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98094
内容简介
非正式组织理论是组织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国内学 界的研究*为薄弱。李国梁*的《非正式组织理论及 其显性化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解释性、规范性层 面出发.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了非正式组织理论产 生、发展与演化的基本脉络。详细论述了非正式组织 形成的深层原因、结构特征及其内部运行特征,构建 了非正式组织的演化模型,深入剖析了非正式组织与 正式组织之间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的对抗、制约、辅 助和相互融合四种互动关系模式。针对非正式组织理 论实践价值转化应用所面临的操作性现实困境,本书 提出了以公开、可操作的显性化策略,转化应用非正 式组织理论的实践价值。得出的重要研究结论和学术 主张,对补充、发展非正式组织理论内容.公开、可 操作地开发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巨大潜在价值具有重要 参考价值。
目 录
章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研究的意义
二 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
(一)组织和正式组织
(二)非正式组织
(三)研究对象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框架
五 主要贡献
第二章 非正式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 非正式组织理论产生的管理学背景
二 非正式组织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三 非正式组织概念提出的理论研究过程
四 罗特利斯伯格与迪克森的非正式组织理论
(一)非正式组织形成的逻辑起点
(二)员工限制产量的非逻辑原因
(三)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五 巴纳德的非正式组织理论
六 非正式组织理论的发展演化
(一)群体动力学中的非正式纽织研究
(二)人际关系理论中的非正式组织研究
(三)社会网络理论中的非正式组织研究
七 非正式组织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一)非正式组织概念产生的几种说法
(二)“非正式组织”概念辨析
(三)非正式组织理论在企业组织与公共组织之间的比较
第三章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结构特征及其运行模式
一 非正式组织形成的深层原因
(一)社会情感因素的影响
(二)组织原则与人员个性的矛盾
(三)组织管理正式化的局限
二 非正式组织的结构特征
三 非正式组织的运行模式
(一)入会仪式
(二)非正式社会控制
(三)非正式社会地位
(四)非正式的沟通系统
(五)非正式的互动活动
(六)非正式权威一自然领袖
(七)非正式组织的演化
第四章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区别及其互动模式
一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差异
(一)形成过程不同
(二)运行模式不同
(三)内部结构不同
二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互动模式
(一)对抗性模式
(二)制约性模式
(三)辅助性模式
(四)相互融合模式
第五章 非正式组织理论实践价值的显性化
一 非正式组织理论的隐性化
(一)非正式组织理论隐性化的定义
(二)非正式组织理论隐性化的表现
二 非正式组织理论的显性化
(一)非正式组织理论显性化的定义
(二)非正式组织理论显性化与隐性化的区别
(三)非正式组织理论显性化的必要性
三 非正式组织理论显性化的具体途径
(一)非正式组织的可视化方法
(二)非正式组织的显性化管理措施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