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9091244
内容简介
《清代书法遗存审美意识研究》主要包括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研究概述、书法作为中国元素:走向未来的复兴利器、研究的思路、关键、方法及创新之处、作品·意象·法度·观念——清代书法遗存审美意识研究理路等内容。
目 录
绪论
一、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二、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研究概述
(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整体研究状况
(二)中国书法审美意识研究状况
(三)清代审美意识的国外研究现状
(四)清代书法审美意识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书法作为中国元素:走向未来的复兴利器
(一)总结历史经验,凸显“中国元素”
(二)紧扣“中国元素”,盘活审美遗存
(三)立足“中国元素”,创建中国学派
四、研究的思路、关键、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本研究的思路
(二)本研究拟突破的关键问题
(三)本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章作品·意象·法度·观念——清代书法遗存审美意识研究理路
一、作品: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现实需求:“作品中心”是现有研究的短板
(二)逻辑前提:书作是审美意识的视觉载体和传承媒介
(三)理论意义:“作品中心”研究具有三大新创
二、意象:研究的重要路径
(一)清代书法意象创构类型研究
(二)清代书法意象创构思维研究
三、法度:研究的主要介质
(一)清代书法法度内容研究
(二)清代书法法度意识研究
四、观念:研究的核心价值
(一)观念承载着传递审美意识的功能
(二)清代书法观念研究内容
五、结语
第二章清代书法审美意识嬗变小史
一、尚“真”求“趣”之浪漫情怀:遗民书法审美意识
(一)任情诡谲,以势袭人
(二)率真任性,自然天成
(三)画入书境,真趣动人
二、尚“怪”求“变”之书学精神:善画书家审美意识
(一)反对时风,崇尚个性
(二)勇于革新,新创书体
(三)以画入书,独具一格
三、尚“雅”求“正”之正统传承:帖学书法审美意识
(一)书宗法帖,尊为正统
(二)雅正端庄,秀逸多姿
(三)姿媚妍妙,有书卷气
(四)疏朗圆美,中和为美
四、尚“质”求“朴”之取法变革:碑学书法审美意识
(一)复古崇质,尊碑抑帖
(二)浑厚朴拙,金石重光
(三)多元取法,朴拙见奇
五、中和为美之书学基调:馆阁体审美意识
(一)工整严格,易于辨识
(二)中正堂皇、雍容厚重
(三)中和为美,温柔敦厚
六、结语
第三章尚“真”求“趣”的生命情怀——由明入清士人书法审美意识
一、书体选择及其意象特征
(一)清初草家举要
(二)清初草作类别
(三)清初草书繁盛之因
二、法度变革及其实践新创
(一)笔法:方圆转折,以势袭人
(二)字法:字形间架,任情自然
(三)章法:分行布白,挥斥八极
(四)墨法:浓淡枯润,知白守黑
三、书学精神及其生命情怀
(一)重品格,反奴俗,书如其人
(二)重真率,反雕饰,自然天真
(三)重个性,反中庸,任情任性
(四)重创造,反僵化,奇趣入书
第四章尚“怪”求“变”的书学精神——“扬州八怪”书法审美意识
一、书体创新及其意象特征
(一)郑燮和“板桥体”及“柳叶书”
(二)金农和“漆书”
(三)其他扬州书家的书体新创
二、法度突破及其书法实践
(一)笔法:杂糅各体,自出新意
(二)宇法:多元结体,新奇多变
(三)章法:违和统一,画意入书
(四)墨法:笔情墨韵,气象万千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
(一)重创新,反泥古,自立门户
(二)重人本,反桎梏,个性解放
(三)重现实,反正统,由雅入俗
第五章尚“雅”求“正”的经典传承——清代帖学书法审美意识
一、取法经典及其正统意识
(一)帖学经典体系不断完备
(二)帖学取法渊源多自法帖
(三)帖学正统意识不断强化
二、法度承继及其新创意识
(一)笔法:点画持据,使转有度
(二)字法:端整秀雅,时出巧构
