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2469
内容简介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连续出版的研究集刊,集中反映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研究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和政策主张。
目 录
从特区到自贸区:中国自贸区的特殊使命【陶一桃】/1
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定量测度:一个指标方法【袁易明 闫振坤 李 璇】/11
我国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梯度推进【孙元欣】/23
“中国方案”的深圳实践【杨 建】/34
深圳企业外迁问题研究【马春辉】/50
大国产能外移的宏观经济条件与逻辑【刘 巍】/70
中国特区经济:何去何从【李胜兰 王妙妙】/85
非洲经济特区发展及中国特区经验启示【罗海平 宋 焱 彭津琳】/103
实体经济复兴视域下浦东新区制造业的发展演变【李幼林】/116
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周轶昆】/125
中国经济特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周建新 张其富】/138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深圳【郁龙余】/154
“一带一路”经济体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袁晓江】/168
国际能源安全与全球治理模式的反思【张 屹】/179
经济特区经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6世界经济特区(长白山)发展论坛综述/192
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定量测度:一个指标方法【袁易明 闫振坤 李 璇】/11
我国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梯度推进【孙元欣】/23
“中国方案”的深圳实践【杨 建】/34
深圳企业外迁问题研究【马春辉】/50
大国产能外移的宏观经济条件与逻辑【刘 巍】/70
中国特区经济:何去何从【李胜兰 王妙妙】/85
非洲经济特区发展及中国特区经验启示【罗海平 宋 焱 彭津琳】/103
实体经济复兴视域下浦东新区制造业的发展演变【李幼林】/116
深圳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周轶昆】/125
中国经济特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周建新 张其富】/138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深圳【郁龙余】/154
“一带一路”经济体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袁晓江】/168
国际能源安全与全球治理模式的反思【张 屹】/179
经济特区经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6世界经济特区(长白山)发展论坛综述/192
前 言
思想自由飞翔的天空——写在前面的话
这里记录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艰辛而又精彩的发展历程。她的产生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探索的需要,又是深入研究经济特区的必然。10年来,她在坚守中探索,在创新中奋进,“鱼为奔波始成龙”,如今她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乃至中国理论界研究经济特区的学术重镇。同时,她的性又在客观上决定了她在特区问题研究方面的权威性与不可或缺的学术地位。
她的成长既得益于中国日益深化的社会制度变迁的推动,又是深圳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自然选择。她所走过的岁月体现了学术的传承,承载着思想的积淀,汇集了探索的成果,凝聚了奋斗的收获。她得益于那些无私无畏且具有远见卓识的前辈们的大智慧和深厚的学养与高尚的品格,同时又成就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底蕴的年轻的思考者。如今她已经成为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的学术大本营。
她既承担着学术探索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又肩负着汇集史料、记载历史,从而完善经济特区发展史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学术责任。开放的特区赋予她更加开放的视野与对外交流的便利条件。以开放的理念与视野分享人类知识成果与思想的光芒,是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遵循的工作方向,而扎实守信、去除浮躁、追求真理则是她所崇尚并恪守的治学品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术传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培养目光远大、视野开阔、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学者,更要培养对学术的敬畏、热爱与学者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史料的记载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尊重历史、寻求真实、完善史料不仅是历史学家的使命,也是学者的良知与责任。将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建成资源全球共享,涵盖国内外经济特区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信息平台,是我们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努力的目标之一。
未来,我们要以经济特区为出发点,研究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道路的实质与内涵。以学术的厚重,铸造学术的实力;以学者的品格,塑造学术的声誉。
这里是思想自由飞翔的天空。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陶一桃
这里记录了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艰辛而又精彩的发展历程。她的产生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探索的需要,又是深入研究经济特区的必然。10年来,她在坚守中探索,在创新中奋进,“鱼为奔波始成龙”,如今她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乃至中国理论界研究经济特区的学术重镇。同时,她的性又在客观上决定了她在特区问题研究方面的权威性与不可或缺的学术地位。
她的成长既得益于中国日益深化的社会制度变迁的推动,又是深圳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自然选择。她所走过的岁月体现了学术的传承,承载着思想的积淀,汇集了探索的成果,凝聚了奋斗的收获。她得益于那些无私无畏且具有远见卓识的前辈们的大智慧和深厚的学养与高尚的品格,同时又成就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底蕴的年轻的思考者。如今她已经成为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的学术大本营。
她既承担着学术探索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又肩负着汇集史料、记载历史,从而完善经济特区发展史乃至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学术责任。开放的特区赋予她更加开放的视野与对外交流的便利条件。以开放的理念与视野分享人类知识成果与思想的光芒,是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遵循的工作方向,而扎实守信、去除浮躁、追求真理则是她所崇尚并恪守的治学品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术传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培养目光远大、视野开阔、具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学者,更要培养对学术的敬畏、热爱与学者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史料的记载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尊重历史、寻求真实、完善史料不仅是历史学家的使命,也是学者的良知与责任。将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建成资源全球共享,涵盖国内外经济特区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信息平台,是我们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努力的目标之一。
未来,我们要以经济特区为出发点,研究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以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道路的实质与内涵。以学术的厚重,铸造学术的实力;以学者的品格,塑造学术的声誉。
这里是思想自由飞翔的天空。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陶一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