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84716丛书名: 民调蓝皮书
1 2014年综合民生调查报告/001
一 样本结构/003
二 基本民生问题调查/004
三 工作生活状况调查/012
四 研究小结/067
五 对策建议/069
2 2014年幸福感调查报告/072
一研究介绍/072
二 主观幸福感调查/075
三 五大需求满足情况/084
四 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构建/097
五 研究小结/098
Ⅱ 分类报告
3 2014年居民社会信任度调查报告/100
4 2014年居民阶层认同与社会流动调查报告/151
5 2014年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194
6 2014年居民社会公平感调查报告/219
7 2014年居民利他行为调查报告/235
8 2014年居民社会支持调查报告/257
9 附录 问卷节选/279
10 后记/289
Abstract/290
Contents/292
中国社会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不足和挑战,民生问题便是一个显性的反映。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被誉为“立国之本”,决定着民心所向,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公正与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发展相对平缓,结果导致国家财富不断增长,财富占有却日趋失衡,阶层分化也日益加大。这种不平衡状态不仅引发了许多民生问题,而且对民众的价值取向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均来自人民。在当前利益关系复杂化和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保障、改善并解决好民生问题,理顺人民内部利益关系,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民意调查是深入了解民生现状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研究者的学术基础和专业技能均要求较高。通常研究者既需要凭借科学的调查方法迅速抓取社会重点热点问题的民意动态,也需要通过专业的研究路径来对调查数据进行准确无误的解读。由于研究门槛较高,许多媒体调查机构和商业性质的调查公司被挡在了民意调查领域之外,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民调研究的领跑者和规范制定者始终由高等院校建立的民意调查机构来担当,如美国校际社会科学数据共享联盟(ICPSR)和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调查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这两个典型的民意调查机构,不仅收纳有价值极高的民意调查数据,而且研究成果在全球也颇具影响力。目前在拥有13亿以上人口的中国,以高校为依托、能够承担大规模社情民意调查的研究机构还相对匮乏。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围绕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开展全国性民意调查以及多种专项调查,构建“综合民生调查数据库”,并不断将调查和采集的数据纳入其中予以充实完善;基于民生调查数据而撰写的《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填补了中国大陆地区民生及民意问题研究的空白。在总结和汲取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舆情研究实验室组织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性综合民生民意问卷调查,范围涵盖了我国各行政区域的36个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内容涵盖了5大主题:一是民生基本问题,包括居民个人收入情况、教育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身体状况、住房情况、社会保障情况;二是居民媒体使用情况;三是居民生活、工作满意度,包括生活满意度、收入满意度、主观受尊重度、生活压力感知;四是居民对政府处理民生问题的满意度;五是居民的各种社会感知,包括对社会和谐度、社会公平、社会安全的感知等。
设计这些调查主题,目的不仅是呈现个人收支情况、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问题的现实状况,而且试图着重凸显隐含在民生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问题普遍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宏观性、动态性和突生性三大特征,既多维度地映射着社会存在,又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我国全面深入推进政治经济变革的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调整变化以及中西多元思想理念的融汇影响,社会心态表现得更为复杂多变,若走向负面就有可能增大社会不稳定因素,阻碍改革发展进程。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民生问题背后的社会心态,捕捉社会矛盾背后的社会情绪,探询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透析“有形”问题背后的“无形”问题,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发展。
综观此次调查结果,呈现许多亮点。例如,超过半数(62.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比5年前有所上升;受访者整体上幸福感较强,评价平均分为7.00分,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评分在“及格线”(6分)之上;家庭和睦是影响受访者幸福感的一大主要因素,身体健康、朋友关系、个人收入对受访者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近半数(49.9%)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社会总体比较安全;受访者对亲密的人际关系带来的社会支持感知评价更好,与关系亲密的人同住的受访者对社会支持感知评价较高;受访者对媒体报道、官方声明的信息信任程度较高,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中央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高于地方媒体。与此同时,调查结果也暴露出诸多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例如,有近半数(47.7%)的受访者认为,其*主要的生活压力来源为物价上涨,其次为家庭收入;受访者对收入满意度较低,有31.8%受访者对收入状况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36.6%的受访者对收入状况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受访者对干部提拔、干部任免、社会收入分配、城乡平等的公平感评价显著低于一般水平;农业**受访者参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农业**受访者。总体来说,《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5)》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反映了中国民生基本现状以及民生问题背后的社会心态,可以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或实证参考。但是,限于时间和精力,此项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的浩大研究工程难免存有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是为序。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谢耘耕
