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30292
内容简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27):温氏医案》为清末医家温存厚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撰成。全书共收载治疗验案48则,多为临床常见病证,但也包括其他医案著作中少有记载的治疗疯狗咬伤方药等。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27):温氏医案》辨证思路清晰,方药应用得当,随证变化灵活,颇具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光绪十二年丙午(1886)温氏皿刻本为底本。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27):温氏医案》辨证思路清晰,方药应用得当,随证变化灵活,颇具参考价值。本次整理以光绪十二年丙午(1886)温氏皿刻本为底本。
目 录
温病
瘟疫
伤寒
咳嗽
痰饮
吐涎沫
吐血
祟病
疯魔
汗喘
痹症
风燥
忧疾
痰喘
戴阳
痢疾
休息痢
喉症
干咳便闭
目疾
泄泻
痔
腹痛
大便闭塞
伤食
中痰
水肿
气肿
吐泻
饿病
痰厥
伤寒
头痛
呕吐
因惊停食
年老气喘
腰痛
发痧
经闭
血崩
安胎
误胎为痞
急惊风
痘后虚症
慢惊
精毒
疯狗咬方
辟催生论
校注后记
瘟疫
伤寒
咳嗽
痰饮
吐涎沫
吐血
祟病
疯魔
汗喘
痹症
风燥
忧疾
痰喘
戴阳
痢疾
休息痢
喉症
干咳便闭
目疾
泄泻
痔
腹痛
大便闭塞
伤食
中痰
水肿
气肿
吐泻
饿病
痰厥
伤寒
头痛
呕吐
因惊停食
年老气喘
腰痛
发痧
经闭
血崩
安胎
误胎为痞
急惊风
痘后虚症
慢惊
精毒
疯狗咬方
辟催生论
校注后记
在线试读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医案医话医论27):温氏医案》:
涪州少牧娄尧廷之太姻母姚姓者,年六十余,染患温病,被医误用辛温发散,已成危症,延余诊治。见其两目直视,对烛不见其光,舌起芒刺,昏不知人,身热如火,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论法温病,目盲者死,俱为不治之症。医乃活人之术,一息未断,岂忍坐视?病家力求挽救,余即慨然自任,即用人参白虎汤,重加元参、二冬、生地、银花、连翘、花粉、车前仁等味,令其浓煎频服。旁有一人,请用承气汤以下之。余晓之日:承气汤系泊阳明实火,此为温病,乃热邪布于上焦,宜辛凉润剂,以泄其上焦之热,若用下药,必然气脱而死。次日延视,入门见其欣欣然有喜色,云:服此药两碗即得安眠,今日日能见物,并知人事矣。余随用前方加减出入,次日泻出黑水,其热如汤,调理月余方瘥。此病若遇庸手,一下必脱,是温病之不可轻于议下也。
友人李茂春之子,染患温病,发热,不恶寒而渴。诊其六脉沉细,与症不合。然温病脉象应洪数,今反沉细,仍当以症为凭,舍脉从症。徐灵胎先生《医论》云: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不可凭,而凿凿乎其可凭。况病之名有万端,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余仍用辛凉甘寒治温之法治之,数剂而愈。夫症者,证也,为可凭,脉象不过参阅耳。然亦有舍症从脉者,总在医家会通经学,更深思有得,则无所不验矣。
忠州广文黄东阳之子,年甫十三,春日病温,所见发热恶寒,口不渴而微思热饮。医用辛温表散,愈剧,延余诊视。审其六脉洪数有力,询其小便短涩,时而鼻衄,似此全非寒症,乃属风温也。但风温一症,首以恶寒而渴为辨,此病外症全然相反,惟脉洪、鼻衄可凭,自应舍症从脉,不然必致错误。余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加元参、麦冬、荆芥、葛根、连翘、银花、车前仁等味,连服三剂,小便清利,鼻衄亦止,恶寒反减。再服竹叶石膏汤二剂,诸症悉退而愈。若果拘执成法,不参以脉象以及鼻衄溺短,仅以发热恶寒辨之,鲜不误事。经云热深厥亦深,即此之谓也。
……
涪州少牧娄尧廷之太姻母姚姓者,年六十余,染患温病,被医误用辛温发散,已成危症,延余诊治。见其两目直视,对烛不见其光,舌起芒刺,昏不知人,身热如火,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论法温病,目盲者死,俱为不治之症。医乃活人之术,一息未断,岂忍坐视?病家力求挽救,余即慨然自任,即用人参白虎汤,重加元参、二冬、生地、银花、连翘、花粉、车前仁等味,令其浓煎频服。旁有一人,请用承气汤以下之。余晓之日:承气汤系泊阳明实火,此为温病,乃热邪布于上焦,宜辛凉润剂,以泄其上焦之热,若用下药,必然气脱而死。次日延视,入门见其欣欣然有喜色,云:服此药两碗即得安眠,今日日能见物,并知人事矣。余随用前方加减出入,次日泻出黑水,其热如汤,调理月余方瘥。此病若遇庸手,一下必脱,是温病之不可轻于议下也。
友人李茂春之子,染患温病,发热,不恶寒而渴。诊其六脉沉细,与症不合。然温病脉象应洪数,今反沉细,仍当以症为凭,舍脉从症。徐灵胎先生《医论》云: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不可凭,而凿凿乎其可凭。况病之名有万端,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余仍用辛凉甘寒治温之法治之,数剂而愈。夫症者,证也,为可凭,脉象不过参阅耳。然亦有舍症从脉者,总在医家会通经学,更深思有得,则无所不验矣。
忠州广文黄东阳之子,年甫十三,春日病温,所见发热恶寒,口不渴而微思热饮。医用辛温表散,愈剧,延余诊视。审其六脉洪数有力,询其小便短涩,时而鼻衄,似此全非寒症,乃属风温也。但风温一症,首以恶寒而渴为辨,此病外症全然相反,惟脉洪、鼻衄可凭,自应舍症从脉,不然必致错误。余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加元参、麦冬、荆芥、葛根、连翘、银花、车前仁等味,连服三剂,小便清利,鼻衄亦止,恶寒反减。再服竹叶石膏汤二剂,诸症悉退而愈。若果拘执成法,不参以脉象以及鼻衄溺短,仅以发热恶寒辨之,鲜不误事。经云热深厥亦深,即此之谓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