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395023
编辑推荐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适合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业领导、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所有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是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ZD001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资源约束和自主创新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70573045)、“全球气候变暖的碳减排压力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研究”(70873063)的后期研究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规制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71173116)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系列成果的第十辑。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共分为发展篇、省市篇以及热点篇三大部分。发展篇:主要评价了中国制造业近10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制造业新型化的总体状况,分析了发展转折点,并进行了周期的划分;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特征,排出了制造业的“十大强省”和“十大强市”;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以及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特征,评选出规模*的50家制造业企业、效益*的50家制造业企业、成长快的50家制造业企业以及受尊敬的3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等方面比较了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省市篇:选取我国制造业发展比较典型的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分别分析了其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能力、上市公司情况、企业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热点篇:判断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世界工厂”地位,分析了维持“世界工厂”地位的可能性,以及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策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实证分析了中国如何走出“低端锁定”,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是一部汇集中国制造业发展数据的权威工具书,是一部解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年度报告,是一部研究制造业发展动态的学术导读资料。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共分为发展篇、省市篇以及热点篇三大部分。发展篇:主要评价了中国制造业近10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制造业新型化的总体状况,分析了发展转折点,并进行了周期的划分;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特征,排出了制造业的“十大强省”和“十大强市”;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以及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特征,评选出规模*的50家制造业企业、效益*的50家制造业企业、成长快的50家制造业企业以及受尊敬的3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与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等方面比较了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省市篇:选取我国制造业发展比较典型的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以及上海市,分别分析了其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能力、上市公司情况、企业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热点篇:判断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世界工厂”地位,分析了维持“世界工厂”地位的可能性,以及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策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实证分析了中国如何走出“低端锁定”,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是一部汇集中国制造业发展数据的权威工具书,是一部解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年度报告,是一部研究制造业发展动态的学术导读资料。
目 录
目录
序言
前言
部分发展篇
第1章总体评价1
1.1制造业10年(2002~2011)的发展轨迹2
1.2中国制造业新型化10年总体评价5
1.3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改变点分析及周期划分12
1.4本章小结24
参考文献25
第2章中国制造业区域发展研究27
2.1区域制造业发展总体评价28
2.2中国制造业“十大强省”30
2.3中国制造业“十大强市”75
2.4本章小结87
参考文献87
第3章产业发展篇91
3.1产业发展状况92
3.2产业结构分析100
3.3典型产业分析119
3.4本章小结131
参考文献132
第4章中国制造业发展:企业特征分析133
4.1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发展总体特征134
4.2规模的50家制造业企业138
4.3效益的50家制造业企业145
4.4成长快的50家制造业企业159
4.5应受到尊敬的3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175
4.6本章小结188
参考文献189
第5章制造业发展的国际比较191
5.1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国际比较192
5.2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207
5.3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的国际比较219
5.4制造业增加值、科技投入与碳排放之间的比较239
5.5本章小结242
参考文献244
第6章全球制造业:2012年研究动态245
6.1国内制造业研究动态246
6.2国际制造业研究文献动态259
6.3值得阅读的20篇中外文学术论文264
参考文献276
viii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第二部分省市篇
第7章江苏省制造业283
7.1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现状284
7.2江苏省制造业总体特征分析289
7.3江苏省制造业结构分析296
7.4江苏省制造业地理转移301
7.5典型地区分析303
7.6江苏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307
7.7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趋势321
参考文献322
第8章广东省制造业325
8.1广东省制造业总体发展326
8.2广东省制造业新型化分析333
8.3广东省制造业上市企业分析348
8.4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定位及发展经验355
8.5本章小结359
参考文献360
第9章山东省制造业361
9.1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362
9.2山东省制造业分析365
9.3山东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379