2015年9月25日
导 言
民意调查也称民意测验,是运用系统性、科学性、定量性的步骤,迅速、准确地收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以检视公众态度变化的社会活动,其主要功能是真实反映各阶层民众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还陆续开通了多种网络民意表达平台。然而,仅仅通过网络渠道了解民意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网络言论的可靠性比较有限,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而网民群体的动机又纷繁复杂;二是网民群体的代表性比较弱,网络意见不能反映广大民众的真实想法。所以,要了解民众对社会公众事务的态度评价,为制定公共政策奠定科学的实证基础,就需要借助广泛深入的民意调查。为了客观呈现目前我国公众的生活水平、教育、医疗、生活压力等基本民生状况,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或实证参考,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组织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性综合民生民意调查。具体的研究设计、施行方案以及代表性研究发现如下。
一 研究设计
(一)抽样方案
本次调查的目标群体为中国拥有住宅固定电话或手机的、年龄在15~84岁的常住居民。
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复合抽样。**阶段,经过综合考虑各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选择了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和5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计划单列市”),较全面地涵盖了我国各行政区域的重要城市。城市的具体区域和等级分布。
第二阶段,在上述调查城市中,采取“随机电话号码拨号”(RDD)的抽样方法进行调查。首先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法(CATI系统)按不同号码段产生随机电话号码,拨通查明为住宅电话或个人手机号码后,对住宅电话进行家户内抽样(Within-Household Sampling),即要求在本户15~84岁的常住并说中文的成员中访问1名生日*近者,对个人手机号码则直接访问。如被抽中的电话无人接、抽中的被访者不在家或不便接受访问,访问员在不同的日期与不同的时段先后3次回拨。
在调查样本量的确定上,在95%的置信水平下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误差不超过3%的要求进行计算,需要抽取样本量不少于1067个。综合考虑调查城市数量、调查费用以及可行性等因素,每个城市分配30个样本,调查有效样本量共计1080个。
(二)问卷设计
2014年度调查的主题包括综合民生、幸福感、社会心态、社会支持与社会信任等,在参考若干国内外调查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召集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当前基本民生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题目。调查问卷在正式投入使用前,组织进行了至少3轮的试调查,然后对陈述不清、过于敏感以及统计学属性较差的题目进行了修改或删除。
二 施行方案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完成,中心配备有1台起总控制作用的计算机、56台与主机相连接的终端、耳机式电话和鼠标、2台起监视作用的计算机,软件有自动随机拨号系统、问卷设计系统、自动访问管理系统、录音系统、自动数据录入和简单统计系统。
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法,使用互动计算机系统辅助调查者完成电话调查的基本数据收集任务。这在民意调查中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方法,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中国民意调查机构从2004年起开始运用此种方法,目前已成为我国民意调查的主要方式之一。此种方法具有强隐私性、高时效性、成本低廉等优势,而且操作便捷、样本覆盖全面。除此之外,访问员拨出的每个电话都有录音备案,可以进行复查,有助于确保调查的真实性。
在进行调查时,调查员对事先选取好的城市一一进行随机数字拨号(需要事先设置好城市的区号),并保存拨号记录。当某城市的成功受访者达到预定的样本数量时,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会提示调查员对另一座城市进行随机拨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调查员需要按照屏幕上出现的题目通过耳机向受访者进行提问,完成一道题目后,系统会根据答案自动跳到下一个相关问题。
(二)调查员培训
参与本次电话调查的调查员共300人,督导员共6人,巡视员共3人。
调查员主要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大多是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的女生。每名调查员在上岗前均接受过2个小时的培训,了解项目背景,学习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操作方法和“调查员工作手册”。调查员均与本机构签署信息保密及诚信协议,确保受访者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也保证真实记录受访者的回答。调查员需要每天提交1份“工作日志”,记录成功完成的电话调查数量、工作时长、意见反馈等。
督导员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担任。他们事先经过统一培训,其职责包括:培训调查员、录入和修改电话调查问卷、检查调查员对调查题目理解是否准确、监督调查员的访问态度和方式是否符合“访员工作手册”要求、反馈调查员的意见、抽查成功的调查录音、处理调查现场问题以及监督调查员是否规范操作。
巡视员亦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博士生或硕士生担任,负责电话调查现场的巡视工作,及时改正不规范的操作,及时中止恶意破坏社会调查中心形象或严重违规的操作。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整理好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自动保存输出的SPSS数据文件,对有明显虚假回答迹象的样本进行删除,对异常值进行处理,对需要转码的题目进行转码,对缺失值进行分析。
数据主要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 研究发现
(1)超过半数(62.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比5年前有所上升;不同年龄、不同月收入的受访者对自己生活水平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在20~29岁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比前5年下降的占比**;在收入高于4000元的受访者中,认为自己生活水平比前5年下降的占比**。
