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142929
内容简介
本辑收录的文章,除了赵园、夏晓虹、梅家玲、沈国威等大作值得期待外,主体部分是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文学史视野中的‘大众传媒”’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13日)的专题论文或发言整理稿。除了收录在此的十三则长短文章外,本书涉及的话题,集中在大众传媒对于文学生产的“赞助”与“限制”,尤其是其间所呈现的政治权力、文化资本、编辑策略、审美意识、文人集团、读者趣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左翼/右翼、京派/海派、学界/文坛、作家/书局等让人眼花缭乱的纠葛,还有城市与乡村、经典与大众、主流与边缘、记忆与遗忘等之此消彼长;所有这些,都值得学界认真辨析。
目 录
资料与考释
代拟宪政奏折及其他
梁启超代拟宪政折稿考
论文
流动的教室,虚拟的学堂——晚清蒙学报刊中的文化传译、知识结构 与表述方式
梁启超与日语——以《和文汉读法》为说
现代性与记忆——五四对林纾文学翻译的追忆与遗忘
文化转型期的翻译语体选择——以曾朴的翻译实践为例
越界之恋与现代性的欲望想象——论王韬《淞隐漫录》和《漫游随录》的漫游、言情和追忆
文学视野中的“大众传媒”(上)
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关“大众传媒”的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
三十年代的文学出版与文学地理
文学史、文学教育与传播
学术的组织与纪律
华语电影研究——方法与角度
文学与媒体的对话——有关张爱玲影视改编的研究
《明报》“世纪版”经验谈
文学视野中的“大众传媒”(下)
心声与电影——论瞿秋白早期著作中的生命哲学修辞
印刷的共同体——重读施蛰存的《狮子座流星》及《凶宅》
先锋性的探索——论《新文艺》的“转向”
论《幻洲》中的香港来书——V城1927
学生的园地还是园地的学生——香港《星岛日报·学生园地》初探
副刊的“守门人”——从《华侨日报·文艺》作品看副刊主编的角色
演讲与评论
想象与叙述——由“明清之际”说起
解读“当代中国大学”
编后
代拟宪政奏折及其他
梁启超代拟宪政折稿考
论文
流动的教室,虚拟的学堂——晚清蒙学报刊中的文化传译、知识结构 与表述方式
梁启超与日语——以《和文汉读法》为说
现代性与记忆——五四对林纾文学翻译的追忆与遗忘
文化转型期的翻译语体选择——以曾朴的翻译实践为例
越界之恋与现代性的欲望想象——论王韬《淞隐漫录》和《漫游随录》的漫游、言情和追忆
文学视野中的“大众传媒”(上)
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关“大众传媒”的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
三十年代的文学出版与文学地理
文学史、文学教育与传播
学术的组织与纪律
华语电影研究——方法与角度
文学与媒体的对话——有关张爱玲影视改编的研究
《明报》“世纪版”经验谈
文学视野中的“大众传媒”(下)
心声与电影——论瞿秋白早期著作中的生命哲学修辞
印刷的共同体——重读施蛰存的《狮子座流星》及《凶宅》
先锋性的探索——论《新文艺》的“转向”
论《幻洲》中的香港来书——V城1927
学生的园地还是园地的学生——香港《星岛日报·学生园地》初探
副刊的“守门人”——从《华侨日报·文艺》作品看副刊主编的角色
演讲与评论
想象与叙述——由“明清之际”说起
解读“当代中国大学”
编后
在线试读
论文
流动的教室,虚拟的学堂——晚清蒙学报刊中的文化传译、知识结构 与表述方式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童蒙教育的成败良窳,每每攸关于国家社会未来的走向——这一说法,现今看来,早已是老生常谈。但在国势凌夷、传统文化备受西朝冲激的晚清社会,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兴理念。中国文化向来重老轻少,对于“少年”、“青年”与“孩童”的重新发现与重视,其实是近现代的特殊现象。
……
流动的教室,虚拟的学堂——晚清蒙学报刊中的文化传译、知识结构 与表述方式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童蒙教育的成败良窳,每每攸关于国家社会未来的走向——这一说法,现今看来,早已是老生常谈。但在国势凌夷、传统文化备受西朝冲激的晚清社会,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兴理念。中国文化向来重老轻少,对于“少年”、“青年”与“孩童”的重新发现与重视,其实是近现代的特殊现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