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07729
大家都知道梅长苏,可大家未必都知道中国首席谋士刘伯温
穿越600年为刘伯温代言
一直被神话,却总是被低估
揭开传奇迷雾,还原真实历史下的刘伯温
跟千古谋臣学谋人、谋事与谋生之道。
作者燕山刀客在参阅大量文献与著作的基础上,力争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刘伯温。他不仅是大明开国谋臣,更是缔造大明王朝重要的幕后设计师。
刘伯温是被严重神化的。他不是呼风唤雨、掐指一算便无所不知的“半仙”,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大才、大能的实干型谋士。
刘伯温是被严重低估的。他的“神机妙算”常被人津津乐道,但他真实的才华、智慧,以及为大明的建立所做的贡献,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熟悉。
他五十岁才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很快便成为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第一智囊,在攻灭陈友谅、剿灭张士诚及北伐元朝这几个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中,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他是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朱元璋能够夺取天下,遵照的是刘伯温《时务十八策》的规划;能够顺利缔造一个新帝国,也受益于刘伯温的深度参与和特殊作用。在国号的选定、大明律、大明历的颁行、明皇宫的建设、科举制与军户制等的实施方面,都打上了刘伯温的深刻烙印。
在文学上,刘伯温建树奇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四学士”之一。他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广,写出来的文字洋洋洒洒、气势不凡,一篇《龙虎台赋并序》几乎可以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相媲美,其代表作《郁离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纵观刘伯温的一生,官场几十年,四起四落,命运跌宕起伏。读此书,便如同观看其人生之河从眼前流过,时而平缓、时而湍急,让人不由得随之惊叹,随之唏嘘。
推荐序 当刘伯温遇到王阳明/ 1
自序 刘基:一直被神化,却总是被低估/ 3
引子/ 001
第一章 从神童到进士一帆风顺/ 005
一、南田出生,他为什么叫刘基 / 006
二、故乡成长,神童是怎样炼成的 / 009
三、名师指点,自然进步神速 / 011
四、隐居石门,留下太多美好传说 / 015
五、金榜题名,赢取京城名士赞赏 / 021
第二章 官场打拼并不轻松/ 027
一、媒妁之婚,一样可以收获幸福 / 028
二、江西为官,开局并不顺利 / 030
三、返乡治学,军神从这里起步 / 035
四、游历金陵,做出重要决定 / 040
五、再上大都,人生从此不同 / 043
第三章 屡立奇功却屡被罢官/ 047
一、能力出色,导致无法提拔 / 048
二、职场失意,情场加倍回报 / 050
三、初露锋芒,护卫台州立奇功 / 053
四、羁管绍兴,不坠青云之志 / 059
五、神机妙算,一举平定处州 / 064
六、离奇罢官,从此不再仕元 / 071
第四章 潜心创作《郁离子》/ 075
一、反叛朝廷,是个无比痛苦的决定 / 076
二、杰作问世,以此决裂大元 / 080
第五章 为何投靠朱元璋/ 087
一、三足鼎立,朱元璋优势何在 / 088
二、孙炎三请,刘基终于出山 / 093
三、奔赴应天,与朱元璋一见如故 / 097
四、先汉后周,确定建国方略 / 099
第六章 初出茅庐节节建功 / 101
一、应天危机,刘基慷慨陈词 / 102
二、龙湾大捷,一切都在算计之中 / 106
三、天外飞仙,轻松占领江州城 / 110
四、巧定龙兴,方能回乡祭母 / 114
第七章 守卫洪都无比惨烈 / 119
一、救援安丰,朱元璋留下后患 / 120
二、四万对六十万,朱文正死守洪都 / 123
三、冒死突围,张子明应天求援 / 127
第八章 血战鄱阳定天下/ 131
一、首场遭遇战,徐达立大功 / 132
二、自作聪明,陈友谅铁锁连船 / 135
三、草船不借箭,专门来放火 / 136
四、筑坛作法,才能借到东风 / 139
五、及时更舟,刘基神奇救主 / 141
六、穷途末路,陈友谅离奇死亡 / 143
七、鄱阳大战,成就一生伟业 / 146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明太祖 朱元璋
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日本学者 奥野纯
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革命家、教育家 蔡元培
燕山刀客
这部书稿,其实两年前就写完了。
一是刘基的故事极为传奇,他对大明王朝的贡献无可替代。
没有刘基的独特贡献,出身最为寒微、缺陷极为明显的朱元璋很难战胜陈友谅,很难在江南群雄割据中脱颖而出,更不大可能成功北伐,建立一个疆域辽阔的汉人王朝。
同样,这个处于两大外族政权之间的王朝,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走向正轨,并延续近三百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是刘伯温的名字虽然为中国人津津乐道,但他真正的事迹,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熟悉。
