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305081
古典今译,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语文转换。
而是用现代诗意接通了古代诗意,让古代经典重新焕发出了美学活力。
《古典今译》是余秋雨先生2018年独家授权作家出版社的又一部散文力作。书中余先生将中国古代历史上十篇风格迥异的古典美文,以词美意达、文气饱满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散文。这其中有屈原、庄子、司马迁、陶渊明、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大家喜爱和熟悉的作家和作品。
余先生在译文中,不拘泥于具体词汇、句式的对应,重在气质接近、气韵相合,达到了与古人心灵相通、精神交融的境界,读来有美感洋溢、酣畅淋漓之感。
余秋雨先生说:“我非常看重古典今译在今天‘当下阅读’品质的体现,也就是希望广大读者忘记年代、忘记典故、忘记古语,只当作现代美文来畅然享受。”
《古典今译》是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创作中又一新的试验,这个试验不仅仅是为了给读者看,而是让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对接。古代的美丽语言和当代的美丽语言,经过时空跨越,遥相呼应,搭建起一座阅读桥梁。
《古典今译》分为三部分:*部分是今译,第二部分原文,第三部分是书法。
第三部分的书法,也就是余秋雨先生本人书写《离骚》、《逍遥游》和《赤壁赋》的墨迹。由于整个墨迹实在太长,本书虽然是缩印,却也只能是局部呈现。
《古典今译》包含十篇久负盛名的古典诗文:《离骚》《逍遥游》《报任安书》《兰亭序》《归去来辞》《送李愿归盘谷序》《愚溪诗序》《秋声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自 序 4
今 译 18
离骚 (原著) 屈原 19
逍遥游 (原著) 庄周 30
报任安书 (原著) 司马迁 38
兰亭集序 (原著) 王羲之 49
归去来兮辞 (原著) 陶渊明 51
送李愿归盘谷序 (原著) 韩愈 53
愚溪诗序 (原著) 柳宗元 57
秋声赋 (原著) 欧阳修 60
前赤壁赋 (原著) 苏轼 63
后赤壁赋 (原著) 苏轼 66
本 文 68
离骚 69
逍遥游 92
报任安书 101
兰亭集序 114
归去来兮辞 117
送李愿归盘谷序 121
愚溪诗序 124
秋声赋 127
前赤壁赋 130
后赤壁赋 134
书 法 136
离骚(局部) 137
逍遥游(局部) 153
赤壁赋(局部) 165
附: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174
一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意外。
事情的发生,有一个奇特的由头。二O一七年五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余秋雨翰墨展”,出现的盛况把我吓了一跳。几乎每天都人山人海,据说这是中国美术馆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为轰动的展览之一。更惊人的是,全球通过网络共享这个展览的海外华侨,居然超过千万。可见,中国的千古翰墨,在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代参观者有一个不同以往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拿着手机在不停地拍摄。作品越是巨大,拍摄也越是密集,但奇怪的是,有几个书法作品之外的点,也形成了“拍摄拥塞”。挤进去一看,居然,是我挂在几个古典抄本之后的“今译”文本。
这种“今译”,很多书籍中都有,为什么大家要弓着腰,踮着脚,或者在别人肩膀的空隙间辛苦地拍摄呢?
一问,答案几乎一致:才扫几眼,就喜欢上了这样的译本。
二
很多青年观众指着这些译本对我说:“感谢您,今天我终于把《离骚》完全读明白了,而且读得那么轻松愉快!”
“《赤壁赋》完全是后现代的散文诗,就像是上个月才写的!”
