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54861
我们发现了童年,无比重视着儿童
但矛盾之处在于
儿童仍旧是高度注视之中的“他者”,是无言的大多数
一个与儿童对话的策展人
一家可以跑可以闹的美术馆
看见孩子微妙难解的童年心事
给予孩子在真实世界中想象与行动的机会
让儿童成为主角
激发他们惊人的创造力和行动力
只要不简单地把儿童的创造行动看作“儿戏”,他们就有无限可能
儿童教育学者王人平×绘本作家熊亮×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 亲荐
儿童艺术展的入口高度应以多少为宜?一米!
学校的美术馆应该建在哪儿?厕所呀!
在美术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为什么还要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因为在一个国家上建立另一个国家,违法呀!
……
这些异想天开却又无比合理的精彩想法,来自我们身边的孩子们。作者李杰是一名美术馆策展人,他策划了iSTART儿童艺术节,从小小的“i”(我)出发,为孩子还有大人们,建立了一座想象与行动兼备的童年美术馆。
这座美术馆不仅持续关注孩子们的创造力,也鼓励他们发出内心真实的声音。它可能是国内的,打破了传统“不吵不闹不动手”的观展形式,将更多的儿童视角融入展览,让儿童成为其中的主角,并试图提供更多呵护儿童精神和心理可能的一个理想之地。
在这个美术馆里,孩子们可以不被打扰地工作,进行不被限制的表达,和艺术家完成一次次平等的合作。在这里,儿童不再是高度注视之中的“他者”,不再是无言的大多数,而是自我的代言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在不被定义和限制的信任中,孩子们惊人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我们看到了卸下父母和社会的期待和面具的伪装后,孩子们自发的疗愈和成长。
嘎嘎宇宙共和国、先知纪元、Little Bang、无墙有壁学校……在这里,孩子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充满着充沛创造力的项目,呈现出丝毫不亚于成人的、富有洞见的新思考。这是一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行动表达,也是一个让童年焕发出自己独特价值的理想新未来。
目 录
序 美术馆中的儿童,儿童的美术馆
章 儿童的声音
嘘,他们有话要说
儿童的真问题
无言的大多数
为儿童赋权
第二章 为儿童改变
来自未来的声音
走进儿童博物馆
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儿童自助课堂
把你的孩子交给我吧
从微小处改变
第三章 为儿童策展
这里不是迪士尼
小野果之味
策展人备忘录
在展厅里生长
一次展览事故
150个迷你美术馆
儿童友好空间
第四章 儿童的艺术节
从小小的“我”开始
主题展——艺术家的童年计划
儿童展——作为新生代的阵地
“儿童馆员”——从导览员到策展人
教育论坛——声音交叉的地带
特别项目——更宽广的目的地
美术馆社区——从不可见到可见
第五章 童年美术馆
童年的诞生
童年的荒原
洞穴的回响
来自子宫的记忆
这是什么?
开放的空间剧场
一起来建造吧!
