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117983
内容简介
《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行为研究:1919-1928爱国运动中的自杀与社会意义》内容包括绪论;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为何以中国1919—1928爱国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学界研究概述;理论和方法;逻辑与框架;理论与现实意义;集体激愤;普天同愤;勿五分钟热心;勿萁豆相煎;媒体报道;近代传媒出现:自杀传播方式转换;自残:身体抗议的意义;自杀“殉国”:“烈土”形象的象征意义;媒体建构:自杀行动社会意义赋予的特征等等。
目 录
绪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
二、为何以中国1919—1928爱国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
三、学界研究概述
四、理论和方法
五、逻辑与框架
六、理论与现实意义
章集体激愤
一、普天同愤
二、勿五分钟热心
三、勿萁豆相煎
第二章媒体报道
一、近代传媒出现:自杀传播方式转换
二、自残:身体抗议的意义
三、自杀“殉国”:“烈土”形象的象征意义
四、媒体建构:自杀行动社会意义赋予的特征
第三章社会动员
一、传播事迹:激励民众
二、警示国人:国家利益为先
三、警示政府:外交不能延宕
四、警示世人:社会污浊,政治日非
五、形塑党员形象:增强党派影响力
第四章自杀者言
一、决一死以作诸君之气:毋再贻讥五分钟热心
二、“以予之小牺牲换诸君之大牺牲”
三、社会腐败至极,恨力不能济,只有死耳
四、家国之间:国将不国,何有家为
五、为国殉躯:不愿再做亡国奴
六、恨才力薄弱:当以一死警醒同胞
第五章追悼表彰
一、启事与通电:宣喻死者殉国意义
二、入殓与公祭:对殉国公共性价值的认同
三、组织与筹备:开追悼会共识的达成
四、追悼会:烈士精神的意义言说
五、出殡公葬:以身殉国“烈士”的再肯定
六、抚恤表彰:彰显烈士精神的不朽意义
第六章学者评论
一、自杀问题引起公议
二、自杀原因
三、自杀价值
四、救济自杀的途径
结束语
附表
附表1:五四运动时期自杀报道概况
附表2:五四运动自杀者追悼会概况
附表3:《民国日报》报道1921—1928年与爱国运动相关自杀概况
附表4:《民国日报》报道1923年长沙事件自杀概况
附表5:《民国日报》报道1925年五卅运动自杀概况
附表6:《民国日报》报道1925年五卅运动自杀者追悼会概况
图片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
二、为何以中国1919—1928爱国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
三、学界研究概述
四、理论和方法
五、逻辑与框架
六、理论与现实意义
章集体激愤
一、普天同愤
二、勿五分钟热心
三、勿萁豆相煎
第二章媒体报道
一、近代传媒出现:自杀传播方式转换
二、自残:身体抗议的意义
三、自杀“殉国”:“烈土”形象的象征意义
四、媒体建构:自杀行动社会意义赋予的特征
第三章社会动员
一、传播事迹:激励民众
二、警示国人:国家利益为先
三、警示政府:外交不能延宕
四、警示世人:社会污浊,政治日非
五、形塑党员形象:增强党派影响力
第四章自杀者言
一、决一死以作诸君之气:毋再贻讥五分钟热心
二、“以予之小牺牲换诸君之大牺牲”
三、社会腐败至极,恨力不能济,只有死耳
四、家国之间:国将不国,何有家为
五、为国殉躯:不愿再做亡国奴
六、恨才力薄弱:当以一死警醒同胞
第五章追悼表彰
一、启事与通电:宣喻死者殉国意义
二、入殓与公祭:对殉国公共性价值的认同
三、组织与筹备:开追悼会共识的达成
四、追悼会:烈士精神的意义言说
五、出殡公葬:以身殉国“烈士”的再肯定
六、抚恤表彰:彰显烈士精神的不朽意义
第六章学者评论
一、自杀问题引起公议
二、自杀原因
三、自杀价值
四、救济自杀的途径
结束语
附表
附表1:五四运动时期自杀报道概况
附表2:五四运动自杀者追悼会概况
附表3:《民国日报》报道1921—1928年与爱国运动相关自杀概况
附表4:《民国日报》报道1923年长沙事件自杀概况
附表5:《民国日报》报道1925年五卅运动自杀概况
附表6:《民国日报》报道1925年五卅运动自杀者追悼会概况
图片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