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849931
1.本套丛书细致入微地挖掘了苏州园林的具体构成要素中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和形成原因。属本书作者在苏州园林研究中的首创。
2.曹林娣教授深入研究苏州园林文化,对苏州园林中的塑雕、木雕、花窗、门窗、铺地等构成部件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没有同类书。
3.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读者群较大且稳定。
《苏州园林园境系列》是多方位地挖掘苏州园林文化内涵,并对园林及具体装饰构件进行文化
阐释的专门性著作。本册是系列的开篇,全书分为八章,全面展示了苏州园林这一文化经典锻铸的
历程,以及苏州园林作为中华文化经典、世界艺术瑰宝的价值。从全局的视角,探讨和揭示苏州园
林永恒魅力的生命密码。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001 章 大吴胜壤
002 节 物华天宝
003 一、泽国沃野
004 二、茂林秀峰
006 三、民殷物繁
008 第二节 文萃江南
008 一、先吴文明
008 二、古城积淀
010 三、人类瑰宝
011 第三节 俊才云蒸
013 一、有容乃大
014 二、书画渊薮
017 三、状元故里
018 四、良匠之乡
023 第二章 风华千年
024 节 从吴王囿台到私家园林—吴至六朝
025 一、吴王囿台
027 二、秦汉宫苑
029 三、六朝寺观与私园
032 第二节 艺术体系完备期—唐、宋、元
032 一、唐五代园林—园林诗化的滥觞
035 二、文人主题园的成熟—两宋园林的文学化
037 三、沉寂与复兴—元文人主题园的深化
041 第三节 成熟期—明盛清
041 一、明中叶雅素之园
045 二、晚明奢华之园
046 三、城里半园亭
053 四、构园理论之花
058 第四节 滞化和异化—近代
058 一、咸、同兵火
059 二、同光“中兴”
065 三、园林的嬗变
068 四、姚承祖《营造法原》
071 第三章 人格理想
073 节 丘园高人
074 一、宦成归隐
076 二、归去来兮
078 三、隐居求志
080 四、富而思文
080 五、诗僧道长
082 第二节 守拙葆真
082 一、守拙归园田
086 二、摇首出红尘
088 三、抱瓮守璞
090 第三节 圣贤人格
090 一、曾点之性
092 二、孔颜之乐
095 三、清雅自守
099 第四章 摄生智慧
101 节 宇宙生态
102 一、地僻为胜
103 二、四象及壶天模式
105 三、栽梅绕屋
109 第二节 人居生态
110 一、取资天构
111 二、危楼跨水
113 三、尚用节能
116 第三节 休闲心态
117 一、读书养生
118 二、雅玩雅藏
124 三、天和常乐
127 第五章 心灵滋养
129 节 崇礼尚德
130 一、宅乃礼之器
132 二、崇礼尚德
134 三、敦宗睦族
138 第二节 崇文重教
138 一、园实文,文实园
140 二、膜拜名贤
146 三、品题劝学
149 四、古贤典范
150 第三节 崇美育德
150 一、仁山智水
154 二、花木移情
160 三、建筑陶情
165 第六章 艺术品格
166 节 有法无式
167 一、构园无格
169 二、制式新翻
174 三、力避重样
175 第二节 精雅工巧
176 一、精细工巧
179 二、古朴典雅
180 三、寓美于用
182 第三节 曲折藏露
182 一、欲扬先抑
183 二、柳暗花明
185 三、顾盼生姿
189 第七章 园林苏州
191 节 古园新貌
192 一、修旧如旧,浴火重生
193 二、残山剩水,旧园改建
194 第二节 岁月章回
194 一、圆梦苏州
198 二、集美成园
199 三、精神家园
201 第三节 真山真水园中城
201 一、环古城翠带
203 二、四角山水绿楔
205 三、古迹添彩
206 四、园林化的生活境域
209 第八章 余韵流芳
210 节 华夏芳踪
211 一、皇家园林中的苏园倩影
213 二、私家园林中的苏园情怀
215 三、遍地开花的苏式园林建筑及小品
216 第二节 文化使者
219 第三节 永恒贵宾
219 一、落户北美
223 二、踏足欧洲
223 三、留迹亚洲
226 后记
228 参考文献
序二
苏州,浸润在两千多年文化之河的锦绣之城,是世界水城的典范,比西方水城威尼斯早九百多年!
