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56919
1.著名学者和文学评论家梅西历时四年之作,一出版即风靡欧美。
2.作者优美的文笔与广博的学问,使作品持久畅销。
3.自20世纪20年代出版至今,被欧美读者广泛追捧,是一部非常适合普通读者入门的文学启蒙书。
4.精装精校典藏版,装帧精美大气,插图丰富。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文学院教授和著名文学评论家约翰·梅西历时四年完成的文学史巨著,梅西因此享誉文坛。本书以时间为主轴,以故事的形式,分别从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19世纪之前的欧洲文学、19世纪和当代文学这四个部分进行讲述,对几千年来影响世界的伟大文学家、重要的文学著作及其时代背景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描述。作者用生动流畅的文笔,将文学史描绘得如诗如画。这是一部非常适合普通读者入门的文学史纲。
部分 古代文学
章 书籍的制作 / 002
第二章 文学的起源 / 013
第三章 神秘的东方文学 / 018
第四章 犹太文学 / 030
第五章 希腊历史与历史学家 / 054
第六章 希腊史诗 / 061
第七章 希腊抒情诗 / 069
第八章 希腊戏剧 / 083
第九章 希腊哲学、演讲术与其他散文 / 090
第十章 罗马历史与历史学家 / 105
第十一章 罗马史诗 / 110
第十二章 罗马戏剧、哲学和抒情诗 / 115
第十三章 罗马散文 / 125
第二部分 中世纪文学
第十四章 德语、凯尔特语和传奇小说的起源 / 132
第十五章 中世纪法国文学 / 141
第十六章 早期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文学 / 149
第十七章 但丁 / 155
第三部分 19世纪之前的欧洲文学
第十八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 / 162
第十九章 19世纪之前的法国散文 / 167
第二十章 19世纪之前的法国诗歌和戏剧 / 181
第二十一章 古典主义时期之前的德国文学 / 193
第二十二章 19世纪之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学 / 197
第二十三章 伊丽莎白时代之前的英国文学 / 202
第二十四章 伊丽莎白时代的非戏剧文学作品 / 209
第二十五章 莎士比亚之前的英国戏剧 / 218
第二十六章 莎士比亚 / 224
第二十七章 伊丽莎白时代的其他戏剧家 / 230
第二十八章 17世纪的英语抒情诗 / 237
第二十九章 弥尔顿 / 245
第三十章 17世纪的英国散文 / 250
第三十一章 复辟时期的英国文学 / 253
第三十二章 18世纪的英国散文 / 257
第三十三章 18世纪的英国诗歌 / 268
第四部分 19世纪和当代文学
第三十四章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复兴 / 276
第三十五章 19世纪的英国小说 / 284
第三十六章 19世纪的英国散文家和哲学家 / 296
第三十七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 / 304
第三十八章 19世纪的法国散文 / 320
第三十九章 19世纪的法国诗歌 / 336
第四十章 德国古典时期的文学 / 350
第四十一章 歌德之后的德国文学 / 357
第四十二章 19世纪的俄国文学 / 365
第四十三章 文艺复兴后的意大利文学 / 375
第四十四章 西班牙现代文学 / 382
第四十五章 荷兰文学与佛兰德斯文学 / 389
第四十六章 斯堪的纳维亚文学 / 394
第四十七章 美国小说 / 405
第四十八章 美国散文及其历史 / 421
第四十九章 美国诗歌 / 428
后 记 / 434
这本书的目的是向世人介绍世界重要的著作。但如何定
义“重要”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是许多个问题。对此,任何有能
力的人都必须自己寻找答案,与此同时,公众舆论已经给出了特定
的意见。然而,答案并非固定的,因为“重要”是一个相对的
概念,公众舆论给出的也只是难以明确定义的模糊印象。光是将读
者心目中的众多重要作品和作家的名字罗列出来,就已经能做成一
