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0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78284
*有效的熊孩子防治手册
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
珍妮特·兰斯伯里代表作
传达美国当前极盛行的早教理念
及其担任父母教练的20年经验
觉得学步期儿童难搞?因为你不懂他的需求!
探索边界、挑战父母,是学步期儿童的天生使命。
为孩子设定恰当、明确、稳定的边界,
他就能自由而有分寸地探索世界!
孩子不好好吃饭,乱扔东西,哭哭啼啼,
蛮横无理地顶嘴,咬人、打人、踢人,
你让他做什么,他都说“不”,
这是因为他到了情绪发育的关键期——“学步期”!
学步期大约在1~3岁之间,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本能地寻求自主性,
但他们同样需要父母为其自由的探索建立安全的边界。
此时家长的行为至关重要——
过于严厉的打骂和惩罚会让孩子感到羞愧,
过于心软的放纵和妥协会让孩子缺乏分寸。
只有温和而坚定地引领孩子,
确立清晰明确、始终如一的规则,
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配合,
为其一生奠定关键的心理基础!
本书集合了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布里*受欢迎的文章,主题包括学步期儿童的常见行为和父母的有效应对方法。其中还包含各个年龄阶段(不只是学步期)孩子的无助父母向珍妮特发出的真实求救,你也将看到珍妮特如何指导他们渡过难关。
本书所说的“学步期”大约是1~3岁
但本书适用于未处理好边界问题的所有年龄的孩子
孩子对边界的需要有如在黑暗中驾车过桥。如果桥两边没有栏杆,他们只能慢慢试探性地通过。但如果两边有栏杆,他们就可以轻松自信地驾车通过。这便是孩子环境中的边界给他带来的感觉。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都让他高兴。我们通常很难对孩子说不,但孩子值得我们直接而坦诚地反馈,以便他们可以将是非观念内化于心,形成真诚的自律。
—— 父母如何为孩子设定边界 ——
1. 像领导管理下属那样,迅速而平静地予以反馈。如果孩子把皮球扔到你脸上,要简洁明了、就事论事地告诉他:“我不让你那么做。如果你再扔皮球,我就要把它拿走。”同时要直接阻止那一行为。
2. 用*人称直接交流。不要说“妈妈不想丫丫打狗狗”,而要说“我不想你打狗狗”,这种“你”和“我”之间的坦诚而直接的交流,正是孩子所需要的。
3. 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要指望孩子在聚会晚宴上始终中规中矩,或者陪我们在大商场里逛整整一个下午。
4. 让孩子亲身体会到自己行为导致的后果。如果孩子乱扔食物,那他吃东西的时间也就到此结束。如果孩子拒绝穿衣服,那今天就不去公园玩了。这样他就能在行为与后果间建立联系。
5. 允许甚至鼓励孩子哭闹。学步期儿童需要表达愤怒、失败、困惑、倦怠及失望,我们要接受这些情绪,甚至鼓励他们发泄这些情绪。
目录
序
第1章 以不让孩子羞耻的方式管教好他 ┆1
第2章 学步期儿童为何挑战界限 ┆7
第3章 和学步期儿童交谈 ┆14
第4章 婴幼儿的管教: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9
第5章 学步期儿童对界限的需要 ┆27
第6章 赢得孩子配合的关键 ┆33
第7章 摒弃“分散注意力”的五个理由(以及用什么取而代之) ┆39
第8章 为什么孩子不遵守我们的指令 ┆46
第9章 不能让孩子做出的选择 ┆52
第10章 “不”这个词的力量 ┆58
第11章 不提倡用计时器 ┆62
第12章 保持镇定自若 ┆66
第13章 保持镇静的秘诀 ┆73
第14章 为什么哭哭啼啼 ┆77
第15章 咬人、打人、踢人 ┆80
第16章 不好好吃饭 ┆87
第17章 蛮横无理地顶嘴 ┆94
第18章 父母不再感到被威胁 ┆100
第19章 不要与感觉作对 ┆104
第20章 扑灭孩子的怒火 ┆108
第21章 孩子的“产后抑郁” ┆112
第22章 常见的管教错误 ┆119
第23章 设定界限不靠吼 ┆123
第24章 告诉孩子后果的管用与不管用 ┆130
第25章 让孩子摆脱困境 ┆136
第26章 怎样做一位温和的引领者 ┆141
第27章 如果温和的管教不起作用 ┆149
第28章 培养意志坚强的孩子 ┆155
第29章 当尊重变成溺爱 ┆158
第30章 不带愧疚感地进行管教(一个成功的故事) ┆166
第31章 尊重孩子的管教不是被动管教 ┆169
第32章 实践中的温和管教 ┆176
前言
说到管教孩子,不同的专家为父母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这些建议可能十分复杂、相互冲突,有的还不可能照着去做。父母应不应该打孩子屁股,或者收买、奖励、忽视、重视他们,抑或对他们进行隔离?温和的管教是不是意味着让孩子自己做主?父母该不该运用威胁、分散注意力、游戏、图表、计时器、“数到三”或者是完美的“那看起来像……”等方法和工具?
