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488611
蒋勋至美生活周记,横亘二十四节气,用画笔般的文笔,重现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虫鸣蛙声,带你体会四季流转,感受生命之美,全新升级艺术包装,超值附赠蒋勋印章藏书票、字画书签
这是蒋勋用心写下的生活周记,从某年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在每个当令节气,他观察、体会自然的细微改变,记录下这些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虫鸣蛙声。从他宛如画笔的文笔中,我们可以再现珍贵的记忆,在四季流转中发现生命之美,在自然万物里看见自己与众生。
这些文字更饱含他对友人、对母亲的深情,这既是一份横亘二十四节气的美的生活记录,也是给至爱别具深意的礼物。
序 画布上的文笔 林文月
愿 蒋勋
卷一 夏天
桐花
月桃
萤火
相思
栖霞
大雨
溪涧
瀑布
鱼肆
月升
卷二 秋时
叶子
渲染
新桥
沙滩
眼前
翅果
看见
苹婆
秋水
回声
栾树
潮声
鸭子
卷三 冬季
时差
自由
候鸟
银杏
寒林
舞者
黑暗
温泉
泡汤
野溪
烧水
风景
竹内
卷四 春日
众生
肉身
品味
甜酸
风尚
布衣
吾庐
城市
迟行
速度
输赢
华山
卷五 夏天
退之
史记
附录 雪——纪念母亲
编者后记 如是因缘 许悔之
画布上的文笔
林文月
勤于奔走散播美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大众殷殷解说何谓风格、什么是品味的蒋勋,有一本非常精巧的书。这本书共收五十篇散文,每篇在一千二百字左右,从二00三年的五月开始,止于次年五月。刚刚一年,横亘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的笔耕,成为这本《此时众生》。
在台湾读过中学的人,都有写周记的经验。所谓周记,往往是指青少年学子每逢星期日晚上做完各种功课后,边打哈欠,边提笔所记的一周流水账;至于老师批改那些千篇一律的生活写照,大概也是乏味至极的吧。然而,从《桐花》《新桥》,到《回声》《肉身》,到《吾庐》《史记》,这五十篇周记,竟可以写得如此丰富、多层次!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
这些折叠起来、收存在记忆角落的晨昏光影、花香叶色、林风潮响,乃至于虫鸣蛙声,遂借由文字而好好地收藏起来了。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然而并没有。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文字使各种各样的景象重现,使当初体验那些景象的感动也重现;同时还让阅读那些文字的别人也感动。文字的力量如此。
蒋勋习画,所以在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
《看见》文中,写火车座中所看见的风景,以人体的肉身毛发形容山峦原野。写到视觉,他说并没有的黑,以十七世纪伦勃朗(Rembrandt)的画为例:“初看都是黑,静下来多看一分钟,就多发现一道光。”《回声》里,写窗台上看秋水中解缆的船:“越漂越远,远到变成一个黑色小点,远到后看不见了。”“如果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里,船只是空白里的一条墨线……一条船,不用退多远,视觉上就只是一个黑点了。一座山需要退到多远?一片秋水需要退到多远?因为庄子,许多画家从视觉的巧匠慢慢过度成心灵视域的追求者;从得意于欢呼惊叫的技巧极限,一步一步,领悟到技巧的极限距离美的沉静包容还很遥远。”蒋勋把感官所及的风景,从西画、国画的表现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较。从肉眼观象,到心眼体物,一支文笔有如画笔,将读者逐渐导入哲理的美学境界。那些是“秋水时至”,是“不辨牛马”,是“泛若不系之舟”的意味。
五十篇散文,几乎都书成于窗前。