1001个童话故事的使命
我想对你说
图像中的童年记忆
童年秘密档案
童年疗养院
第六章 另一个世界
被遗忘的童年艺术
透视世界的儿童
当孩子们面对死神
治愈他们,治愈我们
没有成人的世界
新的一天
超新星日记
先知纪元
是不是
“嘎嘎宇宙共和国”
“嘎嘎本”
国家智囊团
嘎嘎艺术博物馆
嘎嘎国驻地球大使馆
霍嘎尔学校
第七章 再见美术馆,你好学校
“熊孩子”在美术馆
拥有 45 首校歌的学校
终身幼儿园
未曾消逝的声音
“无墙有壁学校”
后记
行动中的美术馆
爱,永不落幕
致谢
附录
iSTART儿童艺术节大事记
参考文献
美术馆中的儿童,儿童的美术馆
大家好,我是李杰,一位在美术馆工作的策展人。
可能大家会有一些关于美术馆的美好想象,但是在我工作的10年里,发现当下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对儿童和家庭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友好。比如,我曾听到很多家庭抱怨: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灯光太暗、作品的信息太少或是导览员总是在自顾自地讲,而孩子们只能跟在后面……所以我们开始尝试着去改变。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美术馆的一个项目,叫作iSTART儿童艺术节。
一切都要从2008年说起,当时A4美术馆刚刚创馆,不久四川汶川遭遇了特大地震,A4美术馆的空间也受到了不小的破坏。地震后馆长孙莉女士带着工作团队和艺术家一同去了灾区。从那时起,我觉得成都这个城市在基因上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更多的人不再只是关心自己的生活,也开始关心他者。进入灾区后,作为艺术从业者的我们有一种挫败感,因为面对那么的灾难现场,我们很难想到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终,我们只能通过艺术课堂的方式,去帮助在地震当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做艺术疗愈。在那之后,孩子们就进入到了我们日常的工作领域当中,A4美术馆也从一个单纯的当代艺术中心,开始向更多元的公共艺术机构转型。
儿童视角
到了2011年,我们策划了场真正为了孩子的展览——“植物奇妙纪”,这个展览的面积只有100平方米。在策展过程中,我们跟植物学家、景观设计师、有机农业实践者、大学生和社区的孩子们一起合作。项目开幕后,社区的孩子们每个星期都会来美术馆几次,因为他们要去看自己播种的植物在美术馆里生长得怎么样。
2013年有一个小插曲,它改变了我们如何去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空间的想法。那次展览展出了168位小朋友画的很多漂亮的画,这些画被绘制在一个个圆盘之上。我们当时设计了一个空间,专门展示他们的绘画。但是孩子们觉得这个空间很小,他们希望独占这个空间,不希望大人进去。所以我们就把入口设计为只有1米高,禁止所有成人进入;并在门上方开了一些孔,于是家长就只能像沙漠里的猫鼬一样,在圆洞里窥视他们的孩子。
这些圆盘都是用鱼线挂在天花板上的,不幸的是,顽皮的孩子们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把上百个圆盘都拽到了地上,圆盘在地上滚来滚去。我的同事说这是一个设计事故,我们应该把门关上,在门板上更低的地方多开几个孔,让孩子们也钻着头往里看。我始终觉得有些不对。我们又连夜奋战把画挂上去了,并且做了一个新的决定——我们在地面上增加了100多个圆盘,孩子们还是可以在里面畅游。神奇的是,再也没有大批量的圆盘被孩子拽下来。年纪小的孩子在里面自在地滚着圆盘,享受他们独占空间的快乐;而大一点的孩子则会非常仔细地观看每一幅画作。
我们所有人都对博物馆和美术馆里随处可见的“禁止触摸”“禁止入内”这样的空间提示习以为常,但从心理上,它其实让更多人远离了所谓的文化和艺术。这个展览结束后,我们开始研究孩子们的行为,希望能让他们在适合的空间和项目中去感受艺术。这些年,我走访了很多国外的儿童博物馆,发现他们采用了让儿童去亲近这些艺术的方式,让孩子们从观察者向创造者和行动者迈近。
治愈童年
