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79315丛书名: 王蒙精选集
同一个城市不同年代的真实对比,景色宜人,思想更宜人
时间跨度六十年,其中不仅有景色描写,更有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描写,已经作者行走时的理解与感悟。
民丰小记
萨拉姆,新疆!
北京——祖国
西沙之什
南海三章
三峡
雨
苏州赋
三访大连
又见伊犁
新疆的歌
四月的泥泞
海的颜色
旅游
在公路上
天街夜吼
我想念乌鲁木齐
澳门不陌生
祝福新疆
武昌楼记
又到杭州
难忘的天云山
第二辑
旅美花絮
别衣阿华
雨中的野葡萄园岛
中餐的命运
超级市场的食品
墨西哥一瞥
塔什干晨雨。
塔什干—撒马尔罕掠影。
苏丽珂?
访苏心潮
访苏日记
关于苏联
二○○四俄罗斯八日
二○○四俄罗斯八日补遗。
风格伦敦。
晚钟剑桥
安憩的家园
心碎布鲁吉
遥远啊,遥远
乡居朗根布鲁希
靛蓝的耶稣
在贝多芬故居
浮光掠影记西德!
佛罗伦萨一夜
科摩湖里游泳。
别有风光的堪培拉
1992年一年的第二个春天——访澳日记
蓝色多瑙河
印度纪行
访日散记
我爱非洲
伊朗印象
如果你打开地图,也许得费点劲才找到标着“民丰”的这个小圈圈。从乌鲁木齐到民丰,要穿天山、绕沙漠,沿昆仑走上五千里路,坐班车净走十一天。而从乌鲁木齐到北京,还有八千里路的“云”和“月”。也许你还会注意到,民丰这个小圈,正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紧边缘,甚至有些地图干脆把这个小圈圈画在标示沙漠的密麻麻的黑点子里。
就是这么个小而无名的地方。民丰全县只有一万三千多人,三个公社,而三个公社又被茫茫的沙丘分割,距离以百公里计。
我有幸在民丰稍事停留。现在,离开她已经近一个月了。然而,总是想念她。有关她的诸种印象,萦回在我的脑里、心里、梦里。一想起这个遥远的小县,便感到说不出的温暖,而且有那么一种力量,向人冲激、使人振奋,促人深思。
……汽车以每小时六十公里的高速行进,狂风挟着沙尘昏黄蔽日,呜呜怪叫,车轮卷起石块,敲得车底的钢板砰砰地响。嘎的一声,车停了,原来是山洪冲断了公路。人们脱鞋挽裤,下水找路。车子终于怒吼着震荡着越水而过,水花顺着窗玻璃流淌。刚走不远,却又碰到倨傲地蹲在那里的、被一阵风送来的流沙堆。就在这貌似险恶的途中,时而看见一个个维族的养路工人,他们戴着鲜丽的小花帽,牵着高高昂首的骆驼,拉着刮板驱沙平路。他们脸上的自然而憨厚的笑容,使人们刚刚在无意中皱起的眉头顿时舒展了。
车到县城(其实,此县既无镇更无城,这里只是尼雅公社的一个巴札,县级机关设在这里),一下车,头一个感觉是:“怎么?这里是民丰吗?”宽宽的又直又平的街道,两行新植的白杨。为了防止牲畜伤害,树干上一色包扎着芦苇,树叶在和风中愉快地喧哗。树后面是崭新齐整的房屋,“民丰县新华书店”“民丰县百货门市部”“民丰县电影院”“民丰县汉族食堂”“民丰县民族食堂”,每一块白漆招牌上都用维汉两种文字分明地写着“民丰县”。民丰人更是热情而多礼,银须及胸的老汉捋着胡须向我们俯身致意,少先队员停住脚步高高地举起右手来。骑着自行车的小伙子见到客人,立时下了车,推着走过去,以示礼貌。连穿着彩色连衣裙灯笼裤,披着大白纱巾,骑着毛驴的妇女,也持缰鼓掌表示欢迎,还有骑着马的、唱着歌的、卖酸奶子的、在脚手架上运土坯的……人人都那么健康、开朗,把那么多亲切友爱的目光投向我们。
这儿就是民丰么?夜晚,当我闭了电灯,躺在县委的宿舍里的时候,又一次问自己:戈壁的荒凉哪里去了?风沙的暴虐哪里去了?落后、偏僻、闭塞都哪里去了?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幸福渠。车子穿过尼雅公社和鲁卡雅公社。遍地是绿得发黑的小麦,安详丰满的桑树(民丰田里的桑树,是我在南疆看到的多的)和清澈可人的毛渠。县委同志说,民丰虽小,生产却多样化,去年收获了八百来万斤粮食,今年又把牲畜发展到十七万多头。人们还造林,养蚕,捕鱼。民丰拥有两万亩地的梧桐林,今春又植树两万株,育苗五十亩。民丰的鱼湖,也是驰名的,产鱼大而无鳞,我们已在昨晚领略了它的美味。
说着说着,车子已经离开了美丽的绿洲,开进了缓缓起伏,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幸福渠就修在杳无人迹的戈壁滩里。
