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44257
编辑推荐
《一以贯之》是证监会首任国际顾问戴立宁对于经济和金融改革的经验之谈。戴立宁出身法学世家,曾掌控台湾金融证券市场,拯救台湾华侨银行于濒危边缘。他的身影,从法律界穿梭到金融界、保险界,又到证券界,废除票据刑罚、处理“十信案”、建立台湾柜台市场……在《一以贯之:戴立宁的经历和坚持》一书中,作者披露了自己亲身参与并掌控台湾经济腾飞时期20年的金融信托体制和证券市场改革的经验,尤其是这些经验对于大陆的借鉴。厉以宁、梁定邦、周道炯、刘鸿儒、王连洲、吴志攀、宋楚瑜、林振国、陆润康联袂推荐,台湾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够复制;台湾失败的经验**值得警惕。
内容简介
30年前,台湾在搞经济,大陆在文化革命;10年前,大陆开始搞经济,台湾却在文化革命。20年的间隔,许多台湾曾经发生的事,如今在大陆又一一地重显身影。经济奇迹,那曾经是台湾的骄傲;骄傲的背后,也曾有不堪语外的辛酸。成功需要很多的条件配合,台湾成功的经验未必能够复制;但是,失败的因子只要一端,失败的经验*值得警惕。由于个人曾经亲身经历了这些成败得失,或许可以为这得来不易的警惕,添加一份活生生、血淋淋的批注。《一以贯之:戴立宁的经历和坚持》记录了戴立宁在台湾金融行业一生的经历与坚持,概括出适合当今大陆金融行业的经验与教训。
目 录
自序VII
对话 政府vs.市场-戴立宁谈中国经济IX
引子 直话直说的国际顾问XV
第一章.个性形成:不做法官的法官之子
书香门第
回归法律
哈佛来回
第二章.票据刑罚:市场自己会监督
空头支票溯源
徒劳的力争
一波三折的废除
大陆的借鉴:放弃父爱主义,相信市场自律
第三章.十信风暴:金融不开放的代价
金融压抑的社会问题
十信由来
拆弹行动
金融危机:救市只为金融稳定
蝴蝶效应:江南案
大陆的借鉴:开放金融市场,强化监管体系
第四章.七年沉浮:管制是泡沫的最大推手
鸿源案:地下钱庄的罪与罚
外贸失衡:通胀和资产泡沫的源泉
最美好的时光
大陆的借鉴:放开汇率利率,台湾殷鉴不远
第五章.证管风云:把市场还给市场
五指理论
增资案开闸
台湾特色的示威
台版纳斯达克的重生
开放外资争议:对决”央行”
洪福事件
大陆的借鉴:把市场还给市场,把管理交给效率
第六章.成败侨银:柜台外面看问题
纷争不断的民营银行
整顿侨银
功败垂成
侨银后事
大陆的借鉴:放弃小利益,方有大收获
第七章.重归大陆:两岸合作是共赢
轩然大波
归去来兮
后记
附录一 人物索引
附录二 台湾金融监管制度变迁
附录三 戴立宁年表
对话 政府vs.市场-戴立宁谈中国经济IX
引子 直话直说的国际顾问XV
第一章.个性形成:不做法官的法官之子
书香门第
回归法律
哈佛来回
第二章.票据刑罚:市场自己会监督
空头支票溯源
徒劳的力争
一波三折的废除
大陆的借鉴:放弃父爱主义,相信市场自律
第三章.十信风暴:金融不开放的代价
金融压抑的社会问题
十信由来
拆弹行动
金融危机:救市只为金融稳定
蝴蝶效应:江南案
大陆的借鉴:开放金融市场,强化监管体系
第四章.七年沉浮:管制是泡沫的最大推手
鸿源案:地下钱庄的罪与罚
外贸失衡:通胀和资产泡沫的源泉
最美好的时光
大陆的借鉴:放开汇率利率,台湾殷鉴不远
第五章.证管风云:把市场还给市场
五指理论
增资案开闸
台湾特色的示威
台版纳斯达克的重生
开放外资争议:对决”央行”
洪福事件
大陆的借鉴:把市场还给市场,把管理交给效率
第六章.成败侨银:柜台外面看问题
纷争不断的民营银行
整顿侨银
功败垂成
侨银后事
大陆的借鉴:放弃小利益,方有大收获
第七章.重归大陆:两岸合作是共赢
轩然大波
归去来兮
后记
附录一 人物索引
附录二 台湾金融监管制度变迁
附录三 戴立宁年表
在线试读
戴立宁的家乡是江苏阜宁,在那儿,他只度过了 出生后的三个月时光,随后就 跟随父母去了江苏省宝应县。正是他的家境和父母的 社会地位成为决定他性格的第 一个因素。
为了寻找诗人余光中所说的那份乡愁,2000年戴 立宁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再次踏 上了阜宁那片土地。由于他的祖父没有成年的兄弟, 伯父也早逝,阜宁实际上已经 没有了他三代以内的本家,祖宅也早已不知去向。戴 立宁回到阜宁只见到了一位远 房的亲戚,并带回了一份阜宁戴姓的家谱。他根据亲 戚的叙述、父亲的回忆,勾画 出了戴家当年在大陆的风貌。
