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089944丛书名: 说不尽的经典
一卷在手,增人知识,启人智慧,添人文思。正是:
小说名著,写尽百味人生;妙说笑谈,游遍琳琅佳品。
旁征博引,添得古今见闻;深入浅出,道尽世故人情。
书有飞草,自有旷世丰韵;拳有醉拳,内含无数功夫。
诗有打油,分明活泼有趣;文有漫说,格外从容自由。
张国风编著的《小说中的百味人生》选取古代小说中的名篇佳制,既有文言的,也有白话的,包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小说、神魔小说等,不一而足:从文学的、历史的角度分析,从小说创作的视角研究,从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考察,探讨其中的人文内涵,体味作家的匠心独运,欣赏其中的微妙所在。一誊在手,增人知识,启人智慧,添冬文思。正是:小说名著,写尽百昧人生,妙说笑谈,游遍琳琅佳品。旁征博引,添得古今见闻;深入浅出,道尽世故人情。书有飞草,自有旷世丰韵,拳有醉拳,内舍无数功夫。诗有打油,分明活泼有趣;文有漫说,格外从容自由。
此书选取古代小说中的名篇佳制,既有文言的,也有白话的,包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小说、神魔小说等,不一而足。从文学的、历史的角度分析,从小说创作的视角研究,从小说与戏曲的关系考察,探讨其中的人文内涵,体味作家的匠心独运,欣赏其中的微妙所在。
目录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规律
人物分析
1.难理解是宋江
2.晁盖早就被吴用架空
3.石秀与时迁
4.亡国之君多才艺
5.一卷经能值几何
6.强盗碰着贼爷爷
7.挡不住的诱惑
8.百无一用是书生
9.隔墙有耳
10.宋惠莲之死
11.除了爱,什么都不要
12.无心之善,涌泉相报
13.《红楼梦》作者对贾政有相当好感
14.晴雯的取祸之道
作品评价
15.影响深远的爱情故事模式
16.内涵极为丰富而复杂的一件命案
17.《金瓶梅》和《续金瓶梅》
18.《醒世姻缘传》的前22回
19.《醒世姻缘传》与《金瓶梅》之异同
20.穿行在道学与艺术之间的《歧路灯》
文化内涵
21.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22.此辈若皆成佛道,西方依旧黑漫漫
23.中国古代小说中著名的两个梦
24.礼教社会里的男尊女卑和爱情小说中的阴盛阳衰
25.对尚武传统的呼唤
26.科技想象力的纵情释放
27.民族偶像的现代审视
28.草民的婚姻与处世哲学
29.无往而不在的面子问题
30.梁山的阴暗面
作家匠心
31.珍珠衫、百宝箱和通灵宝玉
32.明清小说中的纤足和绣花鞋
33.古代小说、戏曲对辅助人物的利用
34.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古代小说、戏曲互动之一例
35.无意中的贡献
附:插图说明
南开大学著名教授宁宗一总序:对于经典名著的解读绝不预设任何门槛。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水浒传》的罪名是“诲盗”,《金瓶梅》的罪名是“诲淫”,《三国演义》好象没有被蒙上什么严重的罪名,明清各级政府的禁书目录中也未见《三国演义》的名目。有人说:“少不看‘西厢’,老不看‘三国’”,是说老的看了,更加的心计满腹,更加的老奸巨滑。可见,鼓吹权术是《三国演义》的罪名之一。这是从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角度着眼的。有人指责《三国演义》三分是虚,七分是实。可见,《三国演义》的又一罪名是虚构。这是从捍卫学术的角度着眼的。“虚构”的罪名与“诲盗”、“诲淫”相比,实在是不算什么的。《三国演义》没有自命为史,它是小说,小说是“闲书”,可以真真假假,谁叫你“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纯粹是自作多情。这就好象有人看了小说、电影、电视剧,要问里面演的是不是真的,同样的幼稚可笑。其实,说《三国演义》虚构,这不假;《三国演义》中凡是精彩的地方,十之八九是虚构。但是,《三国演义》比《三国志》更诚实,文学比史学更诚实。这并非是危言耸听,亦非哗众取宠,关键是你怎么看了。
史学是儒学熏陶下的史学,而儒家看待一切都是一种道德眼光。一个社会没有道德固然不行,但道德并非。当我们用道德去观察历史的时候,便会看到许多解释不了的问题。当我们观察社会的时候,便会发现道德说教和道德制裁的力量是多么有限。现在讲综合治理,是很科学的,是看到并承认了法律的局限,想用德育及其他手段去弥补法律的不足。其实道德和法律一样,也并非。孟子生当“天下争于气力”的时代,坚信仁者无敌,结果各国诸侯谁也不用他。并非各国诸侯都是傻子,而是孟子那一套确实行不通。孟子讲舍生取义,但真正能够舍生取义的人毕竟是少数。作为一种道德的提倡是对的,但你若是以为一提倡就能够转化成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那当然是美丽的幻想。有人以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是未必。榜样的力量很有限。你提倡焦裕禄,可能够成为焦裕禄的干部实在很少。一个两个清官,改变不了满世界的腐败。清除腐败也要综合治理。中国人相信正义必胜,正不压邪,天不藏奸,相信得人心者得天下,诸如此类,等等不一。其实,这种信念和佛教的因果之说只有一步之遥。说得刻薄一点,完全是一种阿Q精神。建文帝的为人,很符合儒家的标准,燕王靠武力将他推翻。方孝孺这样标准的儒家,被永乐灭了十族。永乐以后的明代皇帝,都是永乐的后代。如果从道德上看,历史不应该是这样。可是,历史就这样走过来,搞得后来的史学家痛苦得不得了。这些史学家书生气十足,所以他们当不了政治家。如果我们愿意正视历史,那么,我们就会看到道德与历史的矛盾。当然,要弄清历史的真相相当困难,因为历史是由成功者来写的。成功的就是正确的,如果你失败了,那就证明你是错误的,这叫作“历史的选择”。黑格尔讲“恶”也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见解,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是一种道德化的历史观。《三国演义》把刘备塑造成一位仁义之君,而将曹操刻画成一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拥刘反曹,尊刘贬曹,似乎是牢牢地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可是,通观全书,从这部历史小说的整体描写来看,从它给人的艺术感受来看,《三国演义》颠覆了传统的儒家的道德化的历史观。
