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600037
编辑推荐
在自主创新、吸收外资和许可贸易等传统技术创新路径对提高我国科技进步略显乏力的背景下,作为第四条技术创新路径的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能否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如果存在,其机制如何,又将如何影响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本书以专业的视角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系统论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机制和目标国家、目标行业的有效识别,中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和影响因素计量实证,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位选择,人才流动对中国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影响和政策建议等问题。
目 录
篇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1
1绪论2
11研究背景2
111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
11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冲击3
113中国经济结构亟需转型升级5
12研究意义11
121理论意义11
122实践意义12
13相关概念界定13
131对外直接投资13
132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13
133技术溢出效应13
134逆向技术溢出13
14本书框架结构14
1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亟待破解难题15
15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概述15
15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亟待破解的难题18
15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思路23
2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理论回顾24
21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24
211古典经济学理论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26
21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35
21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7
214AK模型4
215阿罗(Arrow)—罗默(Romer)知识溢出模型48
216卢卡斯(Lucas)—乌沙华(Uzawa)人力资本模型49
217罗默(Romer)R&D模型50
22国内外关于OFDI与母国经济增长的研究52
221国外关于OFDI与母国经济增长的研究52
222国内关于OFDI与母国经济增长的研究53
23国内外关于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54
231国外关于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54
232国内关于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58
3中外研究现状述评及尚存不足与缺陷62
3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62
31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理论62
31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理论66
31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69
32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72
321存在性研究72
322关于不同测量方法的研究75
323关于影响因素选择及对比的研究76
33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评述77
33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整体评述77
33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理论评述79
第二篇 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83
4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与存在性研究84
41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84
41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框架84
412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制图解87
42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研究93
421引言93
422模型确定93
423数据调整与计算94
424实证结果分析97
5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98
51企业层次逆向技术溢出机制98
52产业层次逆向技术溢出机制99
53国家层次逆向技术溢出机制101
54实证:一个企业的逆向技术溢出实证103
6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105
61研究综述105
62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107
63实证分析110
64结论112
7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位选择研究113
7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概况113
711我国OFDI的区域分布113
712我国OFDI的行业分布116
72对技术领先国的学习型投资116
721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17
722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17
73我国在技术密集行业及区域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
(TSFDI)现状119
731技术密集行业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 119
732技术密集区域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 120
第三篇 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121
8理论分析和计量模型建立122
81理论方法分析122
811理论及研究方法综述122
812已有研究方法的缺陷总结127
813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128
82计量模型建立128
821知识溢出的衡量128
822自主创新、吸收外资、许可贸易、对外投资对TFP
影响的比较分析129
823购买力平价指数调整基础上回归模型建立129
9数据选取和处理131
91数据选取131
911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数据的有效识别131
912模型指标选取131
913数据来源132
92数据处理说明132
921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的甄别目标133
922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行业数据的甄别过程
134
923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数据处理结果及说明
135
93其他数据指标的处理137
931全要素生产率137
932国内R&D资本存量138
933通过OFDI获得的国外R&D资本138
10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140
101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140
1011C-H模型的理论基础141
1012技术进步的度量141
1013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141
102对外直接投资渠道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对母国全要素
生产率的影响研究142
1021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度量142
1022技术溢出国的国别选择143
103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43
1031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东道国视角143
103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研究143
104计量模型设计144
1041理论基础144
1042计量模型构造144
1043相关变量测算145
105实证检验146
1051关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146
1052实证检验结果分析148
第四篇 人才流动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及提升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
政策建议151
11逆向技术溢出中人才流动对技术进步的影响152
111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152
112人才流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153
1121国内企业更多地接触国外前沿的技术知识153
1122提高技术获取速度和效率154
1123为技术创新国际化的融合创造条件154
113人才流动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155
1131人才流动是技术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155
1132增强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和控制能力155
1133推动技术扩散和吸收能力156
12提升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157
121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157
1211规范政府服务支持行为157
1212明确政府对投资进行监督的角色定位158
1213建立并完善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159
1214鼓励引导国内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资
159
1215在融资渠道、财政、税收等方面实施激励措施160
1216完善利率制度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160
1217建立中国企业全球网络161
1218加强与东道国的经济外交162
122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162
1221积极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类别162
1222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功能163
1223探索创立高新技术产业的海外投资基金163
1224积极创建境外工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164
123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164
