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75844
编辑推荐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终研究成果,是由深圳大学陶一桃、鲁志国教授与在国内外知名大学获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共同撰写完成的高水平学术著作。本书以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诠释实现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道路的选择与路径,可作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特区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转型与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构建及模型解释、经济特区实践与中国道路形成、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济贡献分析、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制度贡献、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中国梦与经济特区的新使命。书中以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诠释实现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道路的选择与路径,是了解中国经济特区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目 录
前 言/1
总 论/1
章 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59
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60
第二节 新兴市场国家的现代化道路/79
第三节 转型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88
第二章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构建及模型解释/98
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基础/98
第二节 中国道路:初始条件与路径属性/111
第三节 中国道路与经济特区:范式与理论架构/127
第四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模型解释/136
第三章 特区实践与中国道路形成/151
节 中国道路下特区的选择与职能定位/151
第二节 特区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机制/156
第三节 特区促成中国道路的机制与途径/172
第四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空间路径/182
第四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191
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191
第二节 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产权理论和分配理论的贡献/217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理论的贡献/240
第五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制度贡献/261
节 经济特区是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窗口/262
第二节 经济特区推动中国政府探索公共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272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社会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贡献/289
第六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经济贡献/294
节 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背景/294
第二节 经济特区自身增长现状:规模和速度/295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宏观经济的推动和辐射作用:宏观视角/305
第四节 评价经济特区的产业引领和示范效果:产业层面/309
第五节 经济特区未来产业转型发展/315
第七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文化贡献/318
节 经济特区的功能扩展与文化创新功能的生成与发展/319
第二节 经济特区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327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杰出贡献/342
第八章 中国梦与经济特区的新使命/361
节 中国梦是民族的复兴梦/361
第二节 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特区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375
第三节 经济特区:新挑战、新机遇、新使命/378
参考文献/394
后 记/401
总 论/1
章 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59
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60
第二节 新兴市场国家的现代化道路/79
第三节 转型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选择/88
第二章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构建及模型解释/98
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理论基础/98
第二节 中国道路:初始条件与路径属性/111
第三节 中国道路与经济特区:范式与理论架构/127
第四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模型解释/136
第三章 特区实践与中国道路形成/151
节 中国道路下特区的选择与职能定位/151
第二节 特区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机制/156
第三节 特区促成中国道路的机制与途径/172
第四节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空间路径/182
第四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191
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191
第二节 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产权理论和分配理论的贡献/217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理论的贡献/240
第五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制度贡献/261
节 经济特区是展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窗口/262
第二节 经济特区推动中国政府探索公共制度安排的改革与创新/272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社会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贡献/289
第六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经济贡献/294
节 经济特区发展的基本背景/294
第二节 经济特区自身增长现状:规模和速度/295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宏观经济的推动和辐射作用:宏观视角/305
第四节 评价经济特区的产业引领和示范效果:产业层面/309
第五节 经济特区未来产业转型发展/315
第七章 经济特区对中国道路的文化贡献/318
节 经济特区的功能扩展与文化创新功能的生成与发展/319
第二节 经济特区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发展/327
第三节 经济特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杰出贡献/342
第八章 中国梦与经济特区的新使命/361
节 中国梦是民族的复兴梦/361
第二节 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特区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375
第三节 经济特区:新挑战、新机遇、新使命/378
