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709925丛书名: 国际汉学
国际汉学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国际汉学.第9至13辑包括:汉学一家言、汉学家专页、汉学家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中国基督史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等。
本刊不仅仅着眼于介绍英、法、德等传统汉学“大国”情况的介绍,同时也关注意大利、捷克、波兰等国家的汉学研究。本辑中高利克和马西尼的文章,正是在这一努力的结果。编者不仅着力介绍、引进东西方传统及当代汉学的方法论,同时也重视借助于上述方法所进行的个案研究。本辑中邢福增先生的文章,正是个案研究的范例
《国际汉学·第九辑》
汉学-家言
汉学与比较文学
汉学研究三题
汉学家专页
论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
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
《光明之城》的讨论
《光明之城》与南宋泉州社会
论《文明之城》一书的真伪
西方早期汉学
与北京的文学通信
中外文化交流史
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
中国的马可·波罗
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
郑子瑜与日本学术界
欧洲汉学史研究
欧洲的敦煌学研究
欧洲的汉语音韵学研究:阶段
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
中国文史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
中、韩目连母故事比较研究
语言类型学
汉语学习史研究
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部研究琉球人汉语教育的专著
应加强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
CHINA 备考
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
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
附录
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
《国际汉学》第九辑英文目录
《通报》第88卷要目
《中国研究书评》第8卷要目
编后记
《国际汉学·第十辑》
……
《国际汉学·第十一辑》
……
《国际汉学·第十二辑》
汉学-家言
汉学研究导论
汉学家专页
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
法国汉学家沙畹
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
汉学家访谈录
巴斯蒂教授访谈录
入华传教士研究
开展清史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
关于清代入华传 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
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
中西文化交流史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次实质性接触
——访谢和耐教授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
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
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
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
中国宗教思想研究
佛教与二程思想的发源
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
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评
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
——以美国及台湾地区为例
国外关于近现代新疆基督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掌握汉语的金钥匙
——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
《薛海花》德文版译者序
试论葛兰言《诗经。研究的得失
关于曹植〈七哀。及其晋乐所奏本
——并向桀溺先生请教
纪念冯至先生百年华诞
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
——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
卡尔·雅斯贝尔斯与诗人冯至
汉学机构介绍
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及其中文系
书价与书评
《亚洲创造的欧洲》、二、三卷序言
珍贵的俄中关系档案史料
附录
《国际汉学》第十二辑英文目录
《国际汉学》稿约
编后记
届“世界汉语大会”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近事》国际研讨会的通知
德语区汉学史国际研讨会邀请书
《国际汉学·第十三辑》
汉学一家言 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嬗变
汉学家专页 我的汉学之路
B.C.米亚斯尼科夫小传 (俄)C.п.齐赫文斯基著柳若梅译
汉学家访谈录 意大利汉学家马西尼访谈录
德国汉学研究 德国的中国学研究——历史、问题与展望
中国学学术的创立——科学文化史一瞥
德国汉学和语言学的分裂关系
入华传教士研究 韩国英——中国后的索隐派
“索隐”:马若瑟对儒家经典的过度诠释
中国历史研究 新疆馆藏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档案及其文献价值评述
古代中印陆路交通史研究百年回顾聂静洁
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语言研究 中国文字系世界原初文字?——19世纪及此前的西方汉字与汉语研究
图像与文字——汉字是以何种方式而成为象征符号的?
《小学菁华》序
明清时期对“Element”一词的翻译
西藏学·蒙古学·敦煌学研究 “怀柔远夷”话语中的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
法国学者对敦煌文本的研究与谢和耐教授的贡献
浅析巴拉第·卡法罗夫对《元朝秘史》的译注
海外汉学机构介绍 挪威汉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书介与书评 论索隐派伪书《论语辨》及学问分际的问题
“我热爱这个国家”——读雅罗斯拉夫·普实克《中国——我的姐妹》
编后记
近年来,学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在逐步升温,著译不断,但若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域外汉学的了解仍是若明若暗,至今尚不能构画出一幅清晰的图样(当然,这主要是指西方汉学,对日本汉学的研究在严绍璗先生的耕耘下已硕果累累).