《三国演义》的结局直接否定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公理”:三国之中,仁义之君刘备的蜀汉先灭亡,枭雄孙权的吴国坚持到了后,苟延到西晋,窃国大盗曹操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继起的司马氏统一了全国。《三国演义》虽然有很多虚构,但它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没有将结局写成蜀汉统一中国。于是,作者将这种读者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归结于天命。无可奈何谓之命。曹操的胜利被糊里糊涂地归于天命。整个《三国演义》因此而蒙上了悲剧的色彩。我们读《三国演义》,从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就感到一种无力回天的悲哀。恰恰是全书中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人物诸葛亮,在时时哀叹天命的不可抗拒。诸葛亮《后出师表》的结尾,充满了“人谋难胜天数”的喟叹:“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料睹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没有必胜的信心。诸葛亮祈禳的时候,恰好就有该死的魏延来闯帐,把灯踏灭,诸葛亮哀叹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司马懿中计困在谷里,眼看要被烧死,诸葛亮就要大功告成,谁知骤雨倾盆,司马懿死里逃生,居然有惊无险。由此可见,得人心者未必得天下,后还要看天命如何。既然如此,那么,“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教条还有什么意义?毛宗岗还怕读者心情过于压抑,特意引了一首明人杨慎的诗来作卷头词,其中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既然是非成败后都归于虚无,刘备和曹操都一起化成了黄土,你还激动什么、惋惜什么呢?不要浪费你的感情。
外国人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中国的古人好象早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只是没有把这种思想提炼成那样简洁的表达而已。现在的人喜欢讲“商场如战场”,这是深深体会到了商场的诡诈、残酷和风险以后才有的觉悟,难怪我们的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的商品。有人因此大叹人心不古,有人说是原始积累,有人解释说是发展商品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所谓社会转型阶段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是,很少有人想到,政治既然是不流血的战争,政治就必然要遵循“兵不厌诈”的规律,政治同样充满了诡诈、风险和残酷。而《三国演义》就告诉我们:政治斗争同样充满了欺诈。政治是什么?政治是一种需要。为了政治目标的实现,可以不择手段。政治需要道德的外衣,譬如象“得人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之类,但你如果把外衣当作了身体,那你就根本不懂政治。读着《三国演义》,只觉得满脑子的权术机杼,心中充满利害得失的考虑,只觉得道德仁义都是假的。除了刘备集团以外,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孙权和曹操之善待部下,不过是为了笼络人才、为己之用。各路诸侯、各个集团都在算计着别人,都在提防着别人的算计。战争是流血的阴谋诡计,政治是不流血的阴谋诡计,如此而已。你来我往,没有一点真;时和时战,处处都是假。今天是亲密战友,明天或许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今天的敌人,明天可能会站在同一个战壕里。恰好符合了西人的名言:“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话很难听,但这是事实。尼克松到中国来,他下飞机,和周恩来总理紧紧握手,他所讲的句话:“我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来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西人的坦率。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到数不清的尔虞我诈,说不尽的背信弃义。重要的事情就是想出欺骗别人的主意和识破别人的诡计,也就是看清对方的真相和把自己的真相隐蔽起来。不但曹操如此,孙权、吕布、袁绍、袁术,无一例外。难道你不觉得,《三国演义》在这方面所提供的认识价值,远远超过了陈寿的《三国志》吗?