……
不仅是年轻人,连一些资深的作家、学者也在展览现场对这样的译本给予高度肯定。
例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你用现代诗意接通了古代诗意,让古代经典重新焕发出了美学活力。这实在是当下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化工程。”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王仲伟先生说:“现代人面对这些古典,往往要凭借大量注释一句句啃,这就让文气破碎了。也读过一些今译,但学术功力和文学功力都不够,把事情做低了。这个好,达到了两全其美。”
大家都希望赶快把我的这些今译汇集起来出一本书,连很多中、小学生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齐声向我提出了这个要求。我笑笑,没怎么在意。因为翰墨展的重点不在这里,而是评论家们所推崇的“文墨同笔”,也就是展出的所有碑文、楹联、题词,全都出于我自己的创作。抄译古典,只是一个陪衬而已,我不太在意。
但是,在翰墨展结束几个月后,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淑丽女士又一次提起,专门出一本“古典今译”的书。社长吴义勤先生也热情支持,而且再度以专家的高度论述了接通现代诗意和古代诗意的美学使命。我想,既然他们代表了很多读者的心意,那就不要推辞了。
三
古典今译,确实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语文转换。
既然是千年不灭的文学经典,必定蕴藏着一脉充满活力的神韵。这神韵并不只是栖息在一些隽语、名句上,而是静静地执掌着全篇。就像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气质、风范、灵性、格局,无法具体地从他的衣扣、鞋带、口音、肤色上一一验证,却又那么强烈地散发远近,无可抵挡,也无可争辩。这在文章上,可称之为“文气”“文心”“诗意”“诗品”,同样是一种通体笼罩却又无法捕捉的存在。没有它们,即使是差不多的遣词造句,差不多的抒情描写,差不多的形容排比,也只是一些丧魂落魄的篇什。
因此,今译之难,难在“招魂”。
“招魂”之始,是回顾自己初读该文时的惊喜原因。世上有那么多词句漂亮的篇章都只是匆匆浏览一过,为什么这几篇文章却让人耳目一新、不忍释卷?此间情景,就像“一见钟情”所带来的直觉震撼,如果能够寻得主要原因,那也就是寻得了魂的踪影。
“招魂”之继,是献出自己,让自己与遥远的作者通过“移情”来“合魂”。他不再是古人,而成了自己的朋友,能够呼吸与共。他的一切思维方式、情感逻辑,已经与自己很近。因此,所谓今译,也就是用现代话语表述一个隔空而来的“自己”。
经历了这两度“招魂”,译事已成大半。剩下的文本转换技术,也就变得轻松自如。
大家从我的今译中就能发现,我译屈原,屈原就在我身上;我译庄子,自己也变成了半个庄子;我译苏东坡,苏东坡的言谈举止也就挪到了今天。
天下人心是相通的,异时能够相通,异地也能相通。我只有与屈原他们相通,才能让今天的读者凭借着我,与他们相通,与又高又远的文学星座相通。
四
本书选了十篇风格迥异的古典美文,来作试验。
篇是《离骚》。本来按时间算,它应该置于《逍遥游》之后。但是,它是十篇之中的诗作,而屈原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我在今译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好的诗作并不表现为句式和韵律,而是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上天入地入情入心自由、深契心灵、自由奔放、执守个性的至美品质。你看,即使今译脱卸了楚辞的华贵披风,但只要把持住了这种品质,也就没有把诗魂脱卸。屈原和《离骚》,对于整个中国文化中高贵诗魂的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有理由置于首篇。
