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83383
本书以长期以来被历史固化和漠视的五四时期的文化守成派或曰守旧派为端口,以“旧”观“新”,逆向理解五四思想、文化及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性。基于五四时期“旧”的深广性与复杂性,本书择取了林纾、严复、章士钊、辜鸿铭及桐城派、甲寅派、学衡派等典型个案,破解其成为守旧派和反对派的历史脉络,剖析其在抵抗中持守传统,在持守中调试自我的心路历程,以此深度辨析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深刻认知“五四故事”的生动性和“五四生态”的丰富性。
在“ 狂人”的精神链条上:林纾人格论
一“少负狂名”的个性锋芒002
二“畏天循分”的人生信条011
三“道德遗民”的人生选择017
新文苑与旧战场:林纾及其古文的历史性退场
一五四新青年的理直气壮与傲慢偏见024
二新文苑与旧战场030
林纾的“大道”与“小道”
一从“冷红生”到“林纾”:笔名与真名的纠结044
二“古文”与“小说”的心理价值色差048
三古文的品味与小说的趣味053
从“游戏文章”到“反动文本”:重读《荆生》与《妖梦》
一“好谐谑”:林纾的另一副面相059
二“此小说”非“彼小说”:林纾的“笔记小说”062
三从“喷饭”到“示众”:《荆生》《妖梦》身份与性质的转变067
四五四反对派研究方法论析075
以“聊斋”喻林纾小说:从章太炎到五四新青年
一“今之蒲留仙”:章太炎眼中的蒲松龄与林纾082
二“《聊斋》滥调”:五四新青年眼中的林译小说087
旧派的沉默与林纾的境遇:五四新旧论战在1919
一从笼统批评到指名道姓:五四新青年对旧派的有意挑战097
二无心应战:“旧派”的隐忍与沉默107
“反动派”的建构与消解:甲寅派阅读史
一“甲寅派—反动派”的初命名与使用126
二“甲寅派—反动派”的政治性建构131
三对“甲寅派—反动派”的选择性解构137
从“无意开新”到“有意守旧”:《甲寅》一贯的文学趣味
一无意开新:《甲寅》月刊的文学状况146
二“文学改革”的有意与无意155
新质虽生旧痕未泯:《甲寅》“ 六记 ”
一时代风潮与《甲寅》小说164
二“说书人”与“倾诉者”169
三五四人对苏曼殊小说的褒贬173
针锋相对与错位失衡:学衡派的批评
一针锋相对又错位不接的文学批评180
二错位的移植:学衡派的文化批评189
三“学骂”:批评态度的失衡194
四对峙的意义:学衡派的价值197
附录一“宽容”与“不容”:鲁迅、周作人与林纾206
附录二从“闲话”到“正说”:辜鸿铭百年辨识史——兼论刘中树先生的辜鸿铭研究232
参考文献256
理解“反对派”:深度认知五四新文化/文学运动的必要端口(代前言)
王桂妹
五四,作为包含着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大事件,是中国走向现代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并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凝聚为整个民族的现代精神遗产——五四精神,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文化及文学,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现代合法性依据。而每到历史关键转折点,五四精神又总是发挥着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尽管人们对于五四精神内涵的理解因基于不同历史语境、面对不同时代课题、出于个人/群体/派别的不同诉求,会各有侧重,甚至产生抵牾与论争,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把五四内涵定义为“启蒙”“救亡”“文艺复兴”,还是“爱国”“反帝反封建”,基本上都是从正面立场在言说五四。或者说,是从“新文化”“新思想”的顺向视角对五四进行内涵分析和价值评判。众所周知,五四之初,尤其是作为五四学生运动思想先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在与反对者们的激烈论争和交锋中发动并确立自身历史合法性的。这些被当时五四新青年以及后来的“五四”阐释者们统称为“反对派”的个人或者派别,远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有着更为复杂的状况。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主张、目的各有不同,但终究还能在“态度的统一性”(汪晖语)中组成一个整体,那么,“反对派”们则很难被统一到一个旗号之下。这些“反对派”中既包括了林纾、严复、辜鸿铭,又包括了桐城派、甲寅派、学衡派乃至东方文化派,甚至还可以包括晚年章太炎、晚年梁启超等诸多个人和群体。尽管这些被笼统归到“反对派”阵营的群体和个人,在政治、思想、文化乃至文学理念上千差万别,但在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发动者、支持者、继承者、阐释者所讲述的“五四故事”中,他们往往被固化、板结成一块。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些不被细分的“反对派”,实际上只是被当作五四一系列大事件的陪衬或者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