1231增加在发达国家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164
1232改进企业进入模式165
1233加强企业的技术嵌入能力165
1234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与消化能力166
1235处理好海外技术获取与母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关系166
参考文献168
后 记172
1绪论2
11研究背景2
111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
11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冲击3
113中国经济结构亟需转型升级5
12研究意义11
121理论意义11
122实践意义12
13相关概念界定13
131对外直接投资13
132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13
133技术溢出效应13
134逆向技术溢出13
14本书框架结构14
1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亟待破解难题15
15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概述15
15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亟待破解的难题18
15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思路23
2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理论回顾24
21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24
211古典经济学理论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26
21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35
21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7
214AK模型4
215阿罗(Arrow)—罗默(Romer)知识溢出模型48
216卢卡斯(Lucas)—乌沙华(Uzawa)人力资本模型49
217罗默(Romer)R&D模型50
22国内外关于OFDI与母国经济增长的研究52
221国外关于OFDI与母国经济增长的研究52
222国内关于OFDI与母国经济增长的研究53
23国内外关于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54
231国外关于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54
232国内关于OFDI对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58
3中外研究现状述评及尚存不足与缺陷62
3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62
31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理论62
31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理论66
31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69
32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72
321存在性研究72
322关于不同测量方法的研究75
323关于影响因素选择及对比的研究76
33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评述77
331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整体评述77
33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理论评述79
第二篇 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83
4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与存在性研究84
41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84
411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框架84
412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机制图解87
42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研究93
421引言93
422模型确定93
423数据调整与计算94
424实证结果分析97
5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98
51企业层次逆向技术溢出机制98
52产业层次逆向技术溢出机制99
53国家层次逆向技术溢出机制101
54实证:一个企业的逆向技术溢出实证103
6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105
61研究综述105
62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107
63实证分析110
64结论112
7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位选择研究113
7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概况113
711我国OFDI的区域分布113
712我国OFDI的行业分布116
72对技术领先国的学习型投资116
721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17
722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17
73我国在技术密集行业及区域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
(TSFDI)现状119
731技术密集行业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 119
732技术密集区域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 120
第三篇 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121
8理论分析和计量模型建立122
81理论方法分析122
811理论及研究方法综述122
812已有研究方法的缺陷总结127
813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128
82计量模型建立128
821知识溢出的衡量128
822自主创新、吸收外资、许可贸易、对外投资对TFP
影响的比较分析129
823购买力平价指数调整基础上回归模型建立129
9数据选取和处理131
91数据选取131
911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数据的有效识别131
912模型指标选取131
913数据来源132
92数据处理说明132
921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的甄别目标133
922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行业数据的甄别过程
134
923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SFDI)数据处理结果及说明
135
93其他数据指标的处理137
931全要素生产率137
932国内R&D资本存量138
933通过OFDI获得的国外R&D资本138
10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140
101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与母国技术进步的研究140
1011C-H模型的理论基础141
1012技术进步的度量141
1013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141
102对外直接投资渠道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对母国全要素
生产率的影响研究142
1021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度量142
1022技术溢出国的国别选择143
103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43
1031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东道国视角143
1032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影响因素研究143
104计量模型设计144
1041理论基础144
1042计量模型构造144
1043相关变量测算145
105实证检验146
1051关于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146
1052实证检验结果分析148
第四篇 人才流动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及提升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
政策建议151
11逆向技术溢出中人才流动对技术进步的影响152
111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152
112人才流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153
1121国内企业更多地接触国外前沿的技术知识153
1122提高技术获取速度和效率154
1123为技术创新国际化的融合创造条件154
113人才流动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155
1131人才流动是技术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155
1132增强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和控制能力155
1133推动技术扩散和吸收能力156
12提升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157
121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157
1211规范政府服务支持行为157
1212明确政府对投资进行监督的角色定位158
1213建立并完善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159
1214鼓励引导国内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投资
159
1215在融资渠道、财政、税收等方面实施激励措施160
1216完善利率制度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160
1217建立中国企业全球网络161
1218加强与东道国的经济外交162
122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162
1221积极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类别162
1222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和协调功能163
1223探索创立高新技术产业的海外投资基金163
1224积极创建境外工业园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164
123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164
1231增加在发达国家技术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164
1232改进企业进入模式165
1233加强企业的技术嵌入能力165
1234提升企业的技术吸收与消化能力166
1235处理好海外技术获取与母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关系166
参考文献168
后 记172
在线试读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技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社会生产力的
提高进而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代,技术进步和