我把它放在篇的位置,还有一个具体原因:这个译本已经相当出名。每逢端午节纪念屈原,网络上总会出现所谓“余版《离骚》”,很多年轻人在争相朗诵的,就是这个译本。大家看到了,我在译本之前加了三个衬托性的潜在问句:“我是谁?来自何方?为何流浪?”然后紧接首句,构成对这些潜在问句的直接回答:“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裔……”据很多朗诵专家说,这种穿越时空的一问一答结构,特别能够引发他们低声开口的欲望。好,那就由它来引领全书吧。
《逍遥游》,篇名这三个字,早已成了我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庄子首先是大哲学家,安踞先秦诸子中的至高地位,却又顺便成了大散文家。因此,他的文章,是哲学和文学的熔结。由他开始,中国哲学始终渗透着诗意,而中国文学则永远叩问着天意。
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和文学的组合。很多学人都赞同我的一个论断:即便从散文上说,他也是中国的支笔,就连“唐宋八大家”也不敢望其项背。这次选译的《报任安书》,是他在《史记》之外的一篇自述。请想想看,一位即将完成历伟大史学工程的旷世学者,竟然因一番温和的言论承受了人类屈辱的阉割之刑。他没有自尽,只因为无法放弃那个伟大的工程。他要把这种内心隐情讲给一个人听,而这个人又即将被处以死刑。因此,这是一封从一个地狱之门寄向另一个地狱之门的奇特书信。今后几千年中国人重要的历史课本,就在这两个地狱间产生。这里边蕴藏着多么巨大的人格力量,简直难以估量。这篇书信没有《史记》那般从容挥洒,理由不言自明。珍贵,也正是在这种不言自明中。
以上这三个作品的篇幅都很大,接下来所收的文章就比较短了。这是对的,既然有了奠基,也就无须再长。
《兰亭集序》,以书法而著名。很多文人毕生都在临摹它,却对这短短三百多字的文理,不甚了然。开头一段对兰亭盛会的描写都能读懂,但对于从“夫人之相与”开始的议论,却混沌模糊了。其实这是魏晋名士们的言谈范例,王羲之写得还不算太玄,只是沿袭一时之习,凭着一些宏大的流行话语,做一些随意而放松的笔墨感叹。没想到,居然把笔墨感叹得无比美丽。我译了一下,以求对得起那番不朽的书法奇迹,对得起那支庞大的临摹队伍。
陶渊明是司马迁之后真正的散文巨匠。我暂且搁置了《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名篇而选了《归去来兮辞》。此文纯真自然,恳切朴实,气路简约,很能代表他的风格。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仕途畅达之时毅然辞职,使上上下下很多友人深感不解,因此,我在辞职典仪上特地引用了《归去来兮辞》,大家一听,就明白了。不错,对我来说,那次辞职实在有点像他,是双重“归去”,既回归田园,也回归文学。那一天,陶渊明阐释了我。
接下来,当然是“唐宋八大家”了。八大家中,唐代两家,宋代六家。唐代两家是韩愈和柳宗元,我各选了一篇。对于韩愈,我没有选那些大家熟知的论述性文章,嫌它们理多文少,倒是选了一篇个人化色彩较强的篇目。有一个叫作李愿的朋友要回到隐居地盘谷去了,韩愈以文相送,写得有点意思。苏东坡曾说:“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见《东坡题跋》)这口气有点大,但毕竟是苏东坡的见识,我们就顺着他读一读吧。
柳宗元的文章,也选了一篇个人化的《愚溪诗序》。我觉得此文比他那些写得很美的“记”更有深度,也更有趣味。他简直成了韩愈要送的那位朋友李愿了,住得那么偏僻,那么安静。但柳宗元毕竟是很能做文章的,以一个“愚”字提挈上篇,又以一个“溪”字叩出巧思,很不错。
就散文而论,宋代超过唐代。首先是欧阳修,然后是比他小三十岁的苏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断言“唐无文章”的苏东坡。我选了欧阳修的《秋声赋》。他一上手就以“秋声”写出了大气沛然的好文章,后面有点弱,但结束得及时,也算是难得的佳篇了。相比之下,他的其他几篇有名的文章,虽然把一人、一亭、一堂都写得很精彩,却毕竟黏着得过于具体,受制约了。
