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076218
编辑推荐
清代是中国史馆制度发展的**。清代史馆修史与幕府修史、私家修史三者之间既相互争斗又相互补益,共同描绘了清代史学绚烂多姿的图画。史馆修史与清廷政治斗争、学,通过官方史学来配合政治决策,使历史学在清代政治动作、文化发展、文治兴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方面,史馆修史还与宋学、汉学以及西学纠葛在一起,相互影响,既有融合,又有矛盾。书中凝结了作者研究上述问题的有创拓性的见解。
内容简介
《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一书,以清代史馆研究为枢纽,对有清一代史馆修史的发展、成就及其与诸方面之联系,尤其是与一代政治风云相起伏、相影响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考察,视野开阔,剖析深刻,将清代史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全书的学术创新价值,我想至少有三点是值得称道的。一是首次系统阐明了清代史馆的机制及运作方式,书中利用大量档案资料,对一些重要史馆的设立过程,史馆与内阁、翰林院的关系,史馆的管理制度、史料的征集途径等问题做出详细分析,总结了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二是深入考察了史馆中史官的活动与官僚体制的关系,并对史馆修史、幕府修史与私家修史三种不同修史形式的关系进行讨论,说明它们之间既存在矛盾又互相补益的事实。从一个角度展现了清代史学整体的、动态的发展。三是探讨了清代史馆与政治的互动。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本书正是在这一精神指导下,通过具体的史料和事例,深刻揭示了史馆修史与清廷政治斗争、帝王文治、民族问题、边疆问题的关系,展示了专制政治下官方史学的政治化特征。
目 录
序
绪论
一、史馆释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及意义
三、清代史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章清代政治的演变与史馆的建置
一、入关前的制度建设与官方修史的状况
二、顺康时期:清初文化政策的确立与史馆格局的基本形成
三、雍乾时期:清廷政治导向与史馆制度的完善
四、嘉庆至清亡:清代政局的变化与史馆修史的逐步衰落
第二章清代史馆的机制和运作(上)
一、清代史馆的类型及其关系
二、清代史馆与内阁、翰林院的关系
第三章清代史馆的机制和运作(下)
一、清代史馆的管理机制
二、清代史馆的史料征集
三、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
四、清代史馆修史的成就
第四章清代史馆与史官
一、史官的流动性
二、史官的学术争论、相互影响和思想冲突
三、史官在史馆之外的撰著活动
四、史官的学术修养、政治情怀和多重人格
第五章政治制约与史馆、幕府和私家修史
一、三类修史形式的研究对象和思想倾向
二、三类修史形式之间的联系
三、三类修史形式在清代史学演变中的消长
第六章清代史馆与清代社会政治的关系
一、史馆修史与清廷政治斗争
二、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
三、史馆修史与清代民族问题
四、史馆修史与清代边疆问题
第七章清代史馆与政治变动下的清代学术文化
一、史馆修史与清代汉学、宋学
二、史馆修史与清代西学
结语
附录:清代史馆所修史籍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绪论
一、史馆释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及意义
三、清代史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及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章清代政治的演变与史馆的建置
一、入关前的制度建设与官方修史的状况
二、顺康时期:清初文化政策的确立与史馆格局的基本形成
三、雍乾时期:清廷政治导向与史馆制度的完善
四、嘉庆至清亡:清代政局的变化与史馆修史的逐步衰落
第二章清代史馆的机制和运作(上)
一、清代史馆的类型及其关系
二、清代史馆与内阁、翰林院的关系
第三章清代史馆的机制和运作(下)
一、清代史馆的管理机制
二、清代史馆的史料征集
三、清代史馆制度的特点
四、清代史馆修史的成就
第四章清代史馆与史官
一、史官的流动性
二、史官的学术争论、相互影响和思想冲突
三、史官在史馆之外的撰著活动
四、史官的学术修养、政治情怀和多重人格
第五章政治制约与史馆、幕府和私家修史
一、三类修史形式的研究对象和思想倾向
二、三类修史形式之间的联系
三、三类修史形式在清代史学演变中的消长
第六章清代史馆与清代社会政治的关系
一、史馆修史与清廷政治斗争
二、史馆修史与清代帝王文治
三、史馆修史与清代民族问题
四、史馆修史与清代边疆问题
第七章清代史馆与政治变动下的清代学术文化
一、史馆修史与清代汉学、宋学
二、史馆修史与清代西学
结语
附录:清代史馆所修史籍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一)
后记(二)
媒体评论
著者以官设史馆为枢纽,对一代史学兴衰及其与诸方面之联系,尤其是与一代政治风云相起伏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视野开阔,难度甚大。由于有坚实的史料为依据,故而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对深化迄今为止的清代史学研究,无疑是一个重要贡献。
在线试读
章 清代政治的演变与史馆的建置
一、入关前的制度建设与官方修史的状况
史馆作为官僚机构的一部分,是与专制政治下整个朝廷的典章制度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就入关前的后金政权来讲,其文化发展和典章制度建设先是经历了一个不长的探索时期,然后确立“参汉酌金”,“渐就中国之制”的方针,向汉文化靠拢,仿汉制而又不照搬汉制,一方面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根据后金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变”,试图创造出适合后金历史状况的“金典”。在这个过程中,官方修史制度亦不断完善。
清人在入关以前,官方虽有史书的修纂,但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史馆,当时的史书修纂任务先是由文馆,后是由内三院之内国史院负责完成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于东北,历经30余年的武装征伐,统一了满洲各部。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创立和逐步完善各级行政机构和制度,诸如五大臣听讼、十扎尔固齐佐理国政以及议政会议,等等。在这些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建立了重要的文化机构——书房。书房内设秀才若干名,助其读书,兼管文墨之事。努尔哈赤时代,书房及其文臣的主要职能在政治与文化两个方面;政治上,起草诏书、奉旨出使、率师出征、主持典礼等;文化上,则有创制字、记注正事、翻译汉文经史等。
……
一、入关前的制度建设与官方修史的状况
史馆作为官僚机构的一部分,是与专制政治下整个朝廷的典章制度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就入关前的后金政权来讲,其文化发展和典章制度建设先是经历了一个不长的探索时期,然后确立“参汉酌金”,“渐就中国之制”的方针,向汉文化靠拢,仿汉制而又不照搬汉制,一方面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根据后金的实际情况进行“通变”,试图创造出适合后金历史状况的“金典”。在这个过程中,官方修史制度亦不断完善。
清人在入关以前,官方虽有史书的修纂,但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史馆,当时的史书修纂任务先是由文馆,后是由内三院之内国史院负责完成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于东北,历经30余年的武装征伐,统一了满洲各部。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创立和逐步完善各级行政机构和制度,诸如五大臣听讼、十扎尔固齐佐理国政以及议政会议,等等。在这些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建立了重要的文化机构——书房。书房内设秀才若干名,助其读书,兼管文墨之事。努尔哈赤时代,书房及其文臣的主要职能在政治与文化两个方面;政治上,起草诏书、奉旨出使、率师出征、主持典礼等;文化上,则有创制字、记注正事、翻译汉文经史等。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