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111053
——范以锦(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情感的烈度来讲,这是一本达到沸点的书。书中,无论是对家国情怀的纾解、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是对本职专业的思考、对人心人性的观照,元基的笔锋都是直截了当地戳过来戳过去,动作大、力道猛。平素不了解元基为人处事的人,兴许会从中勾勒出一幅钟馗打鬼的愤青脸谱。事实上,他的愤怒其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叛,而是一种磊落不群和责任担当。
——周智琛(深圳晚报社副总编辑,云南都市时报社前社长、总编辑)
序一 一个率真可爱有个性的人(范以锦) 001
序二 君子如玉剑如虹(周智琛) 003
【第一辑】 思想的逆水行舟 001
思索,为信念所牵引,被智者所驰骋,以它“纯钧”一般的锋刃,向前行的大道上疾奔而去,从黑暗的原野上摸索开来,由无畏的开拓者不懈接力,迸击出生生不灭的火花,留下记忆不枯的长长足迹……
还原自然 002
为阳光而歌 004
棒喝“多元”与“多彩” 005
端午“不端” 007
远离“巨星”和躬送大师 008
看北京奥运开幕式 010
舆论引导不能“利字当头” 012
“无冕之王”的嘴脸 015
贤内助“贤”在“助”之功 018
不看狂蜂浪蝶 019
思想的逆水行舟 020
《甲申三百年祭》实不如名 023
天灾源于人祸 026
疫苗也假 028
“局长”只是副科级 030
圣火还传递了什么? 032
世界杯与我无关 033
是上帝让朝鲜国足惨败 035
收到《传媒》样刊 036
每天上网与为官自律 038
【第二辑】仗剑少年我独行 041
待人接物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所谓“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就是说与人交往、与人相处的复杂性和高深的应对艺术。“不说硬话,不做软事;坚守着原则,灵活地应对,既保持了立场,又在奸险的人际中游刃有余,此为处世的实用哲学。”
自画像 042
书和老婆不借 044
似怪非怪 045
极端 047
从容 048
未知 049
大度 050
自恋 051
坚持 053
际遇 054
不做刺猬 055
学会感恩 056
不爱雨天 057
源于平凡而超越平凡 058
很纯,很深刻 059
“赋闲”不闲 060
要做好人 061
理想在召唤 062
如何待人 064
奋起奔跑 066
不是惺惺作态 067
不说硬话,不做软事 069
不学习是一种慢性自杀 070
好事总多磨 071
绿意刻画妙笔 野趣自成丹青 072
倒写乾坤原正体 横看人物任平章 074
亦师亦兄亦友 至真至情至性 076
李曼印象 078
今天是某的生日 079
打捞《青花瓷》 081
【第三辑】拯救青少年教育 083
新的教育实施要强化这样一个理念:教授国民成为一个有素质的现代人。这个理念有两个要素,一是“有素质”,二是“现代”。与此之前我们提倡的“德才兼备”有相通之处,多了的内容是“现代”:现代意识与时代精神。
健忘历史就是数典忘祖 084
今日中国缺什么? 085
打倒教育产业化 087
为什么而学 091
高度重视“校园本质”的文化建设 095
国家包办平均分配教育资源 097
实施差异化特种教育与精英教育 099
学英语,请先学好母语 101
小子很乖 104
如何许孩子一个未来? 106
“谢师宴”之风不可长 108
【第四辑】惟文化生生不息 111
从来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惟文化生生不息,包括城市、企业在内的所有社会机构和团体,既要顺应潮流、把握趋势、敢于担当,又要与时俱进,丰富、提升、精炼自身内在精神坐标、社会责任信仰与理念向往,真正深耕自身的文化,这才是持续向前的源动力。
理念的轻飘与文化的厚重 106
“企业公民”当“以文化人” 114
文化建设首要在于敬畏文化 116