我们只知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但并不知道这种说法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只知道《烧饼歌》预测后世五百年的精准,却不清楚,这首长诗背后隐藏的玄机;我们只知道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却不知道,他完全称得上大明王朝的幕后设计师。
历史一方面神化了刘基,另一方面却剥夺了本应属于他的荣誉。
三是刘伯温的故事和遭遇,有强烈的励志色彩。他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长久的共鸣。
正如叔本华所说,历史上的伟人们,都是我们人生中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光辉的品德照耀天空,我们将注定迷失在茫茫黑夜。
一个二十三岁就考中进士,取得了终生干部资格的才子,看似面前铺就了金光大道,在仕元的二十五年中,仕途却极为坎坷,最高只做到五品官,到四十八岁又成了从七品。
这样的人生,当然可以说是极大的失败。而且,相比普通人的挫折,这种高起点的失败,对身心的摧残折磨是更加致命的。
而且,刘基的身体一直不好,一方面要与恶劣的环境抗争,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周旋,另一方面还要时时受到病痛折磨。
我很了解刘基的心情,甚至还有类似的人生经历。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十三岁一举考中状元,这个事实一直激励着刘基。而在十八岁时,从一个小县城的普通高中,以陕西省前五十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对我来说,绝对是前半生中最大的奇迹。
我不会轻易相信奇迹,但奇迹发生了。那么,我的人生,还会不会再发生奇迹呢?正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我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向挫折屈服。
刘基的经历能感动我,相信也能感动千千万万的读者。在我写作这部书稿时,市面上还没有一部以通俗文笔写作的刘基传记,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文笔,将刘基的诸多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呈现给读者,也将其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展示给大家。
本书是在研读上百万字的文言资料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经过三次反复修改,力求通俗易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给读者提供畅快的阅读体验。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了许多读者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特别要感谢出版方及其各位编辑。同时要感谢吕峥、清秋子、赵家三郎等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也真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正文节选
三、天外飞仙,轻松占领江州城
陈友谅逃回江州,应天府的危机算是解除了。但朱元璋和刘基很清楚,只要陈友谅一天不死,随时就可能找自己报仇。因此,操练水军成为了重中之重。缴获的近千艘战船及船上物资,让水军装备焕然一新;而在龙湾投降的汉军,也很自然地成为了水军主力。
大规模的战争暂时停止了,但正如同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得更远,短暂的整休,是为了应对以后更大规模的战争。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战端又起。陈友谅派张定边攻打安庆,李明道攻打信州。张定边不愧是陈友谅麾下第一猛将,安庆很快被攻克了。而攻打信州的李明道,却被胡大海用计擒获,押解到应天。朱元璋亲自劝说李明道投降。
投靠新东家的李明道表现积极,他通报了江州的情况,说自从陈友谅杀徐寿辉登基以来,“将帅离心,政令不一。虽有众,不足恃也。”朱元璋听了大喜。随即给旁边的刘基使了个眼色:“伯温先生,天象如何啊?”
刘基知道朱元璋想要什么。他立即起身,向众人宣布:“我昨夜观天象,发现金星在前,火星在后,这是大吉兆,我军必然会大获全胜!”
估计在座的很多人,都搞不懂刘基说什么,但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说。至少让大家知道,这场大仗一定得打,而且一定能打赢。仅次于朱元璋的二号人物徐达,也在旁边一本正经地附和:“出兵有正当理由,就能打胜仗,我们正义他们非正义,这怎么能打不赢呢?”事情就这么定了。
时间来到了八月下旬,酷暑已然过去,金秋款款到来。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不再灼热,清风拂过脸庞,带来阵阵凉意,万里长江中千帆待发,十里长堤上彩旗招展。