根据家谱所载,江苏阜宁的戴姓族人最早来自于 河南民权县,在宋代时由一个 叫戴安的人带领,迁到了安徽的休宁县,经历了14代 、400余年,再由一位叫戴清 的人在明朝初年率领迁至苏州阊门。
阊门与山西的大槐树一样,也是中国有名的移民 出发地。相传元末明初,当时 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 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 璋为了报复苏州地区的百姓对当地军阀张士诚的拥戴 ,将苏州百姓集中到阊门再迁 往苏北。
戴清率领的戴氏家族也是在这时从阊门迁至盐阜 (今盐城和阜宁一带)下庄定 居的,戴清也成了阜宁戴氏的第一任始祖。至今,阜 宁戴氏已经传了二十多代,成 为阜宁的大姓之一,与陈、顾、王、刘并列。
戴立宁的祖父戴寿宝(字仁轩)是当地的一个地主 ,日子过得颇为充裕。一 直到后来去了台湾,戴立宁的父亲戴民贵回忆起当年 的家境,仍然用“放眼望去, 三十里麦浪看不到别家的地”来形容戴家的家产。
在中国古代,家族的地位变迁往往不是靠一代人 来完成的,而是要在祖先打下 的基础之上,或者更进一步,或者走向衰败。富家子 弟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成为 浪荡子,也更容易出人头地。因为即便抛却各种各样 的裙带关系,他们也更有财力 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在戴仁轩的两个儿子身上得到 了印证,在他这一代,族人仍 然守在阜宁打拼,到了儿子那一代,他们就已经出了 阜宁,在全国闯荡了。
戴仁轩和妻子王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戴良贵 ,二儿子叫戴民贵。前者的生辰 已不可考,后者出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农历九月 二十七,他就是戴立宁的父亲。
根据戴立宁回忆父亲的叙述,他的大伯戴良贵年 轻有为,在位于上海的国立劳 动大学读书,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县长考试,后被分配 到了陕西某县当县长。本来年 纪轻轻当上县长的戴良贵事后必将有一番作为,然而 天不遂人愿,27岁时,这个年 轻的县长得了肺病死在了任上。戴立宁的祖父戴仁轩 有一个弟弟,同样英年早逝使 得家脉单传。
戴良贵唯一留下的,是他对弟弟戴民贵的深刻影 响,正是他把弟弟带出了阜宁,带到了上海。
戴良贵在国立劳动大学读书的时候,弟弟戴民贵 就跟着他就读于国立劳动大学 附中。国立劳动大学的前身是名噪一时的上海大学, 在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都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曾经有“北有北大,南有上大”、 “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之说。
上海大学于1922年由国共两党合作创立,中共早 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 都参与了筹划工作。成立后,它的校长由国民党元老 于右任担任,校董是蔡元培、 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虽然国民党人占据了地位 最高的几把交椅,但在学校领 导层中却活跃着许多中共党员,比如校务长邓中夏, 教务长瞿秋白。蔡和森、张太 雷、李汉俊、恽代英、任弼时等都曾在学校任教,而 它的学生当中也走出了大批后 来的中共高官,例如关向应、杨尚昆、王稼祥、秦邦 宪、康生、陈伯达、饶漱石、 丁玲等,还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总理李鹏的父亲 李硕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 海大学更名为国立劳动大学, 直到1932年,因校舍在“一·二八”事变中被毁而停 办。
戴民贵读完国立劳动大学预科后,考取了复旦大 学农学系,但是这个来自富裕 家庭的青年却并不想学农。当时的苏北农村由于贫富 不均,常常起纠纷,因此地主 家的孩子往往会选择去念法律,一是为了保护自家的 财产,二是因为法律是中国传 统官吏制度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戴民贵如愿以偿地转到了北京朝阳大学攻读法律 ,这个决定既受传统的影响, 也是受他兄长的影响。