(2)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参与社会保障,其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参保比例**;非农业**受访者的参保比例高于农业**受访者;受访者认为医疗保险对于缓解家庭医疗费用压力具有积极意义。
(3)近半数(47.7%)的受访者认为,其*主要的生活压力来源为物价上涨,其次为家庭收入。此外,子女升学压力、住房、赡养老人负担过重、人情支出大等在受访者生活压力来源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4)受访者对收入满意度较低,有31.8%的受访者对收入状况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36.6%的受访者对收入状况表示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其余受访者的评价为一般。
(5)43.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目前工作或学习的成就感一般。33.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目前人生价值实现满意度一般,1/5(20.0%)的受访者对他们目前人生价值实现状况较不满意;超过1/3(33.5%)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城市的个人发展机会一般,近1/4(23.3%)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城市的个人发展机会较少。
(6)受访者整体上幸福感较强,评价平均分为7.00分,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评分在“及格线”(6分)之上;不同城市的受访者对幸福感知存有差异,一线城市受访者的平均幸福感略低于非一线城市受访者;一线城市受访者对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教育质量、公共交通、物价、社会治安服务等公共服务的平均满意度高于非一线城市受访者。
(7)家庭和睦是影响受访者幸福感的一大主要因素;身体健康、朋友关系、个人收入对受访者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受访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其主观幸福感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8)受访者整体社会公平感评价略低于“一般”水平;60岁及以上受访者对整体社会公平感的评价高于60岁以下受访者;小学及以下学历受访者对整体社会公平感评价**;受访者对社会性别公平度评价较高,对干部提拔、任免公平度评价较低;受访者对社会收入分配、城乡平等的公平感评价显著低于一般水平。
(9)近半数(49.9%)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社会总体比较安全;男性受访者对我国社会安全的评价高于女性受访者;60岁及以上受访者对社会安全的评价高于60岁以下受访者;非农业**受访者对社会总体安全的评价高于农业**受访者,农业**受访者对食品安全、医疗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的评价均高于非农业**受访者;一线城市受访者对医疗安全的评价高于非一线城市受访者,非一线城市受访者对社会总体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的评价高于一线城市受访者。
(10)受访者对亲密的人际关系带来的社会支持的感知水平更好;受访者认为亲人给予的社会支持**,宗教组织给予的支持*小;与关系亲密的人住在一起的受访者,对社会支持感知的评价相对较高。
(11)受访者总体利他行为得分较为乐观;女性利他行为得分高于男性;离退休人员利他行为得分**,学生和无业人员**;60岁以上老年人利他行为得分**,20~29岁的年轻人**;二线城市居民利他行为得分**,一线城市**。
(12)受访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信任度评价不一,对农民工、教师的信任度**,对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的信任度**;女性比男性更信任法官和警察,男性比女性更信任农民工群体;东部受访者对记者和出租车司机的职业信任度更高,中部受访者对钟点工群体的信任度更高。
(13)在熟人社会中,受访者普遍对家人、亲戚的信任度**;老年人更信任亲戚和邻居,年轻人更信任朋友和同学;已婚人士*信任同事,丧偶和离婚人士更信任朋友和同学;二线城市居民比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居民更信任邻居、家人和亲戚。
(14)在不同信息来源的信任度方面,受访者对媒体报道、官方声明的信息信任程度较高;相比于非农业**受访者,农业**受访者对官方声明信任度评价更低,对意见领袖的信任度更高;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城市等级的受访者对不同信息来源的信任度存有显著差别。
(15)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信任的新闻媒介为电视,新闻网站次之,报纸居于第三位;女性受访者对电视、报纸的信任度显著高于男性,男性受访者对新闻网站的信任度显著高于女性;年龄越大的受访者对电视的信任度越高,对手机新闻客户端、微信与身边人的议论的信任度越低。
(16)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中央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高于地方媒体;月收入4001~6000元的受访者更信任中央新闻媒体,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受访者更信任地方新闻媒体;中部受访者信任中央新闻媒体的比例**,东部受访者信任地方媒体的比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选择两种媒体都不相信的比例**。
(17)从居民的阶层认同情况来看,五成居民认同自己属于社会中层,近四成居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或下层,仅有一成居民认同自己属于中上层或以上;本科教育水平者和研究生教育水平者的阶层认同显著高于比自身教育程度低的居民;高收入组的居民阶层认同**,低收入组居民和中低收入组居民的阶层认同偏低。
(18)从不同阶层认同的居民社会生活感受来看,社会阶层认同度越高的居民对其幸福感评价越高;中层和中上层阶层认同的居民的职业安全感显著高于下层和中下层;阶层认同越高的居民对社会公平感的评价越高。
(19)从中国社会流动现状来看,近六成受访者认为与父辈相比,其社会地位有所上升;高收入的群体对自己的代际流动评价高于其他较低收入群体。从居民对社会地位流动通道的评估来看,近五成居民认为社会的流动通道畅通;学生对社会流动通道畅通度的评价较低。从居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流动的预测来看,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5年,其自身的社会地位会有上升;29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自己社会地位上升的信心更高。
(20)从个人对阶层流动的归因方面,教育和个人品质、素养、能力被认为是推进代际流动的主要原因;逾半居民认为流动受阻主要是社会原因所致。另外,居民普遍认为,导致社会上升通道不畅通的个人因素在于人脉关系,家庭因素在于家庭人脉资源不足,社会因素在于社会体制存在问题。
(21)影响个人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月收入、受挫感和幸福感,影响个人对社会流动通道评估的因素包括幸福感、受挫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影响个人对社会流动预测的因素包括年龄和幸福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