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057835
内容简介
本书在作者之前出版发行的《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一书的基础上,补编了之后续写的25篇文章,作为本书的第四单元。这本书,是在党中央制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以后,也就是2003年10月以来5年内我的有关人的哲学的新感悟、新成果。
目 录
再版自序
序言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题与实践的课题
(一)
一论 “以人为本”
二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三论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对旧人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四论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
五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中人与物关系的理论
六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劳动科学化的理论
七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八论 “以人为本”是执政兴国理念的新飞跃
九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十论 “以人为本”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十一论 “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十二论 “以人为本”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三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十四论 “以人为本”与教育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中的作用
十五论 对“以人为本”的几种不同解读的商榷
十六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十七论 “以人为本”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论 “以人为本”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九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二十论 继承马克思走向新时代
(二)
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吗?
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
异化劳动论与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
(三)
《人的哲学论说》自序
《人的哲学论纲》自序
《人的哲学论纲》跋
(一)
(二)
(三)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后记
(一)
(二)给周凡博士的一封信
(四)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
保护物权就是保护全体公民权益的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啼血的杜鹃——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读后
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尺度
对马克思主义原汁原味地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读评
科学发展观的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
从抗震救灾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强大力量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的新感悟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再思考
人的主体性觉醒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
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干部对平民百姓应有敬畏之心
奥运会与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再学习
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共同体
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党的执政地位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推进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张世英先生《归途》一书读后感
论“物我一体”哲学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商榷——致程中原同志的一封公开信
晚年周扬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兼论理论应当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与卢之超同志商榷
序言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题与实践的课题
(一)
一论 “以人为本”
二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
三论 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对旧人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四论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证明
五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中人与物关系的理论
六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关于社会劳动科学化的理论
七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八论 “以人为本”是执政兴国理念的新飞跃
九论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十论 “以人为本”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十一论 “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十二论 “以人为本”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三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十四论 “以人为本”与教育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中的作用
十五论 对“以人为本”的几种不同解读的商榷
十六论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十七论 “以人为本”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论 “以人为本”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九论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二十论 继承马克思走向新时代
(二)
劳动异化论是唯心史观吗?
驳在异化问题上所谓两个马克思对立的观点
异化劳动论与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
(三)
《人的哲学论说》自序
《人的哲学论纲》自序
《人的哲学论纲》跋
(一)
(二)
(三)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20论》后记
(一)
(二)给周凡博士的一封信
(四)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
保护物权就是保护全体公民权益的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啼血的杜鹃——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读后
评价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尺度
对马克思主义原汁原味地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读评
科学发展观的对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
从抗震救灾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强大力量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的新感悟
在抗震救灾中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再思考
人的主体性觉醒是一种极大的社会进步
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干部对平民百姓应有敬畏之心
奥运会与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再学习
将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共同体
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党的执政地位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推进建立当代中国哲学——张世英先生《归途》一书读后感
论“物我一体”哲学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商榷——致程中原同志的一封公开信
晚年周扬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兼论理论应当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与卢之超同志商榷
在线试读
(一)
一论 “以人为本”
现在,在我们的报章杂志上,在各行各业的报告、报道中经常见到一个短语,叫做“以人为本”,甚至在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例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定中都用了这个短语。《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说:“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这个短语的丰富的内涵,本文不避浅陋,试图做点儿简要的阐述,以就教方家。
一、从哲学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位
