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65399
历时3年、累积采访150小时,每一个战士都是一部战争史。
平凡与坚实、壮美与崇高,个人命运在家国前途面前如何书写。
2012年初,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资源建设,聘请抗联史专家为顾问和采访人,先后在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湖北、新疆、广东等地,对60多位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和研究专家进行了抢救性的口述史访问,并收集到了数十份珍贵手稿、日记、大量照片和非正式出版物。
首次将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艰苦抗战史更为完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序
前言
“我从朝鲜来到中国”
——从汤原游击队到八十八旅的李在德
“谁都不想当亡国奴”
——从伪满靖安军到抗联教导旅的陆保平
“我们掉队了,我下山那会儿是21岁”
——17岁加入东北抗联,19岁当排长,
21岁负伤回家的潘兆会
“怕死我能出来革命吗”
——三捕三生的地下交通员赵三声
“滴滴滴滴答滴答哒”
——在苏联通讯连里发密电的孟宪德
“这个女孩子不一般,挺能行的”
——没上过学的苏军翻译周淑玲
“对日本子我恨,也有家仇也有国恨”
——“八女投江”的见证人胡真一
“之后我和家里人都没有了联系”
——背井离乡八十载的于桂珍
“抗联活下来的命都大得很”
——从小马倌到警备司令的卢连峰
“一小时候我就恨”
——从小加入抗联的吴玉清
“那你叫刘淑珍吧”
——东北抗联老战士刘淑珍口述史
“是共产党把我救上来的!”
——一生都与抗联息息相关的李敏口述史
“我的妈妈是抗联吕老妈妈”
——吕凤兰和抗联吕老妈妈
“我放牛娃出身,什么我也不怕”
——发现敌军机场立大功的张正恩
“得了这50发子弹就跟俺得了命一样”
——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师传令兵黄殿君
“我终于又有了家”
——在抗联队伍中长大成人的王铁环
“我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罗登贤同志”
——东北抗联元勋冯仲云之女
“他们的经历太难了”
——一家六口参加抗联的赵艳芬
“我父亲是警卫班班长刘玉泉”
——刘玉泉之子刘士波
后记
前
言
东北抗日联军及其前身东北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东北地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反对伪满洲国统治,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5年,直至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斗争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坚持抗日斗争光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处中国的东北部,统称东三省。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近代以来,东北地区一直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利益掠夺的口中肉,争夺霸权的角逐场,全面侵华的登陆滩,列强在这里尝试过各种各样侵占他国领土的冒险罪恶行径。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变本加厉,按其既定的“大陆政策”,于1931年9月18日夜,悍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战争,不到半年的时间,东北三省的大中城市及战略要地大部沦于敌手。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以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勇敢地担负起领导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重任。一方面,通过发表声明、发出号召、做出决议,响亮提出坚决驱除日本侵略者的方针和主张,积极领导、支持和帮助广大民众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斗争;另一方面,大力创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地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抗战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雄浑乐章,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不屈不挠留下了最为典型的注解。东北抗战不仅是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的主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重要战场。东北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东北抗联的创建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931年九一八战争爆发到1933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收复失地的正确主张和号召,在大力动员广大民众组织抗日义勇军奋起抗日的同时,积极创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先后建立了巴彦、磐石、海龙、汪清、汤原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配和义勇军进行对日抗战。
1933年5月到193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建立反日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在各地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大组建成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一切抗日民众共同作战,并着眼斗争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开创了抗日武装斗争新局面。
1936年2月到1937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实行东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先后建立了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部队规模和战斗力都发展到鼎盛时期,人数最多时有3万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队基础上建立的,第四、第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也都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东北抗日联军与全国抗日战场互相呼应和配合,形成了抗日武装斗争的新高潮。
1938年1月到 1940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面对的是力量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日本侵略军和日本在东北日益强化的殖民统治。为适应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后成立三个省委的现状和日益严酷的斗争形势,部队整编成为第一至三路军,缩编支队,进行转战和远征,坚持艰苦的分区作战。东北抗日游击运动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1940年3月到1945年10月,部队实行战略调整,陆续转移到中苏边境附近的苏联境内建立野营和教导旅,一面大力开展教育训练提高人员军政素质,一面继续组织小分队深入东北各地坚持分散游击战,侦察敌情,配合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夺取东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在战后利用有利条件在东北建党、建军、建政,为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做出了新的贡献。