部比这本书庞大许多的目录。因此,在我们的回顾当中,很多非常
有价值的著作会被省略掉,也有很多只是被提及。每一位读者都可
能发现,自己喜欢的某些作者没有出现,却被另一些他认为不太值得
敬重的作者取代。这是正常现象,而且我希望,它能激发大家的不同
意见,百家争鸣,为文学及其他艺术的讨论增添趣味和活力。
在这本书中,入选作品的挑选、比例的确定、终的取舍,全
都是我的个人意见,因此,结果必然会由于个人的喜好、知识储备
和鉴赏能力的不足而有所局限和偏颇。面对一个如此恢宏的主题,
我只能给出一家之言。博学的批评家也许会公正地评价我:“你写
的其实不是‘文学常识’,而是‘对我碰巧读过的几位作家及其作
品的杂评’。”对此,我将满怀自信地回应:我不仅参考了其他著
作,著名评论家及专业历史学家的意见,还得到了学识渊博的好友
的明智指点。我要特别感谢路德维格·路易松博士、安东尼奥·卡
里奇博士、A. H. 赖斯教授、欧内斯特·博雅德先生、A. J. 班诺博
士、亨德里克·房龙博士、皮茨·桑伯恩先生、霍华德·欧文·杨
先生、托马斯·R. 史密斯先生、曼纽尔·科姆罗夫先生、雨果·努
森先生,他们多次纠正我的谬误,并且帮助我在能力范围内解决了
主要问题——确定这本书的调查范围。第四十章和第四十一章这两
个关于德国文学的章节,几乎全部是由路易松博士完成的。
由于这本书是写给英语读者看的,所以与希腊诸神或者火星来
客那种不带感情的纵览全球的角度相比,我们会更加侧重于英国和
美国文学。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会省略某些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
品,尽管它们毫无疑问地同样丰富多彩。举个例子,一个罗马尼亚
人,或者波兰人、匈牙利人、芬兰人,也许可以立刻扔掉这本书,
理直气壮地说:“我国的文学界有某某和某某,还有这位天才作
家,可你居然只字未提,还敢假装自己是在介绍世界文学常识!”
答案是,把欧洲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某些国家的文学似乎并不
属于其中的一部分,而是被封闭在民族和语言的边界之内。这种隔
绝牢固地囚困了一些本该举世闻名的天才作家,而世人根本不知道
自己损失了什么。我曾经与一些波兰人谈过,他们对祖国的古代文
学和现代1 文学的热爱令人相信,其中必定有卓绝之作。然而,
翻译为我们推开的大门显然只露出一道门缝。因此,我到目前为止
所了解到的在欧洲享有盛誉的波兰小说家只有一位:亨利·显克微
支。一个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学者告诉我,从我们的视角看过去,
他的同胞中只有一位知名作家:约卡伊。我看过里德尔所著的《匈
牙利文学史》。那是一部体量相当大的著作,介绍了那个国家的文
学思想。但是书中提及的那些名字,我认识的不到百分之一,而且
我敢说,很多美国和英国的读者跟我一样。
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要评判波兰和匈牙利的文坛——那可太
荒唐了——而是要生动地说明一个有趣的事实:在拥挤的欧洲大陆
上,人们之间的交往或者交战已经持续数个世纪,在思想文化方面
却仍然是陌生人,又或者说,只有单向的了解。一位受过教育的匈
牙利人理所当然地需要了解法国文学;可是,一位受过教育的法国
人并不完全需要学习匈牙利文字或者阅读匈牙利作者的著作。丹麦
文学批评家乔治·勃兰兑斯因受众关系,必须掌握英语、法语、德
语和意大利语,但他的崇拜者们却没有必要学习丹麦语。占据优势
地位的语言,已经将它们的文学强加给我们的巴比伦世界。也许,
正因为那些优势文学的多姿多彩,才使得其他文学中卓越的作品相
形失色。不过,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卓越的作品总有一天将突破
国家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而且,此时此刻,不
论是在其本土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必定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值得介绍
给更多人。
我们的调查无法假装完美,它省略了某些国家、某段时期的重
要人物。尽管如此,它确实致力于——我也希望它已经实现——某
种程度上的统一和连贯。它就像一幅速写,有轮廓,能够清晰地展
现整个画面,但细节并不完美。我们仿佛是从一架飞机上俯瞰大
