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53620
《墨子》共十五卷七十一篇,内容包括修身、尚贤、节用、兼爱、非攻、非乐、攻城、守备等,是研究先秦墨家学派及其创始人墨翟思想学说的重要著作。本书是晚清著名学者孙诒让“覃思十年,精心结撰”(吴毓江语)之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古籍整理专家孙启治先生对其做了精心整理,校勘文字讹误,断以新式标点,非常方便读者使用。本书除了包含《墨子》七十一篇正文外,还有多篇附录,包括传记、序跋、考证、佚文及《墨子后语》等,为读者进一步研读提供了宝贵资料。
前言
俞序
自序
墨子间诂卷一
亲士
修身第二
所染第三
法仪第四
七患第五
辞过第六
三辩第七
墨子间诂卷二
尚贤上第八
尚贤中第九
尚贤下第十
墨子间诂卷三
尚同上第十一
尚同中第十二
尚同下第十三
墨子间诂卷四
兼爱上第十四
兼爱中第十五
兼爱下第十六
墨子间诂卷五
非攻上第十七
非攻中第十八
非攻下第十九
墨子间诂卷六
节用上第二十
节用中第二十一
节用下第二十二
节葬上第二十三
节葬中第二十四
节葬下第二十五
墨子间诂卷七
天志上第二十六
天志中第二十七
天志下第二十八
墨子间诂卷八
明鬼上第二十九
明鬼中第三十
明鬼下第三十一
非乐上第三十二
墨子间诂卷九
非乐中第三十三
非乐下第三十四
非命上第三十五
非命中第三十六
非命下第三十七
非儒上第三十八
非儒下第三十九
墨子间诂卷十
经上第四十
经下第四十一
经说上第四十二
经说下第四十三
经上篇旁行句读
经下篇旁行句读
墨子间诂卷十一
大取第四十四
小取第四十五
耕柱第四十六
墨子间诂卷十二
贵义第四十七
公孟第四十八
墨子间诂卷十三
鲁问第四十九
公输第五十
墨子间诂卷十四
备城门第五十二
备高临第五十三
备梯第五十六
备水第五十八
备突第六十一
备穴第六十二
备蛾傅第六十三
墨子间诂卷十五
迎敌祠第六十八
旗帜第六十九
号令第七十
杂守第七十一
墨子目录一卷
墨子附录一卷
墨子篇目考
墨子佚文
墨子旧叙
墨子后语上
墨子传略
墨子年表第二
墨学传授考第三
墨子后语下
墨子绪闻第四
墨学通论第五
墨家诸子钩沉第六
黄跋
修订后记
我校点的《墨子间诂》,二○○一年四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出版后一两年,我看到一些读者的文章,指出此书排印错误较多,我把书翻了一遍,果然错误不少。当时我打算谋之中华书局,把排印错误以及我自己的疏忽之处修订一下,以备再版重印之需。但不久就参与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史部》整理稿的审稿工作,接下来又参与了多卷本《中国家谱资料选编》的文字审校工作,真的抽不出一点时间来修订此书。直到现在我才有点时间,并得到中华书局同意,修订此书。
修订工作是这样做的:
一、初版中发现有排错的字和排错的、不适当的标点,尽量改正。
二、原文极个别文字的校订,我在初版中失校,现在发现的就纠正。
三、整理孙诒让《墨子间诂》,工作底本只有一种刻本,即宣统二年刻的定本《墨子间诂》。但在宣统刻本之前还有一种光绪甲午(二十年)木活字印本,印量仅三百部,现在极难见到,已成“善本”。木活字本错字比刻本多,但也有木活字本不错而刻本反错的。我当时整理,尚未见到木活字本《墨子间诂》,乘这次修订,我利用木活字本作参校本,纠正了刻本的个别错字,虽仅二十余条,但也是还《墨子间诂》原面目。
四、标点体例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尽量作了统一处理。关于标点体例问题,我在整理吴毓江《墨子校注》的点校说明和本书的《前言》中也提到过。虽然整体上要有个体例,但也不能过于拘泥体例而不顾古籍本身的特殊情况,例如正文中“子墨子言曰”后面的文字只加冒号,不加引号,文中明确引书或他人之言论,则加引号以标明起讫,所以“曰”后面并不一律加引号,前提是不会造成误解文意。又例如某书某篇某人注曰、疏曰、传曰,这个“注”、“疏”、“传(即注)”可当作动词“注解”处理,不加书名号,而也有人当作著作的名称而加书名号。加与不加书名号,不影响对文意理解,但前后应该统一处理。我是主张不加的,不过限于整理者、编辑和校对者的精力,个别地方也会出现不统一的情况而被疏忽。至于泛称李善《文选注》、服虔《左传注》、郦道元《水经注》、杨倞《荀子注》之类,从整体上说可看作是一部著作,则宜加书名号。这次修订,尽量在这方面分别情况,统一处理,但仍可能有疏漏而不一致之处,好在这类问题不会造成专业读者对文意的误解。
关于标点,有个问题可在这里顺便交待。就是在诸家校释中,提到错字,往往说:“‘某’当为‘某’,字之误(也)。”现在有人在“字之误”或“字之误也”前不加逗号,标点为“‘某’当为‘某’字之误(也)”。这是不正确的。这里“字之误”本来是汉人校经的常用术语,比如郑玄注三《礼》、《诗》就常用此语,它的意思是指两个字因字形相近而误,即后人说的“形讹”。与“字之误”相对的,还有“声之误”,是指两个字因字音相近而误,即后人说的“音讹”。这两个传统校勘术语,为清代以至近代的学者校勘古籍时常用,“字之误”和“声之误”一样,都不能连上文读,应单独为句。假如我说“‘士’为‘土’字之误”,只是指出了错字;但假如我说“‘士’当为‘土’,字之误也”,则不仅指出错字,还说明了讹误的原因。这其中的差别是明显的。由于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往往不易看出这种差别,都作为一句读,所以校点的人要注意分清。
古人说,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所以这次虽然纠正、修饰、补充了近七百处,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比起初版,质量应该有所提高,希望读者继续批评指正。对于初版的排印错误,造成读者利用此书不方便,我也有责任,因为校样打出时,恰逢我卧病在床,没有自己审改校样。在这里,我向读者道歉!
此书初版已经重印过了,这个修订版恐怕一时还不能付印,我就交与中华书局保存,以备下次再版重印之用。古籍是没有时效的,像《墨子间诂》这类清代学术名著,就过一百年仍然有人看,所以提高整理本质量的必要性,并不会因为一时需求量的大小而改变,因此我这次愿意尽义务修订。
孙启治
二○○八年九月十一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