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87327
★ 爵士乐终身成就奖得主全新力作 本书作者特德·焦亚被誉为“美国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之一”,著有爵士乐相关书籍10种,作品屡获殊荣。他于2017年5月获得“爵士乐新闻记者协会”授予的“爵士乐终身成就奖”。
★ 获评经济学人年度好书,广受赞誉 入选《经济学人》2016年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纽约客》《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盛赞推荐。台版书亦得到焦元溥等多位专业人士推荐,上市后销量迅速突破两万册。
特德·焦亚做得太好了,许多人会因此爱上爵士乐!——《经济学人》
★ 匠心独运、清晰轻巧的赏乐指南 作者身兼音乐史学家与爵士乐手,他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将多年积累的私家赏乐建议凝结于这本轻巧的指南中,透过纷繁复杂的音乐世界解开了爵士之谜。
美国杰出音乐史学家、资深爵士乐评论家特德·焦亚在本书中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赏乐之道,他从爵士乐的核心谈起,扩展至爵士乐的结构、历史、流派、名家赏析,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听爵士”,只要用心聆听,定能深入爵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揭示其魅力所在。
第一章 节奏之谜
第二章 走进音乐
第三章 爵士乐的结构
第四章 爵士乐的起源
第五章 爵士乐风格的演变
第六章 走近爵士乐革新家
第七章 在当代聆听爵士乐
附录:150位爵士名家
致谢
什么是爵士乐?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然而你可能不曾意识到,你听到的爵士乐并不是真正的爵士乐。你心中的爵士乐,也许是跟爱人晚餐时餐厅里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也许是挑选唱片时店里播放的爵士乐,或者是来自一段电波,或者是源于某一个现场。没错,这些都是爵士乐,但是这些都不能代表真正的爵士乐。
爵士乐从诞生之初就在不断吸收各种类型的音乐元素与文化特征,1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爵士乐已然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广阔世界,早已不是只言片语、几首乐曲所能概括。爵士乐中有抗争的历史、文化的冲撞、情感的宣泄,乃至对人性的拷问。也许你能够体会切特·贝克的忧郁,也能感受到戴安娜·克瑞儿的欢快,然而,如果你无法理解约翰·科尔特兰对于人性的探索,那么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理解爵士乐。想理解爵士乐,就一定要深入它的精神核心,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里,在那个时刻、那个环境中,去感受爵士乐手以无词的纯音乐所表达出的更深层次的人性体验。
爵士乐诞生于美国的新奥尔良,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我们而言,要想参透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确实存在着固有的限制。我们只能透过眼前的一扇窗,看到被框定出的一片风景,然后将这片风景认定即是爵士乐。
我热爱爵士乐,在二十几年的赏乐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然而关于爵士乐,有些问题始终没有满意的解答。在翻看这本《如何听爵士》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觅之不得的答案竟跃然眼前。作者特德·焦亚既是音乐史学家,也是爵士钢琴家,也许因为这样独特的身份,让他能够从一种全新的角度,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去解释爵士乐,与所有人分享他的独家心得。这些独具创意的窍门和方法,让我不时有茅塞顿开之感,相信也会让很多爱乐人深有共鸣,犹如巧遇知音,在每一个顿悟的时刻坚定对于爵士乐的热爱。
爵士乐很多时候是纯音乐,是抽象的,它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了听者。优秀的音乐家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灵魂,因而在他的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每一首乐曲都有自己的灵魂,有思想,也有温度。音乐就是音符,音符就是数字,数字就是密码。在一首经典作品中,隐藏着很多密码,每一个听者都是解码人,每个人都会从音乐中得到独一无二的感受。
创作者是伟大的,听者是幸福的。做一个幸福的听者,一起听爵士。
