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49855
内容简介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一方面,君主集权达到*,另一方面,多位皇帝荒于朝政,部分时期宦官专权、厂卫横行。但是,明朝的国家政权依然总体有序运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政府创制并实施了多种制度、政策、措施,即明政府在政策工具上多有创新。《明代管理思想: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研究(第二版)》从政府政策工具的三个层面研究明代政府管理思想的内涵与特质、优点与不足,并厘清其发展路径:明政府政策工具的一个层面是以管制为主的治理。其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命令与禁戒思想和财政赋役治理思想两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以协调为主的治理,其治哩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劝勉与调解思想:第三个层面是以服务为主的治理,其治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救助思想和兴办公共事业思想两方面。明代管理思想可以为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应有的历史借鉴和启示。
目 录
章 明代经济、政治、文化与管理思想
节 明代经济与管理思想
第二节 明代政治与管理思想
第三节 明代文化与管理思想
节 明代经济与管理思想
第二节 明代政治与管理思想
第三节 明代文化与管理思想
第二章 明代财政赋役管理思想
节 赋役征管思想
第二节 国家财权分配思想
第三节 财政赋役管理思想分论
第三章 明代政府命令与禁戒思想
节 户口管制思想
第二节 土地管制思想
第三节 管制茶马贸易思想
第四节 管制海外贸易思想
第四章 明代政府劝勉与调解思想
节 劝农助商思想
第二节 劝学兴学思想
第三节 赈灾劝分思想
第四节 民事调处息讼思想
第五章 明代公共事业思想
节 公共工程建设思想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第三节 城市治理思想
第六章 明代政府救助思想
节 明代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明政府备灾思想
第三节 明政府救灾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明代管理思想: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研究(第二版)》:
第二节 明代政治与管理思想
明朝作为中华帝国时期的一个王朝,具备之前王朝的典型特点,如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之间的关系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等等。明朝又是一个出现了诸多新因素的朝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与之相适应的启蒙文化思潮,在政治和管理上都有所反映。一、集权、分权与管理思想明朝初年的政治管理基本沿袭元朝旧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中书省“百司纲领,总率郡属”②,所有事务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但不久朱元璋就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除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管理一省的民政、司法和军队。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其所属机构:经历司收发文移,照磨所磨勘卷宗,还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负责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都指挥使司管辖本省卫所,负责军务,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是省军事长官。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均无定员;其所属机构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按察使负责本省刑狱与监察,“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大者暨都、布二司会议,告抚、按,以听于部、院”①。上述都、布、按并称三司。设立三司,不仅使地方机构职权趋向专一化,加强了办事效能,而且由于三司地位平等,虽共掌一省政务,但互不统属,分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权力制衡,强化了中央集权。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设通政使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关白”之权;第二年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②。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执行皇帝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置各司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其中,吏部下辖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文选司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验封司掌封爵、袭阳、褒赠、吏算之事;稽勋司掌勋级、名籍、丧养之事;考功司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户部下辖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尚书掌全国户口、田赋之政令;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每司分为四科:民科掌管所属省府、州、县地理、人物、图志、古今沿革、山川险易、土地肥瘠、宽狭、户口、物产多寡登耗之数;度支科掌管会计夏税、秋粮、存留、起运及赏赉、禄秩之经费;金科掌管市舶、鱼盐、茶钞锐课及赃罚之收析;仓科掌管漕运、军储出纳料粮。礼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议制司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祠祭司掌诸祀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主客司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精膳司掌宴飨、牲豆、酒膳之事。兵部下辖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尚书掌全国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武选司掌卫所士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车驾司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武库司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
……
第二节 明代政治与管理思想
明朝作为中华帝国时期的一个王朝,具备之前王朝的典型特点,如皇权与相权、皇帝与藩王之间的关系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等等。明朝又是一个出现了诸多新因素的朝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与之相适应的启蒙文化思潮,在政治和管理上都有所反映。一、集权、分权与管理思想明朝初年的政治管理基本沿袭元朝旧制,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下设六部,各部设尚书、侍郎。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中书省“百司纲领,总率郡属”②,所有事务必先“关白”丞相,然后奏闻皇帝。行中书省总管一省民政、军政和司法。但不久朱元璋就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他废除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管理一省的民政、司法和军队。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其所属机构:经历司收发文移,照磨所磨勘卷宗,还有理问所、司狱司、仓库使、杂造局、宝泉局、织染局、军器局等部门。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主要负责传布朝廷政令、考核属下官员和征收赋役;参政、参议分守各道,掌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诸事。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都指挥使司管辖本省卫所,负责军务,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是省军事长官。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均无定员;其所属机构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按察使负责本省刑狱与监察,“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大者暨都、布二司会议,告抚、按,以听于部、院”①。上述都、布、按并称三司。设立三司,不仅使地方机构职权趋向专一化,加强了办事效能,而且由于三司地位平等,虽共掌一省政务,但互不统属,分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权力制衡,强化了中央集权。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设通政使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关白”之权;第二年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名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②。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执行皇帝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置各司设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其中,吏部下辖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文选司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验封司掌封爵、袭阳、褒赠、吏算之事;稽勋司掌勋级、名籍、丧养之事;考功司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户部下辖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尚书掌全国户口、田赋之政令;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领所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每司分为四科:民科掌管所属省府、州、县地理、人物、图志、古今沿革、山川险易、土地肥瘠、宽狭、户口、物产多寡登耗之数;度支科掌管会计夏税、秋粮、存留、起运及赏赉、禄秩之经费;金科掌管市舶、鱼盐、茶钞锐课及赃罚之收析;仓科掌管漕运、军储出纳料粮。礼部下辖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尚书掌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议制司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祠祭司掌诸祀典及天文、国恤、庙讳之事;主客司掌诸蕃朝贡接待给赐之事;精膳司掌宴飨、牲豆、酒膳之事。兵部下辖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清吏司,尚书掌全国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武选司掌卫所士官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车驾司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武库司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