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76593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凡例一
卷一古賦八首
大鵬賦并序一
擬恨賦一七
惜餘春賦二三
愁陽春賦二七
悲清秋賦三一
劍閣賦三三
明堂賦并序三五
大獵賦并序七四
卷二古詩五十九首
古風五十九首一一一
其一大雅一一一
其二蟾蜍一一五
其三秦王一一八
其四鳳飛一二二
其五太白一二四
其六代馬一二六
其七客有一二九
其八咸陽一三一
其九莊周一三四
其十齊有一三六
其十一黄河一三八
其十二松柏一三九
其十三君平一四
其十四胡關一四三
其十五燕昭一四六
其十六寶劍一四九
其十七金華一五一
其十八天津一五三
其十九西上一五七
其二十昔我一五九
其二十一郢客一六二
其二十二秦水一六三
其二十三秋露一六五
其二十四大車一六七
其二十五世道一七
其二十六碧荷一七二
其二十七燕趙一七三
其二十八容顔一七四
其二十九三季一七五
其三十玄風一七七
其三十一鄭客一七九
其三十二蓐收一八一
其三十三北溟一八二
其三十四羽檄一八三
其三十五醜女一八八
其三十六抱玉一九
其三十七燕臣一九二
其三十八孤蘭一九三
其三十九登高一九四
其四十鳳飢一九六
其四十一朝弄一九八
其四十二摇裔二
其四十三周穆二一
其四十四緑蘿二三
其四十五八荒二五
其四十六一百二六
其四十七桃花二八
其四十八秦皇二九
其四十九美人二一一
其五十宋國二一二
其五十一殷后二一三
其五十二青春二一五
其五十三戰國二一六
其五十四倚劍二一八
其五十五齊瑟二二
其五十六越客二二一
其五十七羽族二二二
其五十八我行二二三
其五十九惻惻二二五
卷三樂府三十首
遠别離二二九
公無渡河二三五
蜀道難二三九
梁甫吟二五二
烏夜啼二六二
烏棲曲二六四
戰城南二六七
將進酒二七
行行且遊獵篇二七五
飛龍引二首二七七
天馬歌二八一
行路難三首二八六
長相思二九三
上留田行二九五
春日行二九九
前有樽酒行二首三二
夜坐吟三四
野田黄雀行三五
箜篌謡三七
雉朝飛三九
上雲樂三一
夷則格上白鳩拂舞辭三一七
日出入行三二
胡無人三二三
北風行三二八
俠客行三三
卷四樂府三十七首
關山月三三五
獨漉篇三三七
登高丘而望遠海三四一
陽春歌三四四
楊叛兒三四五
雙燕離三四七
山人勸酒三四八
于闐採花三五三
鞠歌行三五四
幽澗泉三五七
王昭君二首三五八
中山孺子妾歌三六一
荆州歌三六三
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三六四
相逢行三六六
古有所思三六七
久别離三六八
白頭吟三七
採蓮曲三七八
臨江王節士歌三七九
司馬將軍歌三八一
君道曲三八六
結韈子三八八
結客少年場行三八九
長干行二首三九二
古朗月行三九九
上之回四一
獨不見四三
白紵辭三首四六
鳴雁行四一
妾薄命四一一
幽州胡馬客歌四一四
卷五樂府四十四首
門有車馬客行四一七
君子有所思行四一九
東海有勇婦四二二
黄葛篇四二七
白馬篇四二九
鳳笙篇四三二
怨歌行四三四
塞下曲六首四三五
來日大難四四二
塞上曲四四五
玉階怨四四九
襄陽曲四首四五
大堤曲四五二
宫中行樂詞八首四五三
清平調詞三首四六七
鼓吹入朝曲四七三
秦女休行四七五
秦女卷衣四七七
東武吟四七八
邯鄲才人嫁爲廝養卒婦四八一
出自薊北門行四八三
洛陽陌四八六
北上行四八六
短歌行四八九
空城雀四九
菩薩蠻四九二
憶秦娥四九三
卷六樂府三十八首
發白馬四九七
陌上桑五
枯魚過河泣五四
丁都護歌五六
相逢行五九
千里思五一三
樹中草五一四
君馬黄五一五
擬古五一七
折楊柳五一八
少年子五一九
紫騮馬五一九
少年行二首五二一
白鼻騧五二四
豫章行五二五
沐浴子五二九
高句驪五三
静夜思五三一
渌水曲五三二
鳳凰曲五三三
鳳臺曲五三三
從軍行五三四
秋思五三五
春思五三六
秋思五三六
子夜吴歌四首五三九
對酒行五四三
估客行五四四
擣衣篇五四五
少年行五四七
長歌行五四九
長相思五五一
猛虎行五五二
去婦詞五六二
卷七古近體詩二十八首
襄陽歌五六五
南都行五七一
江上吟五七四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
初青聽新鶯百囀歌五七六
玉壺吟五七八
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五八一
西岳雲臺歌送丹丘子五八三
元丹丘歌五八八
扶風豪士歌五九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
畫歌五九三
白毫子歌五九六
梁園吟五九八
鳴臯歌送岑徵君六四
鳴臯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六一一
勞勞亭歌六一二
横江詞六首六一四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六二
東山吟六二二
僧伽歌六二四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六二七
金陵歌送别范宣六二八
笑歌行六三二
悲歌行六三三
卷八古近體詩五十三首
秋浦歌十七首六三五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六四六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六五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六六二
峨眉山月歌六七二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六七五
赤壁歌送别六七七
江夏行六八二
懷仙歌六八四
玉真仙人詞六八五
清溪行六八七
酬殷明佐見贈五雲裘歌六八九
臨路歌六九一
古意六九三
山鷓鴣詞六九三
歷陽壯士勤將軍名思齊歌并序六九六
草書歌行六九八
和盧侍御通塘曲七三
卷九古近體詩四十三首
贈孟浩然七五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七七
淮海對雪贈傅靄七九
贈徐安宜七一一
贈任城盧主簿潛七一三
早秋贈裴十七仲堪七一四
贈范金鄉二首七一七
贈瑕丘王少府七一九
東魯見狄博通七二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七二一
贈丹陽横山周處士惟長七二三
玉真公主别館苦雨贈衞尉張卿
二首七二五
贈韋祕書子春七三
贈韋侍御黄裳二首七三三
贈薛校書七三六
贈何七判官昌浩七三七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
叔封昆季七三九
贈郭將軍七四一
駕去温泉宫後贈楊山人七四二
温泉侍從歸逢故人七四四
贈裴十四七四五
贈崔侍御七四六
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七五
雪讒詩贈友人七五二
贈參寥子七六
贈饒陽張司户燧七六二
贈清漳明府姪聿七六四
贈臨洺縣令皓弟七六七
贈郭季鷹七六八
鄴中贈王大勸入高鳳石門山幽居七六八
贈華州王司士七七
贈盧徵君昆弟七七一
贈新平少年七七三
贈崔侍御七七五
走筆贈獨孤駙馬七七七
贈嵩山焦鍊師并序七七九
口號贈楊徵君七八三
上李邕七八五
贈張公洲革處士七八七
卷十古近體詩二十四首
秋日鍊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七八九
書情贈蔡舍人雄七九一
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七九五
對雪獻從兄虞城宰七九七
訪道安陵遇蓋寰爲余造真籙
臨别留贈七九八
贈崔郎中宗之八一
贈崔諮議八四
贈昇州王使君忠臣八六
贈别從甥高五八七
贈裴司馬八一
叙舊贈江陽宰陸調八一一
贈從孫義興宰銘八一五
草創大還贈柳官迪八一九
贈崔司户文昆季八二三
贈溧陽宋少府陟八二五
戲贈鄭溧陽八二七
贈僧崖公八二八
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
同旅八三二
醉後贈從甥高鎮八三四
贈秋浦柳少府八三五
贈崔秋浦三首八三六
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八三八
卷十一古近體詩三十二首
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八四一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八四四
贈武十七諤并序八四七
贈閭丘宿松八四九
獄中上崔相涣八五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軍次
尋陽脱余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八五一
流夜郎贈辛判官八五四
贈劉都使八五六
贈常侍御八五八
贈易秀才八六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
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八六一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八七四
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
夏北市門見訪却之武陵立馬
贈别八七六
江上贈竇長史八七七
贈王漢陽八七九
贈漢陽輔録事二首八八一
江夏贈韋南陵冰八八三
贈盧司户八八六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八八七
贈潘侍御論錢少陽八九一
贈柳圓八九三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兼欣克復之