张有待
2018年3月
本书填补了一项知识空白,深入浅出地介绍了“20世纪*快乐的声音”。——《华盛顿邮报》
正如焦亚先生所说,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就是:这是一本“音乐地图”,是一本关于唱片的赏乐指南。——《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让我忽然明白了自己为何热爱爵士乐。—— 张有待
《如何听爵士》让每一个普通爱乐人士都有机会成为拥有专业耳朵的爵士行家: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去聆听和感受,一定会有惊喜出现!——李宏杰
一名年轻的学者决定毕其一生钻研非洲节奏。他搬到加纳定居,并拜于当地十几名大师级鼓手门下。整整10年,他在传统音乐和地域文化中徜徉。不仅如此,这个年轻人在学业之余,还会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耶鲁大学的讲堂、海地的传统社区或是其他非洲聚落都成为他获取知识的来源。时光荏苒,年轻人的专业学识日益增长,最终他的成就超越了普通学者。如今,他已经是一名继承了传统的资深实践家。
但是,当这位专家回到美国之后,他意识到向外行传达这些音乐实践的精髓并非易事。在向学生讲解达贡巴鼓(Dagomba Drum)的演奏时,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怎么才能找准进入音乐的时机呢?我什么时候开始演奏呢?”在西方音乐理论里,回答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无论是指挥家一舞指挥棒,或是乐队领班倒数拍子,抑或是乐谱标注之处,都是开始演奏的标志。然而,在一场音符自由流淌的西非音乐演奏中,找准进入的时机则是另一码事。
“我试过通过数另一面鼓的拍子,来演示这面鼓进入音乐的时机,却没有奏效。”这位学者苦恼地说道。再多的理论分析和规则制定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最终,他意识到只有抛开理性分析,用纯粹的乐感去引导,才能克服这一困难。他总结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跟着听,然后开始。”
先跟着听,然后开始。就这么简单?十年的钻研,成果却只是这八个字?然而删繁就简,水落石出, 真相原本就如此纯粹。
对于那些献出大半辈子去钻研音乐的人来说,这样的故事是发人深省的。他们深知在音乐里,特别是节奏的精髓中,有一种魔力无法用理性去诠释。这一层面必须用心去感知,若无法体会,一切学术性的剖析都是徒劳。要想踏上这条路,学者必须跳出学术的框架,学生也必须把理论课程抛在脑后,才能无拘无束地前行,进入这难以捉摸和描述的感性空间。
所有的寓言和逸事都隐含着说教意味,这一个也不例外。这则向我们证明了聆听的力量的逸事,源自在非洲节奏与鼓法领域最有学识的专家之一,约翰·米勒·切尔诺夫(John Miller Chernoff)的真实经历。在故事里,聆听战胜了分析。若是说双耳优先于大脑的结论让训练有素的音乐学家无地容身,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观点也给那些对这门听觉艺术的专业术语和编纂过程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打了一针强心剂。抛开专业术语去聆听,才是通往音乐核心的道路。若是我们从足够深的层次上去聆听,无须专业文凭或执照,我们便能领悟一首歌曲的魔力所在 。
这本书的主旨就是,用心聆听,定能深入爵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揭示出其魅力所在。这并不是在贬低正规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价值。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最早为我们带来爵士乐的前人,大都没接受过多少正规音乐教育,有些人甚至完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但他们懂得聆听。此外,像切尔诺夫和他的学生一样,他们还知道如何把聆听的能力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个人的创作潜能。
耳耳耳 –
物流速度比预计的快,但是书在运输过程中有弄皱的情况。
吃火的人 –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正确的阅读顺序的确应该是从中间(大师)开始,再回到开头(专业性较强)。作者给出了有很多有意思的聆听技巧,比如慢速播放,不错过每一个细节;比如听烂爵士(练习生演出视频),这样回过头来一听优秀的作品,就能高下立现;比如听阿姆斯特朗的窍门是不听,听比莉哈乐黛的关键在于敞开心扉,听查理帕克时要跟着唱出来…..总之,很妙~
冰咖啡 –
刚开始看,里面分为很多个角度教你怎样聆听爵士乐,有不少方法,当然你需要保证有聆听,听还是最关键的。
梦想之巅 –
很小的伴手书,懂得了爵士,就懂得了之后所有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