出征仪式非常隆重,鼓乐齐鸣,锣鼓喧天。朱元璋身着戎装,亲自登上龙骧巨舰。他的身边,就是自己最信任的参谋刘基。这艘军舰是为了远征特别建造的,气势宏伟。船头正中立着一杆大旗,上书“吊民伐罪,纳顺招降”八个大字。旗帜之下,士兵们披挂严整,斗志昂扬。兵锋直指安庆。
很快,他们就碰上了难啃的骨头。
话说张定边不愧是军事天才,他既能用几天时间就夺下安庆,又能很快重新布置防御力量,让人多势众的朱元璋军队,体会到了什么是能力上的差距。
廖永忠、张志雄等人倒是很快突破了水寨,但无论怎么轮番绕城进攻,都无法取得什么进展,自己的损失反而不小。朱元璋有些沉不住气了。
刘基这几天也一直观察战局,他发现不能和张定边这样的猛人死磕,本方的目标是陈友谅:“安庆城高坚固,一时难难攻下。但缺少了张定边,江州城防必然薄弱。我们为什么不能虚晃一枪,直接攻打江州,直捣他们的老巢?拿下江州之后,安庆两面被围,人心不定,打下来是迟早的事。”
朱元璋一听恍然大悟,连连称好。于是留下万余人继续佯攻,而让大部分战船悄悄起航,一路向西,不跟你玩了。张定边根本没料到,刘基玩了个金蝉脱壳之计。
两天之后,大军行驶到了小孤山前。陈友谅部下傅友德、丁普郎在此驻扎,这个傅友德自从领军以来,从来没打过败仗,眼看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不过刘基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让朱元璋不要急于进攻,而是在山前休整。
有些时候,打你比不打你,更能让你害怕。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出拳,随时生活在恐惧之中。而当拳头落在你身上时,你反而坦然了。
没过两天,傅友德和丁普郎就来到了龙骧巨舰中,向朱元璋下拜归降。原来这两人不是陈友谅的嫡系,一直很受排挤。这两天在远处观察,朱元璋的舰队规模庞大,又听说有个用兵如神的军师刘伯温辅佐,如果开战,自己恐怕凶多吉少。就算能逃回江州,恐怕又是下一个赵普胜,成为陈友谅清理门户杀鸡吓猴的牺牲品。
而且,傅丁二人也早就听说过朱元璋厚待降兵的口碑,相信“吊民伐罪,纳顺招降”并不是说说而已。因此就果断来降。朱元璋非常高兴,重赏了二人,让他们率领旧部人马充任先锋。
在《郁离子省敌》中,刘基写道:“善战者省敌,不善战者益(树立)敌。”他也把这个原则很好地运用到了实战之中。没有人把收降傅友德的功劳算给刘基,但如果不是他,情况可能会大为不同。
暂停进攻的决策,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船队驶过小孤山,江州就越来越近了。江面上经常有汉军的巡逻船驶过,傅友德通通予以拦截,要求投降。有不愿意顺从想通风报信的,立即击沉。这样一来,朱元璋大军即便已经开到江州城下了,陈友谅还不相信有人打上门来。
江州城坐落于鄱阳湖入江口,“陆通五岭,势拒三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陈友谅经营多年的老巢,城墙改建得又高又厚,遍布箭孔和垛口。虽然靠江而建,但城墙距离长江还有好长的距离,不至于像太平一样,从大船上放倒个云梯,就能爬上来,攻进去了。
陈友谅平日对士兵并不怎么关照,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做些表示了。他安排得力亲信分片负责,开流水席犒赏部下,并颁布通告,承诺解围之后还有重赏。
有了物质刺激的汉军,作战劲头有了很大提高。朱元璋命令在陆上发动了一拨拨攻势,又是架云梯又是挖地道的,都没有收到多大成效,反而损失了不少精壮士兵。想从江上直接进攻,火炮的射程太远,士兵又不能直接攀上城墙,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朱元璋非常着急,希望刘基为自己妙手回春。可就是这时候,刘基也突然没有人影,不辞而别了。
陈友谅则是松了一口气。他派人快马连夜赶往安庆,要求张定边火速回兵支援,来个里外夹攻,给朱元璋点颜色看看。
看来,朱元璋在江州是待不下去了。
时间已经来到了九月,秋日的深夜已经有了些许凉意,江州城内一片寂静,天上没有月亮,地上一片漆黑,城墙上的士兵们蜷着身体,打着哈欠,痛苦地盯着江面,等候下一批人来换班。
江面上依稀有划船的声音,卫兵们迅速举起灯笼观察,这不看还不要紧,看了之后能让人发疯。只见前方两个阴森森的不明飞行物,正在急速向城墙上撞过来。不好!他们快速闪开。
但他们已经无处可逃。片刻之间,一群来历不明的士兵,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出现在了城墙之上,手起刀落,倒下的是一个个卫兵的尸体。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潮水般地从城墙上涌入,向着城内杀去。
太可怕了,难道他们是坐飞碟来的?还是自己长了翅膀,能飞上城墙?
陈友谅早就睡了,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混乱。当卫兵跑来报告,说有大队朱军杀进城时,他还怀疑是自己听错了。但越来越清晰的喊杀声与惨叫声,越来越混乱的局势,却让他知道事情不妙。情急之下他什么东西都顾不上拿,带着老婆孩子从西门逃出,从那里上船,连夜向武昌方向逃走了。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这座名城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只不过在一夜之间,城墙之上已经更换了卫兵,城市之内已经换了主人,很有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味道。在众军兵的簇拥之下,朱元璋进城了,消失多日的刘基,又出现在了他的身后。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