幸福渠离县十五公里。底宽达六米,长达十余公里的干砌卵石渠道,活像一条苍劲的巨龙,稳稳地卧在戈壁滩上。它将把调皮的尼雅河的流水驯服,让它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民丰和南疆各地一样,终年基本上没有雪雨,她的存在,全倚仗尼雅河。尼雅河又和新疆的许多河流一样,根本没有什么河道。每年,昆仑山的雪水融化下来,便随心所欲、随势所之地四下流窜,形成许多大小河流,尼雅河便是其中之一。尼雅河是不争气的一条河,一年只有五个月有水,水量忽小忽大,小了不够用,大了把渠道冲个稀糟巴烂。以往,区区民丰,只有些土渠,做梦也不敢想修什么卵石大渠。公社化以后,人们心气高了,力量大了,经过长久的勘查、设计、多方准备,终于从去年五月打响了修建幸福渠的战役。开始只有一百人在这里堆石挖土,秋收以后,全县三千多劳动力中来了一千多人修渠。人们睡在地窝子里,吃着骆驼刺、芨芨草烧火烤的干馕,喝着毛驴从村里两桶两桶驮来的宝贵的水,奋战了一冬春。今年春天,水渠工程虽然并未完工,却已能够初步利用。往年五月底才能见水,今年三月十八日水就到了地里。往年从河道到田头水要爬三个多钟头,今年四十五分钟就到了。往年这个时候,麦子头遍水还浇不完,今年已普遍浇了两遍。大秋作物的播种,也比往年大大加快,还多种了六千亩地。等到幸福渠完工了,那更不用说,增加三个月有水季节,成倍地增加流量,除了作物播种会更及时,田间管理会更充分,还可以开垦一万五千亩荒地。
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参观了今年五一节落成的分水闸。这是“大洋”闸口,混凝土钢筋结构,洋灰墩上朱红的油漆漆着大字标语:“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三面红旗的光辉,就这样照亮了这边远的小县,就这样唤醒了浩浩茫茫的戈壁滩。
也许,在全疆各地今年兴建的总数以万计的渠道中,这只是很小的一条。在吐鲁番,正在修建的大渠长六十公里,在策勒,正在修一条长达一百五十公里的大渠,其实,那是名符其实的人造河。但是,民丰的幸福渠给我的印象深,真是难能可贵,这个空前的工程表现着民丰人的跃进的步伐和革命的气魄,它将彻底改变民丰的面貌。
民丰人做了许多工作,修渠、造林、扩种棉花、精管小麦、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站以至于翻盖俱乐部、给电影队配备骆驼以加强远地的巡回放映……民丰有各色各样的风光,有绿水环绕的桑田,有风吹见羊的草场,还有昆仑山里的牧场——从那牧场到县里来,要走四天呢。凡此不表,这里,单记一记民丰的孩子们。
那天中午,有一群孩子在县委会的门口玩耍,男、女、维、汉都有。他们穿得很新,也很漂亮,质料多是丝绸、哔叽之类。我问:“你们平常老是穿这样的衣服么?”一个孩子误会了我的意思,回答说:“不,我们冬天穿棉衣,还有羊皮大衣。”我笑了,我想到,这几年新疆生产发展得很快,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时我也知道,维族人民没有置办家具的习惯,却普遍穿得好一些。我们继续谈话,这里的孩子有一个可喜的特点,就是差不多人人兼通维、汉两种语言。一个县委汉族领导同志的小女儿告诉我:“我从小在维族托儿所,直到快上小学了才回家学汉语。”他们亲亲热热在一起玩丢手绢、跳房子,说说笑笑,交换使用着两种语言,显示了下一代的民族团结。他们的玩法与关内地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跳房子抛砖的时候,要弯曲着右手从头后面抛下,而左手轻轻一扬,增添了几分舞蹈姿势的俏美。我询问他们的生活,他们七嘴八舌地大声说着,怕我不懂,还互相做着翻译或者自我翻译。他们的学校有汉族班也有维族班,有小学也有初中。六一节刚刚过去,全校举行了体操比赛和文艺表演,说着,有的就比画起练操的架势来。他们常看电影,爱看《英雄小八路》和《阿娜尔汗》。于是,两个孩子对唱起《阿娜尔罕》中的插曲。有一个男孩子不多说话,却不住地一个人倒立、翻跟斗、后弯腰,似在吸引我的注意。果然我注视起他来。旁的孩子解释说,一个月以前,自治区杂技团来这里表演,这之后学校中就掀起了一个翻跟头、耍盘子的高潮。话说明白了,那男孩子也不练了,大家笑了起来。他们的笑声是那样爽朗、奔放,真令人觉得,在他们的心灵里,新生活的幸福饱满得都溢出来了。
雨