9.4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趋势390
参考文献392
第10章浙江省制造业393
10.1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现状394
10.2浙江省制造业分析398
10.3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414
10.4浙江省制造业发展趋势420
参考文献423
第11章上海市制造业425
11.1上海市制造业发展现状426
11.2上海市制造业分析430
11.3上海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436
11.4上海市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443
11.5上海市制造业发展趋势450
参考文献454
第三部分热点篇
第12章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被撼动了吗?455
12.1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的基本判断:中国是“世界工厂”吗?456
12.2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因素分析462
12.3我国保持“世界工厂”地位的可能性分析464
12.4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策略分析469
12.5结论473
参考文献473
第13章中国制造业能够治好“污染”吗?475
13.1中国制造业污染现状分析476
13.2发达国家制造业污染治理分析481
13.3中国制造业需走清洁发展道路494
参考文献495
第14章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低端锁定”?497
14.1引言498
14.2文献述评499
14.3中国制造业“低端锁定”的判定501
14.4实证分析:影响“低端锁定”的因素505
14.5突破制造业低端锁定的潜力分析508
14.6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511
参考文献512
第15章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能保持多久?515
15.1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516
15.2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517
15.3结论547
参考文献548
序言
前言
部分发展篇
第1章总体评价1
1.1制造业10年(2002~2011)的发展轨迹2
1.2中国制造业新型化10年总体评价5
1.3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改变点分析及周期划分12
1.4本章小结24
参考文献25
第2章中国制造业区域发展研究27
2.1区域制造业发展总体评价28
2.2中国制造业“十大强省”30
2.3中国制造业“十大强市”75
2.4本章小结87
参考文献87
第3章产业发展篇91
3.1产业发展状况92
3.2产业结构分析100
3.3典型产业分析119
3.4本章小结131
参考文献132
第4章中国制造业发展:企业特征分析133
4.1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发展总体特征134
4.2规模的50家制造业企业138
4.3效益的50家制造业企业145
4.4成长快的50家制造业企业159
4.5应受到尊敬的3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175
4.6本章小结188
参考文献189
第5章制造业发展的国际比较191
5.1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国际比较192
5.2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207
5.3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的国际比较219
5.4制造业增加值、科技投入与碳排放之间的比较239
5.5本章小结242
参考文献244
第6章全球制造业:2012年研究动态245
6.1国内制造业研究动态246
6.2国际制造业研究文献动态259
6.3值得阅读的20篇中外文学术论文264
参考文献276
viii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第二部分省市篇
第7章江苏省制造业283
7.1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现状284
7.2江苏省制造业总体特征分析289
7.3江苏省制造业结构分析296
7.4江苏省制造业地理转移301
7.5典型地区分析303
7.6江苏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307
7.7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趋势321
参考文献322
第8章广东省制造业325
8.1广东省制造业总体发展326
8.2广东省制造业新型化分析333
8.3广东省制造业上市企业分析348
8.4广东省制造业发展定位及发展经验355
8.5本章小结359
参考文献360
第9章山东省制造业361
9.1山东省制造业发展现状362
9.2山东省制造业分析365
9.3山东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379
9.4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趋势390
参考文献392
第10章浙江省制造业393
10.1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现状394
10.2浙江省制造业分析398
10.3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414
10.4浙江省制造业发展趋势420
参考文献423
第11章上海市制造业425
11.1上海市制造业发展现状426
11.2上海市制造业分析430
11.3上海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436
11.4上海市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443
11.5上海市制造业发展趋势450
参考文献454
第三部分热点篇
第12章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被撼动了吗?455
12.1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的基本判断:中国是“世界工厂”吗?456
12.2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因素分析462
12.3我国保持“世界工厂”地位的可能性分析464
12.4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策略分析469
12.5结论473
参考文献473
第13章中国制造业能够治好“污染”吗?475
13.1中国制造业污染现状分析476
13.2发达国家制造业污染治理分析481
13.3中国制造业需走清洁发展道路494
参考文献495
第14章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出“低端锁定”?497
14.1引言498
14.2文献述评499
14.3中国制造业“低端锁定”的判定501
14.4实证分析:影响“低端锁定”的因素505
14.5突破制造业低端锁定的潜力分析508
14.6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511
参考文献512
第15章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还能保持多久?515
15.1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516
15.2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分析517
15.3结论547
参考文献548
在线试读
部分
发展篇
第1章
总体评价
