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11136692
本书探讨了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全书分“历史回眸”、“理论创新”、“新的实践”三编共十三章,围绕解放民生、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这一主线,全方位、多视角研究了解决民生问题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系统阐述了新中国建立60年来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进程、理论创新、实践成果、主要经验。
上编 历史回眸
章 民生问题: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话题
一、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与话语语境
二、民生问题的现实状况与主要特征
三、民生问题的关涉内容与结构层面
四、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 百年梦想:先进中国人解决民生问题的不懈追求
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太平天国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初步认识
三、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四、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休养生息:奠定解决民生问题的初基础
一、建立政权,为解决民生提供政治保证
二、恢复经济,为解决民生提供物质条件
三、土地改革,极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四、三大改造,为解决民生创造制度前提
第四章 曲折推进:确立解决民生问题的奋斗目标
一、进行十年探索,为解决民生寻找正确出路
二、遭遇“文革”动乱,中国民生经历的一场磨难
三、转移工作重心,探索解决民生的正确途径
四、提出共同富裕,为解决民生提供奋斗目标
第五章 开拓创新:形成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径
一、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依托,奠定保障民生之新基础
二、以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步人改善民生之新阶段
三、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指针,开辟改善民生之新途径
四、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追求,提升保障民生之新境界
中编理论创新
第六章 解放民生:对民生理论的初步探索
一、领导“两次革命”,提供基本政治前提
二、处理“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三、实施“双百方针”,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第七章 关注民生:邓小平对民生理论的视角转换
一、从观念上纠正了忽视民生的两个倾向
二、从战略上构建了发展民生的三大理论
三、从政策上提出了关注民生的四大举措
第八章 发展民生:对民生理论的丰富完善
一、增添和提升发展民生的哲学基石和价值目标
二、丰富和充实发展民生的阶段内容和理论体系
三、制定和完善发展民生的战略措施和实施重点
第九章 改善民生:胡锦涛对民生理论的重大突破
一、确立关于民生的理论新指南和战略新地位
二、提出关于民生的奋斗新目标和政治新理念
三、明确关于民生的时代新思维和价值新取向
四、制定关于民生的发展新决策和实践新任务
下编 新的实践
第十章 关注生存:解决民生突出的目标要求
一、衣食住行——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内容
二、扩大就业——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体现
三、合理分配——解决民生问题的经济来源
第十一章 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基本的制度安排
第十二章 促进发展:提升民生重要的价值体现
第十三章 民生为重:新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经验
后记
上编 历史回眸
章 民生问题: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话题
一、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与话语语境
(一)民生与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
1.民生与民生问题的概念界定
“民生”一词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之中的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说,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①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 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于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②“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③“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④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与人民的生计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宜操作和把握,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民生大致是从广义角度来界定的。而狭义上的民生概念则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⑤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