如今,北京朝阳大学也早已不存在了,然而,在 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它却 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法律界,流传着“南东吴 ,北朝阳”的说法,指的就是 这两所最好的法律学校。“南东吴”指的是位于苏州 的东吴大学(它的法学部分在上 海),而“北朝阳”就是戴民贵所上的北京朝阳大学 。后来,当东吴大学迁往台湾之 后,戴民贵的儿子戴立宁恰好上了东吴大学的法学系 ,从中依稀可以看到父亲当年 的影响。
北京朝阳大学在1949年改建为中国政法大学(并 非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于 1950年与华北大学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开 放后,为继承和发扬北京朝阳 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朝阳法学研究中心。
到这儿,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戴家几十代人奋斗 的历程。从最初因为避乱逃到 阜宁的戴氏祖先,到富甲一方但是活动区域局限在阜 宁一地的戴仁轩,再到脱离了 农业、远离了家乡、开始法官生涯的戴民贵,而戴立 宁则为这个家族打开了新的一 页历史篇章。这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依循着现代中国的 发展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P3-5
为了寻找诗人余光中所说的那份乡愁,2000年戴 立宁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再次踏 上了阜宁那片土地。由于他的祖父没有成年的兄弟, 伯父也早逝,阜宁实际上已经 没有了他三代以内的本家,祖宅也早已不知去向。戴 立宁回到阜宁只见到了一位远 房的亲戚,并带回了一份阜宁戴姓的家谱。他根据亲 戚的叙述、父亲的回忆,勾画 出了戴家当年在大陆的风貌。
根据家谱所载,江苏阜宁的戴姓族人最早来自于 河南民权县,在宋代时由一个 叫戴安的人带领,迁到了安徽的休宁县,经历了14代 、400余年,再由一位叫戴清 的人在明朝初年率领迁至苏州阊门。
阊门与山西的大槐树一样,也是中国有名的移民 出发地。相传元末明初,当时 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 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 璋为了报复苏州地区的百姓对当地军阀张士诚的拥戴 ,将苏州百姓集中到阊门再迁 往苏北。
戴清率领的戴氏家族也是在这时从阊门迁至盐阜 (今盐城和阜宁一带)下庄定 居的,戴清也成了阜宁戴氏的第一任始祖。至今,阜 宁戴氏已经传了二十多代,成 为阜宁的大姓之一,与陈、顾、王、刘并列。
戴立宁的祖父戴寿宝(字仁轩)是当地的一个地主 ,日子过得颇为充裕。一 直到后来去了台湾,戴立宁的父亲戴民贵回忆起当年 的家境,仍然用“放眼望去, 三十里麦浪看不到别家的地”来形容戴家的家产。
在中国古代,家族的地位变迁往往不是靠一代人 来完成的,而是要在祖先打下 的基础之上,或者更进一步,或者走向衰败。富家子 弟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成为 浪荡子,也更容易出人头地。因为即便抛却各种各样 的裙带关系,他们也更有财力 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在戴仁轩的两个儿子身上得到 了印证,在他这一代,族人仍 然守在阜宁打拼,到了儿子那一代,他们就已经出了 阜宁,在全国闯荡了。
戴仁轩和妻子王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戴良贵 ,二儿子叫戴民贵。前者的生辰 已不可考,后者出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农历九月 二十七,他就是戴立宁的父亲。