美書懷示息秀才八九四
贈張相鎬二首八九八
聞謝楊兒吟猛虎詞因有此贈九七
宿清溪主人九八
繫尋陽上崔相涣三首九八
巴陵贈賈舍人九一
卷十二古近體詩二十五首
贈别舍人弟臺卿之江南九一三
醉後贈王歷陽九一五
贈歷陽褚司馬時此公爲稚子舞
故作是詩也九一六
對雪醉後贈王歷陽九一七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九一九
贈宣城趙太守悦九二七
贈從弟宣州長史昭九三二
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九三五
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
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贈九三七
贈友人三首九四
陳情贈友人九四三
贈從弟冽九四五
贈閭丘處士九四八
贈錢徵君少陽九五
贈宣州靈源寺仲濬公九五二
贈僧朝美九五四
贈僧行融九五五
贈黄山胡公求白鷴并序九五六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九五七
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九五九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九六二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九六八
贈汪倫九七一
卷十三古近體詩二十五首
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九七三
淮南卧病書懷寄蜀中趙徵君蕤九七五
寄弄月溪吴山人九七八
秋山寄衞尉張卿及王徵君九八
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九八一
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九八二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
七丈奉國瑩上人從弟幼成令問九八三
春日獨坐寄鄭明府九八七
寄淮南友人九八八
沙丘城下寄杜甫九八八
聞丹丘子於城北山營石門幽居中
有高鳳遺迹僕離羣遠懷亦有棲
遁之志因叙舊以贈之九九
淮陰書懷寄王宋城九九三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遥有此寄九九四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九九六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九九八
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一六
宿白鷺洲寄楊江寧一七
新林浦阻風寄友人一八
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
尋顔尚書笑有此贈一一
題情深樹寄象公一一二
北山獨酌寄韋六一一三
寄當塗趙少府炎一一四
寄東魯二稚子一一四
獨酌清溪江石上寄權昭夷一一七
禪房懷友人岑倫一一七
卷十四古近體詩二十六首
廬山謡寄盧侍御虚舟一二一
下尋陽城汎彭蠡寄黄判官一二六
書情寄從弟邠州長史昭一二八
寄王漢陽一二九
春日歸山寄孟浩然一三
流夜郎永華寺寄潯陽羣官一三二
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一三三
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一三四
望漢陽柳色寄王宰一三六
江夏寄漢陽輔録事一三七
早春寄王漢陽一三八
江上寄巴東故人一三九
江上寄元六林宗一四
寄從弟宣州長史昭一四一
涇溪東亭寄鄭少府諤一四二
宣城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
遊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
後寄崔侍御二首一四三
寄崔侍御一四七
涇溪南藍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築
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一四八
早過漆林渡寄萬巨一四九
遊敬亭寄崔侍御一五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一五二
自金陵泝流過白壁山翫月達天門
寄句容王主簿一五四
寄上吴王三首一五六
卷十五古近體詩三十五首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别杜補闕
范侍御一五九
别魯頌一六一
别中都明府兄一六二
夢遊天姥吟留别一六三
留别曹南羣官之江南一六九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遊
塞垣一七二
留别王司馬嵩一七五
還山留别金門知己一七六
夜别張五一七七
魏郡别蘇明府因北游一七八
留别西河劉少府一八
潁陽别元丹丘之淮陽一八二
留别廣陵諸公一八四
廣陵贈别一八六
感時留别從兄徐王延年從弟
延陵一八七
别儲邕之剡中一九三
留别金陵諸公一九四
口號一九七
金陵酒肆留别一九七
金陵白下亭留别一九九
别東林寺僧一一
竄夜郎於烏江留别宗
十六璟一一一
留别龔處士一一四
贈别鄭判官一一五
黄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一六
將遊衡岳過漢陽雙松亭留别族
弟浮屠談皓一一七
留别賈舍人至二首一一九
渡荆門送别一一一三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
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
還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韻一一一四
别韋少府一一一八
南陵别兒童入京一一一九
别山僧一一二一
贈别王山人歸布山一一二二
江夏别宋之悌一一二三
卷十六古近體詩二十一首
南陽送客一一二五
送張舍人之江東一一二六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序一一二七
〔附〕金陵酬翰林謫仙子魏萬一一四四
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一一四七
送友人尋越中山水一一四九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一一五二
送友人遊梅湖一一五三
送崔十二遊天竺寺一一五四
送楊山人歸天台一一五五
送温處士歸黄山白鵝峯
舊居一一五七
送方士趙叟之東平一一六
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一一六一
送楊少府赴選一一六三
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一一六五
魯郡堯祠送吴五之琅琊一一六六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
西京一一六七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一一七
送薛九被讒去魯一一七一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一一七六
送族弟凝至晏堌單父三十里一一七八
魯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張子還
嵩陽一一七九
卷十七古近體詩四十四首
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一一八一
送族弟單父主簿凝攝宋城
主簿至郭南月橋却回棲
霞山留飲贈之一一八四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一一八五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遊河北一一八六
杭州送裴大澤時赴廬州長史一一八七
灞陵行送别一一八八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一一九
送竇司馬貶宜春一一九二
送羽林陶將軍一一九三
送程劉二侍御兼獨孤判官赴安
西幕府一一九四
送姪良攜二妓赴會稽戲有此贈一一九五
送賀賓客歸越一一九六
送張遥之壽陽幕府一二一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一二三
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一二五
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一二八
送于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一二九
送别一二一一
送族弟綰從軍安西一二一二
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一二一四
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一二一五
送張秀才從軍一二一六
送崔度還吴度故人禮部員外國
輔之子一二一七
