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416569丛书名: 离线
◎ 全彩印刷,图文并茂。11篇长文,203幅插图,多领域专业作者深度拆解“副本”概念。
◎ 随书附赠“副本全宇宙”限量海报。3大分类,36格原创插画,一次读懂副本世界。
◎ 延伸阅读也精彩,由离线编辑部呈现29个“副本展品”,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妙趣。
◎ 乐高、星球大战、今 敏、City Pop、Walkman、魔兽世界……在怀旧与共鸣之外,解锁新的入坑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副本泛滥的时代。
唾手可得的免费数字信息和肉眼可见的海量物理实体,充斥着网络和现实世界。失效的链接,无意义的广告点击,打不开的压缩包,分享后从未阅读过的文章,蜂拥抢购后又无人问津的商品……我们甚至都没有参与“消费”,而只是它复制繁殖的节点。
本期《离线》会对“副本”概念做一次整理。通过理解副本与正本间的关系,重新归纳万事万物,并思考核心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创造。
专题部分设定了一个分类体系,离线和作者们一起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多种维度下副本的状态和本质。三种品类逐层递进——
“复制品”是无限接近1∶1复刻。
“仿制品”是有差异的复制,衍生出新的特性。
“独立品”只保留了正本的某些显性/隐性特性,但这个连接不会消失。
三个专栏全都团结在“副本”周围。
“工具”由“随身听”四十年来的发展讲述千禧一代的“边走边听”文化,以及音乐比特化、私有化的历程。
“对话”栏目采访了戛纳短片金棕榈奖获奖导演,呈现电影拍摄背后的思考方式。
“写作”的主题是游戏,由《不在场》播客主理人重轻拆解游戏副本的技术逻辑与精神内核。
专题 .Feature
12 复制品:无限接近 1 ∶ 1 —— Replicate
12 复制与流变世界:葡萄、蝇虫、摩登时代与死亡媒介
24 流水线与花样游泳
40 仿制品:有差异的复制,衍生出新的特性 —— Derive
40 让你的乐高拥有无限可能
52 足够标准,才能接近幻想中的那个世界
68 “未麻的房间,我已经去过几百次啦”
84 独立品:只保留了正本的某些显性 / 隐性特性,但这个连接不会消失 —— Break Away
84 日式“模仿秀”背后的再创造
96 从宙斯到微软:文学、电影、神话与混合现实
110 延伸阅读:奇怪的副本艺术展
工具 .Tools
136 边走边听:移动设备、音乐私有与个性表达
对话 .Talks
158 邱阳:剧本是一个指南性文档
写作 .Writings
176 探索与表演
我们对独一无二的东西感到崇敬,然后我们会复制它。 ——希列尔·施瓦茨(历史学者)
本期我们通过一个体系来观察“副本”:复制品、仿制品和独立品。
“复制品”是无限接近 1∶1 复刻的作品。对大师作品的临摹、机械复制的商品、摄影技术、生物克隆,都归于此类。虽然只是再现原型,但它们毫无疑问推动了各种意义上的“生产的繁荣”。
“仿制品”是有差异的复制,衍生出新的特性。游戏副本、电影道具、乐高积木、主题公园,这些都是在复制的过程中,受到使用环境和使用者的影响,拥抱了变化的副本。
“独立品”只保留了正本的某些显性/隐性特性,但这个连接不会消失。显性如虚拟现实,隐性如文学译本,都已经走在背离正本的道路上。它们是试探性的创造。
这三类副本并不是严谨的定义,而是我们设定的一种分类方式:通过理解副本与正本的关系,去重新整理所见的世界。为什么理解这种关系是重要的?
因为这与真正的创造有关。
在副本泛滥的今天,它的制作、传播、使用,拜技术加速所赐而变得快捷、廉价且疑点重重。唾手可得的免费数字信息,还有肉眼可见的海量物理实体,充斥着网络和现实世界。失效的链接,无意义的广告点击,打不开的压缩包,分享后从未阅读过的文章,蜂拥抢购后又无人问津的商品……我们甚至都没有参与“消费”,而只是它复制繁殖的节点。约等于一个“魂器”。
这些疯狂分裂的副本不但抛弃了正本的独一无二性,也和我们所知的任何创造、对创造的表达和欣赏,都脱离了关系。
那真正的创造是什么?是施瓦茨所说的“崇敬”。
摄影的发明不是把现实场景影印成了照片,而是达盖尔对景观构图的痴迷、对展示这种立体画面的执着, 终让他实现了银版摄影术。从留声机、声学录音,到电声、数码录音,每一次技术和设备的更迭,都将音乐中不 可能被复制的细节更多地保留、再现。甚至“复制—粘贴”这个电脑上的基本操作,诞生时也不是为了处理文件。它是当时还未实现的图形界面的一部分,是更好的计算机交互的一部分。
这就是我们想要回归的对副本本质的讨论。它可以是对世界的明确认知,也可以是生活中模糊的经验,或者别的什么。唯独不能是消除和抵抗创造。
本期三个专栏全都“团结”在“副本”周围。
“工具”以听音设备和介质四十年的演变为线索,讲述了千禧一代“边走边听”文化的形成,以及音乐比特化、私有化的历程。“写作”的主题是游戏副本,一场关于技术和文化之间的误会。“对话”中电影道具只是一个引子, 把电影作为方法,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概括。
对话(Talks)是我们开设的新专栏。它不是一个典型的采访,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写作。它更像我们在引导受访者写作,协助他们进行连贯充分的表达和创造。
《离线》是本好杂志。——冯大辉“小道消息”出品人
干科技,湿阅读。内省、理智与洞见,真正的科技阅读从《离线》开始。——姬十三 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在一切皆连接在线的今天,你依然需要离线时间。——魏武挥 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新媒体观察者
他们做了一本“反科技”的科技杂志。—— Geekpark,科技媒体
希望李婷还有团队能够坚持尝试,为我们带来更多科技文化观点,促成国内自己特有的科技文化氛围。而这,必然将是形成“中国硅谷”的宝贵土壤。——爱范儿,科技博客
当几乎所有国内科技媒体都在关注VC、风口上的猪以及下一片蓝海时,《离线》却另辟蹊径,想要关心一下极客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时间线》杂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