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4810
◎作者高阶秀尔,美术史大家,前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被《南方周末》称为“当今日本zui好的艺术史家”,美术史代表图书在日本疯狂加印67次! 2012年获得日本文化界终极大奖——文化勋章,以表彰高阶秀尔对国民艺术普及的卓越贡献!
◎维米尔在瞳孔中画入了什么,使《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瞬间回眸成为经典?《蒙娜丽莎》背景中的神秘水流,如何塑造了画作蕴含的永恒魅力?你所熟知的艺术名作中,原来隐藏着这么多丰富的线索和故事!高阶秀尔对西方美术作品如数家珍,通过对比解读名画,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让“艺术小白”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作品的深层魅力,帮你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发现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内页插图高清图片,全彩印刷,锁线装订,无障碍平展开阅读,完美呈现画作细节,零距离感受世界美术名作,是值得珍藏和*的上品佳作!
维米尔在画中人物的瞳孔中添入了什么,使《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瞬间回眸成为经典?《蒙娜丽莎》背景的那条神秘水流,如何形成了画作蕴含的永恒魅力……你所熟知的艺术作品中,原来隐藏着这么多丰富的线索和故事!
在各个时期的画家笔下,夏娃是人类堕落的象征,而当你站在高更的《芳香的土地》面前,丝毫感觉不到夏娃的忏悔和羞耻之心,除了浓浓的异国风情,还有原始的生命力带来的震撼;众多印象派画家一度将黑色剔出了调色板,而雷诺阿却巧借黑色展现出高雅的都市之风……
章 “传神”的秘诀
用点滴之白表现生命感 维米尔
引人入胜的“匠心” 凡•艾克
用阴影构筑深邃之美 委拉斯凯兹
第二章 时代的逆流
生活在动荡时代的宫廷画家 戈雅
与时代抗争的“革新型农民画家” 米勒
守旧时代的揭露者 博斯灼身烈妇的勇气 鲍西娅
第三章 “代表作”的背后
“佳作”等身的天才 毕加索
没有大溪地,就没有“代表作” 高更
拥有两类“杰作”的大师 波提切利
第四章 善绘无形之物
用科学家之眼发现美 达•芬奇
以物写人的创新之举 塞尚
彰显音乐感的修饰之笔 克利姆特
第五章 画家兼“名导”
添减之间让画作备受追捧 鲁本斯
善于凸显演出的“瞬间” 德加
画匠的胸中沟壑 雷诺阿
第六章 超越束缚 探求唯美
醉心于女性的“优美曲线” 安格尔
用“魔性女人画”象征朦胧不安 蒙克
英国绘画传统的继承者 米莱
第七章 继承中的突破
充满戏剧性的力作 卡拉瓦乔
描绘劳动者的色彩画家 凡•高
刷新西方绘画历史的先驱 马奈
第八章 描绘新时代
颇具人情味的乡村生活记录者 勃鲁盖尔
新女性画的翘楚 莫里索
20 世纪绘画的预言家 莫罗
后记
要说“不懂”,经验丰富的美术研究专家也概莫能外。画家也好,画作也好,越研究就会越发觉得山重水复、迷雾重重。不过,我相信大家可以在接触众多画作时,通过不断比较,并在查找相关历史背景后收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从而使一些之前并未关注的新视点跃然心头。当然,这些新视点包括某些意想不到的细节因素、历史关联以及画家别具匠心的巧妙构思等,不胜枚举。但只要对这些东西加以关注并重新审视,我们不但会收获新的发现,而且画作鉴赏力还会提高一层,同时,喜悦和感动自然也会大大增加。所以说,如果存在什么“绘画的鉴赏方法”,那么我觉得无非就是在观赏画作过程中努力发现新视点而已。
拙作以本人认为为重要的视点为基础,将“绘画的鉴赏方法”分为八个主题,并用具体的事例详加解说,以期通俗易懂。
后,衷心祝愿本书能为提升广大绘画爱好者的鉴赏力助一臂之力。
他不仅向你发出去观看希腊神话的邀请函,或者约你走进圣经的世界,而且也会和你共同读解西方文化史上的名人事件。当你具备了这些知识,你一定会惊讶,竟然不知不觉地懂得了如何欣赏艺术,就像作者所预期的那样,除了这种豁然开朗之感,你之前从未关注过的一些新视点、新感觉会跃然心头。
——《艺术的故事》译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
大师写启蒙类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高阶教授专长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美术史,同时对日本的美术也极有造诣。他力求在书里把产生这些杰作的西方文化背景写出来,读者可以因此而加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跟着高阶教授的指引,我们再看同样的杰作,就仿佛换了一幅清晰极了的新眼镜。
——《南方周末》 王前
