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27167
内容简介
气候变化正威胁着全球农业和粮食系统,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其面对气候变化时的脆弱性、应对策略以及减排能力,都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经济类):气候变化与中国低碳型农业经济》从如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安全影响研究、气候变化下农户适应能力研究、气候变化下农村脆弱性问题研究、气候变化与农业产业组织变迁的关系研究、温室气体减排视角下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与生产效率研究、低碳农业生产的受偿意愿研究。《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经济类):气候变化与中国低碳型农业经济》是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学术论著,可供农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及研究生参阅。
目 录
第一章 气候变化与农业产业安全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业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油料作物产业安全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与农户适应能力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温和型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研究
第三节 极端气候事件的灾后适应能力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与农村脆弱性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气候变化、劳动生产率与农户营养摄入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中国农村贫困陷阱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与农业产业组织变迁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组织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组织变迁对低碳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与生产效率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低碳养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畜禽低碳养殖碳排放强度因素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基于低碳约束的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碳农业生产的受偿意愿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养殖收入对低碳生产意愿的影响
第三节 沼气池建设受偿意愿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业安全的影响
第三节 气候变化对油料作物产业安全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气候变化与农户适应能力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温和型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研究
第三节 极端气候事件的灾后适应能力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与农村脆弱性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气候变化、劳动生产率与农户营养摄入
第三节 气候变化与中国农村贫困陷阱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变化与农业产业组织变迁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组织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组织变迁对低碳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与生产效率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低碳养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第三节 畜禽低碳养殖碳排放强度因素分解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基于低碳约束的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碳农业生产的受偿意愿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养殖收入对低碳生产意愿的影响
第三节 沼气池建设受偿意愿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可以推断,在气候不良地区,散户及小规模养殖户难以承担抵抗不良气候的成本,参与紧密型垂直协作的意愿强烈,但其生产条件、供给能力及谈判地位较低,决定了其往往难以被相对紧密的垂直协作方式选择。因此,可能会出现,在富裕的不良气候地区,由于养殖业以外的收入较高,散户、小规模养殖户可能最终会退出生猪养殖业,中大规模养殖户会成为主要生产载体;在贫困的不良气候地区,对于散户、小规模养殖户来说,养殖业仍是风险相对低的产业,即使发生自然灾害,来年仍会继续生产。因此,将可能出现散户、小规模养殖户与中大规模养殖户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结果。
然后,本书进一步构建了种植业生物经济模型,将种植业污染和养殖业污染同时纳入研究框架,在控制规模、结构、技术和生产条件等影响因素以后,全面评估了我国1951一2010年60年间农业组织变迁所产生的环境效应。
通过研究发现,与1985~1993年的家庭生产经营时期相比,之前的农业组织有利于农业清洁生产,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因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在种植业耕地规模约束和种养分离条件下,农业组织引致的养殖业规模横向扩张效应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本书并非认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组织更好,相反,它之所以有利于环境保护,往往是因为生产能力不足,要素配置程度较差,致使农地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生产效率低下。相对而言,现代的农业合作组织则存在种养比例失调、种养分离和投入过剩问题。可见,农业污染问题与不同时期的要素禀赋、生产效率以及产业组织的要素整合能力息息相关。
从产业组织的纵向整合效应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30年间,农业组织对要素的纵向整合能力不显著。相对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整合上游生产要素,优化了要素投入组合和技术创新,有效发挥了纵向协作对农业污染控制的积极效应。对种植污染而言,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种植业污染与产业组织的关系不显著,但却与工具变量的关系显著。这表明,化肥投入水平与土壤肥力退化等自然因素关系密切,由于化肥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减,这迫使农户在保障单位面积产量不减少的预期下施用更多的化肥。可见,如何从技术上解决种植业化学污染问题,如采用新品种、新轮作制度、新施肥技术等,是未来农业政策应关注的焦点。
我们发现,我国早期农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干预下的横向整合,虽然具有积极的环境效应,但是对生产要素的纵向整合能力较差,是环保却低效的产业组织。
……
然后,本书进一步构建了种植业生物经济模型,将种植业污染和养殖业污染同时纳入研究框架,在控制规模、结构、技术和生产条件等影响因素以后,全面评估了我国1951一2010年60年间农业组织变迁所产生的环境效应。
通过研究发现,与1985~1993年的家庭生产经营时期相比,之前的农业组织有利于农业清洁生产,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因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但在种植业耕地规模约束和种养分离条件下,农业组织引致的养殖业规模横向扩张效应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本书并非认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组织更好,相反,它之所以有利于环境保护,往往是因为生产能力不足,要素配置程度较差,致使农地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生产效率低下。相对而言,现代的农业合作组织则存在种养比例失调、种养分离和投入过剩问题。可见,农业污染问题与不同时期的要素禀赋、生产效率以及产业组织的要素整合能力息息相关。
从产业组织的纵向整合效应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30年间,农业组织对要素的纵向整合能力不显著。相对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整合上游生产要素,优化了要素投入组合和技术创新,有效发挥了纵向协作对农业污染控制的积极效应。对种植污染而言,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种植业污染与产业组织的关系不显著,但却与工具变量的关系显著。这表明,化肥投入水平与土壤肥力退化等自然因素关系密切,由于化肥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减,这迫使农户在保障单位面积产量不减少的预期下施用更多的化肥。可见,如何从技术上解决种植业化学污染问题,如采用新品种、新轮作制度、新施肥技术等,是未来农业政策应关注的焦点。
我们发现,我国早期农业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干预下的横向整合,虽然具有积极的环境效应,但是对生产要素的纵向整合能力较差,是环保却低效的产业组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