怎样留住人? 118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120
房价是降还是升? 122
开发商“玩的都是概念” 125
赢了知名度,砸了美誉度 128
给外来工多一些人文关怀 130
企业为何 “招工难”? 132
让素质的鲜花长开不败 133
探访古镇石龙 135
将文化进行到底 137
把根留住 139
东莞110年(1839~1949) 141
“赵佗将军”是我们的精神丰碑 144
我来了,我激情,我创造 145
不能没有“摩” 147
如何保护东江? 149
“治超”不要“三分钟热度” 150
请进一步健全完善公交运营规制 152
“刀下留狗” 154
放飞梦想 坚毅前行 156
强化优势 特色发展 壮大总量 理性赶超 159
如何向佛莞看齐? 163
公益广告传递社会正能量 165
【第五辑】纸媒请不要悲伤 167
作为地级市本土媒体,面对自身发展态势以及省级外来媒体进驻
范以锦
传媒圈子看似大,其实很窄,传媒江湖有什么事很快就会在圈子里传开。张元基算是有个性的人,圈子里几次听人提起过他,我也看过他的一些文章。因此,对他也有所了解。
作为“80后”的张元基有些特立独行的做派,还听说他与人辩论时能言善辩。个性强的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尽管我没有太强的个性,但我还是喜欢有个性的人,何况张元基的个性带有某种率真与可爱。
文如其人。张元基的个性在其文章中得以体现。无论对民族自尊的忧思、对国民性沦丧的警醒,还是对传统文化弘扬的自信与疾呼,都显现出他的个性。其忧思文集《我思无邪》所彰显的性情,未必振聋发聩,却也掷地有声。其为何呐喊?为谁呐喊?该文集共分为五部分,分别为“思想的逆水行舟”“仗剑少年我独行”“拯救青少年教育”“惟文化生生不息”“纸媒请不要悲伤”,体裁包括了散文、随笔、论文、诗歌以及各类时评等。通观整本文集,可以窥见其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生态等方方面面抱有极高的热情,尤其对国民素质教育、传统文化传承,均倾入较大心血去关注、反思与疾呼。同时,不遗余力地对他不喜欢的思潮与现象予以抨击,彰显出一位血性男儿对社会关注的情怀。一篇篇历年写就的文章中,见证了其青春岁月的成长与激情,见证了他对理想的坚守、对自然的膜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书中的文章,不论是随笔、散文、论文,还是各类时评、讲稿,都有着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或强烈的观点表达,同时兼具个人丰富的感情色彩,行文言之有物、事有所指、发人深省。譬如“拯救中国的青少年教育”系列之《为什么而学》《高度重视“校园本质”的文化建设》等,行文均有着非常鲜明而大胆的观点,并辅以细致、条理的论据,行文通畅、思想活跃,尤为可贵的是勇于通过阐释个人的观点,对当前国民教育现状的忧思与反省跃然纸上。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这也正是作者的忧患深重的直观呈现。与此同时,文集的文章富于启发性,通过辩证、逻辑、推理、哲思等叙述手法,揭示日常生活的哲理,如文章《未知》《大度》《不做刺猬》等,可谓文以载道,颇有见地。
我虽为其作序,也并非完全认同其每一篇文章的观点,尤其是比较激进的观点。他自己也谦言:“书中的文字,还比较稚嫩、比较偏激、比较片面,欠缺了一些理性与深度,思想性与艺术性还有一些不足。”尽管如此,我对其浓烈的民族情怀,鲜明的直言,还是赞赏的。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当道的社会中,需要多一些个性张扬、思想丰满的青年为社会进步鼓与呼。
观点对与不对,赞同还是不赞同,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多元的社会下的多元思想的碰撞,会激发社会的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正因为如此,我对《我思无邪》的作者给予掌声和更多的期待!