我以苏轼的前后两篇《赤壁赋》来归结全书,显然是合适的。读了他的文章,便知道他有理由对唐文骄傲。风物、人事、情节都写得简捷而丰满,由此发出的感慨,又都是横跨时空的超逸思维,而不像别人的文章那样引向一种明确的道理。他把文章全部溶化在山水宇宙中了,却又始终贯串着一个既泛舟,又攀岩,既喝酒,又唱歌,既感叹,又做梦的人格典型。这个人格典型醉眼蒙眬,逸思高飞,天真好动,心无芥尘,比前面这些文章所隐藏的人格典型都更加可爱,更加阳光,这就是苏轼本人。他用自己的身心创造了一个悖论:无限亲近,又难以企及。
当代年轻人说他写的是“后现代散文诗”,很有见地。但是,我又相信,当这些年轻人全都白发苍苍之后,苏轼仍然是“后现代”。
说完了十篇,需要做一个解释。我的今译,集中在散文、辞赋,而不涉及唐诗、宋词。原因是,秀的唐诗、宋词,总是以古今相通的清透文辞来表达一种永恒的节奏和意境,早已广为人知,朗朗上口,成了中国人心中普及的审美元件,那就既不必今译,也无法今译了。
五
后,还要在编排技术上交代几句。
我非常看重古典今译在今天的“当下阅读”品质,也就是希望广大读者忘记年代、忘记典故、忘记古语,只当作现代美文来畅然享受。我相信,即便是屈原、陶渊明、苏东坡的在天之灵,也不愿意看到后人拿着他们的文章去一个字、一个字查词典的情景,而是更乐于听到异代人用自己的审美愉悦来与他们对晤,代他们放声。因此,我把今译全都放在部分,与古典原文分开,避免某些过于认真的读者一下子又掉进大量注释的泥淖里,步履艰难。如果读者能把这些译文看作“无时差文学”来欣赏,那么,倒会更加贴合古代作家的心灵。
古典原文,集中放在第二部分,并且又请专家选用了一些简明而又比较可靠的注释,供读者在读过部分之后,往还对照。
细心的读者在对照中可能会发现,现代译本与原文在内容上也有一些微小的差异,这很自然。本书在今译时严格追求学术意义上的准确,不发挥,不添加,不修饰;但由于思维节奏和语言逻辑上的时代性差别,免不了要在某些转弯抹角的地方加几个小小的箭头或把手。这样,就可以把那条条又新又旧的路顺当地走下去了。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书法,也就是我书写《离骚》《逍遥游》和《赤壁赋》的墨迹。但是,整个书法作品实在太长了,记得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每一篇都足足占了一个大厅的完整墙面。本书只能缩印一些局部片断,可谓窥豹一斑。如果喜欢书法的读者要领略全貌,可以参阅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的《余秋雨翰墨集》。
不管怎么说,这种古典今译还只是一种尝试,可讨论、可调整、可纠错的地方一定很多,望读者不吝赐教。谢谢!
二O一七年十一月一日
今译
离 骚
原著 屈 原
我是谁?
来自何方?
为何流浪?
我是古代君王高阳氏的后裔,父亲的名字叫伯庸。我出生在寅年寅月庚寅那一天,父亲一看日子很正,就给我取了个好名叫正则,又加了一个字叫灵均。我既然拥有先天的美质,那就要重视后天的修养。于是我披挂了江蓠和香芷,又把秋兰佩结在身上。
天天就像赶不及,唯恐年岁太匆促。早晨到山坡摘取木兰,傍晚到洲渚采撷宿莽。日月匆匆留不住,春去秋来不停步。我只见草木凋零,我只怕美人迟暮。何不趁着盛年远离污浊,何不改一改眼下的法度?那就骑上骏马驰骋吧,我愿率先开路。
古代三王德行纯粹,众多贤良聚集周旁:申椒和菌桂交错杂陈,蕙草和香芷联结成行。遥想尧舜耿介坦荡,选定正道一路顺畅;相反桀纣步履困窘,想走捷径而陷于猖狂。现在那些党人苟且偷安,走的道路幽昧而荒唐。我并不是害怕自身遭殃,而只是恐惧国家败亡。我忙忙碌碌奔走先后,希望君王能效法先王。但是君王不体察我的一片真情,反而听信谗言而怒发殿堂。我当然知道忠直为患,但即便隐忍也心中难放。我指九天为证,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的君王!