地,眼前的景色快速地掠过,只记得明显的地标、突出的山峰,
却无法停下来进行测量或者到那丰饶的山坡上漫步。我们在莎
士比亚的上空仅仅徘徊了十五分钟,然而,要想理解他,十五年,
甚至五十年都不够。
莎士比亚也许并不会将十五年或五十年中所有的清醒时间都用
来创作戏剧,或者为其他感兴趣的事情忙碌。而普通读者,除了莎
士比亚的作品,当然还有其他书可读;除了阅读,当然还有其他事
情要做。兴趣广泛的学生即使勤读多年,也只能熟读几千本书,
泛读另外几千本书。
像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公共图书馆那种宝库,藏书多达两百万
卷,需要数十人才能维护好图书目录。我们的内心不必因为这些印
刷品而失去安宁。书与书之间会有重叠或重复的内容,会有诚实的
引用或欺瞒的抄袭。真正怀有世间智慧精髓的佳作,只有数千册罢
了。因此,那种博览群书、“阅遍一切”、受人钦佩和妒忌的神人
传说,可以在凡人身上成真了。要想“博览群书”,不必啃完所有
公认的经典作品,只需将其中的几本钻研透彻就够了,其他的可以
温柔地放在一边。我认识一位感情细腻、精通文学的朋友,他从未
读过但丁的作品,也没有尝试读的打算。如果他不喜欢,或者他的
阅读经历并没有将其目光和指尖引向那位伟大诗人的作品,他为什
么要去读呢?他了解其他诗人,足够了。马修·阿诺德、叔本华以
及其他博学之士都是幽默的智者,他们持有一种严肃的观点:人们
只能把每日每夜的阅读时间用在优秀的伟大作品上,这是一种道德
义务。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实际上很荒唐,而且抹杀了文学
本身的愉悦价值。让我们听从各自天性的召唤,或广泛,或专一地
阅读吧。至于那些文学权威,就让他们高挂在公共图书馆门前的灯
柱上好了。这话听着有点儿过分,但是它表达了我的一个信念:读
书太多并非明智之举。这个信念,在我准备这本书的数个月的研究
里,在我想到写作它之前的多年阅读中,不断得到增强。我们不要
变成亚历山大·蒲柏的精妙描述里的那种样子:
读完也白读的书虫,
满脑袋无用的知识。
而且,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你将所有的阅读时间都用
来苦读伟大的经典,那么那些未能跻身于永恒巨著的行列却能成为
你亲密伙伴的作品怎么办?它们比不上那些卓越的大作,却更贴近
你的心灵。有时候,我们不愿携带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的作品,却把
某位小诗人的小册子揣在外套口袋里——究竟谁是大诗人、谁是小
诗人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一辈子。有些作品特立独行,却深受我们
的喜爱,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如果为了给《爱丽丝梦游仙
境》和《巴布民谣》腾出一席之地,我会十分乐意地将一堆地位崇
高的文学作品抛出船外。小巧的精品比累牍的鸿篇可爱多了,或者
说,至少在精致方面是大作无法比拟的。
无论你是想驾着自己的扁舟寻找可能会把你打翻的巨浪,还是
怀揣鲁莽的好奇心想到文学的世界里闯荡,精致小品或鸿篇巨作都
有可能满足你的要求。无须过分严肃,但也不能轻浮草率。从《鹅
妈妈童谣》到《哈姆雷特》,文学就是在讲人生百态。它可能毫无
意义,如同傻瓜的大吵大闹,但它是我们能够听懂的故事,是
人类感兴趣的故事,而且它的某些小篇章里可能蕴含着有趣的
智慧。所以,有些著作虽然微小,却是亲密的朋友;有些著作虽然
宏大,却如同遥远的陌生人,或许沉闷到令人无法忍受。既然我们
的目标是努力梳理出一条尽量合情合理的文学之路,并且让我们的
调查符合现实的轮廓,我们就不能过度违背常理而标新立异。但我
仍然大胆地对文学提出了三个激进却绝非我原创的论点。其一,真
正的宝藏往往隐藏在狭小的箱子里;其二,假如你碰巧不喜欢这位
或者那位伟人,那么,为了避免理智被他的作品击垮,你可以略过
他,转身离去;其三,书海浩瀚,任何理智正常的人都明白自己是
读不完的,无论他们阅读的目的是开怀大笑,还是满足某些不好玩
却出于求知欲的好奇心,都有足够的作品可供选择。阅读的艺术虽
然不如七大艺术1 那么伟大、那么富有创意,但同样精妙。写下一
页精彩的文字当然比阅读它更困难,然而,如果没有受众——欣赏
画作的人、聆听交响乐的人、阅读书籍的人——所有的艺术都将消
亡。这本书,就是写给阅读书籍的人看的。
第十章 罗马历史与历史学家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尤利乌斯·恺撒
