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17616丛书名: 国外经典教材译丛
编辑推荐
植被生态学既全面又权威的国际经典图书。
内容简介
植被生态学是研究地表植物覆盖、植物与环境关系及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的科学。本书原著由植被生态学领域国际知名教授撰写。第1章为植被生态学的概述。第2章至第4章主要介绍植物群落的基础概念、结构、动态及与环境的关系。随后的第5章至第9章介绍植物群落的内部构建和相互作用关系。第10章至第12章阐述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内容以及生态系统的各种作用过程。第13章和第14章分析了人类对群落、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第15章至第17章重点介绍了群落的类型及在大尺度上的分布问题。
目 录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原著的主要贡献者
第 1 章 植被生态学的历史阐释与概述
1.1 群落水平上的植被生态学
1.2 植物群落的内部构建
1.3 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4 人类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5 区域到全球尺度下的植被生态学
1.6 后记
参考文献
第 2 章 自然与半自然植被的分类
2.1 引言
2.2 不同的植被分类体系:发展史与各自的作用
2.3 植被分类的重要工作环节
2.4 项目规划与数据获取
2.5 数据预处理和整合
2.6 群落实体化
2.7 聚类结果的评估
2.8 群落类型特征化
2.9 群落归属的判定
2.10 分类的整合
2.11 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布
2.12 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参考文献
第 3 章 植被与环境:连续体与非连续体
3.1 引言
3.2 早期历史
3.3 数量分析方法的发展
3.4 有关连续体与群落的现有理论
3.5 当前主要的间接排序方法
3.6 直接梯度分析或物种分布模型(SDM)法
3.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 4 章 植被的动态变化
4.1 引言
4.2 植被动态变化的原因
4.3 演替案例解析:不同迹地上驱动因子的相互作用
4.4 演替类型的共有特征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 5 章 植物群落中的克隆现象
5.1 植物的模块构建与克隆现象
5.2 在哪里发现克隆植物?
5.3 克隆植物对栖息地的利用与改变
5.4 克隆植物养分的传输和劳动分配
5.5 克隆植物间的竞争与共生
5.6 克隆植物和动物取食
参考文献
第 6 章 种子生态学
6.1 传播更新的生态学意义
6.2 相关研究的简短回顾
6.3 传播
6.4 土壤种子库的持久性
6.5 萌发和定居
6.6 种子生态学性状数据库
6.7 植物群落中种子生态学性状带谱
6.8 限制植物出现和聚集的种子生态学性状
6.9 种子生态学性状与群落物种共存
参考文献
第 7 章 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物种作用关系
7.1 引言
7.2 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概述
7.3 竞争
7.4 化感
7.5 寄生
7.6 促进
7.7 共生
7.8 物种间影响群落构建的复杂作用关系
7.9 群落构建规则
参考文献
第 8 章 陆生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作用:不同因子和营养水平的整合分析
8.1 动物取食植物的格局与过程
8.2 植物应对取食的策略
8.3 共生到寄生的连续变化
8.4 动物取食对植物群落水平的影响
8.5 食草动物与生态系统的整合
参考文献
第 9 章 高等植物与土壤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9.1 引言
9.2 根际周边具生态重要性的生物群落
9.3 土壤生物群落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原因与后果
9.4 专有性与选择性
9.5 植物与土壤生物的反馈机制
9.6 入侵植物与土壤群落
9.7 植物的根系共生体与植物群落的营养分配
9.8 根菌网可以削弱植物间的竞争?
9.9 土壤病原生物和营养元素的循环
9.10 后记
参考文献
第 10 章 植被和生态系统
10.1 生态系统的概念
10.2 生态系统的本质
10.3 能量流动和营养级结构
10.4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参考文献
第 11 章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11.1 引言
11.2 物种多样性的计算
11.3 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11.4 物种丰富度格局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11.5 稳定性
11.6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第 12 章 不同尺度下的植物性状与功能类型
12.1 功能研究范式的需求
12.2 形态与功能:功能概念在植物生态学中的演变
12.3 功能类型学的发展
12.4 植物的策略、权衡与功能类型
12.5 质量比率假说
12.6 功能多样性与复杂性
12.7 生态学向基于性状的研究转变: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
12.8 植物功能类型与性状的生物指示作用
12.9 环境监测
12.10 基于性状的气候模型
12.11 跨越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的尺度整合
12.1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 13 章 植物入侵和群落的可入侵性
13.1 引言
13.2 植物入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
13.3 植物群落的可入侵性
13.4 生境的兼容性
13.5 繁殖体压力与定居时间
13.6 成功入侵种的特性是什么?