在我们这个广袤的宇宙中,现在还无法确实地知道有类人的或超过人类智力的生物的存在,而在地球上,我们倒是确实地知道,只有人类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不但能够认知客观世界、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把人自身作为对象物来认识,能对人类自身进行反思,能够向人自身问一声“人是什么?”“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怎样才能求得解放和幸福?”而且一直不懈地在寻求着答案。人对自己的反思从古希腊哲学就开始了,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仍在争论不休。“以人为本”至少在今天给了我们较现实、较能为多数人接受的答案,就是在世界万千事物中,人是为珍贵的,“人”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人为本”,将人放在本位。
人之所以能够为“本”,首先,人类能够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当作是属人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人类的。
其次,人类认为这个世界不但是属人的,而且是能够被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人类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可以变物为宝。
再次,人类改造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而都是有目的地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第四,人类的需要永远是无止境的,人类智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原动力是永恒的,是永无止境的,是永不枯竭的。以人为本,我们将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
“以人为本”这一短短四个字的短语,却有两个概念是要弄清楚的,一谓“人”,二谓“本”。“人”和“本”在这一短语中到底是什么含义?有人说“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而且认为只有从肯定层含义进而深入到肯定第二层含义才算准确地理解了“人”。把“人”和“人民”两个概念加在一起,混同起来,是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起码要求的。形式逻辑认定“人”和“人民”是两个各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是不能混同或互相随意代替的,也不存在“人民”是“人”的第二层含义的关系。至于“本”的含义,有人望文生义一口气说出了根本、基础、主宰、主体、主导、本原、本质、本位等十种、八种,人们从这种眼花缭乱的列举中没有看到论者是如何着力论证“以人为本”中“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倒是看到了作者从中扯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人本”还是“物本”的世界观之争。其实,党中央所制定的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本”并不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解决了的世界本原问题,那么,“以人为本”中的“本”到底是什么含义?这个“本”用在这里,根本之点是同“人”是劳动的主体、生产的主体、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活动的主体相联系的,是指“人”居于本位的地位。在劳动中、生产中、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物”诚然非常重要,马克思称“物”是生产劳动中与“人”一起构成了两者不可缺一的要素,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要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对象,所以物质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性建设,可见其十分重要。但是,“物”无论怎样重要,它同“人”相比却永远是客体,而“人”除了是客体,还是主体;“物”同“人”相比永远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能动性的;“物”永远不可能产生要以它为本的自觉的目的性价值追求,而只有“人”才能有生产劳动是为了生产满足自身需要产品的自觉意识,只有“人”才能有“这个世界是属于人的”自我意识,所以,只有“人”才能产生“以人为本”的自觉的目的性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人作为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无论是改造自然,还是改造社会,都会出现一个“异化”问题。有人对“异化”这个概念深恶痛绝,声言要埋葬“异化”概念,要为“异化”概念举行葬礼。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几十次、上百次地使用过这个概念,不能埋葬它;还因为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概念从哲学上作过界说,因而也不能埋葬它。马克思说:“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因为变成统治工人的手段(但只是作为资本本身统治的手段)的商品,实际上只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楚生产过程的产物。这是物质生产中,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因为就是生产过程)中与意识形态领域内表现于宗教中的那种关系完全同样的关系,即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这种对立的形式是必须经过的,正像人起初必须以宗教的形式把自己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来与自己相对立完全一样,这是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过程。”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时期的著作,不足为凭。其实,这是马克思写于1863年7月的一篇文章,题为《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曾收入1863年9月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是公认的成熟时期的著作。退一万步说,即使马、恩一次也没有用过这个概念,马克思也未对之作过哲学定义,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人们创造出一种客体,这种客体不但不为人服务,反而反过来危害人、制约人,成为主宰人的一种力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这种情形简直是司空见惯、经常可以见到的,例如:
人创立了宗教,塑造了上帝、泥菩萨,它没有生命,没有任何力气,没有任何作为,但是人们却对之顶礼膜拜,虔诚得很,这就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创造了无数物质财富,但这些财富在资本家的手中却成了奴役工人阶级的一种物质力量。这就是马、恩无数次讲过的“劳动异化”。
人们努力地开采矿山,盖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肥料厂、纺织厂、造纸厂……但不注意环境保护,未注意防治污染,结果土地、河流、空气被污染了,给人造成了危害,这也是一种异化。
人类开发了原子核裂变、聚变技术,它本来可以为人类带来能源,但人们却用之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异化。
恩格斯曾经告诫过人们,滥伐森林,人类可能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彼埃尔·居里、维纳等人,也曾告诫过人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两面性,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危害。他们所讲的也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异化现象,提醒人类要注意防止这类异化现象的发生。
再说权力的异化,在剥削阶级社会中,这种异化是司空见惯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异化也未绝迹。按照马、恩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但是某些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贪污盗窃人民的财产,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这种现象我们见得还少吗?这也是权力的异化,人民的权力变成了少数人危害人民的一种力量。
某些人对于讲社会主义社会中仍会存在某些异化现象,就神经紧张,以为这是有人在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是没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想当年,曾经批评斯大林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并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认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为了正视矛盾、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前发展。现在我们承认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化现象,也正是为了正视它、认识它、预防它和克服它,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异化现象采取不承认主义,甚至深恶痛绝地要埋葬“异化”概念,要为“异化”概念举行什么葬礼,这不是共产党人所应采取的诚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从经济上说就是我们的一切生产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
在对极左思潮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曾经产生过有关生产目的的争论。
为生产而生产、为完成计划而生产,不顾生产出来的东西人们需要不需要,只是一个劲地埋头生产,结果是生产出大量的不适销对路的产品,长期堆积在仓库里,这,我们就不去再说了。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为革命而生产、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生产。这种说法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有它一定的道理,姑且说它还有部分的真理性,但它终究没有说出生产的终极目的。
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无论从什么时间来说,搞经济建设,搞生产建设,它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如果一叶障目,偏离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朴素的真理,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我们的一切生产活动都会走到邪路上去。这样的经验教训难道还少吗?还不严重吗?