苏州园林,是一枝孳育于大吴胜壤的富贵风雅之花、东方园林的代表;三千年岁华可读,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精英恪守的冰霜松柏之操,累积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摄生智慧,沉潜着滋养心灵的营养,展示着人类诗意栖居的“生活典型”。
今天的苏州,不仅有假山真水的城中园,而且已经成为真山真水的园中城。苏州园林的魅力使她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和世界各国永恒的“贵宾”。
一
园林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19 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大文学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了石头上。并说:
建筑艺术的伟大产品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社会的创造,与其说是天才人物的作品,不如说是人民劳动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留下的积淀,是各个世纪形成的堆积,是人类社会相继升华而产生的结晶,总之,是各种形式的生成层。每一时代洪流都增添沉积土,每一种族都把自己的那一层沉淀在历史文物上面,每一个人都提供一砖一石……
虽然雨果是就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而言,但实际上用它来论述园林艺术也分外贴切a。
中国文化主要属于农耕文化一类,所以黑格尔称,中国是东方的。东西方园林艺术各具不同的文化品格:
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是西方文明的血亲,美国学者威尔·杜兰说过:今天的西方文明,也可以说是欧美文明。欧美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起源于近东。因为事实上,“雅利安人”并没有创造什么文明,他们的文明系来自古巴比伦和古埃及。
三面临海的古希腊,通过商业活动,继承了古埃及的几何学。因此,习惯于将审美秩序化,“几何美”成为西亚和西方园林的基本美学特征。
“政教合一”的西亚和欧洲,神权高于或制约着皇权,教堂成为美丽的建筑,它们以神体为美,将人体美赋予建筑美:建筑柱式完全模仿人体,并量化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人头与全身的比应为1∶8……
位于全球陆地面积第三的中国,养育出礼制法规齐备、温文尔雅的农耕文化: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a 农耕文明不追求外在刺激,希望过恬淡、安闲、自在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对天地自然界有深厚感情,对家庭亦感情深厚。所以,“长城之内”的农耕区,“在西方学术人士的心目中,整个中国就是一道高墙里面的大花园”b,人们徜徉在日涉成趣的园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涵泳、品味人生。
在中国国内,以所属关系分,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之称,实际上,“吾国园林,名义上虽有祠园、墓园、寺园、私园之别,又或属于会馆,或傍于衙署,或附于书院,惟其布局构造,并不因之而异。仅有大小之差,初无体式之殊”c。
帝制在中国维系了数千年之久,充分体现了儒家“尊尊、亲亲”的宗法思想。效忠皇帝是帝制社会主要的道德标准。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皇权始终高于神权,所以,中国园林美的建筑都是给人住的,中国的寺观也都具有园林化的特色。儒释道文化是中国园林的“DNA”。
中国园林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琳琅满目的楼台亭阁廊轩等单体建筑,以满足读书、会友、吟眺、赏月等各种需求。
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整个经济思想体系的基础,园林以亲和力很强、柔软的木质文明为主,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境界。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建筑的精神》中说得精辟:
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这个“人”并不是社会上可以分割出来的人。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物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者散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a
“其布局以不对称为根本原则,故厅堂亭榭能与山池树石融为一体,成为世界上自然风景式园林之巨擘。”b 正如苏格兰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勋爵所赞美的:
中国园林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成为高雅的、供人娱乐休息的地方,体现了渊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1773 年,德国温泽尔称中国是“一切造园艺术的模范”。德国玛丽安娜·鲍榭蒂宣称,世界上所有风景园林的精神之源在中国。总之,西方园林反映出对秩序、规则、理性的热爱,更“悦目”;东方园林则更重在“赏心”。美的呈现虽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人类致力于营造的都是心目中的天堂!
二
刘敦桢先生序童寯的《江南园林志》云:“余惟我国园林,大都出乎文人、画家与匠工之合作。”c 明代计成《园冶·兴造论》明确指出:
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d
一般的建筑兴造,设计师(能主之人)的作用要占十分之七;而建造园林,则设计师的作用要占到十分之九。这里所说的“匠”是园艺工作者、匠师,“能主之人”即负责设计的人,包括园主和为之立意构园的文人画家们。“能主之人”的意中创构和胸中文墨,决定了园林思想艺术境界之高下。
出乎文人、画家与匠工之合作的园林,是一般“建筑师”望尘莫及的。所以,明代陈继儒《青莲山房》一书中说:“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
中国古代基本上以科举取士作为官僚机构选拔官员的制度,造就了一支知识型文官集团,“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a,“志士仁人”们信守的“道统”与专制政治之“政统”往往会产生激烈的碰撞,于是,贬退下野者有之,急流勇退者有之,“守拙归园田”者有之,他们将平生积攒起来的钱财,为自己构筑起“安乐窝”,所以,有人甚至将中国文人园林称为隐士文化的结晶。
士大夫高雅文化是园林文化的主体,以士人山水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成为荟萃文学美、哲学美、绘画美、建筑美、山水美、植物美等的综合艺术殿堂;是承载东方格调集中雅的载体,它保存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印记”,体现着中华文化精英累积起来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艺术。
三
“甲天下”的苏州园林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童寯先生在抗日战争前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他说:“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实聚于江南一隅。”b 又总结道:“江南园林,论质论量,今日无出苏州之右者。”c
杨廷宝、童寯还说:“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d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艺术史》中评说,苏州园林集中地代表了中国古代灿烂的园林文化成就和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吴王阖闾时期(前514)、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仍有各式园林170 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 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 处,而私人宅第之附有园亭者,则比比皆是。2018 年8 月7日,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 座,苏州由“园林之城”正式成为“百园之城”。苏州园林除了春秋吴国宫苑以外,其主流多士流园林,涵蕴着士大夫美的情感、理想和品格。它属于诗画艺术载体,以诗文构园是其鲜明特色,讲究生境、意境和画境之美。
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 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 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 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其艺术、自然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惊人的美和宁静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遣来苏州对园林进行评估的专家哈利姆博士说:“我一生中到过许多地方,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好的、诗一般的境界。苏州园林是我在世界上所见到的美丽的园林,我好像在梦中一样”“我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苏州古典园林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苏州园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杨义先生说得好,经典使精神成为精神。有了这些经典,精神才得以升华,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心灵的维系,经典就是一个民族的底气。
散文家曹聚仁先生《吴侬软语说苏州》认为苏州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苏州园林不仅是苏州文化的名片,而且也是东方文化的名片!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a
*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苏州园林留下了古人生命的痕迹,我们采集他们留存的文化基因,“体现在某个物质符号中的精神现象活动”(德文意译)b,诸如“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道德观念、审美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其体系,感悟其生命力,为的是融汇古今文化智慧,继往开来,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