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824144
《名人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的经典巨人三传,是一部奋斗不息的英雄交响曲!。
☆《名人传》讴歌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家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我国法语翻译家陈筱卿教授的经典译作。
☆书中插入经典人物肖像及画作插图,尽显原著风貌。
☆关注您的健康,采用绿色环保的大豆油墨印刷,选购时请认准封底绿色环保标志。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沉沦,就一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贝多芬传
序
言
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
言
米开朗琪罗
上篇:斗争
下篇:舍弃
结束语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序
言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你只要打开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生命的烈火就会扑面而来……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翻译家 傅雷
★我并不是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至少一年一度,应该上去顶礼膜拜。在那里,可以净化肺中的气息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人们将感到自己更接近永恒。然后,再回到这俗世人生,心中一定充满了战斗的勇气。
——法国作家、本书作者 罗曼·罗兰
★我们曾经敬奉之至的多少座丰碑都已坍塌破碎,在动荡的年代被夷为平地;罗曼罗兰树起的丰碑却挺过枪林雨弹,穿过唇枪舌剑,傲然屹立。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在这个骚动的世界上,一节具有自由灵魂的人们,都可以到这儿录求安慰。
贝多芬传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1792 年手稿)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庞,只是到了年老时脸色才变得蜡黄、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蛰居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突起,宽大。头发乌黑,厚实浓密,好像梳子都从未能梳通过,头发戗立着,似“墨杜萨头上的蛇”。他的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为之震慑;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所以人们一般都以为他的眼睛是黑色的;其实不是黑色的,而是蓝灰色。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兴奋或激愤时会突然变大,在眼眶里转动,映出它们夹带着的一种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它们常常朝天投去一抹忧愁的目光。鼻头又宽又短,一张狮面脸型。一张细腻的嘴,但下唇向前超出上唇。牙床十分可怕,仿佛连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颏有一个深深的酒窝儿,使脸看上去很不对称。莫舍勒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时的表情很阴郁,似“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1825 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力来忍住流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双目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来越这样了。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他做的写下来。他的脸色经常变化,或是突然灵感出现,甚至是在街上,都会使行人吓一大跳;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分外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李尔王。”
* * *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
年12月16日生于邻近科隆的波恩的一所破屋的破旧的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他的父亲是个既无才华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是厨师的女儿;次嫁给一个男仆,丈夫死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苦难的童年,贝多芬缺少像莫扎特那样被温馨呵护的家庭温暖。自一开始,人生对于他而言就像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他父亲想利用他的音乐天赋,把他吹得如同一个神童。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音乐练习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年少时,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办法挣钱吃饭,为过早来临的生活重压而发愁。十一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1787 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爱戴,我的好的朋友,啊!当我会喊‘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得见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样的病,他常常觉得不舒服。除此以外,还有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的教育重任。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后者已无力支撑门户。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儿子,免得他胡花乱用。这一件件悲惨的事情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他在波恩的一户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罗伊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冯·布罗伊宁小他两岁。他教她音乐,并教她学习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或许二人之间还有一种十分温柔的感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直到后,他们之间都一直保持着一种恬静的友情,这可以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往来得到印证。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时,他们的友情更加地动人,而且心灵仍如从前一样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及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保存着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他被迫离开波恩,前往几乎度过了整个一生的维也纳。在大都市维也纳极其无聊的近郊,他从未忘记过莱茵河谷以及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庄严的莱茵河,它的确是那么活跃,几乎带有人性,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有无数的思想和力量在河里流过,没有任何地方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武、更加温柔。莱茵河以它那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它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的头二十年;在这里,他少年的心灵之梦形成了—那一片片的草原好像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和垂柳,以及果树,都把它们的根浸泡在平静但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甚至墓地,也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泛蓝的七峰山在天穹里绘出昏暗的身影,山上已成废墟的古堡矗立着,瘦削而古怪的轮廓显现出来。他的心永远维系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再见到它,但始终未能如愿。“我的祖国,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里,始终与我离开它时一样的美丽,一样的明亮。”
* * *
革命爆发了,开始席卷欧洲;它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贝多芬于1789 年5月14日注册入学,他听未来的下莱茵州检察官、著名的厄洛热·施奈德教授在该校上的德国文学课。当攻克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波恩时,施奈德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激情昂然的诗,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第二年,他出版了一部革命诗集。在预订者的名单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和布罗伊宁家人的名字。1792 年11月,当战争逼近时,贝多芬离开了波恩。他前往德意志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在那儿定居下来。途中,他遇到向法国挺进的黑森军队。想必他的爱国之情又油然而起了,1796 年和1797年,他把弗里贝格的战斗诗篇谱成了曲:一首《出征歌》和一首合唱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人民》。但他想歌颂大革命的敌人纯属枉然:大革命已征服世界,征服了贝多芬。自1798 年起,尽管奥地利和法国的关系紧张,但贝多芬仍同法国人、同使馆、同刚到维也纳的贝尔纳多特将军过从甚密。在交往之中,他的共和派情感弥足坚定,而且人们可以看到在他以后的岁月中,这种情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施坦豪泽替他画的一张像较好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形象。与贝多芬以后的画像相比较,这幅画像无异于盖兰的波拿巴画像之于其别的画像,那是一张严峻的脸,充满着野心勃勃的烈焰。画中的贝多芬比实际年龄显得小,瘦瘦的,笔挺的高领口使他头颈僵直,目光不屑和紧张。他知道自身的价值;他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 年,他在笔记里写道:“勇敢不屈!尽管身体虚弱,但我的天才将会得胜的……二十五岁!这不已经到了吗!我二十五岁了……人必须在这一年显示出他的完整的人来。”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说他很傲慢,举止粗俗,阴郁,说话时带有很重的外地口音。但是,唯有几个密友了解他藏匿在这种傲然的笨拙下的善良心地。他在给韦格勒写信时,个念头便是:“譬如,我看见一个朋友手头拮据,如果我的经济能力无法立即接济他的话,我就只要坐到书桌前,不大一会儿,我就使他摆脱了困境……你看这有多美。”随后,他又写道:“我的艺术应该为穷人们的利益做出贡献。”苦痛已经敲响了他的门;它缠住了他,不再离去。在1796 年到1800年间,他的重听开始严重起来。耳朵昼夜不停地嗡嗡直响;他的内脏也使他痛苦不堪。他的听力越来越弱。有好几年,他都没把这事告诉任何人,连他亲爱的朋友都没告诉。他总躲着别人,免得自己的残疾被人发现。他独自深藏着这个可怕的秘密。但是,1801年时,他无法再隐瞒了,他绝望地告诉了他的两位朋友: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
他在写给阿曼达牧师信中说:“我亲爱的、我善良的、我真挚的阿曼达……我多么希望你能经常待在我的身旁啊!你的贝多芬真的太不幸了。你知道,我自身珍贵的部分,我的听力,大大地衰退了。我们常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有点病兆了,但我一直瞒着;但这之后,情况就越来越糟糕……我能治好吗?我当然是抱着这一幻想的,但希望渺茫;这样的疾病是无法医治的。我不得不悲惨地生活着,躲开我所喜爱和对我弥足珍贵的所有一切,而这又是在一个如此悲惨、如此自私的世界里!……我得隐藏在凄惨的听天由命之中!当然,我确实是想过要战胜所有这些灾祸;但这又如何可能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