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个的优点和进步,就是懂得了我们要为市场而生产,我们的一切经济建设,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应当是适销对路的,都应当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基础性的作用,我想它的精髓和实质也就在这里。我们取得这样的认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我们现在各行各业都说要“以人为本”,就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
一论 “以人为本”
现在,在我们的报章杂志上,在各行各业的报告、报道中经常见到一个短语,叫做“以人为本”,甚至在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例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定中都用了这个短语。《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说:“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这个短语的丰富的内涵,本文不避浅陋,试图做点儿简要的阐述,以就教方家。
一、从哲学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位
在我们这个广袤的宇宙中,现在还无法确实地知道有类人的或超过人类智力的生物的存在,而在地球上,我们倒是确实地知道,只有人类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不但能够认知客观世界、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把人自身作为对象物来认识,能对人类自身进行反思,能够向人自身问一声“人是什么?”“是什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怎样才能求得解放和幸福?”而且一直不懈地在寻求着答案。人对自己的反思从古希腊哲学就开始了,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仍在争论不休。“以人为本”至少在今天给了我们较现实、较能为多数人接受的答案,就是在世界万千事物中,人是为珍贵的,“人”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人为本”,将人放在本位。
人之所以能够为“本”,首先,人类能够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当作是属人的,这个世界是属于人类的。
其次,人类认为这个世界不但是属人的,而且是能够被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人类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可以变物为宝。
再次,人类改造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而都是有目的地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第四,人类的需要永远是无止境的,人类智能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改造世界的原动力是永恒的,是永无止境的,是永不枯竭的。以人为本,我们将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
“以人为本”这一短短四个字的短语,却有两个概念是要弄清楚的,一谓“人”,二谓“本”。“人”和“本”在这一短语中到底是什么含义?有人说“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而且认为只有从肯定层含义进而深入到肯定第二层含义才算准确地理解了“人”。把“人”和“人民”两个概念加在一起,混同起来,是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起码要求的。形式逻辑认定“人”和“人民”是两个各有不同内涵与外延的概念,是不能混同或互相随意代替的,也不存在“人民”是“人”的第二层含义的关系。至于“本”的含义,有人望文生义一口气说出了根本、基础、主宰、主体、主导、本原、本质、本位等十种、八种,人们从这种眼花缭乱的列举中没有看到论者是如何着力论证“以人为本”中“本”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倒是看到了作者从中扯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人本”还是“物本”的世界观之争。其实,党中央所制定的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以人为本”并不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解决了的世界本原问题,那么,“以人为本”中的“本”到底是什么含义?这个“本”用在这里,根本之点是同“人”是劳动的主体、生产的主体、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活动的主体相联系的,是指“人”居于本位的地位。在劳动中、生产中、历史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物”诚然非常重要,马克思称“物”是生产劳动中与“人”一起构成了两者不可缺一的要素,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要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对象,所以物质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性建设,可见其十分重要。但是,“物”无论怎样重要,它同“人”相比却永远是客体,而“人”除了是客体,还是主体;“物”同“人”相比永远是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能动性的;“物”永远不可能产生要以它为本的自觉的目的性价值追求,而只有“人”才能有生产劳动是为了生产满足自身需要产品的自觉意识,只有“人”才能有“这个世界是属于人的”自我意识,所以,只有“人”才能产生“以人为本”的自觉的目的性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人作为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无论是改造自然,还是改造社会,都会出现一个“异化”问题。有人对“异化”这个概念深恶痛绝,声言要埋葬“异化”概念,要为“异化”概念举行葬礼。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几十次、上百次地使用过这个概念,不能埋葬它;还因为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概念从哲学上作过界说,因而也不能埋葬它。马克思说:“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因为变成统治工人的手段(但只是作为资本本身统治的手段)的商品,实际上只是生产过程的结果,楚生产过程的产物。