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247186
- 季羡林,何炳棣,许渊冲,冰心,蒋梦麟……大师们怎样备考、求学,又在大学里留下过哪些别样的回忆?
蔡元培,鲁迅,闻一多,胡适,朱自清……学者们如何不忘初心,在动荡年代里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味美价廉的食堂、小吃店,“天堂”般的大学图书馆,别开生面的校园体育训练,展现个人风采的学生社团……民国时的大学生活何以如此精彩?
聚焦变动时代里的大学校园,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民国风采。
- 民国大师们在各自领域的高深造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在大学时接受的熏陶。本书以轻松幽默的文字描绘了民国时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生动展现了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既能唤起向往大学生活的读者的兴趣和共鸣,亦能为对高等教育、民国人物、民国历史等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文字,描绘民国学生的大学考试、衣食住行、学习生活、校园文化和毕业故事等,通过胡适、费孝通、潘光旦、陈岱孙、赵元任、茅盾、冰心、钱锺书、季羡林等知名学者对求学经历的记述和回忆,并利用民国报刊、口述资料、学校档案等材料,重现民国时期大学的优良学风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反映民国时期知名大学在教育管理方面的经验,生动展现了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侧面,可以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对民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
大学指南篇:大师们的考学回忆
大师们的“高考”故事:择校、赶考与金榜题名
初登学术殿堂:大师的大学初印象
大师说:如何选专业
名师画像篇: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
叶公超:真名士自风流
朱自清:谦谦君子,温文尔雅
闻一多:诗人、学者与斗士
校园生活篇:曾经的大学生活面面观
当年北大校园里的“扫地僧”
食在清华的记忆:食堂、自助餐与“小桥食社”
探求知识的海洋:图书馆的记忆
大学时代的另一门必修课:体育锻炼
校园里的别样风景:活跃的学生社团
求学记忆篇:终生难忘的大学时光
后一课:那些难忘的毕业致辞
早年留学生求学记:扬帆起航求知路
后记
前 言
翻读近现代历史人物的材料,其中特别吸引我的就是人物传记和口述历史部分。念书时候曾经整个下午趴在图书馆,伴着冬日暖阳,安安静静地翻《传记文学》,通过一段段文字走进那些名人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既心怀对他们的仰慕,又仿佛听到他们的声音在耳畔娓娓道来。这也是研究近现代人物的一种别样收获,可以读到人物更生动更鲜活的一面,而人物传记的背后也要感谢学者的独具慧眼。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夫人杨步伟在其个人回忆作品 《一个女人的自传》中有过这样的交代:他们夫妇的好友胡适先生有次提起,赵元任记的日记多年不断,可以借此写回忆录。赵元任摆手表示这事费时费力,胡适转而去说服杨步伟写回忆录。没想到,这对夫妇的回忆录先后都整理出来了,而倡议者胡适的《四十自述》却虎头蛇尾了。这难免让胡适的粉丝感到遗憾,不过也正是他的这份独到眼光和好人缘,让他的朋友们纷纷捧场,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不少珍贵资料。
“传记文学”丛书陆续整理出版了一批近现代著名人物的自传、回忆及口述材料,风格不一,有的文字生动活泼,有的叙述严谨规整,正如同传主本人的个性。我们能读到赵元任夫妇、萧公权等的自述,也有友人对于闻一多、林语堂、郁达夫等名家的追忆。
通过阅读他们的回忆,我们慢慢走进他们的人生,对于他们来说,年少求学的时光无疑是一段色彩斑斓的记忆。他们大多成长于清末民初,那是一个剧烈变动的年代,从帝制时代走向民主共和的中国,在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经历了曲折的改变。新旧思想的碰撞,大家族的变迁,个人生活的选择,这些既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在个人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本书中我也把论述的范围主要框定在了民国前期,即1912—1937年这个时期。一方面,在这一时期新旧冲突与融合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以往相对关注度比较小的阶段,但这种思想观念与制度潜移默化的变迁,以及对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的影响一直吸引着我的关注。
书中选取的人物无疑是那一代青年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的故事也能带给今天的我们同样的情感共鸣与思考。无论是求学考学路上的艰辛,远赴重洋的不舍与孤独,还是享受大学时光的自由,沉迷图书馆的乐趣和运动场上的挥洒汗水。伴随一代代青年成长成熟的大学校园永远是他们心中温暖的角落,那里有大师指引他们人生方向,那里有同学畅谈未来希望,那里还有知识的海洋和营养的加油站。多年以后,回忆起学校的时光,大学校园依然是大师们理想中的天堂。
读到他们的回忆有时也会让我们会心一笑,今天仍然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北大清华的差异,原来也是一种传统的延续。自由甚至于散漫的北大,勤奋努力拼搏向上的清华,大学的风格是多元的,而这些传统在一代代学子中间薪火相传,延续下来。大学也是包容的,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大师们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争辩、他们坚守,他们在三尺讲台间肩负起传承知识、传播文化、传递信念的使 命,他们以一支支红烛的光芒,点燃学子的心灵之光,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指引方向,照亮前途。
读这些大师们的回忆,常常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也希望用自己的文字把这份精神的力量传递给读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