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21784
西南联大,群星闪耀,涓涓细流,泽被后世。
中华文明,甲骨探源,星星之火,传薪续脉。
书中一堂堂课,如妙趣横生的帧帧画面,在西南联大回忆里经典重现;一句句话语,如引人入胜的个个镜头,在师生情谊里永恒定格;一个个甲骨文,如晶莹闪亮的粒粒珍珠,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本书为107岁高龄的马识途所作甲骨文著作。书中鲜活再现了国立西南联大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妙趣横生的授课场景,尤其是唐兰教授对甲骨文等研究的精髓;生动展示了大师们精勤治学的品质、谦逊严谨的人格魅力和自由开明的名校教学风貌;立体展现了马识途在百岁之年克服病魔侵扰潜心研究甲骨文的心得和体会及其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精神,从中亦可窥见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名校的精神与血脉传承之魅力。本书是唯*公开出版的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兼具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上卷
西南联大课堂拾趣
〇〇一
课 开课问“东西 ”
/ 〇〇三
第二课 说“西南联大精神 ”
/ 〇〇九
第三课 趣辨方言古音字
/ 〇一三
第四课 “ 中国”二字的力量
/ 〇一九
第五课 顶天立地的“人”字
/ 〇二三
第六课 “ 人”字家族兴旺
/ 〇二九
第七课 象形字拾趣
/ 〇三六
第八课 易混象形字
/ 〇四六
第九课 “ 和”为贵
/ 〇五四
第十课 鼓励独立见解
/ 〇六〇
第十一课 “ 说文解字”“中华民国 ”
/ 〇六五
第十二课 手把手地教大家研究形声字
/ 〇七一
第十三课 人类发展汉字兴
/ 〇七七
第十四课 形近而音异的汉字
/ 〇八三
第十五课 后一课
/ 〇九〇
中卷
马识途甲骨文拾忆
〇九五
忆 就从“一”字说起
/ 〇九七
第二忆 有趣的家庭成员
/ 一〇四
第三忆 与武器形象有关的特别的字
/ 一一一
第四忆 威武的“王”字之属
/ 一二〇
第五忆 形象的从艸之属
/ 一二四
第六忆 意深的“牛”“耳”“贝”字之属
/ 一三五
第七忆 逼真的“女”字旁的形声字
/ 一四三
第八忆 丰富的“人”字属及器官部首衍生字
/ 一四七
第九忆 补 遗
/ 一五〇
第十忆 一些难解字
/ 一五九
第十一忆 自由辩论,独立见解
/ 一六三
第十二忆 别出心裁的古字
/ 一六八
第十三忆 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
/ 一七一
下卷
马识途“说文解字”
一八五
……
后 记 二七二
人物谱 二七四
编后语 二七八
这部《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见证了马老对汉字及其承载的博大传统经久不磨的挚爱深情,更见证着一位革命作家如金如石坚不可移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铁凝
马老不老,他一直是西南西南联大课堂上“识字”的那个学生。那时他已是一位中共地下党员,革命的青春与古老的文化心心相印,留下了这部笔记,也为壮阔的中国革命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传奇。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 李敬泽
105岁,《夜谭续记》出版时,他说封笔了。我说怕是封不了。果然,107岁的马老又出新书了。因为青春的记忆像火燃烧。地下工作,革命是他的青春。西南联大,甲骨文也是他的青春。这本书好,不只是说文解字,还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美好回忆,从文字源头,从形义之间,从容展现。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阿来
课
开课问“东西 ”
唐兰教授上课来了。
一九四三年九月,我作为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生选修了语言文字学专业课程。课来开讲的是中国文字学的泰斗级人物—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唐兰。课程是语言文字学必修课“说文解字”,这是语言学科的基础课。我好不容易才从高年级同学手里半借半买了一部《说文解字注》,带去听讲。这是出了名的冷门课,专修的只有五六个同学,而我算一个。我这年二十八岁,是年龄、长得有点老气的学生;其他同学大都二十岁上下。我走进一间草顶土墙的教室,唐兰教授误认为是来旁听的别系教员,开口问我:“你先生是哪个系的?”我回答我是选这门课的学生。他有点吃惊地说:“你来修这冷门的课,那是要陪坐几年冷板凳的哟!”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引用了范文澜教授的有名的诗句:“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他接着不说什么,就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好像是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又在黑板上画上两个我们都不认识的字,又像是画,问我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我们无人作答。他说:“你们不认得这两个字,那大概知道已是改了称号的‘民国’发生的事吧。许多军阀混战,争当总统,南北两年战争,打个没完,民不聊生。有个文化人就写了一副对联,专门讽刺他们,一发布出来,就轰动全国,就是这副对联。”大家都称赞他写得妙,说南北军阀想当总统,真不是东西。于是他又指着黑板上那两个字:“骂的就是他们——不是东西。”他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原来是引发我们认识他写的那两个字。我怎么也没有想通:我们把物件叫“东西”,骂坏人是“坏东西”,为啥用一“东”一“西”两个字?他才解说:“古人把物件叫作东西,就是这两个字。你们看这‘东’字就是一包东西两头用绳子结扎起来,‘西’字也是一包东西一头被结扎起来。就是流传到今天,我们写的‘东西’两个字。还有一个‘束’字,古字也只写成似‘东’字状,也是两头被结扎的东西,意为‘结束’。现在我们写的‘东西’二字和‘束’字,本来就是象形字。今天你们就开始认识三个古文字了。自古以来都没有‘东西’两个字的字源,现在终于被我们研究出来了。我们用的许多字,都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一查字源,便清楚了。”
