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84830
安全-Ⅱ将安全管理从保障安全和关注事情如何出错转变为创造安全和关注事情如何顺利开展。对于安全-Ⅱ,安全的目标不仅仅是消除危险和预防故障以及功能失效,还包括如何好地开发组织的韧性潜能——组织进行响应、监测、学习和预测的方式。这需要超越安全-Ⅰ常用的模型和方法。本书介绍了一种安全Ⅱ的综合管理方法——韧性评估表(RAG)。书中解释了RAG的原理以及用来开发韧性潜能的方法程序。RAG提供了四组能够为任何组织量身定制的诊断性和形成性问题。这些问题以韧性工程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并以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为支持。
章安全管理年鉴2016
1.1管理“不存在”的东西
1.2安全管理:注重细节
1.3通过从事故中学习实施安全管理
1.4通过日常表现实施安全管理
1.5安全-I与安全-II
1.6安全作为一种“解毒剂”
第二章“韧性”是什么
2.1韧性概念的起源
2.2韧性的负面含义
2.3组织的韧性水平如何?
第三章韧性表现的基础
3.1工作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
3.2个人或组织的“行为机制”
3.3从个人表现到文化
3.4韧性潜能
3.5插曲:论整体性解释
第四章韧性的潜能
4.1响应潜能
4.2响应潜能的特征
4.3监测潜能
4.4监测潜能的特征
4.5学习潜能
4.6学习潜能的特征
4.7预测潜能
4.8预测潜能的特征
4.9预测潜能存在的问题
4.10其他潜能?
第五章韧性评估表
5.1过程管理的基本要求
5.2测量或评估?
5.3评估四种潜能
5.4对响应潜能的评估
5.5对监测潜能的评估
5.6对学习潜能的评估
5.7对预测潜能的评估
5.8替代指标度量
5.9如何呈现评估结果
5.10诊断性问题和持续影响性问题
5.11如何使用韧性评估表来管理韧性表现的潜能
第六章由韧性评估表到韧性评估模型
6.1组织的结构模型
6.2组织运作的功能模型
6.3功能模型的进一步开发
6.4完整的韧性评估模型
6.5韧性潜能的通用模型
第七章开发韧性的潜能
7.1改变组织文化
7.2改变实践行为
7.3第三种方式
7.4“功能失调”和具有“韧性”的组织
7.5开发监测潜能
7.6开发学习潜能
7.7开发预测潜能
7.8选择如何开发韧性潜能
7.9管理韧性潜能
7.10使用韧性评估表
第八章安全的演变
8.1测量的变化
8.2安全文化的变化
附录:功能共振分析方法入门简介
原则1:成败等价
原则2:近似调整
原则3:涌现
原则4:功能共振
FRAM模型的基本概念
上游功能与下游功能
FRAM模型的图形表示
参考文献
术语表
索引
图表目录
图目录
图1.1从事故中学习以管理安全6
图1.2通过日常表现来管理安全7
图3.1工作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22
图4.1学习的先决条件53
图5.1安全文化之旅66
图5.2关于效率和充分性的指标分布76
图5.3组织学习中的延迟80
图5.4响应潜能评估(第4个月)89
图5.5响应潜能评估(第8个月)92
图6.1层级组织结构的通用模型99
图6.2组织行为和变化的因果模型100
图6.3BSC战略地图101
图6.4基于FRAM的韧性潜能基础模型108
图6.5学习功能的FRAM模型111
图6.6韧性潜能的FRAM模型113
图7.1组织文化是表面的物质文化、拥护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的交集120
图8.1安全的模糊性135
图8.2测量类型:产品、过程、指标139
图A.1功能共振分析方法中的功能147
表目录
表5.1缺乏认知的后果65
表5.2有关响应潜能详细问题的示例72
表5.3一个评估响应潜能的问题示例73
表5.4有关监测潜能详细问题的示例77
表5.5一个评估监测潜能的问题示例77
表5.6有关学习潜能详细问题的示例81
表5.7一个评估学习潜能的问题示例82
表5.8有关预测潜能详细问题的示例85
表5.9一个评估预测潜能的问题示例85
表6.1FRAM对响应潜能的描述103
表6.2FRAM对监测潜能的描述104
表6.3FRAM对学习潜能的描述104
表6.4FRAM对预测潜能的描述105
表6.5FRAM对的描述106
表6.6FRAM对的描述106
表8.1对“不可接受的风险”的可能反应131
译者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安全管理相关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安全科学诞生至今,工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与“安全”总是同时出现的还有另外一个词——风险,一般认为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种研究范式与“安全”这个词的起源不无关系,英文单词“safety”源自法语单词“sauf”,中文意思是“没有”,即安全就是没有风险。在早期的工业化时代,风险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体现在技术故障层面,因此,这种理论观点对当时的安全生产水平保障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安全管理进入“人为因素”时代以后,来自人为因素相关的风险受到普遍关注,由此诞生了很多知名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人为因素相关理论和方法并未完全解决安全问题,由此,安全进入面向组织管理的时代,强调安全文化的建设。在整个过程中,“安全”一词一直沿用其原有的含义,即“没有(风险)”,安全管理的核心一直是降低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的发生。但是安全生产重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从未间断,因此,部分学者开始反思,我们的安全管理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韧性理论的出现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早期的“韧性”为物理学概念,后来生态学家克劳福德·霍林将其引入生态学领域,并获得了成功应用,到20世纪末期,该理论已在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了诸多研究和应用。与传统安全管理不同的是,韧性理论强调的是“有”,而不是“无”,即韧性理论不再仅关注社会运行中的“意外事件”(事故),而是重点关注社会运行的“正常事件”,这种观点恰好符合当今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下安全管理的需求。因为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是大量数据,但是社会运行的“意外事件”毕竟是少数,无法提供大数据分析所必需的海量数据,而社会运行的“正常事件”则完全可以满足这样的数据需求。
本书作者埃里克·郝纳根是国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