这是物质生产中,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因为就是生产过程)中与意识形态领域内表现于宗教中的那种关系完全同样的关系,即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这种对立的形式是必须经过的,正像人起初必须以宗教的形式把自己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来与自己相对立完全一样,这是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过程。”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时期的著作,不足为凭。其实,这是马克思写于1863年7月的一篇文章,题为《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曾收入1863年9月出版的《资本论》第1卷,是公认的成熟时期的著作。退一万步说,即使马、恩一次也没有用过这个概念,马克思也未对之作过哲学定义,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人们创造出一种客体,这种客体不但不为人服务,反而反过来危害人、制约人,成为主宰人的一种力量,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这种情形简直是司空见惯、经常可以见到的,例如:
人创立了宗教,塑造了上帝、泥菩萨,它没有生命,没有任何力气,没有任何作为,但是人们却对之顶礼膜拜,虔诚得很,这就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创造了无数物质财富,但这些财富在资本家的手中却成了奴役工人阶级的一种物质力量。这就是马、恩无数次讲过的“劳动异化”。
人们努力地开采矿山,盖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肥料厂、纺织厂、造纸厂……但不注意环境保护,未注意防治污染,结果土地、河流、空气被污染了,给人造成了危害,这也是一种异化。
人类开发了原子核裂变、聚变技术,它本来可以为人类带来能源,但人们却用之造出了原子弹、氢弹,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种异化。
恩格斯曾经告诫过人们,滥伐森林,人类可能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彼埃尔·居里、维纳等人,也曾告诫过人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其两面性,是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危害。他们所讲的也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异化现象,提醒人类要注意防止这类异化现象的发生。
再说权力的异化,在剥削阶级社会中,这种异化是司空见惯的。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异化也未绝迹。按照马、恩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是主人,官员是公仆,但是某些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贪污盗窃人民的财产,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这种现象我们见得还少吗?这也是权力的异化,人民的权力变成了少数人危害人民的一种力量。
某些人对于讲社会主义社会中仍会存在某些异化现象,就神经紧张,以为这是有人在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是没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想当年,曾经批评斯大林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并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认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为了正视矛盾、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前发展。现在我们承认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化现象,也正是为了正视它、认识它、预防它和克服它,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异化现象采取不承认主义,甚至深恶痛绝地要埋葬“异化”概念,要为“异化”概念举行什么葬礼,这不是共产党人所应采取的诚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从经济上说就是我们的一切生产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
在对极左思潮进行拨乱反正的时候,曾经产生过有关生产目的的争论。
为生产而生产、为完成计划而生产,不顾生产出来的东西人们需要不需要,只是一个劲地埋头生产,结果是生产出大量的不适销对路的产品,长期堆积在仓库里,这,我们就不去再说了。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为革命而生产、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生产。这种说法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有它一定的道理,姑且说它还有部分的真理性,但它终究没有说出生产的终极目的。
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无论从什么时间来说,搞经济建设,搞生产建设,它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如果一叶障目,偏离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朴素的真理,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我们的一切生产活动都会走到邪路上去。这样的经验教训难道还少吗?还不严重吗?
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个的优点和进步,就是懂得了我们要为市场而生产,我们的一切经济建设,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应当是适销对路的,都应当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基础性的作用,我想它的精髓和实质也就在这里。我们取得这样的认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的,我们现在各行各业都说要“以人为本”,就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