说好了黄昏时分见面,却为何半道改变路程?既然已经与我约定,却为何反悔而有了别心?我并不难以与你离别,只伤心你数次变更。
我已经栽植了九畹兰花,百亩蕙草。还种下了几垄留夷和揭车,杜衡和芳芷。只盼它们枝叶峻茂,到时候我来收摘。万一萎谢了也不要紧,怕只怕整个芳苑全然变质,让我哀伤。
众人为什么争夺得如此贪婪,永不满足总在索取。又喜欢用自己的标尺衡量别人,凭空生出那么多嫉妒。看四周大家都在奔跑追逐,这绝非我心中所需。我唯恐渐渐老之将至,来不及修名立身就把此生虚度。
早晨喝几口木兰的清露,晚上吃一把秋菊的残朵。只要内心美好坚定,即便是面黄肌瘦也不觉其苦。我拿着木根系上白芷,再把薜荔花蕊串在一起,又将蕙草缠上菌桂,搓成一条长长的绳索。我要追寻古贤,绝不服从世俗。虽不能见容于今人,也要走古代贤者彭咸遗留的道路。
我擦着眼泪长叹,哀伤人生多艰。我虽然喜好修饰,也知道严于检点。但早晨刚刚进谏,傍晚就丢了官位。既责备我佩戴蕙草,又怪罪我手持白芷。然而,只要我内心喜欢,哪怕九死也不会后悔。
只抱怨君王无思无虑,总不能理解别人心绪。众女嫉妒我的美色,便造谣说我淫荡无度。时俗历来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进退失据。颠倒是非追慕邪曲,争把阿谀当作制度。我抑郁烦闷心神不定,一再自问为何独独困于此时此处。我宁肯溘死而远离,也不忍作态如许。
鹰雀不能合群,自古就是殊途。方圆岂可重叠,相安怎能异路。屈心而抑志,只能忍耻而含辱。保持清白而死于直道,本为前代圣贤厚嘱。
我后悔没有看清道路,伫立良久决定回去。掉转车舆回到原路吧,赶快走出这短短的迷途。且让我的马在兰皋漫步,再到椒丘暂时驻足。既然进身不得反而获咎,那就不如退将下来,换上以前的衣服。
把荷叶制成上衣,把芙蓉集成下裳。无人赏识就由它去,只要我内心依然芬芳。高高的帽子耸在头顶,长长的佩带束在身上,芳香和汗渍交糅在一起,清白的品质毫无损伤。忽然回头远远眺望,我将去游观浩茫四荒。佩戴着缤纷的装饰,散发出阵阵清香。人世间各有所乐,我独爱修饰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是粉身碎骨,岂能因惩戒而
惊慌。
大姐着急地反复劝诫:“大禹的父亲鲧过于刚直而死于羽山之野,你如此博学又有修养,为何也要坚持得如此孤傲?人人身边都长满了野草,你为何偏偏洁身自好?民众不可能听你的解释,有谁能体察你的情操?世人都在勾勾搭搭,你为何独独不听劝告?”