我喜欢雨,从小。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雨。因为它迷蒙而含蓄,因为它充满生机,因为它总是快快活活,因为只有它才连接着无边的天和无边的地!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小雨便是大自然的温柔与谦逊,大自然的慷慨与恩宠,却也是大自然的顽皮。它存在着,它抚摸着,它滋润着,却不留下痕迹。用眼睛是很难找到它的,要用手心,用脸颊,用你的等待着春的滋润的心。
也有“凄风苦雨”“秋风秋雨愁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实那倒不一定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即使这样的天气也给繁忙的人们带来休息,带来希望,带来遐思。
正因为有雨中的忧伤的甜蜜,人们才伸出双臂歌唱雨后初阳的万道金光。于是有了那波里的名歌《我的太阳》。
而暴雨和雷雨又是多么欢势,它们驱走暑热,它们解除干渴,它们弥合龟裂,它们叮叮咚咚地敲响沉闷的大地,它们咋咋唬唬地嬉闹着对人们说:“别怕,我们折腾一会儿就走。”
小时候,我喜欢北京城夏日的大雨。雨中,积水上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半圆形的小泡儿。
“似水晶、非琉璃,又非玻璃,霎时间了无形迹。”我的姨妈教过我这样的谜语。
为什么这几年在北京很少见到大雨冒泡儿了呢?是气候变了么?是我事太多、心太杂,对似水晶又非玻璃的泡儿视而不见,这泡儿已经唤不起我童年的那种好奇和沉醉了么?哦!
一九五八年的特别炎热的夏天,我下乡以前暂在景山公园少年宫劳动,盖房当小工,每天担四十多斤一块的大城砖,很累。一天早上刚开工便赶上了天昏地暗的大雨,“头儿”只好宣布放假。我落汤鸡似的回到家,换了一身衣服,打起雨伞,和同样处于逆境的爱人到新街口电影院看电影《骑车人之死》去了。电影看完了,大雨威势未减。这是一九五八年,也许是五十年代的后几年我们度过的快乐的一天,而这一天,是雨赐给我们的。
冒雨出游,这才有特色,这才有豪兴,这才有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热情。这热情是什么也挡不住也抹不掉的。
所以,当一九八二年六月初我和几个中国同志一起访问美国的东北海岸而赶上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阴雨的时候,当不论是主人还是其他客人都抱怨这不凑趣的天气的时候,我却说,我喜欢雨,雨使世界更丰富了。在维尼亚尔(意即野葡萄园)岛上驱车行路的时候,我甚至把汽车窗打开——让溅起的雨珠雨花吹到我的脸上、头发上、脖子上和衣服上吧,这该是大西洋上的天空——与我们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的是同一个天空——飘洒下来的美丽、友好、清凉却也有些阴沉的信息。雨中的大西洋,似乎泛着更多的灰白相间的浪花。天、海洋、小岛、大陆、漂亮的花花绿绿的别墅房屋、泊港的船只、行驶着的和停下来的汽车,都笼罩在那温柔迷蒙的雨中的烟雾里。
这样的雨就像夜,就像月光,使世界变得温柔,使差异缩小,使你去寻求一种新的适应,新的安慰。
就是让雨淋个透也未尝不是人间快事。在新疆的草原上,我曾经骑着马遭遇过一次短暂的却是声势浩大的雹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一株可以略略遮雨的小树也没有。没法子,除了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之外,没有别的路。当理解了这种处境以后,我便获得了自由,我欣然地、狂喜地在大雹雨中策马疾驰。
这种经验我写在小说《杂色》里边了,但我觉得没有写好。如果有机会,不,不管有没有机会,将来我一定要再写一次草原上的夹着雹子的暴雨。
这豪兴也要有一个条件,就是在前方不远,有哈萨克牧民的温暖的帐篷。兄弟般的哈萨克人会亲切地接待你,会给你一碗滚热的奶茶,会生起他们的四季不熄的火炉,烤干你的被雨打湿了的衣裳。
我们常常说“风吹雨打”,说要“经风雨、见世面”,我们还说什么经历了“风风雨雨”。这不但让人骄傲,也让人欢喜,不但让人刚强,也让人快活,像我那次在新疆的草原上那样。
而我现在正航行在从武汉到重庆的长江航道上,又赶上了雨。雨对我有情,我对雨有意。
在避风的那一面的甲板上,你看不到也摸不着雨。在船头,雨丝向你迎面喷来,在迎风的那一面,雨丝拉曳成了长线。
江上的雨和人似乎更加亲近。坐船的人都爱水,靠水,感谢水。而正是雨供给着江水,江水升腾着雨。当轮船疾驶的时候,浪花飞溅到甲板上,那不就是雨么?