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广度均远远超过了过往的任何时代,和同样作为促进经济增长
的资源、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相比,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技术进步通
过不断的改进劳动工具、扩大劳动对象,不仅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缓
解了经济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经济社
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整体产出的增加。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技术水平日益成为衡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
高低的重要标志和竞争焦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仅推动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
断增长,同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品工艺流程的重新设计,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
量,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而且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技术
进步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
入带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消耗较高,效率较低,已经不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
的实际状况,因此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资源的
消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依赖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创新的出现。同
样,技术进步也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纵观历史,产业结构的每
次调整均与技术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取代游牧业、机器大工业取代手
工劳动以及服务业、信息产业的逐渐兴起均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有着紧密的联
系。因此,可以说技术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结
构调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也论证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索洛在其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认为,如果不存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经济增
长率只能等于人口增长率,长期经济增长率独立于储蓄率。他强调了技术进步的
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虽然这一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但是
确立了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范式。索洛模型是建立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基
础之上,所以得出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结论。当假定资本边际收益不是递减而是不
变或递增的时候,就确立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
AK模型是资本边际收益不变的内生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储蓄率越高,
那么储蓄高于必须投资的差距就越大,资本深化就越快,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因
此即使不存在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进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内生增
长。但是,这一模型中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且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可以相互替代,因此,还是强调了科技的作用。
在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罗默认为,知识积累
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具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在模型中,罗默把知识划分为一般性
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性知识具有经济外部性,除了产生新知识的企业直接受
益外,其他的企业也能获益,而专业化知识只给产生知识的企业和一些相关企业
带来收益。从整个社会看,知识积累能促进全社会发生收益递增。他还认为,一
个社会的经济部门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积累部门。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增
长,应该重视研究开发部门的作用,着力增加在研发部门的投入,努力提高知识
积累率,以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促进科学,科学必须通过技术才能对生产力发生作用,
因此从对整个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角度来说,技术的作用就是科技的作
用。科技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如此。现代科学
技术是在生产力各个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
科学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了生产过程,并且正在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现代科
学技术还是生产力的新增长点,现代科学理论及其相关技术领域每次取得突破,
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促进新的生产部门产生。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已经显示出,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以及综合国力的
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先进性,科技的历次重大突破都可以为一个国家经
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
点。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也已
经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因此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1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冲击
经济全球化一词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
定义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
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国
际资金的流动,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全球化不是新现
象,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时就出现的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高速发
展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高潮的原因是: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二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三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确立;四是三
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作用。
现阶段的全球化的新颖之处不在于经济活动的跨国扩散,而在于国际生产和
贸易主要由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以组织。全球化的发展涉及货币、服务、货
物、人员的流动和跨国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全球化使传统民族国家之间的界限日
益模糊,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关系的联系增强,使得一
国政府在调整本国经济运行时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实际上带来了部分国
家权力的丧失。目前经济全球化已从原来的“国际贸易时代” 走向“国际生产
时代”,不但国际直接投资增加迅猛,而且许多国际贸易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
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80%。对外直接投资则
满足了更深程度参与全球化的要求,国际生产中的技术溢出在增加,而国际贸易
中的技术溢出在减少。
伴随着生产全球化,必然带来研发全球化。由于科技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
和更新周期缩短的特征愈发明显,因而世界各国和企业在强调自主研发的同时,
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世界技术市场交易额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年
均25亿美元,70年代中期为年均120亿美元,80年代中期年均为500亿美元,
而90年代中期年均则超过了2000亿美元,2002年达到近万亿美元。
各个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投入增加迅速,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报告
中指出,外资研发投入已占该组织成员国研发投入的12%;国与国之间和跨国
公司之间的合作研发发展迅速;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由美、英、日、德、法和中
国1100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发的全球化可以优势互补,降低研发费用,
有效地推动技术进步。除了合作和技术贸易之外,在技术要素充分流动的过程
中,技术外溢也为参与者带来了技术进步。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人均收入、科技
水平上远低于发达国家,因而引进技术更加重要。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不会停止的,不论强国还是弱国,都卷入其中,这是资
本逐利扩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全球化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正如经济学家约翰•
H•邓宁所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
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
11研究背景