在iSTART主题展览中,有一位参展艺术家叫黄淋。2017年,他做了《生活的积木》,这件装置作品彻底改变了孩子和艺术家的现场互动方式。作品所有的材料都来自于生活日常——像做家具时会用到的一些小的零件或废弃的零件,这些零件被艺术家自由拼装起来。 他的游戏规则是:所有现场的观众,特别是小朋友,都有权利去改装他的作品。当他抛出这个构想时,我们后背一身冷汗,因为这等同于这件作品每天都要被重建一次。——有些孩子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展厅里会待上4个小时,家长不停地对他们说,家里不是有乐高吗?为什么在这玩这个?孩子就是不走。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研究“童年”的历史,发现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忽视儿童的发展,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对于儿童是很惧怕的。因为孩子在没有成人之前是社会的不安分因子。在大部分的童年历史中,关于儿童的记载是苦涩的——儿童有很高的死亡率,很低的教育率,家长实际上是把孩子变成他们自己想塑造的成人。
在这个语境下,2018年,我们策划了“童年疗养院”主题展。我们把整个展厅设计成了不同的科室,每个艺术家为孩子们做了不同的房间,每一个房间代表他们的童年或者他们理解的童年。这个展览中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因为我们无法阻止孩子们在展厅里奔跑,所以我们跟设计师徐浪讨论,应该想出一种方法,顺应孩子们在展厅的状态,让他们更自由一些。于是我们把所有展厅的墙面都改造成距离地面有1.3米的“悬浮墙”,孩子们可以在墙下自由地穿行。但是成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必须弯身通过。
一天,我在导览过程中听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声“嘭!”,一个爸爸狠狠地撞在了展墙上,显然他刚才在看手机,没有注意到前面的几道提示。他非常气愤,不住地用拳头砸墙,他那四五岁的孩子反而拉着他的裤管在安慰他。看到那个画面,我们突然明白了这个童年疗养院的意义,在某些时刻,它不是对孩子的疗愈,而是对成人的疗愈。因为此刻,这个爸爸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从观察者到创造者
2018年,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团队做了一个独立动画,叫《先知纪元》。这个小男孩叫吴联成。他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从46个小朋友中脱颖而出,成为短片导演和团队的领导者。然而他把剩下的小朋友都作为他的副导演。他带着这个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团队整整工作了半年。从原画到设计到所有的分镜头再到后的电影原声,都由他们独立完成。后我们找了两个大学生帮助他们剪辑,和他们一起完成了这部时长8分钟的动画。在这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那时我正在国外做美术馆的调研,有时差,吴导就用他爸爸妈妈的微信跟我深夜讨论剧本。我经常会接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长度59秒的留言,都是来自吴导非常生动的像说评书一般的剧本故事,每一天的剧本都有变化。这部动画讲述的是两个草根如何历险拯救世界的故事:人类激怒了外星人,他们启动了一个“人类回收计划”,企图侵占地球,毁灭人类。故事的两位主人公要通过练级打怪的方式,战胜外星人……中间有非常多精彩的情节,戏剧性堪比《三体》。但是因为情节太过复杂,终这个片子可能只完成了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剧情。在这个动画完成一年后,一些教过吴联成的老师表示已经无法去“教”这个孩子了,因为他的自主学习能力太强了。而因为他的口才和领导力,现在他已经是学校的大队长,还是他们学校音乐课的选修课“老师”。
我一年可能要跟1000个这样的小朋友合作做展览,他们每天都在刷新我对儿童的认识。
同年,由导演杨然、毛姝老师与一位小朋友合作的一部时长60分钟的电影在iSTART儿童艺术展览单元上映。这位小朋友叫冯可人,11岁。