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一二一九
送侯十一一二二
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一二二一
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
歸北海一二二二
金陵送張十一再遊東吴一二二三
送紀秀才遊越一二二四
送長沙陳太守二首一二二六
送楊燕之東魯一二二八
送蔡山人一二三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
伯禽一二三一
送楊山人歸嵩山一二三二
送殷淑三首一二三三
送岑徵君歸鳴臯山一二三五
送范山人歸太山一二三七
卷十八古近體詩三十五首
送韓侍御之廣德一二三九
白雲歌送友人一二四一
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静寺一二四一
送友人一二四三
送别一二四三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遊南岳一二四五
送友人入蜀一二四六
送趙雲卿一二四七
送李青歸華陽川一二四八
送舍弟一二四九
送别一二五
送鞠十少府一二五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并序一二五一
尋陽送弟昌峒鄱陽司馬作一二五四
餞校書叔雲一二五七
送王孝廉覲省一二五七
同吴王送杜秀芝舉入京一二五九
洞庭醉後送絳州吕使君杲流
澧州一二五九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并序一二六一
送趙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一二六四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一二六六
送梁四歸東平一二六七
江夏送友人一二六八
送郄昂謫巴中一二六八
江夏送張丞一二七
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一二七
送二季之江東一二七一
江西送友人之羅浮一二七二
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一二七四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一二七七
涇川送族弟錞一二八
五松山送殷淑一二八二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一二八三
登黄山淩歊臺送族弟溧陽尉濟
充汎舟赴華陰一二八四
送儲邕之武昌一二八七
卷十九古近體詩三十二首
酬談少府一二九一
酬宇文少府見贈桃竹書筒一二九二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一二九三
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一二九四
山中問答一二九六
答友人贈烏紗帽一二九七
酬張司馬贈墨一二九八
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一二九九
答長安崔少府叔封遊終南翠微
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見寄一三
酬崔五郎中一三四
〔附〕贈李十二崔宗之一三六
以詩代書答元丹丘一三八
金門答蘇秀才一三一
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
見贈一三一二
酬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于逆旅
見贈一三一四
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一三一六
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
以詩見招一三一八
答從弟幼成過西園見贈一三二
酬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别一三二一
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一三二二
酬崔侍御一三二五
〔附〕贈李十二崔成甫一三二六
翫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
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與酒
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
侍御一三二七
江上答崔宣城一三三
答族姪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
茶并序一三三二
酬裴侍御留岫師彈琴見寄一三三五
張相公出鎮荆州尋除太子詹事余
時流夜郎行至江夏與張公相去
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車寄羅
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贈余詩余答
以此詩一三三六
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搥碎
黄鶴樓一三三九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
月滿泛洞庭一三四
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一三四二
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一三四三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
招隱黄山一三四七
酬崔十五見招一三五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三五一
卷二十古近體詩六十首
遊南陽白水登石激作一三五九
遊南陽清泠泉一三六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
見范置酒摘蒼耳作一三六一
東魯門泛舟二首一三六三
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
觀妓一三六四
遊太山六首一三六五
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一三七二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
桃園中一三七三
與從姪杭州刺史良遊天竺寺一三七三
同友人舟行一三七六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一三七七
朝下過盧郎中叙舊遊一三七八
侍從遊宿温泉宫作一三七九
邯鄲南亭觀妓一三八一
春日遊羅敷潭一三八三
春陪商州裴使君遊石娥溪一三八三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一三八六
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
古作一三八七
宴鄭參卿山池一三九
遊謝氏山亭一三九一
把酒問月一三九二
同族姪評事黯遊昌禪師山池
二首一三九四
金陵鳳凰臺置酒一三九六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
鷓鴣者一三九七
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别一三九八
遊秋浦白笴陂二首一四
宴陶家亭子一四一
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一四二
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
宴興德寺南閣一四三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并序一四四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一四六
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一四九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
至遊洞庭五首一四一
楚江黄龍磯南宴楊執戟治樓一四一三
銅官山醉後絶句一四一四
與南陵常贊府遊五松山一四一五
宣城清溪一四一七
與謝良輔遊涇川陵巖寺一四一八
遊水西簡鄭明府一四一九
九日登山一四二一
九日一四二四
九日龍山飲一四二四
九月十日即事一四二五
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
清風亭一四二五
卷二十一古近體詩三十六首
登錦城散花樓一四二九
登峨眉山一四三
大庭庫一四三二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一四三三
天台曉望一四三四
早望海霞邊一四三六
焦山望松寥山一四三七
杜陵絶句一四三八
登太白峯一四三九
登邯鄲洪波臺置酒觀發兵一四四
登新平樓一四四二
謁老君廟一四四三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一四四五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一四四七