难怪众多父母倍感困惑、失败和麻木。难怪他们发现自己在管教孩子这个问题上失去信心,并且通常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
其实不必那样的。
在管教孩子这个问题上,我和大多数出色的儿童发展顾问的做法不同。多年来,我举办了一些针对父母/学步期儿童的培训班,着力将理论付诸实践。我上千次见过父母对孩子采用各种各样的干预和回应方法,它们有的管用,有的从来都不奏效,还有的虽然管用过一两次,终却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越发对抗,或者破坏了双方信任。
学步期儿童尤其倾向于挑战界限。这是他们作为主动学习者和探索者的一项本能,也符合他们的成长趋势。他们在奋力争取更大自主权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表露出各种强烈的情绪。成功引领孩子,可以为他们带来茁壮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感和慰藉。我们确立的界限奏效时,孩子不需要经常挑战它们。他们信任父母和照顾者,因而信任他们身边的整个世界。他们觉得更加自由、更加平和,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玩耍、学习、和他人交往、做个既快乐又幸运的孩子。
在确立界限时,父母的情绪状态几乎总是预示着孩子的反应。如果我们没能明确地确立界限并且缺乏信心、大发脾气或者感到不确定、紧张、疲惫、失败等,将使孩子心神不宁,很可能致使他们表现出更多我们不期望的行为。在孩子们眼里,我们是神,我们的感觉总能为他们的行为确定基调。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在管教孩子方面的痛苦挣扎可能变成一个令人气馁的恶性循环。
正如本书所指的那样,在我的世界里,没有哪个孩子是坏孩子,只有一些易受影响、内心冲突的年幼孩子,他们在努力地应对情绪与冲动,试图以他们知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觉与需要。我们由于他们的行为感到失败、困惑和不愉快,进而将他们描绘为坏孩子,这对他们是一种极大的虐待。“坏孩子”是负面标签和耻辱感的来源,到后,被贴上了这个标签的孩子,可能开始相信自己就是坏孩子。
我的育儿理念以及我对孩子和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感知,全都是从玛格达·格伯(Magda Gerber)教给我的知识与经验中获得的启示,她是我的朋友和导师,也是一位国际著名的早教专家。作为一位母亲,我通过玛格达本人以及她创办的婴幼儿资源中心,清楚地了解并发展了一种尊重的、有成就的、高效的育儿方法,然后,我扮演了老师和作家的角色,将这些方法与数百万人进行了分享。
婴幼儿资源中心育儿方法的核心,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婴儿是完整的人,是有感情的、有意识的、直觉敏锐的、喜欢说话的人。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索者、科学家,能够测试各种假设,解决各类问题,理解语言及抽象的观点。
婴幼儿的这些令人惊讶的能力,得到了临床的与科学的研究发现和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确认,而玛格达·格伯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辨别了他们身上的这些能力,只是人们认为的那种传统育儿智慧,并没有确认这些能力。
然而,我们在对待婴幼儿和学步期儿童时,经常依然觉得他们似乎一片茫然、没有意识、无法理解我们,或者无法和我们交流。相反,我们可能期望孩子们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和情绪控制能力来做大人才能做的事情(比如一整个下午都在商场里逛),但事实上,他们尚未发育到拥有那些能力的程度。这种不准确的感知,可能导致父母在育儿方面徒劳无功,尤其是涉及管教问题时。
后,成功管教孩子的秘诀是摒弃那些充当权宜之计的小诡计、小花招以及其他各种操纵技巧,转而对婴幼儿和学步期儿童诚实以待。(多么简单的概念!)这是婴幼儿资源中心所教的对孩子基本的尊重,我们要在实践中保持这种尊重。
本书收集了我的一些文章,涉及的主题包括常见的学步期儿童的行为,以及怎样运用尊重孩子的育儿实践使孩子和父母双方都受益。它阐述了惩戒、配合、界限、试探、孩子发脾气和打人等很多常见的主题。
许多家长经常写信给我,向我提出管教孩子的一些问题与担忧,他们的信任令我感到非常荣幸。充满爱意、深思熟虑的父母只想知道,怎样给孩子确立健康的界限并赢得他们的配合。许多父母在这些方面智穷力竭、不知所措,急于求得答案。
另一些信件通常是从我的日常工作中精选出来的,讲述了个别父母的成功故事,这些故事描述了学步期儿童的困境,以及父母如何将尊重孩子的育儿原则付诸实践来走出这种困境。我在本书中介绍了几封这样的信,因为它们不但富于启示、关联性强,而且鼓舞人心。另外我还附上了自己对这些父母的回信。
身为父母,我们将来或者现在必定会经历孩子学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育过程期间,孩子一定会挑战我们的耐心与爱的界限,我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父母们的实用工具。父母掌握了书中的这些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透过孩子的眼睛来感受这个世界,那么,这段不确定的时期便能为培育父母与孩子之间牢不可破的信任、尊重和爱带来大量机会。
如何恰当地养育好孩子,在当今社会对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各种相关书籍充斥在我们面前,但其中很多要么太过强调专业理论概念的准确和系统性,要么光有丰富的案例叙述却很难运用于具体情境。而《有边界,才自由》一书的作者,带着母性的本能和热情,边实践体验边学习成长,还依托专业把日常养育孩子的常见问题提炼成一个个生动的情景,简洁明了,非常有操作性并令人鼓舞,实在难能可贵,非常值得一读!
——张海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