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01102
2. 豆瓣阅读高分原创作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刘勇强先生作序倾情推荐!
[扯淡经典]
孔子与扯淡
外国人看《红楼梦》
薛宝钗的病
《红楼梦》的结局
半部《红楼》纳兰词
水浒男色
时尚好汉
黑社会正源
马二先生游西湖
麻辣屌丝
《聊斋》之外科奇术
聊斋看美人
我的前任
珍珠衫上情人泪
名妓钱事
“A片区”
嗟尔越南万古愁
[谑议风月]
古人的性倒错
男人和女人的友谊
表白的101种方式
秦观的三生情缘
是谁点了秋香
唐明皇艳史
少女之心
有情人解相思
靠谱男遇见痴情三
[风俗通义]
“苏空头”与“上海宁”
涂鸦与加V
消失的女性
水泡
姓名学导论
中国童话
考场病
大团圆
翰林与蝗虫
警察老爷与人质
中国冷笑话
穿越伤不起
嗜寞客
一块砖的魔幻现实主义
没有羽绒服的冬天
二手经济
[剧谈晚清]
光绪丁酉年的选秀
芥川的林黛玉
大毒枭的末日
救亡梦
文明境界
“绰故辣得”及其它
冈千仞的1884
好色的紫诠
康有为不读西书
攻日策
[说文解字]
新诗别裁
接吻
这“老公”不是那“老公”
来自台湾教育部门的信
茫茫汉语
[武侠鉴原]
守宫砂
活死人墓
论轻功
[怪力乱神]
如何长生不老
鬼故事二则
张冏藏
相面不求人
岁在壬辰
毛女
雷劈什么人
[文人破事]
好学生的淘气
失败的京漂
他不是普通青年
吾友汪三侬
要等多久才有知音
为高官驱驰的文人
诗人、爱情与革命
[主义社会]
清官问题
车房焦虑
人中黄
富二代
中国式慈善
闹
丈夫须努力
中医迷局
清朝的房价
骗术小考
失踪的男人
一次失败的打黑行动
老无所依
[及物动辞]
浮瓜沉李
王金羽
山东人
曹州外史
后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勇强
短小精悍,非常有意思,最好往长了说,没看过瘾。
——豆瓣网读者imvivian
好友推荐多时,早时在博客拜读一二,现读完,感慨周作人先生抄书体后记有人。抄不是单纯抄,而是经世致用地将古代经验映照现实。《还魂记》文化沉淀深厚,不乏能从诸小记中掘出可人古物。
——豆瓣网读者幽香的打底裤
嬉笑怒骂,借古喻今;读到会心处恨不能和作者相视而笑。赞叹赞叹!所谓“还魂”,太阳下面果然没有新鲜事,写得有点儿意思,有点儿意思。
——豆瓣网读者花魁不二
一气呵成地看完了,能感受到作者的文学积淀和修养深度。从古代看今朝,讽古讽今别有情趣。
——豆瓣网读者愚者
孔子与扯淡
Harry G.Frankfurt的书On Bullshit中文简体版译作《论扯淡》,封底赫然印着一段话:这些就是扯淡:《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什么是“扯淡”?Frankfurt说,“扯淡虽然不在乎真实,但是未必是虚假的”,“比起说谎,扯淡这种创作模式,不需要撒谎那么多分析和深思熟虑。它更开阔、更独立,有更多机会即兴表演、渲染和想象”。
人们为什么“扯淡”?Frankfurt说,“当一个人有责任或有机会,针对某些话题去发表超过了他对该话题的了解时,他就开始扯淡”。
好吧,让我们有限度地认为于老师对孔夫子精辟的解读其实是一种既开阔又独立的即兴表演和想象。这很符合大众对精英文化的想象和审美期待。在中国文化中,对孔子大扯其淡绝对是最核心的传统之一,其根源亦非对孔子了解不足那么简单。
Frankfurt对扯淡的了解过于肤浅,在我们这个国家,一向只有最聪明博学的人才会不以探寻真理为目的,而以扯淡的方式进行经典重构,最终把他们扯的淡变作时代经典。从董仲舒到朱熹,从王阳明到康有为,各扯各的淡,扯出了一根又一根的经学传统,它们都“不在乎真实”,但“未必虚假”;对孔子无边无际地渲染和想象成为这个国家的精英凝聚普罗大众的传统形式。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1974年的小册子《孔老二》在当时或许超过了于老师的著作在今天的发行规模,我家里幸好也有一册,有幸被我昨天在旧书堆里发现并展卷浏览。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讲到:七天以后,孔老二走完了他“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的穷途末路,带着他的花岗岩脑袋,去见周公了。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不够显赫,而且很长,它叫“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孔老二》编写组”,这与文革时期变“个人英雄”为“群众英雄”的时代主题有关,而为它配插图的人是一位“个人英雄”,他叫张乐平。第26页那幅插图内容是父亲偷了羊,儿子替其掩盖,用一块布遮住羊,上面写着:直在其中。画上的儿子很有三毛的风范。这章的标题是《烂木头一样的孝道》。“烂木头”让我们想起“朽木不可雕也”,这章里面宰予果然出场了,烂木头是如何跟孝道联系在一起的呢?有这本书的人不妨打开看看,学习一下这种淡的扯法。这是“批林批孔”的教科书之一,林彪和孔子之间有什么相似性呢?这之间的缝隙全靠“扯淡”弥合。
李零的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封面亦有一句话:“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读来感人肺腑。然而我们在心有戚戚焉的同时,亦不得不承认这亦是扯淡。
我想我应当修改一下Frankfurt对于扯淡的说法:当一个自觉负有某种责任的人有机会针对某些关系重大又莫衷一是的话题发表公开见解时,这便是扯淡的开始。
那种“关系重大又莫衷一是的话题”,孔子首当其冲。被扯了这许多年,夫子不蛋疼也乎?