(三)章法:流美舒畅,雍容合度
(四)墨法:浓淡相宜,一墨传种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
(一)重教化,尚中和,尊为正统
(二)重修养,尚雅致,有书卷气
第六章尚“质”求“朴”之书学革命——清代碑学书法审美意识
一、书体选择及其取法变革
(一)复兴隶书是碑学书家群体在书体选择上的集体转向和首次革命
(二)复兴篆书是碑学书家群体在书体选择上的集体溯源和二次革命
(三)取法碑版是碑学书家群体对传统帖学的又一重大突破与革新
二、法度创新及其意象特征
(一)笔法:沉劲厚重,不躁不滞
(二)字法:方正端严,整饬古朴
(三)章法:静穆高古,朴拙自然
(四)墨法:浓密厚实,苍茫古朴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
(一)重复古,尚质朴,刚健雄强
(二)重碑版,尚朴拙,金石重光
(三)重俗化,尚意趣,自由意识
第七章异化的“中和”审美基调——清代馆阁体审美意识
一、书体选样及其审美倾向
(一)正体化倾向:帝王皇权审美取向
(二)功利化倾向:士子干禄晋职门径
(三)实用化倾向:官家办公修书之用
(四)程式化倾向:民书依赖字诀八彀
二、法度承继及其意象特征
(一)笔法:用笔丰润,点画饱满
(二)字法:结体平稳,间架匀称
(三)章法:端雅严整,中正堂皇
(四)墨法:墨迹厚实,藏锋于墨
三、书学精神及“中和”的异化
第八章以清代书迹“象”质考辨重构本土艺术哲学
一、引言:中华文艺以“象”为根
二、路径:六大系统与“六化”理论
三、要点:“象”质内生与“道”“器”互生
四、意义:理论突破与实践开掘
五、方法:跨学科融合与多元一体
六、结语:本土艺术哲学的当代建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图书
主要参考论文
后记
一、本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二、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研究概述
(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整体研究状况
(二)中国书法审美意识研究状况
(三)清代审美意识的国外研究现状
(四)清代书法审美意识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书法作为中国元素:走向未来的复兴利器
(一)总结历史经验,凸显“中国元素”
(二)紧扣“中国元素”,盘活审美遗存
(三)立足“中国元素”,创建中国学派
四、研究的思路、关键、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本研究的思路
(二)本研究拟突破的关键问题
(三)本研究拟采取的方法
(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章作品·意象·法度·观念——清代书法遗存审美意识研究理路
一、作品: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现实需求:“作品中心”是现有研究的短板
(二)逻辑前提:书作是审美意识的视觉载体和传承媒介
(三)理论意义:“作品中心”研究具有三大新创
二、意象:研究的重要路径
(一)清代书法意象创构类型研究
(二)清代书法意象创构思维研究
三、法度:研究的主要介质
(一)清代书法法度内容研究
(二)清代书法法度意识研究
四、观念:研究的核心价值
(一)观念承载着传递审美意识的功能
(二)清代书法观念研究内容
五、结语
第二章清代书法审美意识嬗变小史
一、尚“真”求“趣”之浪漫情怀:遗民书法审美意识
(一)任情诡谲,以势袭人
(二)率真任性,自然天成
(三)画入书境,真趣动人
二、尚“怪”求“变”之书学精神:善画书家审美意识
(一)反对时风,崇尚个性
(二)勇于革新,新创书体
(三)以画入书,独具一格
三、尚“雅”求“正”之正统传承:帖学书法审美意识
(一)书宗法帖,尊为正统
(二)雅正端庄,秀逸多姿
(三)姿媚妍妙,有书卷气
(四)疏朗圆美,中和为美
四、尚“质”求“朴”之取法变革:碑学书法审美意识
(一)复古崇质,尊碑抑帖
(二)浑厚朴拙,金石重光
(三)多元取法,朴拙见奇
五、中和为美之书学基调:馆阁体审美意识
(一)工整严格,易于辨识
(二)中正堂皇、雍容厚重
(三)中和为美,温柔敦厚
六、结语
第三章尚“真”求“趣”的生命情怀——由明入清士人书法审美意识