参考文献/394
后 记/401
前 言
前 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成果(10AJL001)。这一课题的完成,历经了四年半的时间。尽管我们期待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是一块琢而成器的玉,但是,她肯定不会完美无瑕。甚至当我们自己再度捧起成稿之时,也觉得有很多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深入。我们深知,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分享与思辨的过程,同时又是思想的启迪与碰撞的过程。我们期待获得同行的认可,同样也期待在争鸣与对话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为无论是认可还是批评,对我们来说都是可贵的财富。
我们的研究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量的:
其一,尽管我们所研究的中国道路是特指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一系列的政策和路径选择,但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使中国社会走向开放、繁荣、富强,从根本上讲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所以,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过程,而经济特区正是在非均衡发展背景下,加速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一条“捷径”。我们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选择入手,旨在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沿革中,从不同国家所选择的转型路径的比较中,更加明确深入地说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
其二,尽管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从创立经济特区开始的,经济特区不仅是中国道路的起点,其本身亦构成中国道路的内容。但是,从理论上说,阐述清楚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无疑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的研究有理论价值与份量的部分,更是全部研究的核心所在。我们首先在第二章中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出发,沿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脉络,以发展经济学与比较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实证分析与计量分析为研究方法,展开了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构建与模型解释。第三章可以说是基于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视角的,对第二章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即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进行经济学原理范畴内的抽象而思辨的阐述。
其三,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我们分别谈了经济特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贡献、对中国现代化的制度贡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经济贡献、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这样的一个结构安排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意义上说,“中国道路”还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并逐步体系化的概念。“道路”已经存在,但探索还在继续;经验已经积累,但理论还需探寻。我们是对一个发展的过程和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成熟的政策、思想、理论进行梳理性研究,这一进程还在继续,而作为“中国道路”内涵的许多东西,有的积淀下来成为“中国特色”,有的还在实践检验之中,更有巨大的改革与探索的空间,在等待伟大的实践来填补理论的空白。所以我们不是对中国道路理论体系本身进行研究,而是对已构成中国道路内涵的某些政策、思想、理论甚至方式与路径进行归纳阐述,历史地表述中国道路的实践过程以及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理论思想。
第二,经济特区是中国道路的探索者、先行者与实践者。先行先试,形成经验,再在全国普遍推广,这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也是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所以我们在归纳、梳理、研究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在论证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时,经济特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鲜活的案例、改革的实验田、经验的提供者、理论的探索与创造者。同时,作为典型而又成功的深圳经济特区自然占居显著位置。
第三,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虽然是从经济改革入手的,但是,没有解放思想,没有观念更新与革命,就不可能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不可能有特区的诞生。文化与观念不能直接改变社会,但却可以改变人,而人则能够改变社会。所以,第七章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实质上正是阐述观念的改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特区不仅为中国社会创造了无数的经济奇迹,而且还以观念的力量改变着中国社会,带来了足以影响十几亿中国人的观念革命。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只有人才是产生资源的资源,创造财富的财富,社会创新的主体与原动力。
其四,第八章关于中国梦与经济特区的新使命的结构安排,是想表达这样的思想:,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尽管是从经济领域入手的,但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而深化改革则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人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享有者。如果我们仅仅把人当作“生产力”来看待,那么我们就是用其他主体替代了真正的主体。正确发展观的确立,是一个用观念战胜观念的过程,也是政府认知能力提升的过程。第二,在中国,经济特区已经不只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现象,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更不是一项政策上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实现全方位改革的实验田,完成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的有效路径选择,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捷径”。以深圳为代表的早期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以喀什、霍尔果兹、图门江为代表的新兴特区的产生说明了这一点,今天自贸区的形成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中国自贸区作为承担更加深刻改革使命的升级版经济特区,必将继续以其先行先试的品格和“敢为天下先”的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中国道路的实质与内涵。
旦丁说:“转动太阳和地球的是爱。”我想说,让我们不能放弃思考与探索的是学者的良知、情怀与使命感。学术是理性的,学者则应该是理性而又富有激情的。因为没有心灵的折磨,就不会有创作的冲动。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更有幸去贡献这一需要思想而又产生思想的时代。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人文社科重点基地——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陶一桃