登瓦官閣一四五一
登梅崗望金陵贈族姪高座寺
僧中孚一四五四
登金陵鳳凰臺一四五六
望廬山瀑布二首一四六二
望廬山五老峯一四六五
江上望皖公山一四六六
望黄鶴山一四六八
鸚鵡洲一四六九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一四七一
秋登巴陵望洞庭一四七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一四七四
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岳僧
方外一四七五
與賈至舍人於龍興寺翦落
梧桐枝望湖一四七七
挂席江上待月有懷一四七八
金陵望漢江一四七九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一四八
望天門山一四八二
望木瓜山一四八三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時客逢崔侍御
並登此地一四八四
過崔八丈水亭一四八五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一四八五
卷二十二古近體詩五十八首
安州應城玉女湯作一四九一
之廣陵宿常二南郭幽居一四九三
夜下征虜亭一四九四
下途歸石門舊居一四九五
客中作一四九八
太原早秋一四九九
奔亡道中五首一五一
郢門秋懷一五四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一五六
荆門浮舟望蜀江一五七
上三峽一五九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
峯晚還題壁一五九
早發白帝城一五一一
秋下荆門一五一三
江行寄遠一五一四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一五一五
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一五一六
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一五一七
夜泊黄山聞殷十四吴吟一五一八
宿鰕湖一五一九
西施一五二
王右軍一五二二
上元夫人一五二三
蘇臺覽古一五二三
越中覽古一五二五
商山四皓一五二六
過四皓墓一五二七
峴山懷古一五二九
蘇武一五三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一五三一
金陵三首一五三三
秋夜板橋浦汎月獨酌懷謝朓一五三六
過彭蠡湖一五三八
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
樂題詩書遊覽之志一五三九
廬江主人婦一五四一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一五四二
望鸚鵡洲懷禰衡一五四三
宿巫山下一五四五
金陵白楊十字巷一五四六
謝公亭一五四七
紀南陵題五松山一五四八
夜泊牛渚懷古一五五
姑熟十詠一五五三
姑熟溪一五五三
丹陽湖一五五四
謝公宅一五五五
陵歊臺一五五六
桓公井一五五六
慈姥竹一五五七
望夫山一五五八
牛渚磯一五五九
靈墟山一五六
天門山一五六
卷二十三古近體詩四十七首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一五六三
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一五六五
安州般若寺水閣納涼喜遇
薛員外乂一五六七
魯中都東樓醉起作一五六八
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一五六九
月下獨酌四首一五七
春歸終南山松龍舊隱一五七五
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一五七六
尋山僧不遇作一五七七
過汪氏别業二首一五七八
待酒不至一五八
獨酌一五八一
友人會宿一五八二
春日獨酌二首一五八二
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一五八四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一五八六
青溪半夜聞笛一五八七
日夕山中忽然有懷一五八八
夏日山中一五八九
山中與幽人對酌一五八九
春日醉起言志一五九
廬山東林寺夜懷一五九一
尋雍尊師隱居一五九二
與史郎中欽聽黄鶴樓上吹笛一五九三
對酒一五九四
醉題王漢陽廳一五九五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一五九六
獨坐敬亭山一五九七
自遣一五九七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一五九七
秋日與張少府楚城韋公藏書高
齋作一五九九
秋夜獨坐懷故山一六
憶崔郎中宗之遊南陽遺吾孔子琴
撫之潸然感舊一六二
憶東山二首一六四
望月有懷一六五
對酒憶賀監二首并序一六六
重憶一首一六九
春滯沅湘有懷山中一六一
落日憶山中一六一一
憶秋浦桃花舊遊時竄夜郎一六一一
卷二十四古近體詩六十五首
越中秋懷一六一三
效古二首一六一五
擬古十二首一六一八
感興八首一六三一
寓言三首一六三八
秋夕旅懷一六四二
感遇四首一六四三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一六四六
尋陽紫極宫感秋作一六四八
江上秋懷一六五
秋夕書懷一六五一
避地司空原言懷一六五三
上崔相百憂章一六五五
萬憤詞投魏郎中一六五九
荆州賊亂臨洞庭言懷作一六六三
覽鏡書懷一六六五
田園言懷一六六六
江南春懷一六六六
聽蜀僧濬彈琴一六六七
魯東門觀刈蒲一六六八
詠鄰女東窗海石榴一六六九
南軒松一六七
詠山樽二首一六七一
初出金門尋王侍御不遇詠壁上
鸚鵡一六七二
紫藤樹一六七三
觀放白鷹二首一六七四
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一六七五
題雍丘崔明府丹竈一六七六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一六七七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一六七九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一六八
流夜郎題葵葉一六八一
瑩禪師房觀山海圖一六八一
白鷺鷥一六八二
詠槿二首一六八二
白胡桃一六八四
巫山枕障一六八四
南奔書懷一六八五
卷二十五古近體詩九十首
題隨州紫陽先生壁一六九一
題元丹丘山居一六九三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并序一六九三
題瓜洲新河餞族叔舍人賁一六九五
洗脚亭一六九七
勞勞亭一六九八
題金陵王處士水亭一六九九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一七
題江夏修静寺一七三
改九子山爲九華山聯句并序一七四
題宛溪館一七六
題東谿公幽居一七七
嘲魯儒一七八
懼讒一七九
觀獵一七一一
觀胡人吹笛一七一一
軍行一七一二
從軍行一七一三
平虜將軍妻一七一四
春夜洛城聞笛一七一五
嵩山採菖蒲者一七一五
金陵聽韓侍御吹笛一七一六
流夜郎聞酺不預一七一八
放後遇恩不霑一七一九
宣城見杜鵑花一七二
白田馬上聞鶯一七二
三五七言一七二三
雜詩一七二三
寄遠十二首一七二四
長信宫一七三四
長門怨二首一七三六
春怨一七三七
代贈遠一七三七
陌上贈美人一七三八
閨情一七三九
代别情人一七四
代秋情一七四一
對酒一七四二
怨情一七四四
湖邊採蓮婦一七四四
怨情一七四五
代寄情楚辭體一七四五
學古思邊一七四六
思邊一七四七
口號吴王美人半醉一七四七
折荷有贈一七四八
代美人愁鏡二首一七四八
贈段七娘一七五
别内赴徵三首一七五
秋浦寄内一七五二
自代内贈一七五四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内一七五六
送内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一七五六
贈内一七五九
在尋陽非所寄内一七五九
南流夜郎寄内一七六一
越女詞五首一七六二
浣紗石上女一七六四
示金陵子一七六五
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四首一七六五
巴女詞一七六八
哭晁卿衡一七六八
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一七七
哭宣城善釀紀叟一七七三
宣城哭蔣徵君華一七七四
卷二十六表書九首
爲吴王謝責赴行在遲滯表一七七七
爲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一七八
爲宋中丞自薦表一七八八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七九二
上安州李長史書一七九八
與賈少公書一八七
爲趙宣城與楊右相書一八九
與韓荆州書一八一二
上安州裴長史書一八一九
卷二十七序二十首
暮春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一八三一
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
桃花源序一八三三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羣賢宴
姑熟亭序一八三五
