·克洛卜施托克: 音乐
244马蒂阿斯·克劳迪乌斯: 死神与少女
247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 无题
249如果我是一只小鸟
251布谷与夜莺的比赛
255驼背小人
258乳母的时钟
261晚安,我的孩子
263海因里希·海涅: 你如一朵鲜花
265海因里希·海涅: 一颗星星落下来
267卡尔·瓦伦丁: 洛累莱
271威廉·缪勒: 漫游
274威廉·缪勒: 磨工之花
277克里斯蒂安·舒巴特: 鳟鱼
280弗里德里希·罗赫利兹: 鲁特琴颂歌
282爱德华·默里克: 祷词
284约瑟夫·封·艾兴多夫: 魔杖
286罗泽·奥斯兰德: 巴赫赋格
288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致音乐
290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锣
293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观者
297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卡斯帕·豪泽尔之歌
研究文论
305“被光照的数学题”——歌德评价中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迪特·博希迈尔
316克洛卜施托克——音乐诗人迪特·博希迈尔
导论
姜林静
音乐能击退恶魔——《旧约》中,大卫一弹琴,恶魔就离开扫罗,他便舒畅爽快。
音乐能超越死生——古希腊神话中,手持里拉琴的俄耳甫斯在冥王冥后面前深情歌唱,终被允许携着已死的妻子尤莉迪斯离开冥界。
音乐能承载和解——《冬之旅》(Winterreise)后,经历了黑暗、旷野后的旅人,在同样孤独的风琴师摇动的音乐中,获得了前行的邀请,无论前方是否会是更残酷的严冬。
或许因此,音乐成了语言停止之处的——原初语言,那是圣灵降临时的语言,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的福音;那是“诗”与“歌”的语言,是天堂里奏起的乐律。
缘起
我与音乐的相遇,远早于文字与绘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音乐寻找到了我,自发地依偎到我身上,我不过给予了回应。小时候,父亲常常带我去看画展、听音乐会。不知道为什么,在画的面前我常有一种饱足感,无论面对的是鲁本斯还是米勒,但是在音乐里我却体味到一种缺失感,正是这令人捉摸不透的缺失,让我在聆听同一段音乐上百次以后依旧能感觉到心灵至深处的幸福。
或许,正因音乐的魅力是如此理所当然,我对文学与绘画反倒付出了更多自发的“追寻”。音乐对我来说,是比文字与绘画更纯粹、更崇高的艺术,它带来的甜美、忧伤与痛苦,远远超越了相对而言更具直感的的文字与绘画。因此对于我来说,倾听音乐也比阅读文字和欣赏绘画更为神圣。少女时代的我,调皮如一只小鸟,不过一到晚上,我总能安心栖居在一棵幸福的大树上,贝多芬、莫扎特、巴赫是主枝,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是侧枝,还有各种不断生长的细叶与新梢。
直到大学里开始学习德语,文学与音乐之间那座绝美的鹊桥才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对音乐的炽热之心与对语言的苦苦探寻也终于汇流。那棵茂盛的大树,突然感受到了是什么将它包裹——那是一片开满鲜花的青草地,散发着怡人的芳香。
度过艰辛又丰盛的“海德堡岁月”之后,我于2014年进入复旦大学德文系任教。我多么希望曾经包裹住自己的那种幸福感,也能被其他年轻的生命所感受到。所以从个学期开始,我就试图将文学与音乐互相交织的授课模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通识教育课“天籁与诗——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交互关系”,也正是通过这门课程,通过这几年与文字、音乐,尤其是艺术歌曲的日日相伴,才成就了各位眼前的这本书。
本书结构
本书精心选择了19首诗歌进行阐释。想要全方位了解德奥诗歌与音乐之间的交互关系,不但要了解这两种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应该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音乐家以及这两种艺术的本质进行全方位的把握。此外,本书还选译了二十几首与精读部分相关的德语诗歌,以期帮助读者加深对该部分的理解。
尽管从历史、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诸多考虑,通过短短十九首诗歌也很难完成音乐和诗歌上的纵向梳理。选择诗歌的过程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内省过程,正如人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声音是柔美的还是粗粝的(声音已是其本质的体现方式之一),我也无法完全说明为何选择的诗歌是此而非彼。
在本书的后,我选译了博希迈尔教授一长一短两篇论文。博希迈尔可以说是当代德国文化界跨学科视野的文学评论家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是18至20世纪德国文学与戏剧学。篇讲述了德国文学与音乐界沉静如海的两位大师——歌德与巴赫之间的奇妙关系,从史料细节到理论深度,无不令人拍案叫绝。第二篇则详尽分析了克洛卜施托克诗歌中的音乐性,其中几乎涵盖了对德国现代音乐美学的整体梳理,无形之中在理论层面为本书读者提供了好的引导。
如何打开
文字无法代替音乐。再精准、再美妙的文字,都无法完全描述舒伯特、舒曼的音乐究竟是什么。对于不打算亲耳聆听的读者来说,这里的文字至多也不过是隔雾看花;但是对于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本书或许可以开辟一条捷径,可以让他无需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就能够获得饱足。
因此,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配合着文字阅读细细聆听,通过书中的阐释构建每个人独有的解读,透过本书所展开的森林,找到那只在你心中鸣啭的夜莺。因此,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对诗歌与音乐怀着激情的业余爱好者,只要你能在这里找到对幸福的感恩、对悲伤的抚慰,只要你能在这里发现某些世界的启示,能在“诗”与“歌”中追忆我们失去的天堂,那这本书就会成为与你互诉衷肠的朋友。
致音乐①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音乐: 雕像的呼吸。或许:
图像的静默。你是语言中止时的
语言。你是时间,
垂直地站在逝去之心的方向。
对谁的情感?哦,你是情感的变化
化为什么?——: 化为可听见的风景。
你这异乡人: 音乐。你是我们长出的
心灵空间。是我们深切之物,
那超越我们,推挤我们之物,——
神圣的告别:
因为内在之物围住我们
作为纯熟的远方,作为
空气的另一边:
纯洁,
庞大,
不再可以被居住。
注释
① 这是里尔克作于1918年的一首关于音乐的诗歌,早出现在慕尼黑汉娜·沃尔夫(Hanna Wolff)女士家庭音乐会的来宾题词纪念册上,与作于1899年的早期诗歌《音乐》(Musik)、作于1926年的晚期诗歌《锣》(Gong),当然还有晚年的两部杰作——《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一起,成为理解里尔克音乐观的重要资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