曹操被定格为奸雄,他被作者描写成权术的化身。曹操和许攸,故友相逢于戎马倥偬之际,热烈而又亲密,可是,曹操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老友,说曹军中的粮食还很多,没有问题。政治家的本能告诉他,不能透露曹军粮食已尽的秘密。他会用欺骗的手法,用仓官的头“解决”他的军粮问题。他会用“望梅止渴”的诡计来“解决”水的问题。
在《三国演义》里,只要动机高尚,手段可以不必用道德眼光去苛求。王允要算计董卓,用的是美人计。一个美女顶得几十万大军,真所谓“倾国倾城”。貂蝉实际上起到一个色情间谍的作用,任务完成得很出色。貂禅是个正面的形象,却失去了女性的尊严。本来中国的男人特别在意女人的贞节,但在崇高的政治需要面前,贞节问题也变得一文不值。由此可见,传统的道德是多么富有弹性。周瑜使“离间计”,让蒋干带了一封假信回去,结果曹操上当,白白损失了两员水军将领,使联军火攻的条件更趋成熟。蒋干被他的“同窗契友”耍得好苦!按道理说,周瑜要使离间计,耍谁不好,偏偏要捉弄一个“同窗契友”!从政治军事斗争的利益来衡量,群英会是一着绝妙的好棋;而从朋友之道来说,这位周郎却有失厚道。幸好曹操大度,没有把蒋干当作替罪的羔羊。而在《三国志平话》里,蒋干的运气就没有那么好了:
却说武侯过江到夏口,曹操船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众官乱刀锉蒋干为万段。
孙权要调理刘备,就用美丽的妹妹去作诱饵。谁知出来一个吴国太。吴国太不懂政治,所以她当不了政治家。她老人家只知道替女儿的幸福考虑,坚决反对让女孩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大骂周瑜:“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无条计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么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好!”吴国太的添乱,使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充满了戏剧色彩。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两种妇女观的对立和斗争。
曹丕以禅让的形式篡汉,我们看《三国志》,作者陈寿有许多的顾虑,不敢写出事实的真相,因为司马氏集团也是采用同样的方式篡夺了曹魏的政权。但是,《三国演义》对于那早已成为历史的曹魏代汉,已经没有必要为他粉饰。《三国志?文帝纪》把禅让的过程写得非常平静。完全是平安过渡:“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下面有一大堆群臣冠冕堂皇的劝进表。那么,《三国演义》又是怎么写的呢?小说在前面已经大写特写曹操逼宫的残暴凶狠,连怀孕五月的董妃也不愿放过。搜寻伏后的场面写尽曹操的狰狞,而把献帝写得非常可怜。禅让的时候,曹丕派华歆去逼献帝,“帝闻言,大惊,半晌无言。”在群臣的围攻之下,“帝大哭,入后殿去了。百官哂笑而退。”献帝无奈,只好“自愿”让位。小说特意添出这样的细节:“曹丕听毕,便欲受诏。司马懿谏曰:‘不可。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丕从之,令王朗作表,自称德薄,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也就是说,演戏就认认真真地演,不是没有用的,为的是“绝天下之谤”。在这里,司马懿是想到了诸如“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会有那样的建议。在这里,《三国演义》写尽禅让的虚伪。在这种地方,你不觉得文学比史学更诚实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