写文字的人不一定不是做事情的人。记录历史的人、述说生活
的人,往往很羞涩,无法带领团队或者在辩论中与一群政治家对
抗。可是,文学如同人生,并没有的规则。有时候,做事情
的人也能写文字。在这种拥有双重天赋的人当中,拿破仑和尤利乌
斯·恺撒就是佼佼者。恺撒创造历史,也记录历史。他的《高卢战
记》和《内战记》(恺撒和庞培之战)叙事清楚、简洁而真实。
由于简单,《高卢战记》被用来作为拉丁语学习的初级教材,
所以读过它的人(如果学校教室里的苦学也算是阅读的话)可能比
读过其他拉丁语书籍的人更多。很多人在年轻时就讨厌它了,就
像我们讨厌那些被学校要求进行分析、解读的英语名著一样。但
是,成熟的读者接触到恺撒的作品(不论是原版还是优秀的译文)
后,会发现它们是趣味十足、爽快活泼的故事。我们对罗马北方行
省的了解有一半来自《高卢战记》,那些地方后来发展成现代国
家。而我们对罗马内部事务的理解则依靠《内战记》这份不可或缺
的文献。
恺撒做记录,是为了替自己辩驳。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政治
家,深知节制的重要性,所以他的描述没有空话和夸耀,也没有对
事实过度的扭曲。他的姓氏被当成皇帝的通用称号,不仅在罗马,
连德国和俄罗斯都使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名声多么显赫。他死
于布鲁图和其他自由主义者,或者说心怀忌恨的爱国主义者的手中,
这件事成为历史上一个讽刺人类唯我独尊的例子(甚至比
拿破仑的一生更具有戏剧性)。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他的人生悲剧
与人格魅力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表现得为精彩。恺撒令现代历
史学家着迷,而后者的作品又迷住了外行的读者。其中有说服力
的是德国人特奥多尔·蒙森的《罗马史》,以及后来的意大利人古
列尔莫·费雷罗的《罗马的兴衰》。两部作品都是用英语写的。
恺撒的作品是个人回忆录,是他本人在比他自身更雄伟但由他
部分决定的一系列事件当中的冒险。现代有一个与之类似的例子:
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而且,在我们这个时代,参与过1914—
1918年那场世界大战的将军、司令、外交官们写下的各种自传、回
忆录,数也数不清。
位不带个人观点,或者说客观的罗马历史学家是与恺撒同
时代的支持者撒路斯提乌斯。他本来是活动家,后来成为努米底
亚——罗马位于非洲的行省——的总督,富甲一方。公元前44年恺
撒死后,撒路斯提乌斯退休,回到自己的豪华庄园里,过上了绅士
与学者的生活。他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雇用秘书为他研究和比
较文献资料。他也是一位艺术家,有品位,有戏剧叙事的天分。他
有两部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一部是《喀提林阴谋》(这也是西塞
罗的著名演说的主题),另一部是记述罗马人和努米底亚国王朱古
达之间的战争的《朱古达战争》。恺撒和撒路斯提乌斯的著作仅仅
是罗马帝国漫长历史中的数个插曲,而罗马帝国仅仅是人类漫长故
事中的一个章节。不过,这两位历史学家断断续续的记录,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罗马版图的鲜明画像,恺撒描绘的是北方,撒路斯提
乌斯描绘的是跨越地中海的南方。
尤利乌斯·恺撒、西塞罗和撒路斯提乌斯之后的下一代人跨过
公元的界限,进入基督纪元1 。当时的罗马帝国就是世界,一个事
实上和形式上的帝国,由尊贵的恺撒们统治。位“恺撒”名叫
奥古斯都。在他统治下的文学时期被称为奥古斯都时代,如同包括
莎士比亚在内的一段英国文学时期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一样。奥古
斯都时代著名、杰出的拉丁散文巨匠是李维。他尝试完整地讲
述罗马历史,从初一直讲到他自己生活的时代。他的作品名字类
似于《罗马史》,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差一点儿就完成了。如今
留存下来的篇幅虽然只有其中的四分之一,但足够获得现代历史学
家近乎一致的推崇。他被奉为伟大的编年史作家之一。他创造了
罗马的散文史诗,就像维吉尔创造了韵文史诗一样。而且,李维的
文字充满了诗意。
历史记载中,公元前的罗马大部分都是由李维创造的,或者根