制造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伴随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生产资料短缺以及环境承载力逐步削弱等困境的出现,制造业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发展模式,向着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制造业评价与预测体系来管理和引导制造业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来运行?本章基本的分析方法与历年报告类似,我们分析中国制造业总体新型化状况的发展脉络,时间区间为2005~2010年,即在新型制造业概念正式提出来之后,依据中国制造业总体新型化发展的轨迹,揭示当前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的状况?本章旨在重点分析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经济?科技和资源环境方面的总体状况?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目前多数制造行业都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在能源消费约束及温室气体减排双重压力下,我国政府出台的能源消费及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对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与科技革新极为重要?国家政策与制造业能源消费特征?消费强度及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关联研究也是国内学术界?能源界?环境界等长期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章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1中国制造业2010年的总体发展
本节着重勾画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概貌,以便为后文针对不同侧重点的分析做铺垫?在经济创造?科技创新以及资源环境保护方面,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发展现状表现出如下特点?
1.1.1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较平稳
制造业涉及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多个领域,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图1-1中国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同时,制造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口再创新高,达到8391.47万人,环比增长8.70%?中国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情况如图1-1所示?
1.1.2制造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上依然取得了较大的增长,如图1-2所示?2010年制造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20.34%,可见中国制造业依旧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而且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迅速?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现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我国制造业在WTO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资源,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比重越来越高?
图1-2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1.3制造业科技投入较快增长
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发展是新型制造业的内在要求?科技投入反映了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图1-3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2010年已达3771.33亿元?2010年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27.54万人?年(图1-4),说明中国制造业重视科技创新,一直努力加大科技投入?
1.1.4制造业三废排放情况有所好转
2010年中国制造业废水排放达1 766 872万吨,比上年减少19 629万吨,减幅为1.11%;废气排放达1472.91万吨,减幅为0.68%;固体废弃物排放为80 209.9万吨,环比减少3.79%?可见中国制造业近年来的三废排放增速过快的弊病得到扭转,三废排放控制初见成效?另外中国制造业三废排放强度更是有明显降低,如图1-5所示,充分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三废排放状况的好转?
图1-3中国制造业R&D经费投入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代替
图1-4中国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
图1-5中国制造业三废排放强度
1.1.5制造业能耗强度持续降低
2010年中国制造业消耗的能源总量已达188 497.85万吨标准煤?自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就呈降低态势,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如图1-6所示?
图1-6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总体而言,近年来以制造业为支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但是中国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中国制造业还未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制造业缺乏规模,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由于技术创新不足,中国制造业远离“世界技术创新中心”?
1.2制造业新型化总体评价(2005~2010年)
我国现行制造业评价体系适用于一般的评价,没有针对制造业的行业特殊性设立评价指标,存在重经济绩效?轻环境保护和社会绩效的缺点?这些缺点使得现行制造业评价体系有可能误导有关部门作出错误的发展决策,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制造业评价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为企业所有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注?
因此,本报告依据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对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发展状况展开评价?本研究报告在构建针对中国制造业总体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时沿袭了前几年报告的一贯做法,故选择的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本报告同样关注中国新型制造业整体的发展态势,为此我们将评价的时间定为近6年,即2005~2010年,以求反映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把脉?
本研究报告的选择结果是构建了一套由3个主指标?20个子指标构成,从经济?科技?环境三个角度全面分析制造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1所示?
表1-1区域制造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类 经济创造能力评价指标
衡量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是评价制造业整体“新型化”程度的重要一维?只有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保持长期稳定的提升,才能为制造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在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反映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主要指标如表1-2所示?表1-2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指标集
第二类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历年报告中也充分重视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作用?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必然要走新型制造业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反映制造业科技水平的主要指标如表1-3所示?