这一年儿童艺术展的主题“Little Bang”是根据刘慈欣的小说《超新星纪元》改编的,这篇小说讲的是人类遭受了一次宇宙射线,所有13岁以上的人都消失了,所以孩子们要去接管地球。我们把这个命题交给了上千名儿童,让他们来想。冯可人小朋友的方案是和导演一起完成一次“召集”。她会去4个志愿者的家庭,告诉这些父母,“你的孩子必须要了解你终将离开他们,你怎么给他们解释你现在的工作,你要跟他们共同做一件事情,让他们学会独立成长”。
影片中有一个妈妈,她是一名老师。由于工作的原因,她把大量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学生,跟自己的孩子之间反而缺少交流。当孩子11岁的时候,她和她的孩子产生了很大的隔阂。所以当冯可人问这个妈妈“如果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孩子会怎么样”的时候,这个妈妈不假思索地说:“我觉得我的孩子可能会很开心。”而当冯可人去问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个孩子几乎无法接受这个现实,面对镜头久久不愿回答。即便到了后,她仍不愿意相信这有可能会发生。后这个孩子和她的妈妈11年来次面对面聊这个问题,她们哭泣着互相拥抱在一起。短短几十分钟的谈话,帮助她们打开了数年来的心结。
影片的后拍摄了两个孩子,他们是一对兄妹,是所有被访者里年纪小的。这个哥哥很内向,一直不愿意直面镜头和问题。故事结束时,他们需要一起做一件衣服,来体验妈妈的设计师工作。影片中,哥哥正在做一件送给妹妹的衣服,但是他一直不停地想在这件衣服上安装LED灯。当冯可人问他,你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小朋友对着镜头很腼腆地说:“因为妹妹喜欢,妹妹认为这是她的灯塔。”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够理解作为家长应该做什么,或者是作为一个成人应该担当什么。但是我们通过这样的镜头理解了,这个孩子一直不说话,他并不是不明白,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因为他知道如果爸爸妈妈不在世界上了,他就是妹妹的家人,他必须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
“宇宙共和国”
我在2017年的时候得到一本其貌不扬的小本子,这个本子来自3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她们从9岁开始花了3年的时间,秘密地通过传递的方式,在本子上写满奇怪的文字。这个本子是带锁的,所以其他人都不知道这个本子是干什么的,包括她们的父母和老师。后,她们决定把本子交给她们信任的老师,这个老师也很信任我——因为她是我的太太,她把这本带锁的小本子递给了我。我看后很震惊,因为这3个小女孩要干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她们要建立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名字叫作嘎嘎(GAGA)国。
后来,我们通过美术馆招募到近150位小朋友,成为嘎嘎国的公民。
在这个“国家”里,有他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想象。他们甚至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我问他们,你们做了这么酷的事情,为什么还要那么费劲地去创造语言呢?他们告诉我,因为违法呀。他们知道不能在一个国家上建立另外一个国家,所以要做一套成人看不懂的语言。
他们创造了嘎嘎国的“宪法”,在“宪法”的条写了一句话,意思是:嘎嘎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共和国。我一想觉得不对,又是君主立宪制,又是共和国,这不是矛盾吗?他们非常自信地告诉我,英国也是君主立宪制,但女王就是一个吉祥物,跟嘎嘎国的嘎嘎公主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真正的国体实际上是一个共和国,叫宇宙共和国。
嘎嘎国的阶层非常有趣,等级的国民是叫花子,等级的是总统。
他们还在美术馆里“建”了一个大使馆。真正的大使馆是要运作的。他们是大使馆的官员,级别比我高,我无法安排他们的工作,他们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所以在现场有非常多的观众每天都在等他们发护照。为了发放护照,他们还设计了10道问题,道问题就是关于嘎嘎国的国旗:“请问嘎嘎国国旗上面的‘蛋’是鸡蛋还是鸭蛋?”对于儿童来说,这些根本不是问题,但是一些不认真看展的成人,大部分问题都答不上来。他们就会偷偷地找我们递答案,帮他们获得嘎嘎国的护照。