根据戴立宁回忆父亲的叙述,他的大伯戴良贵年 轻有为,在位于上海的国立劳 动大学读书,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县长考试,后被分配 到了陕西某县当县长。本来年 纪轻轻当上县长的戴良贵事后必将有一番作为,然而 天不遂人愿,27岁时,这个年 轻的县长得了肺病死在了任上。戴立宁的祖父戴仁轩 有一个弟弟,同样英年早逝使 得家脉单传。
戴良贵唯一留下的,是他对弟弟戴民贵的深刻影 响,正是他把弟弟带出了阜宁,带到了上海。
戴良贵在国立劳动大学读书的时候,弟弟戴民贵 就跟着他就读于国立劳动大学 附中。国立劳动大学的前身是名噪一时的上海大学, 在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中都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曾经有“北有北大,南有上大”、 “武有黄埔,文有上大”之说。
上海大学于1922年由国共两党合作创立,中共早 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 都参与了筹划工作。成立后,它的校长由国民党元老 于右任担任,校董是蔡元培、 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虽然国民党人占据了地位 最高的几把交椅,但在学校领 导层中却活跃着许多中共党员,比如校务长邓中夏, 教务长瞿秋白。蔡和森、张太 雷、李汉俊、恽代英、任弼时等都曾在学校任教,而 它的学生当中也走出了大批后 来的中共高官,例如关向应、杨尚昆、王稼祥、秦邦 宪、康生、陈伯达、饶漱石、 丁玲等,还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总理李鹏的父亲 李硕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 海大学更名为国立劳动大学, 直到1932年,因校舍在“一·二八”事变中被毁而停 办。
戴民贵读完国立劳动大学预科后,考取了复旦大 学农学系,但是这个来自富裕 家庭的青年却并不想学农。当时的苏北农村由于贫富 不均,常常起纠纷,因此地主 家的孩子往往会选择去念法律,一是为了保护自家的 财产,二是因为法律是中国传 统官吏制度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戴民贵如愿以偿地转到了北京朝阳大学攻读法律 ,这个决定既受传统的影响, 也是受他兄长的影响。
如今,北京朝阳大学也早已不存在了,然而,在 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它却 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法律界,流传着“南东吴 ,北朝阳”的说法,指的就是 这两所最好的法律学校。“南东吴”指的是位于苏州 的东吴大学(它的法学部分在上 海),而“北朝阳”就是戴民贵所上的北京朝阳大学 。后来,当东吴大学迁往台湾之 后,戴民贵的儿子戴立宁恰好上了东吴大学的法学系 ,从中依稀可以看到父亲当年 的影响。
北京朝阳大学在1949年改建为中国政法大学(并 非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于 1950年与华北大学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开 放后,为继承和发扬北京朝阳 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朝阳法学研究中心。
到这儿,我们可以大致勾画出戴家几十代人奋斗 的历程。从最初因为避乱逃到 阜宁的戴氏祖先,到富甲一方但是活动区域局限在阜 宁一地的戴仁轩,再到脱离了 农业、远离了家乡、开始法官生涯的戴民贵,而戴立 宁则为这个家族打开了新的一 页历史篇章。这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依循着现代中国的 发展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P3-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