江夏送林公上人遊衡岳序一八三七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一八三九
春于姑熟送趙四流炎方序一八四二
秋于敬亭送從姪耑遊廬山序一八四四
送黄鐘之鄱陽謁張使君序一八四五
早春于江夏送蔡十還家雲夢序一八四七
秋日于太原南栅餞陽曲王贊公賈
少公石艾尹少公應舉赴上
都序一八四八
送戴十五歸衡岳序一八五二
早夏于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
之江南序一八五四
冬日于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
之淮南覲省序一八五六
江夏送倩公歸漢東序一八五八
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一八六
澤畔吟序一八六六
夏日諸從弟登汝州龍興閣序一八六九
秋夜于安府送孟贊府兄還都序一八七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一八七二
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烟
子元演隱仙城山序一八七四
卷二十八記頌讚二十首
任城縣廳壁記一八七九
趙公西候新亭頌一八八八
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
頌并序一八九四
當塗李宰君畫讚一九六
金陵名僧頵公粉圖慈親讚一九七
李居士讚一九八
安吉崔少府翰畫讚一九九
宣城吴録事畫讚一九一
壁畫蒼鷹讚一九一一
方城張少公廳畫師猛讚一九一二
羽林范將軍畫讚一九一三
金銀泥畫西方浄土變相讚并序一九一四
江寧楊利物畫讚一九一八
金鄉薛少府廳畫鶴讚一九二
誌公畫讚一九二一
琴讚一九二四
朱虚侯讚一九二五
觀佽飛斬蛟龍圖讚一九二六
地藏菩薩讚并序一九二七
魯郡葉和尚讚一九二九
卷二十九銘碑祭文九首
化城寺大鐘銘并序一九三一
天門山銘一九三九
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并序一九四一
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
政碑并序一九五
比干碑一九六三
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并序一九六九
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并序一九七七
爲竇氏小師祭璿和尚文一九八七
爲宋中丞祭九江文一九九
卷三十詩文補遺七十一首
雜言用投丹陽知己兼奉宣慰
判官一九九三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一九九四
觀魚潭一九九五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
城樓覽古書懷一九九六
月夜金陵懷古一九九九
金陵新亭二
庭前晚開花二一
宣城長史弟昭贈余琴溪中雙舞鶴
詩以見志二二
暖酒二三
戲贈杜甫二三
寒女吟二五
會别離二六
初月二六
雨後望月二七
對雨二七
曉晴二八
望夫石二八
冬日歸舊山二九
鄒衍谷二一
入清溪行山中二一
日出東南隅行二一一
代佳人寄翁參樞先輩二一二
送客歸吴二一三
送友生遊峽中二一三
送袁明府任長江二一四
送史司馬赴崔相公幕二一四
戰城南二一六
胡無人行二一六
鞠歌行二一七
題許宣平菴壁二一九
題峯頂寺二二一
瀑布二二二
斷句二二三
陽春曲二二四
舍利佛二二五
摩多樓子二二七
春感二二七
殷十一贈栗岡硯二二八
普照寺二二八
釣臺二三
小桃源二三一
題竇圌山二三一
贈江油尉二三二
清平樂令二首二三二
清平樂三首二三四
桂殿秋二三五
連理枝二首二三五
雜題四則二三六
鶴鳴九皋二三八
上清寶鼎詩二首二三八
白微時募縣小吏入令卧内嘗驅牛
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白亟以
詩謝云二四
桃源二首二四
句一二四一
句二二四一
句三二四一
漢東紫陽先生碑銘二四二
北斗延生經注解序二四六
題上陽台二四七
附録一年譜二四九
附録二碑傳二八九
附録三序跋二一一
附録四詩文二一四七
附録五叢説二一七三
附録六外記二二一五
後記朱金城二二七一
重版後記二二七九
一
我國古代素以詩歌發達著稱,詩人輩出,佳作如林,進入唐代中期,更呈現出百花齊放、争妍競豔的繁榮局面,其中李白和杜甫的成就尤爲卓越,奇葩怒放,光輝燦爛,成爲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的突出現象。
李白生于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七○一年),卒于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七六二年),主要活動是在玄宗、肅宗兩朝。唐玄宗前期,即開元年間,是唐朝的昌盛時期。唐王朝從建國到開元年間,已有一百年左右,在這段時間内,國家統一,社會比較安定,由于長期的積累,到開元年間,唐王朝的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達到了高峯。在文藝領域,不論詩歌、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等方面,都出現了若干傑出人物,創造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在我國文化史上焕發異采。但是好景不長,玄宗後期,政治日趨腐敗,各種原來潛伏的社會矛盾逐漸激化,終于爆發了前後跨歷八個年頭的安史之亂。戰争使廣大人民紛紛死亡,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強大的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開始走上衰亡的下坡路。李白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代。他成長于開元年間,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中獲得了深厚的文化教養,培育了優異的藝術才能;更可貴的是他運用了他那支生花妙筆,不是專門去歌唱昇平,粉飾現實,而是抱着滿腔政治熱情,着重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政治的黑暗、社會的混亂和人民的痛苦,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某些本質方面,同時表現了他對于這種不合理社會現象的憎恨和要求改變這種現象的願望,在藝術描寫上又是如此氣勢磅礴,筆落驚風雨,呈現出非凡的創造性,這就使他成爲屈原以後偉大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的祖先在隋末因故遷居西域,李白即出生于西域的碎葉城(在今中亞細亞巴爾喀什湖南,當時屬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護府)。李白約五歲時,他家從西域遷回内地,住在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父親李客,生平事跡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現代某些李白研究者推測李客是一位大商人,但也找不到確鑿證據。李白少年時代的閲讀範圍就相當廣泛,‘五歲觀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接受古代思想家多方面的影響。李唐王朝一開始就認老子爲祖先,提倡道教,玄宗時道教更爲得勢,祠宇遍于全國,信徒廣泛。在這種社會風氣影響下,李白在蜀中少年時代即開始和道士們交游,喜歡隱居和求仙學道。他曾和隱士東嚴子隱居于岷山達數年之久。他登上峨眉山時,所企羡的是‘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登峨眉山)的神仙境界。但另一方面,他又喜愛縱横術,有參加政治活動、建功立業的志願。在蜀中時,他同梓州的趙蕤很友好,趙蕤善爲縱横學,喜談王霸之術,著有長短經。李白頗受其思想影響。李白的政治抱負很大,他想當帝王的輔弼大臣,常以歷史上的這類人物管仲、諸葛亮、謝安等作爲自己的效法對象。
隱居學道與願爲輔弼、出世與入世是一對矛盾,李白統一這對矛盾的途徑是:通過隱居和廣泛的社會交際來培養自己的聲譽,象初唐時馬周那樣,獲得帝王青睞,以布衣而取卿相,一躍而登高位;而在政治上有所建樹以後,則又不慕榮利,飄然遠引,歸隱山林。李白在作品中屢屢宣稱‘功成身退’,這是指導他一生出處的原則,首先要功成,然後再身退;功業不成,他是不甘心于避世退隱的。因此,積極入世,關心政治,是他一生經歷和詩歌思想内容的主導方面。