此书在内容上具有大量的互联关系,大师和大师相互比较,从一个从没被注意到的新角度出发,探索西方美术的历史和背景。同时挖掘出意想不到的细节特点,并与历史相连,找出画家们的奥秘,我认为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意识到了有趣的东西。对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是很有帮助的。一边看着画,一边了解画家的历史背景和个性。此外,这本书的图片很多,很容易阅读,是一本值得赞赏的作品。
——日本亚马逊读者
作者在书中详细解释了作为绘画对象的诸多神话,同时还讲解了艺术家创作的意图和技艺,展现出作者丰富的知识修养。
艺术界的泰斗级人物高阶秀尔先生的作品用不按常理的新颖方式和大众化的语气讲解西方绘画,让读者能自由地欣赏艺术。
——日本亚马逊读者评论
*后的晚餐、亚当和夏娃、圣母领报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很多艺术家也以它们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作品,此书用丰富的插图细致解释了其中的杰作,喜欢阅读这种语言质朴的艺术书,*特别的是高阶秀尔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的重要意义的解释,让人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日本亚马逊读者评论
高阶秀尔先生的书籍可读性很强,作者一边讲解画作,一边讲述画中女子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可谓艺术性和历史性兼顾。
——日本亚马逊读者评论
讲究“光效”的画家
约翰内斯•维米尔是17世纪这个被誉为“绘画黄金时代”的荷兰著名画家之一,他的一生谜团重重,时至今日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我们现在能够窥测到的,就是他的创作生涯十分短暂,而且死后也曾一度迅速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关于他的作品,虽然相关专家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但可以确定的真迹不过三十几幅而已。庆幸的是,19世纪之后维米尔的艺术造诣重新获得认可,他的画作也受到了众多爱好者的追捧。
在多数人的眼里,维米尔被认为是个细致入微的写实画家。诚然如此,他的作品中确实充满了纤细的风格。但是当我们进一步细细品味时,就会发现画家并非只是一味地追求物体的质感表现,而是着力渲染光效。所以,与其说他的诸多作品在描写某种细腻的质感,不如说其中光的晶莹透亮覆盖了表面。
眼中的描白
其实,维米尔描绘的人物表情之所以充满魅力,就是因为那双明眸之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可以说,他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是通过眼神的勾勒,来展现画中少女神秘的吸引力的。那么,维米尔到底是如何创作出这样意蕴丰富且让人浮想联翩的眼睛呢?其实,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瞳孔周围的描白。在维米尔看来,仅仅借用寥寥数笔在瞳孔周围增加了些鲜亮的白色,便可让画中人物的表情充满生命的活力。由此可见,也许只有对“光效”有着深入研究的画家才会发现并开拓出这片神奇的新天地。
比如,和同样以纯粹的写实手法驰名于世的15世纪佛兰德斯(现比利时)绘画巨匠扬•凡•爱克(Jan VanEyck,约1395—1441)的作品相比,我们就会发现维米尔的创作及表现手法与其存在天壤之别。
凡•爱克所描绘的人物瞳孔周围虽然也有白色光亮,但这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描白。如果仔细观察《圣母子与卡农•凡•德尔•巴利》中身着白衣的老人(比利时布鲁日圣多纳西安大教堂内的参事会员,该作品的捐赠者卡农•凡•德尔•巴利)的眼睛,你就会发现他的瞳孔正中绘有线条。而且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条线竟然来自画家本人工作室中采光窗的沿框。也就是说,凡•爱克连人物瞳孔中成像的窗子也搬进了画中。
影响气氛的不自然之光
看来,维米尔和凡•爱克虽然同样都被称为“写实主义画家”,但每个人的画作风格却大相径庭。其中,凡•爱克是通过将光原封不动地进行“纯自然”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存在和质感的。我们不妨想想新潮且精巧的CG画像(通过计算机绘制的图像),其表现力往往令观赏者为之倾倒,但凡•爱克“纯自然”的画作却始终让人觉得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和画家没有交集的旁观者。