111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技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社会生产力的
提高进而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代,技术进步和
技术创新的速度和广度均远远超过了过往的任何时代,和同样作为促进经济增长
的资源、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相比,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技术进步通
过不断的改进劳动工具、扩大劳动对象,不仅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缓
解了经济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经济社
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整体产出的增加。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技术水平日益成为衡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
高低的重要标志和竞争焦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仅推动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
断增长,同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品工艺流程的重新设计,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
量,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而且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技术
进步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
入带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消耗较高,效率较低,已经不适应当今生产力发展
的实际状况,因此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的效率、降低资源的
消耗,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依赖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创新的出现。同
样,技术进步也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纵观历史,产业结构的每
次调整均与技术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取代游牧业、机器大工业取代手
工劳动以及服务业、信息产业的逐渐兴起均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有着紧密的联
系。因此,可以说技术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结
构调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也论证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索洛在其新古典增长模型中认为,如果不存在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经济增
长率只能等于人口增长率,长期经济增长率独立于储蓄率。他强调了技术进步的
作用,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虽然这一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但是
确立了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范式。索洛模型是建立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基
础之上,所以得出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结论。当假定资本边际收益不是递减而是不
变或递增的时候,就确立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
AK模型是资本边际收益不变的内生增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储蓄率越高,
那么储蓄高于必须投资的差距就越大,资本深化就越快,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因
此即使不存在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进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实现内生增
长。但是,这一模型中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且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可以相互替代,因此,还是强调了科技的作用。
在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罗默认为,知识积累
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具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在模型中,罗默把知识划分为一般性
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性知识具有经济外部性,除了产生新知识的企业直接受
益外,其他的企业也能获益,而专业化知识只给产生知识的企业和一些相关企业
带来收益。从整个社会看,知识积累能促进全社会发生收益递增。他还认为,一
个社会的经济部门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积累部门。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增
长,应该重视研究开发部门的作用,着力增加在研发部门的投入,努力提高知识
积累率,以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促进科学,科学必须通过技术才能对生产力发生作用,
因此从对整个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角度来说,技术的作用就是科技的作
用。科技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如此。现代科学
技术是在生产力各个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
科学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了生产过程,并且正在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现代科
学技术还是生产力的新增长点,现代科学理论及其相关技术领域每次取得突破,
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促进新的生产部门产生。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已经显示出,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以及综合国力的
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先进性,科技的历次重大突破都可以为一个国家经
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
点。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也已
经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因此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12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冲击
经济全球化一词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
定义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
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国
际资金的流动,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全球化不是新现
象,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时就出现的趋势,大致经历了三个高速发
展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高潮的原因是:一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二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三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确立;四是三
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作用。
现阶段的全球化的新颖之处不在于经济活动的跨国扩散,而在于国际生产和
贸易主要由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以组织。全球化的发展涉及货币、服务、货
物、人员的流动和跨国组织的产生与发展。全球化使传统民族国家之间的界限日
益模糊,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关系的联系增强,使得一
国政府在调整本国经济运行时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实际上带来了部分国
家权力的丧失。目前经济全球化已从原来的“国际贸易时代” 走向“国际生产
时代”,不但国际直接投资增加迅猛,而且许多国际贸易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
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技术贸易的80%。对外直接投资则
满足了更深程度参与全球化的要求,国际生产中的技术溢出在增加,而国际贸易
中的技术溢出在减少。
伴随着生产全球化,必然带来研发全球化。由于科技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
和更新周期缩短的特征愈发明显,因而世界各国和企业在强调自主研发的同时,
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世界技术市场交易额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年
均25亿美元,70年代中期为年均120亿美元,80年代中期年均为500亿美元,
而90年代中期年均则超过了2000亿美元,2002年达到近万亿美元。
各个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投入增加迅速,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报告
中指出,外资研发投入已占该组织成员国研发投入的12%;国与国之间和跨国
公司之间的合作研发发展迅速;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由美、英、日、德、法和中
国1100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发的全球化可以优势互补,降低研发费用,
有效地推动技术进步。除了合作和技术贸易之外,在技术要素充分流动的过程
中,技术外溢也为参与者带来了技术进步。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人均收入、科技
水平上远低于发达国家,因而引进技术更加重要。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不会停止的,不论强国还是弱国,都卷入其中,这是资
本逐利扩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全球化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正如经济学家约翰•
H•邓宁所言:“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技术进步
的结果,而技术进步的趋势不可逆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