“不要认为这是冷僻学术,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有关系。你们要从读《说文解字》开始学起。往往一个古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发现一颗新的星星给研究人员带来无穷的快乐一样。这本是一门有兴味、有学术价值且重要的学科呀!”唐兰教授这么一讲,引起我们对研究古文字的源和流的兴趣。
这便是唐兰教授古文字学开讲的课,成为我毕生难忘的一课。
第十五课
后一课
唐兰教授开的“说文解字”课,我们已经学了一年。加上他开的“甲骨文”、罗常培教授开的“音韵学”和陈梦家教授开的“铜器铭文金石学”已一年,我们学习认真而且认识了一些古文字。
唐兰教授讲后一课时,对我们真切地说:“我们教学相长,研究古文字课程将告结束。其实我并没有教给你们多少学识,我不过是为你们打开研究古文字学的大门,给你们指出一点前行的路径。古文字学知识浩如烟海,涉足其间的人不多。有的人在海边才湿了鞋,眼看波涛汹涌,就知难而退了;有的人下海游了去,也有半途而废的,还有的被水给淹没的。只有很少的人能有坚强的意志,会锲而不舍、乘风破浪,向隐约渺茫的彼岸奋勇前进。虽不免载沉载浮,吃不少苦水,终会到达彼岸。踏上一片茂密的学术森林,那里时见阳光灿烂,时见雨横风狂,时见荆棘密布,但成功的果实诱人前行。有的一鸣惊人;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在学术森林里徘徊,了此一生,却死而无悔。相信学术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总有中国人不断探索,哪怕不过识破一字,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现在我为你们开了门,引你们走到大海边,就要看你们下海向彼岸勇敢游去了。一切看你们自己的天资和勤奋。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你们考入西南联大,可算幸运的英才。只要你们发挥天资,更加勤奋,终必成才。现在就看你们一人抱着一套《说文解字注》,在那‘字以类聚、物以群分’原则分门别类编的五百四十个部首导引下,在字海里遨游。各人可凭自己两年来的学习心得,去先认得、再识得这些古文字。我和其他文字学教授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爱,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互相砥砺、相辅相成;不必泥于古说,也不必宗于现论。要有为自己打出一片学术天地的信心,有自信,但不自夸。希望有一天也能看见你们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听你们慷慨而教后学者,也引他们下海游向光明的学术彼岸。”
唐兰教授和西南联大许多著名教授一样,总是这么真切地对我们这些即将领得毕业证书、获得学士称号的青年作送行谈话。
我对这些教授们的教导,特别是对唐兰教授给我“说文解字”课的指引,心领神会。我打开《说文解字注》,从页个字开始研读,“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凡一之属皆从一”。接着是“元、天、丕、吏、史”等,我读了下去,发现许多字都已经被唐兰教授讲解过,有的相同,有的近似,有的补说,有的改说,都是持之以故、言之成理的。
第二页“示”,段注说是“天垂象,见吉凶”,更怪的是说“三垂,谓日月星也”。唐兰教授以为错解,他说“示”分明是古人敬神用的祭祀台,人敬神或把祭物放在祭祀台上或祭祀台旁,人立祭祀台前或旁行礼。“三垂”明显是支撑祭祀台的三条脚柱,怎会是日月星呢?说“凡示之属皆从示”倒不错,所有会意的有示旁的字,大体都和神事有关,更证明“示”是敬神用的祭祀台。段注对“神”字解为:“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唐兰教授又写一个 字,就是一只手( )持一块肉( )放到祭祀台( )上去,不正好是敬神吗?这更证明“示”是敬神的祭祀台了,哪能扯得到日月星上去?
《说文解字注》有不少是错解、误解或欠解,唐兰教授经过研究,在讲课时对其中的一些字加以补正。他很赞成郭沫若对“且( )”字的说解。所谓敬祖的“祖”就是古人的生殖崇拜,而非段注所说“供祖先于神庙也”。郭沫若并非异想天开。我也同意唐兰教授把“地,从土,也声”的“也”解说为形象如蛇头和蛇尾,古代满地是蛇也。
后来,我仔细研究课本里五百四十个部首下许多字的解说,再温习唐兰教授讲的笔记。我虽然尊重段注,但不迷信段注。我相信近现代许多古文字学家,如章太炎、罗根生、王国维、郭沫若、唐兰、陈梦家等,根据出土文物及遗书的比较,进行的科学的说解,但也并未盲从,未可迷信。我也照唐兰教授教我们的精神和方法,自作探索,有自信的,也有自疑的,有重述唐兰教授所解我赞同的,也有补充的。
现在,我从记忆仓库里拾掇一些教授们所讲的,我在西南联大古文字专业学习所学的且而今还能记得的寸金片玉,将其写出来,不分先后,也不一定按“字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原则,想起哪一个字就解哪一个字,也不管正误,全部写出来。如有行家偶见偶闻,予以评说,以致引为笑谈,便算我的幸运了。
我想命个题名,就叫“西南联大课堂拾趣”,姑且附录于唐兰教授“说文解字”拾忆的尾上,权作骥尾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