发展篇
第1章
总体评价
制造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它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伴随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生产资料短缺以及环境承载力逐步削弱等困境的出现,制造业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改变了过去仅仅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的发展模式,向着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制造业评价与预测体系来管理和引导制造业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来运行?本章基本的分析方法与历年报告类似,我们分析中国制造业总体新型化状况的发展脉络,时间区间为2005~2010年,即在新型制造业概念正式提出来之后,依据中国制造业总体新型化发展的轨迹,揭示当前中国制造业总体发展的状况?本章旨在重点分析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经济?科技和资源环境方面的总体状况?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目前多数制造行业都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在能源消费约束及温室气体减排双重压力下,我国政府出台的能源消费及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对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与科技革新极为重要?国家政策与制造业能源消费特征?消费强度及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关联研究也是国内学术界?能源界?环境界等长期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章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1中国制造业2010年的总体发展
本节着重勾画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概貌,以便为后文针对不同侧重点的分析做铺垫?在经济创造?科技创新以及资源环境保护方面,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总体发展现状表现出如下特点?
1.1.1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较平稳
制造业涉及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多个领域,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图1-1中国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同时,制造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就业人口再创新高,达到8391.47万人,环比增长8.70%?中国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情况如图1-1所示?
1.1.2制造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
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上依然取得了较大的增长,如图1-2所示?2010年制造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20.34%,可见中国制造业依旧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而且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发展迅速?制造业上市公司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现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我国制造业在WTO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上市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组织生产资源,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比重越来越高?
图1-2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1.1.3制造业科技投入较快增长
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发展是新型制造业的内在要求?科技投入反映了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图1-3显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2010年已达3771.33亿元?2010年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27.54万人?年(图1-4),说明中国制造业重视科技创新,一直努力加大科技投入?
1.1.4制造业三废排放情况有所好转
2010年中国制造业废水排放达1 766 872万吨,比上年减少19 629万吨,减幅为1.11%;废气排放达1472.91万吨,减幅为0.68%;固体废弃物排放为80 209.9万吨,环比减少3.79%?可见中国制造业近年来的三废排放增速过快的弊病得到扭转,三废排放控制初见成效?另外中国制造业三废排放强度更是有明显降低,如图1-5所示,充分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三废排放状况的好转?
图1-3中国制造业R&D经费投入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据代替
图1-4中国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
图1-5中国制造业三废排放强度
1.1.5制造业能耗强度持续降低
2010年中国制造业消耗的能源总量已达188 497.85万吨标准煤?自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就呈降低态势,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如图1-6所示?
图1-6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总体而言,近年来以制造业为支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但是中国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中国制造业还未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制造业缺乏规模,导致国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由于技术创新不足,中国制造业远离“世界技术创新中心”?
1.2制造业新型化总体评价(2005~2010年)
我国现行制造业评价体系适用于一般的评价,没有针对制造业的行业特殊性设立评价指标,存在重经济绩效?轻环境保护和社会绩效的缺点?这些缺点使得现行制造业评价体系有可能误导有关部门作出错误的发展决策,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制造业评价是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为企业所有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注?
因此,本报告依据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对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发展状况展开评价?本研究报告在构建针对中国制造业总体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时沿袭了前几年报告的一贯做法,故选择的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本报告同样关注中国新型制造业整体的发展态势,为此我们将评价的时间定为近6年,即2005~2010年,以求反映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把脉?
本研究报告的选择结果是构建了一套由3个主指标?20个子指标构成,从经济?科技?环境三个角度全面分析制造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1所示?
表1-1区域制造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类 经济创造能力评价指标
衡量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是评价制造业整体“新型化”程度的重要一维?只有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保持长期稳定的提升,才能为制造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在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反映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主要指标如表1-2所示?表1-2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指标集
第二类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历年报告中也充分重视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作用?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必然要走新型制造业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反映制造业科技水平的主要指标如表1-3所示?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