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23868
编辑推荐
作者以“《资本论》(哲学卷)手稿”为题再版著作的愿望是宏大的,从构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到“续写”《资本论》,这在《资本论》出版整150周年后,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内容简介
建立剩余价值哲学是一项宏大的哲学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完整体系,续写出《资本论》未完成的辉煌篇章。
目 录
前 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
- 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使用价值概念等于哲学价值概念”批判
- 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扬弃——论商品价值的哲学意义
- 从“人的异化”到“劳动力的商品化”——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在“人的价值”问题上的联系
- 论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关系
-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商品——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性范畴
- 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 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是回答“剩余价值学说过时论”的好方法——试论剩余价值范畴的二重性
- 剩余价值概念从相对生产关系向相对生产力的转化——剩余价值范畴从哲学含义到经济学含义的推进
-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体系的本体论特征——从两大难题的破解到两个统一的建立
- 剩余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基本原理
- 论分工与分配的经济学哲学内涵
- 论唯物史观哲学的人与社会的统一
- “真正的人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存在”
- 劳动与人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
- 从一场重大学术论争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观的发展轨迹
-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去认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
- 构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 剩余价值哲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读——是“人与物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
-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基本范畴——试论人性范畴与物性范畴的哲学关系
-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范畴体系
- 按需分配:从“不劳而获”向“人性范畴”的转化——剩余价值哲学“按需分配”概念的经济学与哲学含义辨析
- 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
- 劳动的二重性是切入剩余价值哲学的要点——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1)
- 作为剩余价值哲学基础的劳动异化概念——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2)
- 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的哲学演化——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3)
- 劳动与“二分”的关系是剩余价值哲学的内核——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4)
- 劳动成为需要是剩余价值哲学的必然——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5)
- 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和剩余价值哲学构建——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6)
- 当代社会中的劳动和剩余价值哲学发展——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7)
- 劳动的经济学哲学底蕴与剩余价值哲学——马克思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8)
- 后 记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再版后记
附录:《否证》发表三十周年回顾与评述——剩余价值哲学的十个创新学术观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