2016年12月于桑泰丹华府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成果(10AJL001)。这一课题的完成,历经了四年半的时间。尽管我们期待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是一块琢而成器的玉,但是,她肯定不会完美无瑕。甚至当我们自己再度捧起成稿之时,也觉得有很多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深入。我们深知,学术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分享与思辨的过程,同时又是思想的启迪与碰撞的过程。我们期待获得同行的认可,同样也期待在争鸣与对话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为无论是认可还是批评,对我们来说都是可贵的财富。
我们的研究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量的:
其一,尽管我们所研究的中国道路是特指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一系列的政策和路径选择,但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使中国社会走向开放、繁荣、富强,从根本上讲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所以,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实践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过程,而经济特区正是在非均衡发展背景下,加速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一条“捷径”。我们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路径选择入手,旨在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沿革中,从不同国家所选择的转型路径的比较中,更加明确深入地说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
其二,尽管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从创立经济特区开始的,经济特区不仅是中国道路的起点,其本身亦构成中国道路的内容。但是,从理论上说,阐述清楚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无疑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的研究有理论价值与份量的部分,更是全部研究的核心所在。我们首先在第二章中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出发,沿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脉络,以发展经济学与比较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实证分析与计量分析为研究方法,展开了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构建与模型解释。第三章可以说是基于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视角的,对第二章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即对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进行经济学原理范畴内的抽象而思辨的阐述。
其三,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我们分别谈了经济特区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贡献、对中国现代化的制度贡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经济贡献、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这样的一个结构安排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意义上说,“中国道路”还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并逐步体系化的概念。“道路”已经存在,但探索还在继续;经验已经积累,但理论还需探寻。我们是对一个发展的过程和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成熟的政策、思想、理论进行梳理性研究,这一进程还在继续,而作为“中国道路”内涵的许多东西,有的积淀下来成为“中国特色”,有的还在实践检验之中,更有巨大的改革与探索的空间,在等待伟大的实践来填补理论的空白。所以我们不是对中国道路理论体系本身进行研究,而是对已构成中国道路内涵的某些政策、思想、理论甚至方式与路径进行归纳阐述,历史地表述中国道路的实践过程以及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理论思想。
第二,经济特区是中国道路的探索者、先行者与实践者。先行先试,形成经验,再在全国普遍推广,这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也是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所以我们在归纳、梳理、研究中国道路的过程中,在论证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时,经济特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鲜活的案例、改革的实验田、经验的提供者、理论的探索与创造者。同时,作为典型而又成功的深圳经济特区自然占居显著位置。
第三,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虽然是从经济改革入手的,但是,没有解放思想,没有观念更新与革命,就不可能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不可能有特区的诞生。文化与观念不能直接改变社会,但却可以改变人,而人则能够改变社会。所以,第七章经济特区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贡献,实质上正是阐述观念的改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特区不仅为中国社会创造了无数的经济奇迹,而且还以观念的力量改变着中国社会,带来了足以影响十几亿中国人的观念革命。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只有人才是产生资源的资源,创造财富的财富,社会创新的主体与原动力。
其四,第八章关于中国梦与经济特区的新使命的结构安排,是想表达这样的思想:,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尽管是从经济领域入手的,但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而深化改革则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人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享有者。如果我们仅仅把人当作“生产力”来看待,那么我们就是用其他主体替代了真正的主体。正确发展观的确立,是一个用观念战胜观念的过程,也是政府认知能力提升的过程。第二,在中国,经济特区已经不只是一种暂时的经济现象,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更不是一项政策上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实现全方位改革的实验田,完成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的有效路径选择,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捷径”。以深圳为代表的早期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以喀什、霍尔果兹、图门江为代表的新兴特区的产生说明了这一点,今天自贸区的形成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中国自贸区作为承担更加深刻改革使命的升级版经济特区,必将继续以其先行先试的品格和“敢为天下先”的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中国道路的实质与内涵。
旦丁说:“转动太阳和地球的是爱。”我想说,让我们不能放弃思考与探索的是学者的良知、情怀与使命感。学术是理性的,学者则应该是理性而又富有激情的。因为没有心灵的折磨,就不会有创作的冲动。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更有幸去贡献这一需要思想而又产生思想的时代。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人文社科重点基地——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陶一桃
2016年12月于桑泰丹华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