与之相反,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维米尔的作品时,除了赞叹他令人震撼的写实手法外,还会被画面中人物的亲切感所深深折服。当把之前提到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摆在眼前时,我们甚至会觉得她反而在注视着眼前的倾慕者,这也许就是“非自然的人为因素”借助白描的光效而发挥了巨大作用吧。维米尔巧用自然中并不存在的白色光亮让瞳孔活灵活现并充满生命的光辉,而正是这种光辉,让观赏者沉迷其中且久久留恋。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摄影师经常在人物眼中人为地加入一些光亮,从而烘托出愈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岂不知早在四百年前,维米尔就已经捷足先登地开始尝试这一方式。总而言之,相较于原汁原味的自然光亮,带给人物生命感的人为之光虽然多少有些非自然因素,但却可以让瞳孔由单纯承担外物成像功能的“肉体器官”上升为“传神之眼”。此时,画家不再是原原本本地勾勒自己通常看到的外在对象,而是造就能够一直目视画家本人的“真人”,这才是画家手握成功的利器。
02 莱昂纳多•达•芬奇:用科学家之眼发现美
在自然秩序中探究美
莱昂纳多•达•芬奇与拉斐尔(Raf faello Sanzio,1483 —1520)、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1475 —1564)一起,被称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三大巨匠。
求知欲强的达•芬奇,除了对绘画钻研颇深外,在解剖学、地质学以及水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广泛涉猎。在他看来,只有探知主宰人类和包含人类在内的宇宙中的自然奥秘,才能弄清世界的真实面貌。此外,他还认为人类活动和自然规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坚信只有探明两者的关系,才能发现“美”的本质。比如他的水流素描就和女性的头发一样,散发着流畅之美。
通用万物的水流循环
对于水流,达•芬奇有着特别深入的研究。作为科学家,达•芬奇在创作水流素描时注意到了流水的各种变化,并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水流下降、冲击、破坏以及循环等不同作用细分为67种,进而驱动他杰出的绘画才能,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水流素描。
此外,他还发现了天地之间水的循环现象。即作为降雨而被大地吸收的水分会在太阳的高温照射下蒸发,然后在高空遇冷后又会以降雨的形式重归大地。不但如此,他还观察动物、植物等自然界存在的一切东西,然后通过反复素描,发现类似的变化和循环并非局限在水流,而是贯穿于一切生命活动之中。这种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和丰富创造力的形成,自然是既得益于他身为科学家的敏锐观察,又有赖于作为画家的素描本领。
作为一名画家,“美存在于无限变化之中”这一基本原理也是他在素描中的精彩发现。
美在变化的间隙
比如,现收藏在乌尔比诺图书馆的《绘画论》(该书由达•芬奇的弟子整理而成,并非达•芬奇本人亲笔)中,就提到“坐在微暗房间门口处的人物脸庞,就会因光和影的作用而显得十分美妙”。也就是说,越是明暗过度的中间区域才越会存在更加美妙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说,变化过程中的完美一瞬,其实就存在于变化中的某一间隙。我想,就是这种通过观察自然而感悟到“只有无限变化而非静止不动的东西才美”和“美的确存在于间隙之中”的观点,构成了达•芬奇的艺术创作的源泉。
所以,后来为了描绘出无限变化的神韵,达•芬奇并没有运用自然界并不存在的轮廓线将物与物加以明确区分,而是运用了以明暗色调及其变化来展示事物形体的晕涂法(明暗渐隐法)并将其发扬光大。
《蒙娜丽莎》蕴含的魅力本质
对此,我们不妨按照上述方法检验一下他塑造的永恒之美《蒙娜丽莎》。
首先,端坐着的蒙娜丽莎被梯田状的背景环绕。也就是说,这既是一个连接室内到室外的间隙,又是一个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的空间。那么此画在时间处理上又有何玄妙呢?原来那种好似黄昏时分的光线,则正好处于由白昼(光)向夜晚(暗)转化的间隙。此外,画家将季节选在了秋季,这正是由盛夏到严冬的过渡转化期,也可以称之为时间上的间隙。
蒙娜丽莎的魅力就在于她充满神秘色彩的表情。细细看来,那是一种似冷峻又似微笑的微妙境界。如果我们套用“只有无限变化而非静止不动的东西才美”的说法,就会发现蒙娜丽莎胸口的金丝镶边正好符合这一原理。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金丝镶边和她背后永不停息的循环水流几乎浑然天成。
大家对蒙娜丽莎之美众说纷纭,但在我看来,只有那永恒不止的变化间隙才是其充满魅力的根本原因,而这也正是达•芬奇通过观察自然、潜心素描后才得以发现的生命与美的本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