中国式慈善
古代的中国人搞慈善有三途:一曰架桥铺路,二曰开仓放粮,三曰白送人钱。
“架桥铺路”竟被当做“慈善”之一种,可谓中国特色。难道公共设施的建设不是政府职能之一种吗?然而彼时的政府似乎是不管这事的。那需要架桥的地方,多半是某村进城的必由之路,水小时摸着石头过河,水大了便攀着树枝凫过去,今儿淹死一个,明儿又淹死一个。直到十来年淹死了百十个,“政府”仍眼睁睁看着不管,于是乎,有慈善人物出现,架桥一座,乡绅毕集,写诗放炮,桥曰“普渡”,记入县志……
当然,偶有诗兴大发的政府也修公共设施的,杭州的苏堤、白堤至今屹立。从它们的名字看,政府做的这点事儿被记到了父母官个人头上。他干这事可能得不到什么好处,彼时跟现在不同,没有专项拨款,苏大人和白大人听说并不曾跟每位杭州市民收十块钱造堤费,堤上亦没有加盖收费站。这规矩在今天自然行不通,比如说,“南京市长江大桥”就不是一位名叫“江大桥”的南京市长建的,也不会有人为这桥对南京市长感激涕零——当然,如果这桥建好不到三天就不慎垮塌了,便要另当别论。
遇到荒年百姓易子而食,似乎意味着官府开仓放粮的日子到了,但官府并不那么想。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一个好官蔡笙侣,开仓救活了几个县的百姓,然而邻县全都匿灾不报,他于是成了擅动公款,被追赔,还不上就要死——死了也得还。于是乎,到此类年景,还是需好心人站出来,用他们自己家的米或平价卖人,或煮粥施人,万不可动什么官仓的念头。
近代方有了西式的慈善,晚清上海味莼园的万国赛珍会,义卖得钱赈济淮、海饥民,就是一例。然而老脑筋们都觉得此事不靠谱。晚清至民国,出现了一票慈善家,搞出什么“捐册”分派各处,请人为各种饥民捐款,结果也被吴氏沃尧视作“怪现状”写进书里,并大发其老脑筋的议论曰:“一个人要做善事,先要从切近地方做起,”比如对父母、兄弟、亲戚、朋友都要一一尽到了责任云云。于是搞文化比较研究的人下了个结论,叫做“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
的确,看古书时,最令人感动的,便是种种“私德”的存在:一个人穷得要卖自己,被一过路人看见,给他钱让他不要卖;一家几口跑到一富亲戚家住着,白吃白喝几年,临走还获赠创业基金……宋江宋公明大人,也是因见谁就送谁钱,私德甚盛,得下“及时雨”这一绰号。这便是所谓“中国式”的慈善了。
中国人何以有这样“私德”式的慈善观呢?说起来甚明白:“西式慈善”的要点在于把大家的钱收上来,再给需要的人送过去。而我们的文明中,对“把大家的钱收上来”这事无比擅长,“给有需要的人送过去”却是短板——你懂的。
历史上的富二代
“富二代”仿佛是新生事物,因而成为热议的话题,最近又有各种“美美”扰乱了不少人平静的思绪,为了淡定,我建议读些历史——
一个王朝百年升平之后,就基本是富二代的天下了,所谓“钟鸣鼎食”,所谓“父子尚书”,占尽了社会的优质资源。一个有来头的家庭被称为“旧家”,这种家庭的后辈被称为“公子”。戏文中小姐的爱情归宿多是遇见“公子”,而“公子”的形象多是儒雅英俊,爱好文艺,懂得爱情,赶考途中跟小姐相恋,一到京城就考上进士。可见“富二代”不仅感情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在升学方面也颇有优势。
李白他们家是大商人,跟西域做跨国生意的,所以他当初到长安时,身上带着不少钱,只是后来花完了。杜甫的爷爷是宰相杜审言,他含着金汤匙出生,后来越过越穷,“瘦妻僵前子仆后”,这也不必说了。一部文学史一多半由富二代写成,由富贵而文艺是古来文艺的正途。有一个文艺的后代,对于有钱人的家庭来说,却往往意味着富贵的终结。隋炀帝、陈后主、唐明皇、李煜、宋徽宗,这一大串败家的名单,偏也是文艺史上的高峰,仿佛泼天的富贵、倾天的权势的丧失,只是为了得到那一首诗或者一幅画似的。后来的贾宝玉,便是这一种败家的文艺精神的集大成者,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贾宝玉似唐明皇。”
如今我们看见的“富二代”多半在搞经济、搞政治,自然比搞文艺强多了,有他爹老子娘老子帮忙,便可一直顺风顺水地富下去,富他个十代八代。不过常常人算不如天算。严嵩之子严世蕃,本事比严嵩还大,严嵩的富贵有一多半是在这儿子的帮助下取得的;产下这么一个富二代,当爹的一定高兴得要死。然而恶贯满盈,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只是加速了灭亡而已,两个最后都不得好。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是个权奸,在历史上的名声跟蔡京、严嵩差不多,然而他的儿子却不是蔡攸、严世蕃,而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性格苦,死得又早,生前他爹对他的器重还比不上对一个家奴。多年之后怎样呢?张恨水写文章赞叹:“明珠乃有此儿。”