嘎嘎国有完善的国家体系:国民有独特的生理结构;有非常严谨的地理系统;有拼音表,就是这个国家的语言系统;有货币——可以发现他们通货膨胀还是很厉害的;有宇航飞船,因为嘎嘎国是飞到地球来的,为此他们做了一个巨大的装置;还有像《圣经》一样的神话和历史;甚至还有璀璨的艺术品。“嘎嘎艺术博物馆”里有两幅“名画”,一幅是《长夜》,画面上,一个长得像鸡爪子的外星民族,驱赶了嘎嘎国的国民,侵占了他们的国土,于是他们整体逃到了地球;另一幅画则画着一只酷似蒙娜丽莎的鸭子,创作者称,嘎嘎国移民地球后受到了地球文明的影响,所以才会出现《蒙娜嘎莎》这幅向《蒙娜丽莎》致敬的名画。
他们还在某个角落画了一张“霍嘎尔学校”,这是嘎嘎国的学校。学校的外立面是没有窗户的墙,墙上都是象征鸭子脸的装饰物,但是外墙旁边装有许多跳板。在霍嘎尔学校,孩子们是通过“跳楼”的方式毕业的。在他们画这幅画前不久,国内出现了一些学生自杀的报道。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校没有进行太多的心理干预,而孩子们把这些信息留存到了意识当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去疏解,通过这个项目正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在霍嘎尔学校,毕业跳楼不会死,你会掉到一个清澈的水里,这个水有一种特殊的功效,孩子们跳进水里之后,对学校和教育的所有抱怨和负能量都会被水吸收掉。这样,他们面对下一段人生的时候会变得非常轻松快乐。这所学校的下部像一座巨大的冰川,大一些的建筑体都是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里可以分类吸收各种负能量,并通过机器转化成能源。他们告诉我,这个能源是帮助这个学校继续招生的。
我看过这么多精彩的小说,批评和反思教育体制,但我从没有看到过这么精彩和有锐度的言论。
再见学校,你好学校
到了2019年,iSTART的聚焦点回到了学校。这一年的年度展览主题叫作“再见学校,你好学校”。对我而言,我很快就要“下岗”了,因为我已经把展览的创想与策划也交给了孩子们。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从幼儿园到高中,去学校里做公开课和工作坊。我们收集到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海量问卷。当孩子们无法用语言去回答我们的问题或是他们自己写的问题时,就用图画来完成。他们需要表达的空间,但是显然我们过去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出口。我们做了不少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太喜欢教室,他们喜欢操场;他们也不喜欢厕所,不希望有太多的作业,但他们希望有更多图书馆这样的空间,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学习。
面对这些具体问题时,他们不会像成年人那样一直抱怨,而是会想出很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把他们的方案投递给了美术馆,希望在美术馆里来呈现。准备好方案的孩子们会像大学生一样来美术馆“答辩”,他们通过分享各自不同的方案去了解彼此,找到共同点。
2019年,我们还开辟了更多的分展场。更多社区、学校向美术馆开放了。有些学校甚至把这些项目变成了它们的年度项目,更多的学校在校园里建立起自己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举办艺术节。以前都是老师提出想法,学生完成作业,现在变成了孩子们自己来想象,自己来表达。会有更多像冯可人、吴联成、嘎嘎国的创始人这样的小朋友,开始成为项目的主角。
现在,iSTART儿童艺术节已经成为A4美术馆10余年历程中受公众欢迎的项目。我希望通过这次演讲,能够让更多人打破行业壁垒,打开空间,让更多的孩子去参与,去发声,因为他们不单只是模仿者和学习者,他们其实是创造者和行动者。
(本文为李杰2019年6月在杭州一席现场的演讲,有删改。)
童年就是该自主,而不是被大人驯化和规划,请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美术馆!