别的不说.China这个饲的来源,变迁.虽有伯希和等大师级人物做过些研究,但至令仍未解决,还是个谜。为此,在本辑中我们州发了吴焯和徐作生两位先 生 的论文,并希望就此继续展开讨论。
拉班扫马是中国历早西行的旅行家、宗教学家,然虽有罗香林等前辈学者对他做过研究,但知者不多。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角度看,拉班,扫马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应该大笔书写的人。周宁先生的文章值得一读。
西方早东来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马可波罗,但自大卫塞尔本的《光明之城》出版之后,波澜骤起。因为如果此书真实可信,个来到中国的就是雅各,《光明之城》就要取代《马可‘渡罗游记》,西方游记汉学史就要改写。对此国内学术界反应不一.本辑登出了李玉昆和龚方震两位先生论点截然不同的文章.以期引起讨论。
自晚明以来,入华传教士.即成为沟通中西双方的重要桥粱,这些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著作也是西方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西方汉学史研究,想绕过人华传教士儿乎是不可能的。在我们看来,中国近代基督教史和西方传教士汉学史几乎是一个钱币的所面,二者虽归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但其内在血内联系清晰可见。做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人如不注意西方传教士汉学,肯定不能掌握其全貌;同样,做传教士汉学研究的人若不关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也会摸不清该学科学术发展的脉络,因为许多重要的传教文件本身就是汉学的基本内容。这说明了西方汉学史研究的踌学科性质,只有贯通中西,东西同进,方能揭开历史与思想的秘密。本刊自创刊以来,始终把传教士汉学作为重点,兼顾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力图使二者有一个很好的协调.以还原历史真貌。本辑刊出郑德弟、吴莉苇等先生的译文和汤开建、张铠、计翔翔等先生的论文都体现了我们这一办刊思想。
从本辑起我们将把‘域外汉语史”研究纳入视野,这是域外汉学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个研究将会有力地带动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本辑张德鑫、吴莉君两位先生的文章即为这方面的一个新尝试。
当然,作为一门专业存在的域外汉学,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每辑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译文,本辑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和法国学者戴仁等先生的文章相信会引起中国史研究者的关注。
在大象出版社的支持下,从第九辑开始,《国际汉学》将有一个较大改变,今后每年两辑将定时出版,这将更加方便读者关注和购买。第八辑出版前,《国际汉学)创刊时的编委焦树安先生突然病故,前些时我们又送走了李慎之先生。李先生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有着重要影响。为办好本刊,我曾和王健、煦生友几次到李先生家拜访,也曾针对关于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影响问题和先生单独做过交流。不料先生悄然离去,遽归道山,但其神韵笑容犹在眼前。我们谨以本辑作为对慎之先生的纪念。
张西平
2003年盛夏于北京
三
关于对包括斯坦因在内的近代以来入疆的诸多外国探险家的评价问题,各种论点曾是如此差别悬殊。这是由于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来新疆考察和探险的中外团体和个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这些人背景复杂,目的不一,良莠混杂,对他们的评价自然也有很大差异,甚至前后不一的评述也不少见。这种情景同样也反映在对于斯坦因的评价中。对此,新疆馆藏英人斯坦因中亚考古探险档案在这方面可提供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帮助。
19世纪,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了寻找资本市场并进行殖民张,诸多弱小国家遂成为列强们侵略和瓜分的对象。1842年,当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林则徐在其三子聪彝陪伴下,怀着悲愤的心情,踏上贬谪伊犁的戍途时,作为中英鸦片战争的结果之一,说明古老辽阔的中国从此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成为西方列强掠夺瓜分的对象,1840年的鸦片战争遂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争夺过程中,新疆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这是因为它位居祖国的西北边陲,西南方向与俄英两个强国及其殖民地邻接,高山环抱中,有多个山口隘道与俄国、英国殖民地印度以及阿富汗等国相通。新疆辽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又使它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一方面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每当割地赔款时,新疆无不首当其冲地受到列强任意宰割;另一方面,英俄两国为了保护各自利益免受损失,尤其是英国,希望将新疆充作一个势力分割的缓冲地带,千方百计地向这里进行渗透,或者培植其傀儡代理人,以图谋控制或占据新疆,当时一些西方探险家将新疆称为“亚洲的心脏”,或者“枢纽”、“卒子”等,俱表明其地在当时国际政治中的地缘重要性。因而,这一时期西方各国列强竞相派出各种类型的探险队或者考察队来此进行政治、经济、文化考察,收集情报,主要都是基于这个大的历史背景。1868年下半年,英国人地理学家海沃德在皇家地理学会资助下,从印度进入新疆南部,考察叶尔羌河及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两城之方位,还对翻越昆仑山的隘口和道路进行了实地勘测。1870年,他因此而被皇家亚洲学会授予金质奖章。即便是被冠以考古探险而出名的英国人奥利尔斯坦因,在其1898年写给政府的申请到新疆考察的报告里,也直言不讳地写道:“我敢肯定,和阗与中国南部是英国考察的适当范围,用现代术语来说,它按理是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而且我们也不该让外人夺去本应属于我们的荣誉。”对此,新疆馆藏斯坦因有关档案中披露出来的诸多资料也可作为旁证,例如档案里曾著录在随同斯坦因新疆考古探险的同伴里,携带测绘仪器设备的那立生无视中国主权,在各地从事地理勘探活动,“偷绘和、于、洛等处地图”,曾受到包括杨增新在内的新疆政府官员的质疑。同样,另据档案中揭示的“古物保管委员会”的报告中称:斯坦因在美国的学术会上曾大肆诋毁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合作意图嗤之以鼻,言称“以前外国人与中国学术团体接洽合作皆是无聊,而且上当。新疆并不能算是中国领土,中国并无中央政府,新疆又不开化,我的老经验依然适用,只要拿着钞票行贿新疆官吏无不行的”。至于斯坦因自称“但求古路,不论考古搜集之事”,则更是弥天大谎。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