一、书体选择及其意象特征
(一)清初草家举要
(二)清初草作类别
(三)清初草书繁盛之因
二、法度变革及其实践新创
(一)笔法:方圆转折,以势袭人
(二)字法:字形间架,任情自然
(三)章法:分行布白,挥斥八极
(四)墨法:浓淡枯润,知白守黑
三、书学精神及其生命情怀
(一)重品格,反奴俗,书如其人
(二)重真率,反雕饰,自然天真
(三)重个性,反中庸,任情任性
(四)重创造,反僵化,奇趣入书
第四章尚“怪”求“变”的书学精神——“扬州八怪”书法审美意识
一、书体创新及其意象特征
(一)郑燮和“板桥体”及“柳叶书”
(二)金农和“漆书”
(三)其他扬州书家的书体新创
二、法度突破及其书法实践
(一)笔法:杂糅各体,自出新意
(二)宇法:多元结体,新奇多变
(三)章法:违和统一,画意入书
(四)墨法:笔情墨韵,气象万千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
(一)重创新,反泥古,自立门户
(二)重人本,反桎梏,个性解放
(三)重现实,反正统,由雅入俗
第五章尚“雅”求“正”的经典传承——清代帖学书法审美意识
一、取法经典及其正统意识
(一)帖学经典体系不断完备
(二)帖学取法渊源多自法帖
(三)帖学正统意识不断强化
二、法度承继及其新创意识
(一)笔法:点画持据,使转有度
(二)字法:端整秀雅,时出巧构
(三)章法:流美舒畅,雍容合度
(四)墨法:浓淡相宜,一墨传种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
(一)重教化,尚中和,尊为正统
(二)重修养,尚雅致,有书卷气
第六章尚“质”求“朴”之书学革命——清代碑学书法审美意识
一、书体选择及其取法变革
(一)复兴隶书是碑学书家群体在书体选择上的集体转向和首次革命
(二)复兴篆书是碑学书家群体在书体选择上的集体溯源和二次革命
(三)取法碑版是碑学书家群体对传统帖学的又一重大突破与革新
二、法度创新及其意象特征
(一)笔法:沉劲厚重,不躁不滞
(二)字法:方正端严,整饬古朴
(三)章法:静穆高古,朴拙自然
(四)墨法:浓密厚实,苍茫古朴
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
(一)重复古,尚质朴,刚健雄强
(二)重碑版,尚朴拙,金石重光
(三)重俗化,尚意趣,自由意识
第七章异化的“中和”审美基调——清代馆阁体审美意识
一、书体选样及其审美倾向
(一)正体化倾向:帝王皇权审美取向
(二)功利化倾向:士子干禄晋职门径
(三)实用化倾向:官家办公修书之用
(四)程式化倾向:民书依赖字诀八彀
二、法度承继及其意象特征
(一)笔法:用笔丰润,点画饱满
(二)字法:结体平稳,间架匀称
(三)章法:端雅严整,中正堂皇
(四)墨法:墨迹厚实,藏锋于墨
三、书学精神及“中和”的异化
第八章以清代书迹“象”质考辨重构本土艺术哲学
一、引言:中华文艺以“象”为根
二、路径:六大系统与“六化”理论
三、要点:“象”质内生与“道”“器”互生
四、意义:理论突破与实践开掘
五、方法:跨学科融合与多元一体
六、结语:本土艺术哲学的当代建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图书
主要参考论文
后记
在线试读
清初书学承晚明之势,除晚清遗民书法、善画书家书法和尊董宗赵的帖学书法外,还有一路以郑篚、朱彝尊等人为代表的师法汉碑、用笔务求沉稳厚重朴拙、书风追求力感质感的篆隶书风,是为清人尚“质”求“朴”审美意识的先声。乾嘉年间,阮元《北碑南帖论》拉开了碑学全面崛起的大幕,其时的碑学书家以郑板桥、金农、阮元、伊秉绶、邓石如等为主要代表,刘墉、钱沣、何绍基等帖学书家也开始取法唐碑。嗣后,包世臣《艺舟双楫》推波助澜,使碑学书法占据了书坛正宗的高峰,一度独占书坛的时代话语权,质朴、峻劲也随之成为书法审美的至高标准。嘉庆以降,以魏楷为主、风格多样、整体趋于雄浑劲健朴茂格调的北魏碑铭大量面世,极大地推进了业已勃兴的碑学书法发展,碑学取法趋向全面,碑体风格日益完备,碑学阵容日渐强大。其时的碑学名家以吴让之、赵之谦、包世臣、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为代表。随着碑学在清代初期的萌芽发展、中后期的异军突起,清初兴起的篆隶书风进一步光大,演为碑学书法盛极一时的重要时代审美特征,即清人尚“质”求“朴”之取法变革的碑学书法审美意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