据先辈历史学家的作品再创造出来的。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抱悲观
的态度——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多数会如此——因此他以遗憾的心情
回顾过去,表达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我们在近的一些作家身上
也发现了同样的态度。举个例子,他们觉得文艺复兴以来,或者从
制定美国宪法至今,人类没有做过什么好事。这不是一种批评的态
度,但有利于辩论和戏剧的发展;一个不能赞赏自己种族或者祖国
的过去的人,不是天生的历史学家。而李维正是一位天生的历史学
家,视野广阔,学识渊博,学习并超越了先前的拉丁历史学家,为
后来的罗马历史学家们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译本简单易懂,就连
史学的外行读者也读得津津有味。
塔西佗生活在1世纪的后半期至2世纪初,是第三位伟大的拉丁
历史学家。他的《日耳曼尼亚志》是对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日耳曼
人祖先的早记录。塔西佗和恺撒一样,非常尊重那些与开化的
罗马相比较原始的野蛮民族。确实,罗马能够统治世界的原因之
一是,他们尽管是无情的掠夺者,但整体上对其他民族与国家有
一种慷慨的、贤明的理解。不仅如此,塔西佗盛赞日耳曼部落简朴
与诚实的优点,希望它们能成为挥霍无度、奢侈放纵的罗马社会的
道德标准。对于英语读者来说,他给岳父——罗马派驻不列颠的总
督——写的传记体悼词尤其有趣。他还写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
这部作品大部分流传至今,是我们了解早期帝王们的基本知识来
源。那些帝王多数很坏。塔西佗擅长描述人物性格,措辞中散发着
简洁的活力。他是一位严厉的道德家,对帝王们的罪行毫不宽恕。
但是他也和当时大部分罗马贵族一样,相信帝国,相信罗马民族的
优秀本质。“我相信,”他说道,“历史的用途在于毫无遗漏
地记录有价值的东西。”塔西佗和大部分古代历史学家一样,讲究
道德、爱国、追求艺术,这种精神仍然或多或少地留存在现代历史
学家们的著作中,即使是那些坚持公正地研究文献资料、追求真相
和批判性判断的人也不例外。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了解罗马的历史不需要去看原始的拉丁文
编年史,看这个时代里我们民族历史学家的著作就可以了。他们研
究过拉丁语的原稿,萃取其中的精华,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我们
的语言讲给我们听。英国有一位伟大的罗马历史学家叫爱德华·吉
本,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英语文学杰作。吉本的著作在
18世纪末期出版后,后来的研究者们又新发现了许多资料,于是他
们对吉本的著作进行了很多修正。但吉本在他的时代确实已经掌握
了所有能了解到的罗马知识,并且将它们严密地组织在一起,所以
有一位近代批评学者称他为“有史以来成功地处理罗马财富的历
史学家”。作为现代学者,吉本尽可能逼真地还原罗马的精神,而
且由于他接受的早期教育是英法双语教育,他的写作方法显得更为
贴切。他的部作品是用法语写的,据说他的英语文字中也带有
种种受到法语影响的痕迹。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位英语散文巨匠。
他是异教徒,是隐居在图书馆里的隐士,也是一位世界公民。他的
视野已越出英国,蔑视像牛津大学那样的英语圣殿。他对待基督教
的那种非基督徒的、异教的、罗马式的态度引起了巨大争议,因为
很多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认为罗马皇帝的主要娱乐是制造基督教
殉难者。即使吉本怀有偏见与成见(每一个人都会有),后世渊
博、理智的历史学家之一,剑桥大学的J. B. 伯里,也已经在编辑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过程中,通过注释和简介文字将它们纠正或
者抵消掉了。吉本的罗马史从2世纪开始。如果你希望阅读连贯、
完整的罗马史,那么,再没有比美国学者腾尼·弗兰克的《罗马
史》更合适的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