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他與道士吴筠一起隱居剡中(今浙江嵊縣),不久吴筠被徵召至長安。吴筠向唐玄宗推薦李白,玄宗徵他到朝廷,命他供奉翰林,作爲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起草一些文件。李白開始心情非常興奮,以爲實現抱負的機會果然來到。然而,唐王朝的政治這時已日趨腐敗,玄宗陶醉于過去的成績和表面的昇平,荒淫昏聵。‘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把持着政權,任人唯親,打擊異己,比較正直和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迫害。李白對這種現象表示痛恨和憤慨,同時,他那種蔑視權貴的大膽行爲又深爲當權派所憎恨,遭到了他們的讒毁,不久即被迫離開長安,結束了前後不滿兩年的帝京生活。李白這一次政治活動是失敗了,但他對唐王朝統治階層的腐朽黑暗却獲得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離開長安以後,他繼續到許多地方游歷。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感到悒鬱憤懣,醉酒求仙的狂放行爲在這時期有所發展,藉以排遣苦悶。但是,他毫不放棄原先的政治理想。他懷念長安,希望得到帝王的重新任用,‘一朝復一朝,髮白心不改’(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他自比謝安,準備‘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梁園吟)。當他一時找不到光明出路時,他也曾説過‘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一類洩氣的話,但他並没有放棄先功成再身退的原則,正如他自己所説‘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送蔡山人),只要統治者不拋棄他,他在功業未成之前是不甘心‘棄世’的。
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正在江南宣城、廬山一帶隱居,後來永王李璘率師東下,他接受徵聘進入李璘幕府,參加討伐安史叛軍的活動。當時心情也非常興奮,希望實現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宿願。他唱道:‘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静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樂觀地認爲做輔弼大臣的機會來臨了。不料李璘企圖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不聽朝廷節制,被肅宗疑忌,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受到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一帶)處分。幸而中途遇到大赦,才得東歸。李白第二次從政活動又這樣悽慘地失敗了。流放回來後,李白雖已年近六十,但參加政治活動的熱情迄未衰退。肅宗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他從金陵上路,準備到臨淮(今安徽泗縣一帶)去參加太尉李光弼的部隊討伐史朝義的叛亂,不幸途中忽然得病,只能折回。次年即病逝于當塗(在今安徽省)。他的臨終歌有云:‘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對自己政治抱負的不能實現還表現了深深的遺憾。
李白一生有不少時間消耗在隱居醉酒、求仙學道的生活裏,他的不少詩篇反映了這方面的消極頹廢的思想情感;但是,李白生活和創作的更爲主要的一面是關心政治和社會,對黑暗腐朽的封建勢力進行了尖鋭的揭露和批判,表現了他要求國家強大、社會安定的進步理想。這是貫穿李白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一條主綫,也是李白所以成爲偉大詩人的決定性因素。
二
李白一生始終熱切地關注着唐朝的政治和國家的命運,他憎恨黑暗和不合理的現實,希望國家強大,社會安定,希望自己通過參加政治活動對祖國有所貢獻。這種充沛的政治熱情在他的詩歌中有着鮮明的表現。
玄宗後期,信任權臣李林甫、楊國忠,寵幸宦官、藩鎮,溺愛楊妃,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極端腐朽的統治集團。李白通過在長安短期供奉翰林的生活,對這個集團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他的古風第四六描繪那些權貴、宦官平時過着鬭鷄走馬的荒淫生活:‘鬬鷄金宫裏,蹴踘瑶臺邊。舉動摇白日,指揮回青天。’古風第二四更描繪了那些善于鬬鷄的宦官因得到玄宗寵幸而氣焰囂張,‘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李白對此表示無比憤慨。他對玄宗提倡道教、追求神仙、影響國計民生的行爲也作了無情的譴責,古風第三(‘秦皇掃六合’篇)、第四三(‘周穆八荒意’篇)、第四八(‘秦皇按寶劍’篇)和登高丘而望遠海等詩篇,都通過歷史題材的歌詠諷刺了這種荒淫行爲。奸臣掌握政權,專務結黨營私,打擊賢能之士,李白自己也遭到讒毁和排斥。他的不少詩篇對這種黑白顛倒的現象作了控訴。他的‘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古風第三九)等詩句,可以説是這種現象的鮮明的藝術概括。
李白離開長安以後的天寶年間,唐朝的政治進一步趨於黑暗。李林甫憑藉權勢,大肆傾陷異己,虐殺大臣。李白雖然不在長安,對中央朝廷的政治仍然非常關心,對這種現象無比痛心和憤慨。古風第五一(‘殷后亂天紀’篇)以詠史方式把唐玄宗斥爲殷紂王、楚懷王一類昏暴之君,把受迫害的臣僚比作比干和屈原。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更直接悲悼了李邕、裴敦復被李林甫所殺害。天寶後期,玄宗寵信李林甫、楊國忠和藩鎮安禄山等,大權旁落,國勢危殆,李白的古風第五三(‘戰國何紛紛’篇)指出了這種‘奸臣欲竊位,樹黨自成羣’的現象,他的遠别離更以‘君失臣兮龍爲魚,權歸臣兮鼠變虎’的形象化語句表現了對國家前途的深刻憂慮。
安史之亂起來後,李白對叛軍破壞國家、虐殺人民的罪恶異常憎恨,這種感情在他的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扶風豪士歌、猛虎行、古風第十九(‘西上蓮花山’篇)等詩中都有鮮明的表現。他參加永王李璘幕府,目的是爲了貢獻才能,盪平叛亂,使國家統一,社會安定。‘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南奔書懷),‘浮雲在一決,誓欲清幽燕’(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這類詩句表明了他消滅叛亂、澄清北方的決心。一直到臨終前夕,他還極端關懷國家的前途,并且渴望投身戰鬬,爲終盪平叛亂貢獻力量,這種老當益壯的政治熱情在他的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等詩篇中有着深摯的反映。
李白對人民生活也非常關注,他痛恨統治階級虐害人民的殘暴行爲,這在他描寫戰争的詩篇中表現得爲突出。李白對正義戰争是支持和擁護的,他的塞下曲六首,以昂揚的筆調歌頌了將士們抗擊騷擾、保衞邊塞的堅強意志和英勇行爲,但對天寶年間唐王朝所發動的黷武戰争則予以明確的譴責。古風第三四(‘羽檄如流星’篇)控訴了楊國忠、鮮于仲通發動的攻打南詔之戰,使大量兵士死亡,‘千去不一回’。北風行從思婦悼念征夫的角度批判了安禄山在東北的黷武行爲。古風第十四(‘胡關饒風沙’篇)則致慨于邊將不得其人,守衞無方,以致‘邊人飼豺虎’。對安史叛軍屠殺人民的獸行,他更是無比憤慨,他指斥叛軍‘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古風第十九),並嚴厲地責問:‘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對勞動人民日常的艱苦生活,在李白詩篇中也有所反映。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第十四)分别對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作了描繪,並表現了真摯的關懷。他的不少詩篇則是表現封建社會中婦女所遭受的各種痛苦,諸如丈夫遠出不歸或死亡,遭受遺棄,宫女的淒涼寂寞等等,長干行、北風行、關山月、白頭吟、玉階怨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李白的政治社會理想是‘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是‘牛羊散阡陌,夜寢不扃户’(贈清漳明府姪聿),就是要求國家強盛和統一,社會安定,人民能够過和平的生活。因此,對于破壞國家和虐害人民的黑暗腐朽勢力,他給予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從李白一生的活動和作品看,他不像唐代其他作家如陳子昂、柳宗元、杜牧等人那樣,發表過一些比較具體深刻的政治見解,或者表現出干練的辦事能力,他不是一個有才能的政治家,而是一個富有政治熱情和抱負的詩人。李白抱負很大,自比管晏,願爲輔弼,但實際才能與抱負很有距離。李白的這種誇張的自負正表明了他作爲浪漫主義詩人的狂放氣質。李白的社會理想深受老子小國寡民的影響,什麽‘心和得天真,風俗猶太古’(贈清漳明府姪聿),‘百里獨太古,陶然卧羲皇’(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一類向往上古社會的詩句,在他的集子中出現的次數相當多。從政治思想家和活動家的角度看,李白實在不算高明。但是,我們評價古典作品的思想性,關鍵不在于作者是否具有突出的政治見解和干練的活動能力,而在于這些作品對待人民的態度如何,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李白的詩歌既然表現了他希望國家強盛、社會安定、人民得以過和平生活的美好理想,表現了他對破壞這種理想的反動勢力的強烈憎恨,這就無疑地具有了鮮明的進步意義。