13.7 入侵植物的影响及灭除行动的理由与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第 14 章 植被的保护、管理与恢复
14.1 引言
14.2 从农业开垦到自然保护
14.3 植被管理与环境过程层次结构的关系
14.4 不干涉主义和荒野地的概念
14.5 设定目标的管理和恢复
14.6 恢复监测的必要性
14.7 管理和恢复实践的效果
14.8 植被恢复和管理的局限性
14.9 恢复和管理的策略
参考文献
第 15 章 植被的类型及其广义分布
15.1 引言:植被与植物群落
15.2 植物和植被的形态与功能
15.3 植被类型
15.4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
15.5 区域性植被
15.6 广义尺度上植被模拟与制图
15.7 植被与全球变化
参考文献
第 16 章 景观到区域尺度上的植被制图
16.1 引言
16.2 尺度与植被制图
16.3 植被制图的数据
16.4 植被制图的方法
16.5 植被制图应用案例介绍
16.6 动态植被制图
16.7 未来植被制图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 17 章 全球变化与植被生态
17.1 引言
17.2 植被和气候变化
17.3 全球变化的其他方面
17.4 结论
参考文献
彩图
译者序
前言
原著的主要贡献者
第 1 章 植被生态学的历史阐释与概述
1.1 群落水平上的植被生态学
1.2 植物群落的内部构建
1.3 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4 人类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1.5 区域到全球尺度下的植被生态学
1.6 后记
参考文献
第 2 章 自然与半自然植被的分类
2.1 引言
2.2 不同的植被分类体系:发展史与各自的作用
2.3 植被分类的重要工作环节
2.4 项目规划与数据获取
2.5 数据预处理和整合
2.6 群落实体化
2.7 聚类结果的评估
2.8 群落类型特征化
2.9 群落归属的判定
2.10 分类的整合
2.11 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布
2.12 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参考文献
第 3 章 植被与环境:连续体与非连续体
3.1 引言
3.2 早期历史
3.3 数量分析方法的发展
3.4 有关连续体与群落的现有理论
3.5 当前主要的间接排序方法
3.6 直接梯度分析或物种分布模型(SDM)法
3.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 4 章 植被的动态变化
4.1 引言
4.2 植被动态变化的原因
4.3 演替案例解析:不同迹地上驱动因子的相互作用
4.4 演替类型的共有特征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 5 章 植物群落中的克隆现象
5.1 植物的模块构建与克隆现象
5.2 在哪里发现克隆植物?
5.3 克隆植物对栖息地的利用与改变
5.4 克隆植物养分的传输和劳动分配
5.5 克隆植物间的竞争与共生
5.6 克隆植物和动物取食
参考文献
第 6 章 种子生态学
6.1 传播更新的生态学意义
6.2 相关研究的简短回顾
6.3 传播
6.4 土壤种子库的持久性
6.5 萌发和定居
6.6 种子生态学性状数据库
6.7 植物群落中种子生态学性状带谱
6.8 限制植物出现和聚集的种子生态学性状
6.9 种子生态学性状与群落物种共存
参考文献
第 7 章 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物种作用关系
7.1 引言
7.2 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概述
7.3 竞争
7.4 化感
7.5 寄生
7.6 促进
7.7 共生
7.8 物种间影响群落构建的复杂作用关系
7.9 群落构建规则
参考文献
第 8 章 陆生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作用:不同因子和营养水平的整合分析
8.1 动物取食植物的格局与过程
8.2 植物应对取食的策略
8.3 共生到寄生的连续变化
8.4 动物取食对植物群落水平的影响
8.5 食草动物与生态系统的整合
参考文献
第 9 章 高等植物与土壤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9.1 引言
9.2 根际周边具生态重要性的生物群落
9.3 土壤生物群落影响植物群落构建的原因与后果
9.4 专有性与选择性
9.5 植物与土壤生物的反馈机制
9.6 入侵植物与土壤群落
9.7 植物的根系共生体与植物群落的营养分配
9.8 根菌网可以削弱植物间的竞争?
