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698064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南京大学法律评论的第2009年秋季卷。本卷选取了诸多优秀的法学论文,并分别编排入“法学专论”、“域外法评”、“比较视野”、“名家讲坛”、“热点笔谈”等专题。本书稿所选取论文结合实际,立足本土,具有一定的学科代表性。
目 录
法学专论
中国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梳理与重构——从实然分析和应然设计的角度
跨国证券投资的法律冲突问题研究
无效信托论——来自信托比较法角度的审视
中国市民与行政关系之特性的考察——透过中国国家赔偿诉讼的分析
中国环境立法发展的路径省思
刑事法官解释刑法的几个问题
论量刑建议制度
当代中国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总评
论家事诉讼程序的构建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史实”与“史识”
社会变迁与立法语境的转换——以“奸党”罪的嬗变为线索
域外法评
衡平法的胜利——大法官法院与普通法法院的管辖权冲突
英国土地自由继承地产的内涵及其法律规范
美国实施“双反”措施的法律依据探析
德国法上的占有中介关系之构成要件
比较视野
信息与通讯技术领域法规监管的国际发展趋势
接近“环境正义”:域外经验与我国实践
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放弃与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以日本法的判例分析为中心
名家讲坛
惯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法律渊源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
热点笔谈《行政诉讼法》二十年行政诉讼是纠纷解决机制
中国特色的行政诉讼:发展与挑战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实施二十年的反思
当下行政诉讼法学研究困境的解决之道
行政诉讼结构研究
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公益诉讼
有限可诉性:司法监督内部行政行为的一种路径
中国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梳理与重构——从实然分析和应然设计的角度
跨国证券投资的法律冲突问题研究
无效信托论——来自信托比较法角度的审视
中国市民与行政关系之特性的考察——透过中国国家赔偿诉讼的分析
中国环境立法发展的路径省思
刑事法官解释刑法的几个问题
论量刑建议制度
当代中国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总评
论家事诉讼程序的构建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史实”与“史识”
社会变迁与立法语境的转换——以“奸党”罪的嬗变为线索
域外法评
衡平法的胜利——大法官法院与普通法法院的管辖权冲突
英国土地自由继承地产的内涵及其法律规范
美国实施“双反”措施的法律依据探析
德国法上的占有中介关系之构成要件
比较视野
信息与通讯技术领域法规监管的国际发展趋势
接近“环境正义”:域外经验与我国实践
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放弃与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以日本法的判例分析为中心
名家讲坛
惯作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法律渊源及其在司法中的适用
热点笔谈《行政诉讼法》二十年行政诉讼是纠纷解决机制
中国特色的行政诉讼:发展与挑战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实施二十年的反思
当下行政诉讼法学研究困境的解决之道
行政诉讼结构研究
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公益诉讼
有限可诉性:司法监督内部行政行为的一种路径
在线试读
中国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的梳理与重构——从实然分析和应然设计的角度
《宪法》第15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干预与市场运行规则契合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后宏观调控定位的探索和演进情况,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看待和了解宏观调控。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我国30年宏观调控的体系化梳理和对宏观调控法的系统性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国家的有效宏观调控,如何在法律上对宏观调控进行的制度设计,如何重构和完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宏观调控立法和实践具有长远的理论价值。
一、宏观调控30年的体系化梳理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3年(前15年)为阶段,即对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多采用行政和计划的办法,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范畴和做法。……
《宪法》第15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干预与市场运行规则契合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后宏观调控定位的探索和演进情况,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看待和了解宏观调控。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我国30年宏观调控的体系化梳理和对宏观调控法的系统性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国家的有效宏观调控,如何在法律上对宏观调控进行的制度设计,如何重构和完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宏观调控立法和实践具有长远的理论价值。
一、宏观调控30年的体系化梳理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3年(前15年)为阶段,即对传统计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多采用行政和计划的办法,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范畴和做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