李白關心國事民生,把建功立業放在生活理想的首要方面。然而,他不能爲了邀取統治者的賞識,在政治上得志,像當時多數士人那樣,對當權派採取小心翼翼的恭順態度,甚至諂媚逢迎。他要求‘平交王侯’,甚至以帝王師自居,要求統治者認識他的才能,以師禮相待;他是不願意卑躬屈膝地去追求政治出路的。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期,李白對權貴們顯示了非常傲岸的態度。他把那些得勢的外戚呼爲‘賣珠輕薄兒’(古風第八),對那些囂張跋扈、路人側目的宦官,也是厲聲斥責(見古風第二四)。他叫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更爲人所傳誦。離開長安以後,李白並不因爲政治上遭受嚴重挫折而改變心意,相反,對那些日益貪暴腐朽的統治者滿懷着鄙夷和憎恨,以睥睨黑暗勢力的昂揚氣概,唱出了高亢的歌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夢游天姥吟留别)‘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這些詩句,突出地表現了李白對于反動的當權派的兀傲不馴的態度和對于封建秩序強烈的反抗精神。對于統治階級中一般人士所豔羨追求的榮華富貴,李白也採取了鄙棄蔑視的態度。他唱道:‘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江上吟)‘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將進酒)這種態度同傲視權貴的思想行爲是緊密結合着的,因爲榮華富貴正是權貴們所急切追求並藉以驕人的東西。如果説,關懷國事民生,李白詩歌内容在廣度和深度上還比不上杜甫;那麽,在這一方面的反抗精神,李白詩歌却是遠遠地超過了杜甫的。
李白這方面的思想作風,除了追隨古代策士魯仲連、隱士嚴子陵一流人物的行踪外,明顯地接受了道家莊周的思想影響。莊周輕視統治者和爵禄富貴。他把那些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斥爲大盜。他追求個人自由,不願受爵禄的羈絆,把權位富貴看得像腐鼠一樣。所有這些,都在李白詩歌中表現出鮮明的繼承關係。龔自珍説:‘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爲心,自白始。’(録李白集)確實,李白詩歌把屈原和莊子兩家很有距離的思想内容融合在一起:他既有屈原那種熱愛祖國、憎恨黑暗勢力、積極關心政治的進步思想,又有莊子那種鄙夷權要、蔑視富貴、衝擊封建傳統的反抗精神。這使他詩歌的思想内容既熱情,又潑辣,既執着,又超脱,開闢出一個前無古人的新境界。
李白詩歌的思想内容豐富多采,除掉直接表現政治傾向的詩歌外,他還有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抒情寫景的篇章,其中一部分相當優秀。
李白全集中投贈友人的作品占着很大的比重。這些作品中有一小部分表現出鮮明的政治態度,像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鳴皋歌送岑徵君、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等等,有的思想性、藝術性結合得較好,有的藝術上平庸一些,但也是研究李白思想的重要資料。集中還有許多日常投贈的佳篇,像黄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金陵酒肆留别、以詩代書答元丹丘、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遥有此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或述别時離愁,或述别後懷念,或追敘昔時交遊,或稱頌對方情誼,常常感情深厚真摯,具有相當強烈的感染力量。
李白還有不少描繪山水風景的佳篇。其中有些作品,像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宿清溪主人、尋雍尊師隱居等,風格清新隽永,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更能表現李白特色的是蜀道難、廬山謡寄盧侍御虚舟、西岳雲臺歌送丹丘子、横江詞一類作品,其中有高入雲霄的廬山、華山和蜀道,有波浪奔騰的黄河和長江,形象雄偉,境界壯闊,産生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這類詩篇,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顯示出他追求不平凡事業的渴望,以及對于那種狹隘而庸俗生活的鄙棄。他謳歌壯美的高山大川,正如他的大鵬賦謳歌大鵬鳥一樣,表現了他那要求衝破束縛,不願‘拘攣而守常’的思想性格特徵。這類詩篇,在我國古代山水風景詩中也是異軍突起,境界獨闢,罕有倫比的。
李白詩歌中也包含着不少封建性的糟粕。他宣稱人生若夢,應當及時行樂,醉酒狂歡。他描繪求仙學道,宣揚煉丹服藥。封建地主階級的消極頹廢思想和宗教迷信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現。莊周的虚無主義人生觀也常常對他産生不良影響。以上這些詩篇在他的集子中不占主導地位,但也有相當數量,閲讀時必須注意批判對待。李白在政治上失意時,常常憑藉縱酒求仙來排遣苦悶,他的某些詩篇,如像梁園吟、將進酒等,虚無頹廢思想常常同對黑暗政治的批判糅合在一起,需要我們作更加細緻的分析,區别其精華和糟粕。
三
李白是屈原以後偉大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在藝術上顯示出鮮明的積極浪漫主義特色。他感情熱烈,性格豪放;他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徵,是善于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豐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體裁和語言來表現他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李白經常運用誇張的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來表現自己熾熱的感情。他強調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就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強調自己的才能没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就説:‘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突出他長安政治失敗以後的悲憤,就説:‘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突出他對長安朝廷的懷念,就説:‘狂風吹我心,西挂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突出他掃蕩安史叛軍的抱負,就説:‘南風一掃胡塵静,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其十一)這些詩句儘管異常誇張,但由于真實地表現了詩人内心世界燃燒着的熾熱感情,所以讀者毫不感到虚僞和浮誇,而是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激動。李白投贈朋友的詩歌,在這方面也有很好的例子。他懷念杜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懷念王昌齡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遥有此寄)贈汪倫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都是聯繫眼前景色,運用生動的比喻,發揮豐富的想象,用誇張的筆墨來表現自己對友人的真摯情誼,産生巨大的藝術效果。
由于感情洋溢,奔騰欲出,李白詩歌長于以奔放的語言來抒洩熱情,而不像杜甫、白居易那樣長于對客觀事物作具體細緻的描繪。例如同樣寫兵士被徵發去參加玄宗後期的擴張戰争,他的古風第三四(‘羽檄如流星’篇)比起杜甫的兵車行來描寫就要簡括得多,後邊更是着重抒發自己的感想。他的豫章行寫安史亂後人民應徵入伍之苦,同杜甫的三吏、三别相比,也有類似上述的情況。他的丁都護歌寫船夫痛苦也比較簡括,同王建的水夫謡大異其趣。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觸及農家日常艱苦勞動,但只有‘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寥寥兩句,同白居易觀刈麥一類詩作迥然不同。這些正表現出浪漫主義詩人同現實主義詩人在表現方法上的顯著差别。同是學習、繼承漢樂府民歌的藝術,杜甫、白居易着重學習它敘事具體生動的特色,李白則是着重學習它那些誇張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
