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15544丛书名: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纪念版)
陈鼓应教授是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2015年时逢陈教授八十寿诞,商务印书馆特推出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珍藏版)”以为贺。
全套丛书共五种(六册),布面精装。
帛书《黄帝四经》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本书给与了详尽的解释。全书四大篇,分述《黄帝四经》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组成。书末附“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据此读者可以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四经的文义和思想底蕴,从而对先秦道家发展的脉络关系有新的认识,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有新的了解。
序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
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
篇 《经法》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二篇 《十大经》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第十四
第十五
第三篇 《称》
第四篇 《道原》
附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帛书《黄帝四经》和《管子四篇>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我先后对这两书作了详尽的解释,现在由北京商务印务馆以简体字重排出版。
战国百家争鸣,黄老独盛;黄老学说,可说是显学中的显学。
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开创期,学界不少人由于对战国黄老缺乏基本的认识,因而对先秦各学派思想的交互流向显得含糊不清,例如保存在《管子》书中的材料,具有哲学内容的作品,多属黄老道家的遗著(其中以(心术>上、下与(白心>为代表)。又如《吕氏春秋》这一巨著中,黄老学说成为该书的主体思想。如果不了解黄老道家在战国中后期向各地传播的情况,就不会注意到《庄子》外、杂篇吸收了不少黄老的思想;也不会留意到荀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直接来自黄老思想;当然更不会想到《易传》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维方式以及“天尊地卑,贵贱位矣”等等思想观念可能受到《黄帝四经》的影响。
先秦道家派别繁多,早先我留意老、杨、列、庄四子,马王堆帛书出土后,才由老、庄而用心研究黄老。春秋末的老子到战国中期崛起的黄老学派和庄子学派之所以统称道家,由于他们都以形上之道为宇宙本体之范畴,并以道德统摄性命之学。道家各派间虽有很大的殊异特点,正如儒家中孟子不同于孑L子而苟子又不同于孟子一样,但各派都有以“道”统摄众说的气概。
道家的开创者老子,首次视人的思想视野从现象界提升到“道”的领域,从而将道与物的关系纳入到整体性的理论建构中,老子在道论的哲学系统中,阐发自然、无为、虚静、有无等学说,凡此皆化为黄老与庄学等后继者共同倡导的哲学论题,一如孔、孟、荀共同发扬仁、礼、孝悌的人伦德行(儒、道在视角上的不同,不完全在政治议题上,而在于道家从事于哲学思考,儒家仅着眼于社会文化层面问题)。道家各派,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我们不可因其共性而无视于其殊性,更不可因其殊性而否定其共性。如庄子“游心”、“忘”境的哲学精神,不仅为老子思想中所未曾想像,而其(逍遥游>篇旨所展现的“以游无家”的精神境界和之表达的齐物思想,也为诸子百家所未曾触及。同理,黄老思想的殊性,也有别于老庄。
战国黄老在道家阵营中具有这些重要的特点:(1)引法人道:周代礼制社会到春秋末已呈礼崩乐坏之势,战国时代法制应时而兴,为治理政局所必需,黄老道家迎接时代思潮,乃在道论的前提下,援引礼、法以人道,《黄帝四经》开篇便揭示“道生法”的宗旨。(2)主时变:老子提示行动要掌握时机(“动善时”),黄老更加强调主时变——掌握时代动脉,推动政治社会变革。(3)君臣各司其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指不妄为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好。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绝”,断绝,指断绝了的世祀。“属”,接续,恢复。“绝而复属”,相当于下文的“衰者复昌”。“亡”,指国家灭亡。“存”,指国家重建。《毂梁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 “死”,即“死国”,衰落的国家。“生”,即“生国”,兴盛的国家。《经法·论》:“逆之所在,谓之死国……顺之所在,谓之生国”。
“极”,限度,究竟。
按:这一段议论,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这段言语,明显带有春秋末、战国初的味道,时代的烙印极为显明。
其二,属绝、存亡、生死、福祸等是《黄帝四经》提到的一系列范畴,每对范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三,每对范畴都与“道”相联系,它们的转化是由“道”来决定的。《经法·论》:“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经法·论约》:“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又,《经法·论》说:“极而反者,天之性也”。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其文句和对立转化的观点显然对《四经》是有影响的。但是,“其无正”(没有一定之规)却现出了相对主义的端倪。而《四经》的转化说却是有条件的,比如说“衰者复昌”,衰变为昌,要在对手“不尽天极”的条件下完成转化的。倘不具备转化条件,那么“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这种对立转化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那就是要求之于道、参之于天地之恒道、把握逆顺、平衡等因素。
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反求之于道,便可以懂得祸福、死生、存亡、属绝等等产生和转化的原因。
“索”,求。“无刑(形)”,指道,已见前注。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应付事物变化的具体方法,就只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
“反索之无形”,是说“应化”的总原则;“平衡而止”,是说“应化”的具体方法。
“平衡”,是黄老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处理事物,要把握适度,不走。因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极而反”,因此“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平衡”,与上文“参以天当”的“当”意思相近,所以《管子·宙合》便说:“应变不失之谓当”。
轻重不称:“称”,相当,相等。
《苟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