东北抗日联军的产生、发展和斗争历程,是一部惨烈悲壮的史诗。在孤悬敌后、敌强我弱、环境极端恶劣的困难条件下,东北抗日联军坚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和方针,在中共东北党组织领导下,在东北各族人民的支援下,认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断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积极开辟和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同日本侵略者和伪满统治者进行长期的殊死斗争,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中的光辉篇章。东北抗日联军在长期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陈翰章和“八女投江”等为代表的个人及战斗集体,都无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永远值得国人尊敬和怀念的民族英雄。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历来是关注和重视的,曾经给予高度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义勇军及全体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做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并说“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享受和平的年代,我们不能忘记,在国之将倾、民之将亡的危难关头,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取国之未来、民之希望的抗联将士。在纪念胜利的时刻,我们更应该纪念,在辉煌胜利的背后,那些用精神和信念铸就了民族灵魂、担当起民族大义的抗联将士。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将会永远铭记东北抗日联军为东北的解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并将会从他们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中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东北抗日联军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人民奋发前进。
编者
2015年6月
我们口述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记者,中国记者陈翰章成了游击队指挥官,与日军的敦化警备司令助川大佐同归于尽。
我们口述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档案,能够看到总政委魏拯民最后的信件,是因为日军在他牺牲时拿到了这批文件。
那一战,我们的好男儿血染关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又在这里鸣响了最后一枪。漫长的十四年,白山黑水处处留下中国人不屈的身影。从嫩江之畔,到呼伦草原,我们从未停止抵抗。
那一战,波兰亡了国,法兰西亡了国,没有一个总司令以身殉职,但东北抗日联军的两任总司令杨靖宇,赵尚志,都死在战场上。
这是一支不朽的军队,这是一个不会沦亡的民族。
——萨苏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是“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的抗日英雄的集体。虽然抗日联军的斗争已经是70年前的历史,而且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李兆麟等英雄人物的事迹也广为人知,但抗日联军老战士的口述史会从一个更普通,但又是更感人的角度,弘扬抗联精神,继承抗联意志,从而让我们更加体会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理解保卫这一幸福的必要。——步平
序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中国东北的辽阔大地之上、白山黑水之间,东北各阶层人民和东北军中爱国的官兵组织起来,组成抗日义勇军,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掀起了风起云涌的东北抗日救亡运动,成为中国局部抗日战争的先驱。到1933年,自发建立的抗日义勇军各部虽然遭到日本强大武装力量的镇压而陆续失败,但东北人民的抗日烈火并没有熄灭,反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坚持抵抗而继续燃烧,这就是继抗日义勇军之后在东北大地始终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的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在最多的时候达3万余人,组成11个军,中间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但是相对数十万拥有重兵器的日本关东军仍始终处于劣势。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侵略者,抗日联军的抵抗是英勇无畏、可歌可泣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李兆麟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八女投江”表现的视死如归的精神都广为人知,表现了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和国家利益的决心。
许多人都知道《松花江上》那一脍炙人口的歌曲,也知道东北有辽阔、富庶的大地,是盛产大豆、高粱的祖国的粮仓。但是,被日本军队占领后的东北,则完全没有歌词里那样的浪漫。抗日联军用生命保卫东北大地的年月,不仅是以陈旧的武器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的浴血奋战的岁月,而且还是在严寒的气候和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争取生存的岁月。我曾经在东北的黑龙江省生活、工作过许多年,深知那里冬天的冰天雪地是其他地区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有一年的冬天,我曾经在黑龙江省的尚志县(当时称珠河县)考察当年赵一曼再次被敌人追捕的地方,当时的气温几乎低于零下30度。我们的吉普车行进在公路上,尽管把暖风开到最大,但车窗仍然结了厚厚的白霜,只能从中心部分向外观察。周围的平原完全被大雪覆盖,远处蜿蜒的群山也是白茫茫一片,所以视野极其开阔。陪同的同志告诉我们:当年赵一曼曾藏身在山中的小木屋中,尽管相当隐蔽,但由于极为寒冷,不得不点火取暖。远在数十公里之外的敌人,就是循着山上冒出的烟很快将赵一曼再次捕获的。听了这一介绍,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东北的冬天是那么严峻,栖身在山林里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在草木凋零,万物肃杀的隆冬,能够周旋于敌人的包围中,争取主动,其环境之艰苦与恶劣,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称赞东北的抗日队伍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9年,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报指出抗日联军的斗争是光荣的,“此种光荣的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虽然抗日联军的斗争已经是70年前的历史,但弘扬其精神,继承其意志是永远不过时的。这本书中记录的抗日联军老战士的口述史,在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理解保卫这一幸福的必要。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步 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