天色虽然阴霾,两岸的垂柳和庄稼却被雨洗得更加碧绿。没有打伞,也没有穿雨衣,多戴一个草帽的岸上的女人们的服装在雨中显得分外鲜丽。连岸上的黄土和石头也在雨水中映着洁净的、本色的光。
“晴川历历汉阳树”,当然。但是你知道吗,阴川和雨川,也使我们的河岸、我们的人和树历历如画。
雨是我对生活和土地的无尽的情丝,情思。
澳门不陌生
一九九八年的后一个月,我和妻子呆在路环岛的旅馆里,面对着无垠的大海和灿烂的阳光,享受澳门的宽广和美丽,也许还有一种迷茫:这是什么地方?我并不常常在这里造访。澳门是个小地方,谈起她的平方公里,你会心疼她,甚至想把玲珑的她放在口袋里,你生怕她被一阵大风暴刮得无影无踪。澳门又是个大地方,因为她与巨大的祖国相连,又与一望无际的南中国海以及太平洋相连。不论是在澳门半岛还是走上氹仔岛和路环岛,你不会觉得任何的局促。
旅馆的滨海路上有一个高尔夫球练习场,有几个人在那里不慌不忙地打着球。滨海的道路上花卉盛开。这里没有冬天。这里一切安详。
顺着路环的山路向上走,步行个把小时就会看到高高耸立的妈祖石雕。汉白玉的雕像雍容平和,她保佑着一方的海晏河清,风平浪静。东南沿海省份与地区的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澳门的设计,内地的材料与工艺,澳葡当局的“临别赠礼”(?),几种不同的思路至少在妈祖海神娘娘这里汇合在一起了,找到了契合点了。说来说去,人心是思定啊,就让妈祖保佑澳门人以及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风平浪静地生活一段时间吧,近百年来,近一百五十年来,我们生活中的狂风暴雨是太多了。
有趣的还是妈祖石雕的开光典礼,不但新华社的社长来了,澳葡当局的总督来了,各界头面人物来了,基督教的大主教与佛教的大法师也都来了。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庆贺妈祖雕像的开光,这对表现澳门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很好的场合。也许澳门的魅力正在于这种不同文化景观的和谐共存吧。还在一九九七年三月,我次访问澳门的时候,我就为之惊叹。在早的妈祖庙——澳门的名称的由来就在于这座庙——近旁,是澳门早的教堂的遗址: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这个名称,不可能使你想到它是一个洋教堂。教堂在火灾中烧毁了,只剩下了正面的一片“门脸”,矗立在那里,恰如一扇牌坊。而大三巴云云,原来是圣保罗(一译圣保禄)的别一种具有澳门民间特色的音译。
氹仔的一座教堂也特别引起我的兴趣。澳门基金会的朋友们一再向我介绍,澳门的居民的婚礼,经常会在这里举行,上午,他们按西俗在这个教堂前由神甫主持婚礼,下午,他们再按本地的华人风俗大宴宾客,拜天地,进洞房。
在澳门工作过的朋友都乐于向人们称道澳门的文化传统。澳门,本来并不是中华文化荟粹的重要地点,它毋宁说是比较边缘乃至比较并不先进的一个地方,它保留下来的文化遗址,也主要是一些民俗文化。然而,在中国近一百余年的动荡之中,它又是相对稳定的一个避风港,该延续下来的东西,它都延续下来了,这里很少进行中、西,新、旧,左、右……文化之间的殊死搏斗,这里的各种文化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杂糅共处,源远流长。这实在是有趣,也给人以重大的启发,你会从而想到,文化是不能垄断,不能以命令以行政权力使之成型,不能人为地消灭也不能人为地揠苗助长的。而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除了有互相争斗互相排斥的现象以外,也可以是互相交流影响而又和谐共存的。澳门这个小地方,它的文化景观,不是相当可爱和令人愉快的吗?
而澳门的居民呢?他们是那样的纯朴、实在,那样热爱着自己的祖国。街道上不乏欧式建筑,少数餐馆里也卖着我以为是相当中国化了的葡萄牙餐,但是这里我极少碰到那种自以为已欧化成高等华人的傲气和意识形态的成见。我不知道澳门人对意识形态知道多少,但是他们至少从文化上从民族归属上完全认同自己的国家。我完全相信他们正在信心百倍地迎接着回归。人们开玩笑说,读《澳门日报》如读澳门的《人民日报》。当你接触到澳门的文化人的时候,你更忘记了你已经远离内地。你虽然是次第二次到澳门,你觉得到了澳门就是到了家,你觉得澳门从不陌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