——熊亮(画家,绘本作家,儿童艺术教育者)
努力捍卫孩子们的童年,守护他们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让他们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友好、尊重和善意,在增长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能收获尊严、勇气和自信,绽放人性的光辉和人生更多的可能性,是作为职业策展人的李杰老师对儿童美术馆的意义和价值的解读。而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大的美术馆呢?创建一个儿童友好型社会,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所在,也是让我们自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动力和理由。
——王人平(儿童教育学者)
有这样一个城市,一直为孩子们筑建着美的城堡;
有这样一个空间,不断为孩子们开启着一扇扇艺术的视窗;
有这样一个群体,矢志不渝地深耕在少儿美育的麦田;
见证着成长,守护着未来,也逐渐收获着希望。
数以千场不同形态的儿童公教活动,数万人次及家庭的美育辐射度,长达数年的美育实践与拓展,A4美术馆在社会美育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也做出了区域特色。很荣幸,这份难得经历与坚持可以分享。李杰作为这一项目的重要践行者,以其专业的视角,将多年的工作实战、行业调研集结成册,呈现在《童年美术馆》中。这不仅是对一个阶段A4美术馆公教工作厚重的文献梳理,一份致力于社会美育建设的学术呈现,更为今天美术馆公教与少儿美育事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样本。
——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窥见一个崭新的天地。李杰拥有独特的儿童视角,他让艺术回归本源,也让教育回归本源。并且,将艺术和教育彼合渗透,水乳交融,帮助孩子们建立了一个自由的艺术天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育和生活,孩子们身上潜藏的能量得以释放。
——蔡朝阳(儿童教育学者,亲子作家)
一间真正适合儿童的美术馆,应该是什么模样?《童年美术馆》给出了多元而开放的答案。
为儿童做出改变,从构想到现场;赋予儿童创造的权利,从观念到实践。这本书是艺术策展人李杰每年与一千名儿童打交道的珍贵经验,是无数孩子的动手动脑与奇思妙想。书里鲜活而丰富的案例,呈现了艺术、教育和儿童本该有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在孩子的引领下投身艺术的机会。
——虫虫(画家,尼诺艺术创始人)
德旋周普,五化均衡,在“双减”时代,儿童教育中应该增添的要素,尽在此书中。它不只是从理论上宣称“儿童本位”,而且是真正在实践中以儿童为本位,不只是个体偏安一隅的先锋实验,而且是深具普遍性、可迁移撒播的方法体系,不只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记录,而且是对未来可能性的上下求索,不只是让人动容的艺术展览,而且是让人动心的心灵书写。
——常立(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儿童文学硕士生导师)
李杰老师和他的童年美术馆是一种证明,证明了一个被游戏与艺术充满的童年,恰似一份资金充足的保单,小孩子将自己的时光投入其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会从纯银变成黄金。
——郭初阳(独立教师,中学语文界新生代领军教师)
近年,美术教育展览不少,也不乏与之规模相当者,但能够达到iSTART儿童艺术节同级别学术性、实验性,并具有连贯主题,数年持之以恒的并不多,在中国大陆非常难得一见。A4美术馆的工作成绩令人钦佩,亦令我——美术教育的高校教师、国际学者——感到谦卑,其主策展人李杰及其优秀工作团队,从思想观念到落地执行,都有许多地方值得我虚心学习。
——胡俊(杭师大美院美术学系主任与艺游学研究院院长、国际艺术教育学会(InSEA)亚洲理事会主席)