拥有一个家,或者只是一个房间,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有一处熟悉的地方,有四壁将我们围起来,框起来,令人感觉自己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而又有一种从外界抽离的安全感。我读这些文章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读书,或工作,或静思,或出神。在家乡,或在此地彼地,属于而又抽离于这个世界,大概是由于有窗子的关系吧。窗,使人感觉既联系而又隔离。作者原先可能在那隔离的一区写文章,或者绘画;偶一抬头,便看到山光水色、寒林叶落、桐花如雪、鹭鸶鸡鸭……或许,竟因而推门出户,走入景中,变成物象的一部分,与世界融合为一体,成为线,成为点,在画面之中。
窗前书写,自自然然。至于一年期间,定时一千二百字左右的短文,用两个字的齐一小题标示,或断或续,随兴所至舒展开来:《秋水》《回声》《潮声》《品味》《甜酸》《风尚》《布衣》,这些篇章,分开来是独立的散文,缀连起来却又是绵延可以贯穿的。
在目录上,二字齐一的小题各篇后,有一篇附录的单字题目:《雪──纪念母亲》。
蒋勋很用心地写这篇文章。写下雪的季节,去V城探望病中的母亲。写雪,写看雪的自己和下雪天的一些记忆。窗外的雪,“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地下着,屋内的灯全熄了,只留母亲卧房里床头一盏灯,幽微的光反映在玻璃上。远处街角也有一盏路灯,照着白白的雪景。“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吧。”
我想,蒋勋可能是以留白的方式,来写他珍惜的一个记忆和思念的吧。
《此时众生》,遂成为他送给母亲深意的礼物了。
月桃
安坑的后山,可以从新店上去。沿着落满桐花的小径走,到了高处,可以眺望整个台北盆地,看到一条长长的新店溪汇流成淡水河,看到远远的关渡、八里一带的河口,浩浩荡荡。
“晴朗的日子,可以看得更远。”S说。
很久没有在这样的高度看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距离远,人为的建筑物显得很小。车道纵横,密聚的房舍,看起来都像玩具。因为远,人与人彼此挤压得不快乐,也不明显。走到高一点,还可以感觉到山脉起伏,感觉到河流蜿蜒而去,感觉到日光和云的影子在城市的上空缓缓移动。
旋子,很久没有听到山风吹起来的松涛,哗哗在我耳边回响。
我平日究竟在听什么?我还听得见松间的风声吗?
我平日究竟在看什么?我多久没有来山里看五月漫天飞舞的油桐花?我多久忘了走来这山路?登山的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林间小路,曲曲折折,高高低低,可以一直翻过山头,下到土城。原来以为新店和土城距离很远,却只是山头的两边。在交界的高处,指一指这边说:是新店。指一指那边说:是土城。天宽地阔,心中无挂碍,可以这样指点江山。
山路旁的树枝上缠结着一些黄色的布条,是登山的人做的标志。标明位置,指引方向,注明到下一个目的地的里程。山路一级一级的石阶修缮得很好,石阶两旁栽种了孤挺花;喇叭形的红色花朵从一枝挺直的茎干上端向四边绽放。孤挺花是庭院的花,这样沿路栽种,似乎是有人特别用心栽培,也使荒野的风景多了一点人间的气息。
我更喜欢月桃。因为是山野原生的品种吧,妩媚泼辣中带着诱惑人的野气。狭长油绿的叶子,有一点像姜花,却更芜杂率性。民间常用月桃的叶子包粽子,也用来衬垫在新蒸好的米粿下面,米谷的香气中就渗透着叶子一整个夏日阳光雨水的辛辣芬芳。
月桃的花,瓷白色,一枝花茎上结了几十朵花苞。每一朵花苞尖端一点点红,红得触目心惊,红得像民间喜庆的颜色。白色的花常以香气诱引蜂蝶,月桃的香味足够浓郁,却在花瓣尖端还要标记醒目的红,好让昆虫更准确地辨认。
旋子,生命存在的目的这么单纯。生命华丽或凄伤,也只是绕着这么单纯的目的打转而已。
月桃开花累累,整串花蕾向下弯垂,仿佛承担不了如此盛放的重量。我走近细看,盛放的花蕾瓣膜上还渗沁着透明的黏稠液体。欲望如此真实,欲望活着,欲望交配,欲望传延生命。我们称为“爱”或“伦理”的命题,也许在植物或动物、昆虫的世界会呈现出更单纯的本质。
月桃是俗艳之花,它显露出太直接的欲望本质。很少人把月桃插在瓶子里,做装饰或供养。不经修饰的欲望也许使人害怕,月桃的俗艳喜气是适合开在荒野的,也适合做民间喜庆的食物,沾带饱含着大地日月山河的活泼。
等夕阳落了山,后一点赭红的光在林隙渐渐退去。天色暗到不辨路面,只有月桃洁净皎白,仍在风中静静摇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