(作者系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二君子如玉剑如虹
周智琛
元基从来都是郑重其事。近些日子一个周六的下午,他带着四岁半的儿子从惠州到深圳探我,穿着端正,行脚轻缓,一只手拉着孩子,另一只手提着给我的一幅卷轴和一枚章子。进了屋子,言明周末有扰。这家伙,比十年前我初见时胖了许多,但嘴角露出的依然是那种善良的有点负疚的微笑。
他的儿子清秀俊美,见了生人有点腼腆。我赶忙找了些点心给这孩子,他起初生分推却,直到父亲许允,他才吃了起来。点心的渣子掉在衣物和茶几上,孩子捡来吃了,元基阻拦;孩子吃食的时候手指触及嘴里,元基喝止。整个下午,这位年轻的父亲十分细致,不厌其烦。他不容许儿子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嘟囔着现在的教育理念真不像话,总说粒粒皆辛苦,掉了的饭粒要捡来吃掉,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允许。他口中的“我们”,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
我看着他着急的样子,笑着劝他不必太认真,但他很坚持。这就是元基,和十年前我初见时的他一样,认真起来真心有些死磕。我没深究,或许二十年前的他已是如此了。
我把元基的这身个性理解为纯粹心性所致。纯粹的心肠最是个人主义,而死磕和个人主义则是天伦关系。不个人主义,不纯粹。
大抵是在2004年春天时分,我与元基初识。彼时他在羊城晚报社东莞记者站任职,我在南方日报社东莞记者站当记者。
初见是在东莞智通人才市场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他穿着一件白衬衣,戴着一款很书生的近视眼镜,似乎有点清瘦文弱,与人打招呼用古辞,我一下子就记住他的样相。
那个时候,所有的记者都才二十出头,青春正好,初入社会,说话的声响都大,元基尤甚。在中午的饭桌上,他始终是个主角,双目炯炯,言语滔滔,有时话锋刺耳,劈头盖脸惹人嫌,但大部分时间,他道理深刻,有海风山骨的味道。大家听他说,不敢出声。后来聚得多了,渐渐熟络,大家可以无拘无束地谈天,我们要是对他有异见,也都哇哇大叫。他顿时气急败坏,白皙的面孔温颜一破,由红变青,吓煞人也。
实实在在地说,元基在东莞的新闻生涯是骄傲而辉煌的。他善抓独家,稿子气象庄重;他擅长交际,但处事又像舔湿封箴纸的时候那般小心翼翼;他信奉理想,他像所有欲成龙象之才的年轻人一样雄心勃勃。二十四五岁的他,太有主见,是那个年代省级媒体驻地记者的佼佼者。
凡有梦想的人,都有雄心,都愿意张扬,外向的用力与内倾的用心,易得机缘和机会。
2005年时,元基跳槽,任信息时报社惠州记者站站长;再后来的2006年,他又跳至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就任更适合他的职位。他的每一次腾挪跳跃,我都为之欣喜感佩。讲到这一节,想到乔布斯一言,很受触动:我们拿自己的目标作赌注,绝不做毫无新意的产品,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下一个梦想——能在关键的时候腾挪,是迈向人生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据说这个世界上只有3%的人会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可以确定元基就是这3%的一分子。
当然,梦想家要光芒四射,还须尽心、尽力、尽性、尽意。以冰炭满怀抱的姿态、热泪盈满眶的心肠、青灯长更坐的毅力来成全自己和他人。我想元基有此心、此力、此性、此意,因为我从他的文集《我思无邪》中感受到一股类似的力量。
从情感的烈度来讲,这是一本达到沸点的书。书中,无论是对家国情怀的纾解、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是对本职专业的思考、对人心人性的观照,元基的笔锋都是直截了当地戳过来戳过去,动作大、力道猛。平素不了解元基为人处事的人,兴许会从中勾勒出一幅钟馗打鬼的愤青脸谱。事实上,他的愤怒其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叛,而是一种磊落不群和责任担当。
从文本的章法来看,文言文、杂文、论文等文体文风恣意交杂,文字直接有味,犀利、峻拔的语句频频闪烁,他的文字是开放的,习惯于下结论。从中可还原元基的好古之癖、擅辩之维、善思之心。仅从文句看,他是富有攻击性的,但从内省的角度看,他始终是抱朴守拙的。这貌似人格分裂,实则颇具古风,其仗剑少年我独行、君子如玉剑如虹的明亮和气势近乎自然。
从朋友的视角来说,我从中看到他每天都在寻觅古典的意趣,喜欢与古人神交,追求借文字以沟通古今的一种喜悦,他有好古之癖,但不是与现实隔离的那种人;我看到他对生活和写作强烈的爱,他不是间歇性的写作者,他经年秉笔直书;我看到最内心的追求,他从来都是自爱的,眼里容不下沙子,浪子侠心、天性浪漫;我也看到他的沮丧无奈,悲歌俗世,哀叹体制,愤怒僵化。我仿佛看到他穿过层层迷障,重返过去与理想见面。同理想会面,很多时候如同与死者相遇。他最动人的文字,往往是为了哀伤而作,但这样的文字并不多,从中也可看出他在生活中是何等健旺、何等积极、何等潇洒——我乐见这样的元基。
毫无疑问,元基是中国式的少年,他所思所想所行所愿,我们要中国式地体会,并在关于人生的自我体悟中,祈愿自己无论在何时在何地,都能保有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理想意气。当人人不再坚持理想了,理想会迸发无限光芒。
我们当然也要祝福自己,宁愿做一个我思无邪的少年派,也不要成为一个因为世故扭曲的伪成人。
(作者为深圳晚报社副总编辑,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硕士生导师,云南都市时报社前社长、总编辑,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前执行总编辑)
自然,是最大的力量;自然,是至高的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发力,摧枯拉朽,势不可当;行云流水,张扬有法,一剑封喉!