李杰老师在《童年美术馆》的“后记”中写了他的母亲和家人,让我们深深理解了他这些年工作的内在动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梦想,但大部分人都是在平凡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唯有快乐能使我们的生命发出闪光,它具体到一张画,一个小小的念头,一次被大家认可的体验,它在无数个完善自己、帮助他人的行动中呈现。李杰老师的工作为无数平凡、普通的孩子在成长中获得快乐搭建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连接了家长、艺术家、艺术教育工作者乃至公众社会。
——熊文韵(艺术家,著有《小熊老师零基础绘画课》等系列实验教材)
总有一天你会卸去所有的责任、意义和理想,到那时,何以充盈你、托举你、逗引你?只有美。只有从童年时代就在心中建造的这座美术馆。
——黄晓丹(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古典文学硕士生导师)
“嘎嘎宇宙共和国”
近300年前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以笔名执笔写下了《格列佛游记》,借由他笔下虚构的外科医师莱缪尔·格列佛(Lemuel Gulliver)经由“小人国”“大人国”“诸岛国”与“慧骃国”4个虚构国度的一系列神奇冒险,向当时以及后来的现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照。不同于成人小说家针对社会的反讽,弗朗索瓦兹·多尔多(Françoise Dolto)xvi认为“儿童处于知识的源头。他们是玄学家,是提出真正问题的人”,并应该将“想象由儿童来掌权”xvii。而保罗·弗莱雷xviii则强调了成人与儿童对话的重要性,并建议“以世界为中介”,让人们(并非少数人)拥有“命名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权利。“有人性地活着就意味着命名(name)世界,改变世界。一旦世界被命名,世界反过来又以问题的形式再现在命名者眼前,邀请他们给予新的命名。”xix
在2015年的一天,当3个中国小女孩在一个本子上给予她们的世界一个新的名字—“嘎嘎”时,她们可能想不到几年后会有那么多的孩子加入她们,一同构想一个全新的“国家”,并给予更多人重新认识儿童的机会。
“嘎嘎本”
2017年年初,3个可爱的小女孩:苏天奕、赵越和刘星源小朋友托我的太太毛姝,她们的艺术老师,将带锁的紫色小本“嘎嘎本”送到我手里,还附上了一个不能告诉其他人的要求。我看着这毫不起眼的紫色封面,心怀好奇—此前已经听太太说了,这3位小姑娘从9岁开始就秘密地利用课外时间,整整3年,通过传递小本子,集体创造了一个来自外太空的虚拟“国家”—“嘎嘎国”。xx
我小心地打开这本“国家指南”,孩子们在扉页上用蓝色墨水的钢笔字写着长长的目录,上面清晰罗列着这本书里的内容章节:居民(1)、等级(2)、节日(3)、护身符传说(4)、国歌(5)、法律(6)、梦想(7)……在华丽而丰富的目录末尾,3位作者还写了一排字“后自己看”,以代表目录页未能容纳的海量内容。而就在目录页的右侧,正文内容正式开始,“居民”章节的内容如下;
鸭子国家的居民等级:
1. 叫花子
2. 捡破烂
3. 农民
4. 商人
5. 警察
6. 厨师
7. 副书记
8. 书记
9. 副总统
10. 总统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的等级制度,数字越大,级别越低。这意味着在“嘎嘎宇宙共和国”中,地位的是“叫花子”(乞丐),而“总统”成了底层的人。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接下来的篇章里,嘎嘎国里的地图、风土人情、文学(屁诗)、国歌、国徽、法律、学校以及各种学科制度等内容应有尽有。我怀着敬佩的心情邀请孩子们参与iSTART,并鼓励她们将这个活在她们的悄悄话和小本子里的构想在美术馆里实现。孩子们也有些激动,但怎么实现呢?
国家智囊团
我和太太沟通,建立一个筹备 “嘎嘎宇宙共和国”的项目团队,请ZM艺术工作室招募不同年龄的孩子们,终有近150位孩子报名参加。大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个“国家”,并作为首批“国家智囊”参与到更具体的“国家建设”之中,而我也全程参与了他们构建想象国度的过程。
