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466390丛书名: 大国历史·大国性格
编辑推荐
《中国史》,原名《白话本国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长期被用为大学教材与青年“自修”读物。在1933—1935年的3年间重版4次,影响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史坛极广。
在此之前有柳诒徵《历代史略》出版(1902),但系改编自日人那珂道世著《支那通史》。又有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与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1904),但夏著止于隋,刘著止于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远古及民国之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吕氏此书为**部。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白话本国史》四册,书中虽略有可议的地方,但在今日尚不失为一部极好的著作。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
他说:“凡学者,总是比较有良心的,因为研究学问的动机,就是出于良心好。天下有许多事情,昧着良心措置,就容易过去;摸着良心措置,就难于过去的。学者往往不肯昧着良心措置事情。”
他说:“……我觉得奋斗就是生命,奋斗完了,生命也就完了。从前文人的多感慨,不过悲哀矜不遇,奋斗是随时随地都**会的,根本无所谓遇不遇。”
他说:“为学者自是则自暴,自足则自弃善哉言乎!事事责己,天下无不可处之人;事事责人,宇宙不足以容一己。
在此之前有柳诒徵《历代史略》出版(1902),但系改编自日人那珂道世著《支那通史》。又有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与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出版(1904),但夏著止于隋,刘著止于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远古及民国之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通史”,吕氏此书为**部。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及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白话本国史》四册,书中虽略有可议的地方,但在今日尚不失为一部极好的著作。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
他说:“凡学者,总是比较有良心的,因为研究学问的动机,就是出于良心好。天下有许多事情,昧着良心措置,就容易过去;摸着良心措置,就难于过去的。学者往往不肯昧着良心措置事情。”
他说:“……我觉得奋斗就是生命,奋斗完了,生命也就完了。从前文人的多感慨,不过悲哀矜不遇,奋斗是随时随地都**会的,根本无所谓遇不遇。”
他说:“为学者自是则自暴,自足则自弃善哉言乎!事事责己,天下无不可处之人;事事责人,宇宙不足以容一己。
内容简介
本书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二是以中国历史总体脉络中之三大变迁为分期依据。以进化论与因果关系论观察中国五千年长史,代表眘中国新史学的发展方向;以三大变迁而划分中国五千年长史,则特别着力于三代以前与秦汉以后之区分、唐中期安史之乱前与安史之乱后之区分以及西力东渐前与西力东渐后之区分……
目 录
上册
序例
绪论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三章 南北朝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下册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二章 成同时的大内乱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六章 近的蒙藏
第七章 近的交涉
第八章 近的财政
序例
绪论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三章 南北朝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下册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二章 成同时的大内乱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六章 近的蒙藏
第七章 近的交涉
第八章 近的财政
在线试读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国家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二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 “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他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
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来,入“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谨严的。
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 “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
章 汉族的由来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之上,究竟民族宜乎单纯,还宜乎复杂?假如说复杂,可以复杂到怎样程度?自然也还是一个问题。然而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国家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近来有人说:汉字是一个朝代的名称,不是种族的本名,主张改称“华族”或“中华民族”。殊不知汉字做了种族的名称,已经二千多年,譬如唐朝用兵,兼用本国兵和外国兵,就称“汉蕃步骑”,这就是以汉字为种族之名的一证。而且现在还是一句活语言。——譬如现在称汉满蒙回藏,岂能改作华满蒙回藏?况且“种”、 “族”二字,用起来总得分别。汉族不能改作“华种”,若称“华族”,这两个字,有时候当他贵族用的,不免相混。若称“中华民族”.四个字的名词,用起来怕不大方便。而且现在“中华”做了国号;中国又是五族共和,这四个字,用到近的时代,意义也容易混淆。总而言之,把臆定的名词,来改通行的语言,极难妥当。所以本书仍旧用汉族两字。
然则汉族还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来,入“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
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为有力。近来人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在《新民丛报》里。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这两种证据,似乎都还谨严的。
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周礼·大宗伯》: “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