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79374
★ 一个青年作家徒步重走联大西迁路,从自己的处境出发,回到历史现场,在一场非典型的公路旅行里,还原80年前一群西南联大年轻人“在路上”的故事——
1938年2月19日到4月28日,抗战*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穿越西南腹地前往大后方;80年后,2018年4月8日到5月17日,36岁告别职业生活、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家杨潇,重启这趟1600公里的穿越之行。他从自我的处境出发,回到历史现场,摆脱孤独和忧虑。一个人在路上,也是一代人在路上。
★ 关于西南联大的新书写,讲述流动中的西南联大,从抗战*年写起,聚焦历史和人的细节,面对动荡的时局、未知的前程、远方的家人,他们如何选择?
西南联大的历史不只是昆明八年。本书从“七七事变”后的平津写起,到长沙临时大学的建立,再到战火迫使一众师生徒步深入西南腹地,直至抵达昆明。闻一多、袁复礼、黄钰生、曾昭抡、李继侗、穆旦……在国家和自我的危机时刻,留守还是西迁?读书还是参战?徒步还是搭船?他们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如何处理思想与行动的关系?
★ 在充满不确定的年代,疫情带来深刻变化之时,“重游”国内,发现“在地”, 通过亲身的生命体验,感受可以触摸的真实世界——
通过作者*视角的叙述,我们得以听鸟叫、虫鸣,看牛羊、花草,在河流、岩壁、古桥间,与沿途的各类人群交谈,领略中国南部的人文、风光。作者换一种观看方式,将目光转向国内,用脚丈量广袤真实的大地,通过亲身的生命经验,认知可以触摸的真实世界,寻找自我的真实体验。在这样一个变化迭起的年代,本书是一个珍贵的启发和教育。
★ 单读书系长篇非虚构作品,在一条徐霞客与林则徐走过的路上,重新找寻属于中国人的“行走”,开启全新的“寻路之年”——
单读首次推出长篇非虚构,从徐霞客,到林则徐,再到西南联大,这条路见证了中国人的行走历史与寻路之旅。在这条路上,我们再一次开启一个“寻路之年”。
这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现实中非典型的公路徒步与历史上知识人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
杨潇带着海量的史料积累与强大的问题意识,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在两个不确定的年代,在国家与个人的危机时刻,我们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开启一个全新的“寻路之年”。
重走是*好的重访。当我们和八十年前的他们一样在太阳下风尘仆仆,分享他们的汗水、焦虑和热忱,我们也能至少部分地分享他们对未来的信心。杨潇通过重访过去,把过去从遗忘的云雾中邀请到今天,参与我们对未来的想象、选择与行动。一段不轻松的美丽旅程。
——历史学家、作家 罗新
洗刷灰尘般的阅读快乐……阅读这本书的书稿,我几乎没空做摘录,也没有跳过任何一行,也就是说,纯粹是感到享受。它甚至让我想到了比如勒卡雷的间谍小说之类给我的那种感觉,就是你总是在期待下一章。有时候,悬念能做到的,讲述看似普通的事物而又自然奔涌的文字也能做到,当一个个字之间有着那种默契又隐约的电流的时候。
——作家 李海鹏
杨潇通过访问存世者,通过查找大量的史料,活生生再现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虽是写历史,但现场感十足,把人带回了当时的情景以及人物的所思所想之中。我似乎有重读《西行漫记》的感觉。本书极为宝贵的是,它血肉丰满而真实客观地书写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基层社会。作者没有虚饰地记录了乡村和城镇的现状,从外观的描写到内在的访问,都让人感触至深,像阅览《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册极为珍稀的资料,是近年没有看到过的一部书。
——作家 韩松
西南联大是令人向往的神话,“湘黔滇旅行团”更是充满激情的传说。作者循着当年旅行团的足迹,徒步穿越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他以优美的文本、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联大师生的内心世界与旅途生活。这是一群有着独特品质的知识分子,正是他们,支撑起了中国的精神脊梁。
——历史学家、作家 许纪霖
80年前的历史和80年后的现实,因作者的学术追溯和真实行走而重合在一起。那山河变迁中保持精神火种的努力是否转化为基因并流淌在后人的记忆或文化深处?那激荡、尊严、充满热血的生命是否在大地上留下真正的印记?历史与现实之间是否形成某种河流一样的传承?作者用扎实严谨的资料、艰苦漫长的实地考察给我们展示出这其中的潜流、矛盾和复杂因素。这是一部非常厚重且富有启发性的非虚构文本,作者双线并行,让我们看到差异、逝去、存留,由此去感受历史对我们的启发,去察觉个人之精神、民族之自我如何建立,如何成长。
——学者、作家 梁鸿
一拿起《重走》就放不下。对于一个自认为很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这种感觉让人惊喜。杨潇找到了在当下叙述“湘黔滇旅行团”的*方式,那就是:重走。他老老实实步步行来,行囊中准备好了大量扎实的、不乏新鲜的史料,使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再用作家的笔触进行表达。这种方式将历史和现实的时空壁垒打破,营造出一种全新的阅读空间,使读者有着非常丰沛的精神体验:比如很多时候,你感觉历史就在眼前,而现实却显得悠远。
——导演 徐蓓
穿梭于过往与现实间的杨潇,创造了一种智识与情感的亲密,让我们有机会以全新的方式进入被过度书写的“西南联大”,并卸下了套在这个符号上的诸多滤镜,令它再度变得如此令人着迷。它是旅行书写中当之无愧的杰作。
——作家、单向空间创办人 许知远
旅行家的收获不是一锤子买卖。你很难一回到家就获得某种顿悟。1946年献身的那个闻一多和1938年徒步从长沙走到昆明的闻一多并非同一个人。但从长沙出发的68天的旅行变成了这个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终汇入了他的自我演化。当我们回想自己的一生,我们会意识到,旅行是一段徐徐展开的经历,它会在往后的岁月不断制造回响。它是你长期的投资,源源不断地给你发放红利。我羡慕杨潇的工作,想到没能和他一路同行就忍不住嫉妒和遗憾而难以自抑。好在他的著作终于出版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这么一个聪明且富有洞察力的导游的陪伴下,开始一次神游。诸位,何其有幸!
——学者、《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作者 易社强(John Israel)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