李白具有豪放的性格和坦率的胸懷,他的詩歌善于以明朗直率的筆調來表現他的這種思想性格特點,很少顧忌和掩飾,使人洞見他的肺腑。這一特點在他贈送親友的詩篇中表現得特别鮮明。李白希望真誠的友誼建立在互相瞭解和幫助的基礎上,他唱道:‘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贈友人其二)但在現實世界中却是到處碰壁,實際情况乃是:‘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當時笑我微賤者,却來請謁爲交歡。一朝謝病游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前門長揖後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世態炎涼,理想破滅,表述得何等直率坦露。他要朋友痛飲時,就説:‘岑夫子,丹丘生,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爲我傾耳聽。’(將進酒)酒後困倦時,就説:‘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這裏用語沿襲陶淵明,其真率處也似陶淵明。他的上李邕詩云:‘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生動地刻劃了他的自負和世人對他的奚落,一點不爲自己掩飾。他描寫被召入長安時的喜悦心情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别兒童入京)坦率地表白了他不甘心長期隱遁、迫切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心情,同時也無遮掩地流露了他急于求官的庸俗思想。坦率和誇張常會發生矛盾,不適當的誇張使人感到不真實,不坦率。但李白詩歌却把二者和諧地結合在一塊,處處顯示出浪漫詩人的熱情和稚氣,雖然有時不免有些可笑,但更多的是天真可愛。
在李白作品裏,除掉直接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外,還出現許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其中寫得較多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婦女。他繼承了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善于表現封建社會中備受各種壓迫的婦女的悲慘命運和痛苦心情。在塑造婦女的形象時,李白也善于以誇張的手法來刻劃她們的思想感情,他寫熱烈的愛情是:‘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長干行)寫浩蕩的愁思是:‘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子夜吴歌)‘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北風行)在這些詩句裏,李白已經把自己的熱烈奔放的感情傾注到這些人物身上去了。
李白的一部分咏史詩,表現了他對于一些傑出的歷史人物的仰慕。他稱頌魯仲連道:‘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古風第十)稱頌嚴子陵道:‘長揖萬乘君,還歸富春山。清風洒六合,邈然不可攀。’(古風第十二)這些詩句不僅是對歷史人物的客觀描繪,而且也是對自己的不愛富貴、功成身退的思想作風的生動寫照。他的那些歌咏張良、諸葛亮、謝安等政治家的詩篇裏,都寄託着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
李白所寫的自然景物有着特殊的藝術魅力,它們不是一般的客觀景物的描繪,而是染上了詩人濃厚的感情色彩。他喜歡在繁複多樣的自然現象裏攫取不平凡的題材,高山大河、飛瀑巨浪、長風萬里等等。這些自然現象,本來已經具有雄偉驚險的面貌,經過詩人的藝術加工,更顯得氣勢不凡。他并不注意刻劃景物的各個方面,而是抓住他自己感受深的某些方面,用誇張的筆墨加以描繪,並用豐富的想象加以渲染,塑造出鮮明突出的形象。他的某些篇幅較長的詩,如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别,更藉助于神話傳説描繪了色彩繽紛、瑰奇壯麗的境界,再加上作者感情的昂揚激蕩,熱烈奔放,這些詩篇使人讀後爲之胸懷開闊,精神振奮,向往廣闊的天地和雄偉有力的事物。儘管某些詩篇的内容描繪了山河的艱險可怖的面貌,抒發了作者的哀愁(如蜀道難、横江詞),但其基調却不是陰暗的,而是豪放的,仍然具有振奮人心的藝術效果。
除七言律詩外,李白對各體詩都頗擅長。但他更喜歡寫形式比較自由的古體和絶句,而不愛寫格律束縛較嚴的律詩。
李白的五言古詩有很大成就。其中古風五十九首是他的代表作品。它們直接繼承了阮籍咏懷詩、陳子昂感遇詩的傳統,廣泛地表現了他對黑暗政治的不滿,他的懷才不遇的感慨和隱遁游仙的消極思想。除掉阮、陳的傳統外,還多方面接受了曹植、左思、郭璞等詩人的影響,較之阮、陳之作,情調更爲慷慨,表現更爲顯豁,文采更爲豐富,語言更爲明朗,具有胡震亨所説的‘以才情相勝,以宣洩見長’(李詩通)的特色。他的樂府中的五古,繼承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丁都護歌、豫章行等,以比較樸素的語句反映人民痛苦,風格與漢樂府民歌爲近,長干行、子夜吴歌等,以宛轉纏綿的筆調描繪婦女的愁思,風格與南朝民歌爲近。但不論前者後者,都傾注了作者洋溢的熱情,具有鮮明的個性。
李白的七言古詩(包括樂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較之五古具有更大的創造性。七言古詩一般篇幅較長,容量較大,除七言句外,可以兼採長短不齊的雜言句,形式爲自由,便于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内容,李白在這方面特多名篇,如遠别離、蜀道難、行路難、梁園吟、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廬山謡寄廬侍御虚舟等篇都是,寫景則形象雄偉壯闊,色彩瑰麗,抒情則感情奔放激盪,跳脱起伏,變化多端,誠如唐宋詩醇所贊許的那樣:‘往往風雨争飛,魚龍百變;又如大江無風,波浪自涌,白雲從空,隨風變滅,誠可謂怪偉奇絶者矣!’(評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語)這種雄奇俊逸的風格,繼承了屈原辭賦和鮑照樂府歌行擬行路難等的傳統,但顯得更爲縱横恣肆,如同奔騰跳躍、不可羈勒的駿馬。
李白擅長絶句。他的五絶如静夜思、玉階怨等,藴藉含蓄,意味深長。他的七絶工力更深,語言明朗精鍊,聲調和諧優美,不論寫景抒情,都能做到深入淺出,使讀者一接觸就了解喜愛,但又經得起咀嚼玩味,吟誦不厭。像黄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其二、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從文學淵源講,李白的絶句接受了南北朝樂府民歌和南朝詩人謝朓的明顯影響,但經過李白的努力創造,表現更爲精鍊動人,造詣是更深了。
李白不愛寫束縛較多的律詩。他集子中七律少,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七十多首,有的寫得很好,像渡荆門送别、送友人、送友人入蜀、秋登謝朓宣城北樓,格律工整,情景交融,説明他不是不會寫律詩,而是不愛寫。他的夜泊牛渚懷古篇中間四句不用對偶,打破了五律的常規,語言流暢,聲調鏗鏘,意境開闊,顯示出浪漫主義詩人自然奔放、衝破束縛的特色。
李白詩歌語言的基本特色是明朗自然,他反對‘雕蟲喪天真’(古風第三五)的雕章琢句之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李白通過生動的比喻,提出了他自己認爲優良的詩歌語言的原則,他的全部作品努力實踐着這一原則,并且獲得輝煌的成就。這種成就主要得力於學習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李白詩歌語言真率自然,音節和諧流暢,渾然天成,不假雕飾,經常散發着民歌的氣息。但他不是一般地模擬民歌語言,而是把它們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鍊優美,含意深長,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明朗自然的總前提下,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又因體裁不同而顯示出各别的特色,例如他的七言古詩以雄健奔放見長,其絶句則特别清新雋永,同中有異,表現出豐富多采的藝術風貌。李白的少數詩歌,也存在着語言過于淺露、詩味不足的缺點,這是要分别看待的。
李白的出現,不但把我國古代五七言詩歌的創作推到了高峯,而且對後代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的韓愈、李賀、杜牧,宋代的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的高啓,清代的黄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學習,進一步發展了古典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今天,批判地繼承李白的優秀作品,亦將有助于認識我們古代的封建社會,培養愛國感情和民族自信心,並對社會主義新文藝的創作起有益的借鑒作用。
一九七八年三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