自然的今日不自然。
而今是一个空前多元的时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悲喜轮换,祸福相倚;富贵卑贱,风光沦落;昨是今非,天上地下;生死哀荣,康庄殊途;传统现代,久远弥新;百家罢废,万佛乱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而生万万物,万万而致无穷,无穷而偏离原轨,百家争鸣到全民聒噪,金玉良言幻化为乌烟瘴气。
而今是一个神奇的时代。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人和事经常就在你我身边轮番上演;天下人的天下事,没有不可能,只有不敢想,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不是稀奇;追溯五千年前原生态,展望未来五千年日月换新颜,不是难事。
而今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地球就是一个村庄,遍地是机会,处处能成功,时时有奇迹。不问出身、不分贵贱、不讲资历、不论门户、不限地域、不按逻辑,只要逮住一个机会,找到一个窍门,甚或撞到一个大运,就可以创造神话,改写历史。
而今是一个侈靡的时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达到如此高度。山珍海味、醇酒佳肴、奇珍异宝、美女香车,还有桑拿沐足、推拿按摩以及环球悠游、贵宾疗养,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吃的、喝的、玩的、乐的,应有尽有;留恋那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红男绿女、纸醉金迷,陶醉之处不知天上人间。
而今是一个混乱的时代。道德滑坡、伦理模糊、文化断裂、精神迷失、信仰匮乏,在今天是如此赤裸裸地呈现。普遍的、终极的、神圣的、伟大的……
这一串以前曾给予人类乃至世界以永恒的形而上学光辉的词语,恐怕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在我们心中唤起往日的冲动与信仰了。已经没有多少东西不可以被挖根掘底地对其前设进行质疑了。当精英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终于失去了它们所依恃的权力背景之时,无论是旧世的遗老遗少,还是新世的暴发户,都在抱怨人心不古。“无所谓”“随便”口号冲击下的规范失控,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轻而易举的绞杀,给这个时代涂上了迷离、混乱的色彩。
信息工业、电脑文明的出现,在方便了信息、知识的传播,从而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之时,也加深了个体化的裂痕。虚无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情趣在流行文化中表现得极其招摇。有人甚至把网络时代称作一个孤独个体狂欢的时节。——然而,这一切,与朴实、纯粹的“自然”,是何其遥远和不可理喻!
与自然无缘,与自然背弃,那是社会的悲哀,是人类的灾难!
(2008-07-17)
不做刺猬
刺猬,一种我通晓而不熟识的动物。刺猬给人们直观的印象就是满身的“刺”!对刺猬本身而言,那一身“刺”是它自我保护和向敌方发起攻击的利器;对敌手而言,这是令人生厌的天生的盔甲。事实上,刺猬之于人们的特别印象,正是居于它满身长刺的特别尊容,“刺猬、刺猬,刺之谓也”!
刺猬,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一种动物,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中间。这既因为它的生理结构的属性、天生不是帅哥或靓女,也缘于它对话外界的交流属性,动辄张扬全身利刺、毫无友善可言。
刺猬是动物,一种进化水准不高的动物;人,也是动物,一种经过了高级进化的动物。刺猬与人的不同,无非智商程度上的低级如比较级与高级的区别而已。刺猬面目可憎,很多很多的人有时也实在并不可爱。
看那一些得志的小人、一些伤天害理的家伙、一些昧着良心营生的混球、一些尖酸刻薄的臭虫们,动辄张牙舞爪、动辄猖狂作孽、动辄无耻勾当、动辄欺软怕硬,较之于面目可憎的刺猬,不知要可恶、可耻多少。
我要诚心奉劝的只是那些并不可爱的人们:不要心怀不轨,要实诚;不要得寸进尺,要知足;不要斤斤计较,要包容;不要弃善从恶,要笃信;不要同流合污,要自爱;不要怒发冲冠,要平和;不要轻佻放荡,要洁身;不要赶尽杀绝,要仁慈;不要逼人太甚,要宽厚;不要睚眦必报,要豁达;不要落井下石,要怜悯;不要求全责备,要博爱。
人生真的有很多“不要”;还有一个“不要”非常重要:不要做刺猬,神经过敏、满身带刺。
(2009-05-23)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