听完大姐的劝诫我心烦闷,须向先圣求公正。渡过了沅湘再向南,我要找舜帝陈述一番。我说,大禹的后代夏启得到了乐曲《九辩》《九歌》,只知自纵自娱,不顾危难之局,终因儿子作乱而颠覆。后羿游玩过度,沉溺打猎,爱射大狐,淫乱之徒难有善终,那个寒浞就占了他的妻女。至于寒浞的儿子浇,强武好斗不加节制,终日欢娱,结果身首异处。夏桀一再违逆常理,怎能不与大祸遭遇。纣王行施酷刑,殷代因此难以长续。
相比之下,商汤、夏禹则虔恭有加。周朝的君王谨守大道,推举贤达,遵守规则,很少误差。皇天无私,看谁有德就帮助他。是啊,只有拥有圣哲的德行,才能拥有完整的天下。
瞻前而顾后,观人而察本,试问:谁能不义而可用?谁能不善而可行?我虽然面对危死,反省初心仍无一处悔恨。不愿为了别人的斧孔,来削凿自己的木柄,一个个前贤都为之牺牲。我嘘唏心中郁悒,哀叹生不逢辰,拿起柔软的蕙草来擦拭眼泪,那泪水早已打湿衣襟。
终于,我把衣衫铺在地上屈膝跪告:我已明白该走的正道,那就是驾龙乘风,飞上九霄。
清晨从苍梧出发,傍晚就到了昆仑。我想在这神山上稍稍停留,抬头一看已经暮色苍茫。太阳啊你慢点走,不要那么急迫地落向西边的崦嵫山。前面的路又长又远,我将上下而求索。
我在咸池饮马,又从神木扶桑上折下枝条,遮一遮刺目的光照,以便在天国逍遥。我要让月神作为先驱,让风神跟在后面,然后再去动员神鸟。我令凤凰日夜飞腾,我令云霓一路侍从,整个队伍分分合合,上上下下一片热闹。
终于到了天门,我请天帝的守卫把天门打开,但是,他却倚在门边冷眼相瞧。太阳已经落山,我扭结着幽兰等得苦恼。你看世事多么混浊,总让嫉妒把好事毁掉。
第二天黎明,渡过神河白水,登上高丘阆风。拴好马匹眺望,不禁涕泪涔涔:高丘上,没有看见女人。
我急忙从春宫折下一束琼枝佩戴在身,趁鲜花还未凋落,看能赠予哪一位佳人。我叫云师快快飞动,去寻访古帝伏羲的宓妃洛神。我解下佩带寄托心意,让臣子蹇修当个媒人。谁知事情离合不定,宓妃古怪地摇头拒人。说是晚上要到穷石居住,早晨要到洧盘濯发。仗着相貌如此乖张,整日游逛不懂礼节,我便转过头去另做寻访。
四极八方观察遍,我周游一圈下九霄。巍峨的瑶台在眼前,美女有娀氏已见着。我让鸩鸟去说媒,情况似乎并不好。鸣飞的雄鸠也可去,但又嫌它太轻佻。犹豫是否亲自去,又怕违礼被嘲笑。找到凤凰送聘礼,但晚了,古帝高辛已先到。
想去远方栖息却无处落脚,那就随意游荡逍遥。心中还有夏朝那家,两位姑娘都是姓姚。可惜媒人全都太笨,事情还是很不可靠。
人世混浊嫉贤妒才,大家习惯蔽美扬恶,结果谁也找不到美好。历代佳人虚无缥缈,贤明君主睡梦颠倒。我的情怀向谁倾诉?我又怎么忍耐到生命的终了?
拿起芳草竹片,请巫师灵氛为我占卜。
占问:“美美必合,谁不慕之?九州之大,难道只有这里才有佳人?”
卜答:“赶紧远逝,别再狐疑。天下何处无芳草,何必总是怀故土?”
是啊,世间昏暗又混乱,谁能真正了解我?人人好恶各不同,此间党人更异样:他们把艾草塞满腰间,却宣称不能把幽兰佩在身上;他们连草木的优劣也分不清,怎么能把美玉欣赏;他们把粪土填满了私囊,却嘲笑申椒没有芳香。
想要听从占卜,却又犹豫不定。正好巫咸要在夜间降临,我揣着花椒精米前去拜问。百神全都来了,几乎挤满天廷。九疑山的诸神也纷纷出迎,光芒闪耀显现威灵。
巫咸一见我,便告诉我很多有关吉利的事情。他说:勉力上下求索,寻找同道之人。连汤、禹也曾虔诚寻找,这才找到伊尹、皋陶来协调善政。只要内心真有修为,又何必去用媒人?传说奴隶傅岩筑墙,商王武丁充分信任;吕望曾经当街操刀,周文王却把他大大提升;宁戚叩击牛角讴歌,齐桓公请来让他辅政……
该庆幸的是年岁还轻,时光未老。怕只怕杜鹃过早鸣叫,使百花应声而凋,使荃蕙化而为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