9.9 土壤病原生物和营养元素的循环
9.10 后记
参考文献
第 10 章 植被和生态系统
10.1 生态系统的概念
10.2 生态系统的本质
10.3 能量流动和营养级结构
10.4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参考文献
第 11 章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11.1 引言
11.2 物种多样性的计算
11.3 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11.4 物种丰富度格局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11.5 稳定性
11.6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第 12 章 不同尺度下的植物性状与功能类型
12.1 功能研究范式的需求
12.2 形态与功能:功能概念在植物生态学中的演变
12.3 功能类型学的发展
12.4 植物的策略、权衡与功能类型
12.5 质量比率假说
12.6 功能多样性与复杂性
12.7 生态学向基于性状的研究转变: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
12.8 植物功能类型与性状的生物指示作用
12.9 环境监测
12.10 基于性状的气候模型
12.11 跨越群落、生态系统和全球的尺度整合
12.1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 13 章 植物入侵和群落的可入侵性
13.1 引言
13.2 植物入侵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点
13.3 植物群落的可入侵性
13.4 生境的兼容性
13.5 繁殖体压力与定居时间
13.6 成功入侵种的特性是什么?
13.7 入侵植物的影响及灭除行动的理由与考虑因素
参考文献
第 14 章 植被的保护、管理与恢复
14.1 引言
14.2 从农业开垦到自然保护
14.3 植被管理与环境过程层次结构的关系
14.4 不干涉主义和荒野地的概念
14.5 设定目标的管理和恢复
14.6 恢复监测的必要性
14.7 管理和恢复实践的效果
14.8 植被恢复和管理的局限性
14.9 恢复和管理的策略
参考文献
第 15 章 植被的类型及其广义分布
15.1 引言:植被与植物群落
15.2 植物和植被的形态与功能
15.3 植被类型
15.4 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
15.5 区域性植被
15.6 广义尺度上植被模拟与制图
15.7 植被与全球变化
参考文献
第 16 章 景观到区域尺度上的植被制图
16.1 引言
16.2 尺度与植被制图
16.3 植被制图的数据
16.4 植被制图的方法
16.5 植被制图应用案例介绍
16.6 动态植被制图
16.7 未来植被制图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第 17 章 全球变化与植被生态
17.1 引言
17.2 植被和气候变化
17.3 全球变化的其他方面
17.4 结论
参考文献
彩图
前 言
译者序
植被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地表植物覆盖、植物与环境关系,以及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的科学。在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植被生态学成为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础学科,特别在自然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06年,当我们次接触到Vegetation Ecology版时,强烈地感觉到国际植被生态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国内现有教科书的涵盖范围,因此我们尝试在研究生专业课“植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中讲授本书内容,学生们普遍反映收益良多。2013年,当我们又读到本书的第二版时,感觉到本学科的发展又增进了一大步。正如原著作者所言,第二版不仅保留了植被生态学的经典内容和研究方向,也增加了几个新的章节以反映近5~10年植被生态学的新发展。因此,这成为我们立志将本书翻译成中文的重要原因。希望通过本书,使国内更多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掌握国际上植被生态学发展的动态,为我国植被生态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奠定新基础。
本书的翻译首先得益于云南大学植被生态学领域的各位前辈,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培养,本书的翻译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本书的翻译凝聚了二位译者辛勤的劳动,同时我们也感谢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的张志明博士(第16章)、王文礼博士(第8章),范中玉(第9章)和芦峥(第10章)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贡献。此外,我们在这里要对原著作者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学术机构。本书的内容体现了他们渊博的知识和对植被生态学学科的热爱,这使得本书能够成为植被生态学的一本经典教材。
本书的出版获得“*生态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的支持,出版过程中也得到科学出版社刘畅编辑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植被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地表植物覆盖、植物与环境关系,以及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的科学。在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植被生态学成为社会活动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础学科,特别在自然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06年,当我们次接触到Vegetation Ecology版时,强烈地感觉到国际植被生态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国内现有教科书的涵盖范围,因此我们尝试在研究生专业课“植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中讲授本书内容,学生们普遍反映收益良多。2013年,当我们又读到本书的第二版时,感觉到本学科的发展又增进了一大步。正如原著作者所言,第二版不仅保留了植被生态学的经典内容和研究方向,也增加了几个新的章节以反映近5~10年植被生态学的新发展。因此,这成为我们立志将本书翻译成中文的重要原因。希望通过本书,使国内更多的学者和专业人士掌握国际上植被生态学发展的动态,为我国植被生态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奠定新基础。
本书的翻译首先得益于云南大学植被生态学领域的各位前辈,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培养,本书的翻译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本书的翻译凝聚了二位译者辛勤的劳动,同时我们也感谢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的张志明博士(第16章)、王文礼博士(第8章),范中玉(第9章)和芦峥(第10章)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贡献。此外,我们在这里要对原著作者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学术机构。本书的内容体现了他们渊博的知识和对植被生态学学科的热爱,这使得本书能够成为植被生态学的一本经典教材。
本书的出版获得“*生态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的支持,出版过程中也得到科学出版社刘畅编辑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对此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