古人认为,钱是属水的,今天在这家,明天在那家,没有一定的去处,所以,“富二代”往往成为“富一代”的终结者。儿子是自己身上的肉,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然而古人认为,他有可能正是索魂债主。有个故事:某员外曾在自己家打死了一个贼,事后胡乱埋起来了。后来盖了高楼,人们都赶来庆贺,没想到那被打死的贼也混在人群中进了屋子,到后院去了。正纳闷间,有人来报:第二个妾生了儿子。员外跺脚道:这楼刚盖好,拆楼的人就来了。果然,这儿子后来败了他的家,把他活活气死。——我们穷二代自然是嫉妒富二代退可当败家子、进可当总经理的,所以编排了种种故事在小说里,“从富二代的败亡看富一代资本积累的原罪”(不消说,古代那些写世情小说的多是穷二代),然而拦不住有人照现成的剧本上演活剧,比如李刚和他的儿子。
最后引王士祯《池北偶谈》中的一则掌故结束本文,说明“富二代”绝不是铁打的江山:
某相国之子,穷了,问人借了些米回家,扛不动,雇了个脚力,埋怨他走得慢:“我生于相门,扛不动米是应该的,你一个臭卖力气的,怎么也扛不动?”那人嗫嚅道:“我也是尚书的孙子呢。”
水浒男色
按照中国传统中对男色的审美,贾宝玉他老人家是不得了的大帅锅,倾国倾城,“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这哪里像个男人!所以古时候,有钱有闲的少妇偷情的首选对象是戏子,文艺腔,是男的,又像女的,对女人的情绪变化体贴入微。如今小白脸似的男人越来越吃不开了,《与鸭共舞》中,豪门怨妇叶玉卿包养的是任达华。孙红雷、胡军这等硬汉升级成为师奶杀手,逼得黄晓明之类娃娃脸的明星留了胡子。生活在中国古代,又接近我们审美标准的男性,只有到《水浒传》里找。这里有一百零八个好汉,除去王矮虎、鬼脸儿杜兴、金钱豹子汤隆之类有明显缺陷的,也还有无数,够好色的女人们流着口水看一阵的。
说起好汉们的姿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武松,他曾让第一美女潘金莲爱上他,可知不错。武松长得什么样呢?他是: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原来是一枚大胸脯的肌肉男,潘金莲的重口味不是盖的。口味再重点,便是鲁达、李逵辈了,但此辈好汉,实在不是凡人能消受得起。鲁达“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臊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是个胖大汉,等到他当了和尚,穿上直裰,才让我们看清“胸脯上露一带盖胆寒毛”。虽有时髦的胸毛点缀,他却跟“性感”二字无缘,令他两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对象都是女人——金翠莲和刘太公家闺女。金翠莲的爹虽对他感激涕零,却赶紧地把闺女嫁给外地财主作妾;至于刘太公,则是看见智深便要吓得尿裤子。
至于李逵,则又比鲁达可怕十分,“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这是对人的形容吗?这很像好莱坞电影里的Kinɡ Konɡ。且比Kinɡ Konɡ还不如,Kinɡ Konɡ尚知道怜香惜玉,李逵见了卖唱的歌女,只会“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一个指头把人戳翻在地,还说:“只指头略擦得一擦,他自倒了。不曾见这般鸟女子,恁地娇嫩!”
连母大虫顾大嫂这样“眉粗眼大,胖面肥腰”的女人,她找的老公孙新,也只是“军班才俊子,眉目有神威”这样一个颇蕴藉的人物,断不敢与李逵辈有什么瓜葛。口味重得过头了,赶紧收回来——《水浒》中确有美男,毫无争议当选男色中第一位的,当是柴进。他的出场便充满美感,“远远的从林子深处一簇人马来”,当这簇人马走得近了,“中间捧着一位官人,骑一匹雪白卷毛马”,而这幅归驾图的主人公,“生得龙眉凤目,皓齿朱唇”。此时在一旁看到这一幕的,是带枷的林冲,“只见那马上年少的官人纵马前来,问道:‘这位带枷的是甚人?’”美男,骏马,风尘,义气,在这一幅图上集齐了,此情此景,令腐女情何以堪?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