皮俊池是一个有点腼腆的男孩,他从“货币”这个角度切入了“嘎嘎国”项目,在项目工作坊中,他一直认真地做着钱币的设计,并以“GA国建G银行”的字样发行了纸币和金币。货币的面额非常夸张,小的也有“5000”,多的则是“50000”;陈奕丹则从嘎嘎国鸭子居民的身体构造特征入手,绘制了精彩的《嘎嘎国民解剖图(第四版)》,详细介绍了鸭民的脑、眼、肺、骨骼以及种类;而更小的小朋友(有一些刚上小学),例如,程思睿构想了一个嘎嘎国古老的画作—《嘎嘎女神像》,她一手握着火炬,另一只手里还拿着一本厚厚的写着“GAGA”(据称是人类后来涂改所致)的红色大书。设计能力不错的陈淼则非常有耐心地梳理了嘎嘎国的文字以及发音,终的文字有点像希伯来文,语法也非常简单。孩子们之后利用这些可以简单转译的文字,翻译了他们的国家宪章。
孩子们在构想的《宪章》中这样写道:
1. 嘎嘎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只 是吉祥物,嘎嘎国的权力属于全体鸭民。
2. 嘎嘎国民生来平等,不允许对任何国民 区别对待。
3. 嘎嘎国民崇尚自由。
4. 嘎嘎国民必须信奉鸭鸭教,饭前、睡前需要先祈祷。
5. 嘎嘎国民必须善待其他移民,不得有任 何种族歧视。
6. 嘎嘎国民每年必须参与一次嘎嘎国法定 节日的活动。
7. 嘎嘎国民必须互相帮助。
8. 在任何场合下,拥有蛋的嘎嘎国民应受 到其他国民的礼让。
9. 未经允许,嘎嘎国民不得动用其他国民 的物品。
10. 嘎嘎国民不允许破坏嘎嘎国生态环境。
11. 嘎嘎国民不允许在生态保护湖中游泳。
12. 嘎嘎国民必须珍惜水源。
我曾问嘎嘎国的“智囊团”:“为什么你们的国家叫作宇宙共和国,但《宪章》上又写着君主立宪制呢?”“因为君主(嘎嘎公主)只是一个吉祥物,她只是让大家开心,国家属于所有鸭民。”一个小女孩(她说话的姿态很像外交部长)说道。在《宪章》的12条基本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于“自由”“平等” “信仰”“互助”“生态保护”等议题的朴素愿景。这些平日里远离政治、经济以及宗教话题的孩子展现出对于建立一个共同体的积极思考与建构的能力。在“嘎嘎国”项目进行到3个月的时候,更多的孩子成立了不同的工作小组,以更细化的自由分组,对国家的地理分布、自然生态系统、国家历史、神话传统、战争危机以及艺术博物馆(包含艺术历史)、学校(包含教育方式与空间设置)、移民计划甚至电视节目等内容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构建工作。
嘎嘎艺术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群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的孩子们自己建立的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的外观是一个介于鸽子和鸭子的生物混合体造型,除了陈列的藏品之外,他们还详细地撰写了每一个艺术作品的注解以及画作诞生的历史背景。其中周青飏画了一幅红蓝黄相间的略带抽象的画,上面粘贴着一些现成材料,颜料被数次覆盖,与其说是在画,不如说是将颜料“砸”到画布上,后周青飏甚至将画布戳了几个大洞。当我问起缘由,小艺术家写下了作品自述,她写道:
此画出自嘎嘎国著名的“民主的叛徒”Schnee,是其青年时的作品,也是其生平一幅油画。青年的Schnee愤怒激进。独自为自己建立的光芒社制作挂画时,他用小刀切开画布,甚至将鲜血混在颜料里作画。画中右侧本画有三鸭分食一鸭的场景,但后来被其好友强行改涂改成几块黑斑。
紧邻着这幅画作的是一幅由黄琦珂创作,“诞生”于嘎嘎国长夜时期的艺术作品《长夜》。画面中柠檬黄色的幼鸭(没有画上眼睛)簇拥着挤在乌云之下,一只紫色的利爪从乌云中伸下来,预示着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将面临外星种族的侵略与欺凌。孩子们杜撰的“嘎嘎艺术博物馆”在此作的注释中写道,诗人荷鸭曾经感叹:“这是有史以来沉重的作品。它承载了民族深刻的记忆。”
“嘎嘎艺术博物馆”展区让人过目不忘的,是一幅参照《蒙娜丽莎》而绘制的《蒙娜嘎莎》,画面中的肖像变成了通体黄色绒毛的萌鸭,黑豆一般的小眼睛注视着正前方,有些夸张的“大红唇”(鸭的喙)处于画面的中心。和《蒙娜丽莎》画面背景细微的风景处理不同,小作者姚丹妮将很多小黄鸭在高耸的楼宇树林间穿梭的景象也描绘下来。而在作品的注释中,小作者化身嘎嘎国的艺术大师“姚丹鸭”,这位大师通过飞船移民到地球,从而令“嘎嘎文明”发现并接纳了人类文明,嘎嘎国也开始了融合地球人文化的时期,“姚丹鸭”为表达对人类艺术家达·芬奇的致敬,特作此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