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94579丛书名: 亚洲研究丛书
前 言/ⅲ
序/ⅴ
缩略词/ⅶ
部分 概述和总览
章 中等收入转型挑战:简介/3
1.1 1978年以来的经济表现/3
1.2 经济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5
1.3 中等收入转型挑战/10
1.4 本书的目的和结构/17
第二章 保持长期增长:挑战和风险/23
2.1 引言/23
2.2 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的巨大差距/24
2.3 工资上涨/28
2.4 经济增长来源的失衡/30
2.5 不断加剧的收入不平等/36
2.6 自然资源和环境限制/39
2.7 挑战重重的外部经济环境/48
2.8 结语/49
第三章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政策选择与长期前景/54
3.1 引言/54
3.2 加大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56
3.3 深化体制改革/60
3.4 财政改革/67
3.5 扩大服务业开放与推动城市化进程/70
3.6 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增长的包容性/72
3.7 保持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的稳定/74
3.8 加强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76
3.9 长期发展前景/76
第二部分 从国内和全球视角看改革与再平衡
第四章 从经济奇迹到正常发展/85
4.1 引言/85
4.2 生产型政府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87
4.3 非对称市场自由化和要素成本扭曲/89
4.4 迈向正常化发展/92
4.5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94
4.6 金融部门改革/96
4.7 习李时代和新常态/99
4.8 政策建议/101
第五章 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05
5.1 引言/105
5.2 中性政府/106
5.3 政府官员激励机制/110
5.4 生产型政府/112
5.5 生产型政府和结构性失衡/118
5.6 结语/120
第六章 全球范围内的再平衡和可持续增长/125
6.1 引言/125
6.2 中国日益发展的经济角色/125
6.3 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新挑战/130
6.4 应对新挑战的方式/142
6.5 结语/147
第七章 东亚追赶性增长的经验教训/154
7.1 引言/154
7.2 衡量经济追赶进程/155
7.3 与的区域经济体作对比/156
7.4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政策/159
7.5 解读“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共识”的术语/161
7.6 解读发展型国家(地区)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工业化/163
7.7 对中性工业化政策解读的质疑/167
7.8 技术升级在东亚和拉丁美洲的作用/169
7.9 印度尼西亚:苏哈托的发展战略/171
7.10 马来西亚及其新经济政策/177
7.11 结语:对中国的启示/184
第八章 拉丁美洲的教训:危机、汇率管理和不平等/189
8.1 引言/189
8.2 1980~2010年,拉丁美洲的经济表现/190
8.3 宏观经济动荡、金融不稳定以及弹性汇率制的过渡/193
8.4 拉美国家内部收入差距缩小/205
8.5 结语/215
第三部分 宏观经济和结构变化
第九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选方案概览/223
9.1 引言/223
9.2 背景和内容/224
9.3 主要的政策挑战/226
9.4 部门结余和预算赤字:对中国的启示/230
9.5 政策方案/234
9.6 结语/240
第十章 公共财政和财政可持续性/243
10.1 引言/243
10.2 公共财政改革演变/244
10.3 中国的公共财政/249
10.4 中国财政能否持续?/258
10.5 增强财政稳定性的建议/263
10.6 结语/269
第十一章 产业升级:经验启示和政策借鉴/271
11.1 引言/271
11.2 产业升级是指什么?/273
11.3 战略产业政策的作用/275
11.4 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验/277
11.5 盘点总结/284
11.6 中国情形仍需改进/287
11.7 结语/300
第十二章 产业升级能否持续/305
12.1 引言/305
12.2 结构转型:四项关键性转变/306
12.3 技术、生产力现状和产品的成熟度/310
12.4 未来挑战/321
12.5 结语/331
第十三章 追求强劲的服务业/336
13.1 引言/336
13.2 文献综述/338
13.3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341
13.4 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对比/343
13.5 结语和对策建议/348
第十四章 应对城市化/352
14.1 引言/352
14.2 城市化进程/352
14.3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政策/355
14.4 低城市化率及其经济影响/357
14.5 城市化的挑战:管理问题/361
14.6 主要政策选择/365
第四部分 社会、人口和环境挑战
第十五章 增强经济增长的包容性/375
15.1 引言/375
15.2 收入不平等:
1978~2013年/377
15.3 为何收入不平等问题影响重大:严重不平等的影响/380
15.4 不平等加剧的原因/382
15.5 应对不平等并使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的政策选择/390
15.6 结语/393
第十六章 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398
16.1 引言/398
16.2 人口发展趋势/401
16.3 劳动力市场变化/404
16.4 劳动人口的政策启示/408
16.5 结语/416
第十七章 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419
17.1 引言/419
17.2 劳动力人力资本亟须提高/420
17.3 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421
17.4 教育和人力资本发展面临的挑战/425
17.5 对教育与人力资本发展的政策建议/435
17.6 结语/438
第十八章 养老与养老保障/441
18.1 引言/441
18.2 养老政策/442
18.3 当前老年保障体系的主要问题/449
18.4 当前养老体系的具体问题/455
18.5 可能产生的影响/465
18.6 结语/467
第十九章 以可持续增长为目标的水资源管理/471
19.1 引言/471
19.2 水资源挑战/472
19.3 水资源使用/475
19.4 政策选项/483
索 引/491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成功推动了经济飞速发展。从1978年开始,中国一直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将农业领域中未充分就业人员转移到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中,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大幅减少了贫困人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长也更加依赖国内消费和投资。此外,中国在教育、卫生和养老等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进步。
然而,经济赶超的高增长不会永远持续。未充分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终究会有枯竭的时候,技术追赶的红利也会减弱。因此,要保持可持续经济发展,就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丰富增长动力来源,并通过创新和技术升级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未能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将面临增长停滞的危险,这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格外相关,因为目前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000美元,已经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差距仍然很大,需要进一步缩小。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侵蚀其低成本的优势,而这正是过去几十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不仅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还要解决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此外,它还要妥善处理日益加剧的不平等现象,因为一旦应对失当,它将可能威胁社会稳定。总的来说,中国需要转换增长模式,即将增长重点从数量转移到质量上来。
因此,为了实现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的决策者正在讨论和实施影响深远的改革,以调整经济结构。在此背景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决定相当振奋人心。这些决定全面而意义深远,其中包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深入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政策描述后,我们意识到这些改革如果取得成功,将一定能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本书是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局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联合研究成果,它深入研究了这些问题,并分析了应对相关问题的政策选项,因此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对于中国经济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发展挑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需的相关政策,本书展开了详细论述,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激发讨论、促进政策创新,以帮助中国和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开辟一条跻身高收入国家的道路。
中尾武彦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
序
本书由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局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出版。本研究由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拨款资助。中国要想保持经济强劲增长,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并成功实现向高收入经济体转型,将面临诸多挑战,而本书正是对此进行了研究。
今天,中国的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基于高投入、高出口、低成本和政府干预的增长模式已经使中国成功地由低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中高收入经济体。但这一模式也产生了一些可能影响未来增长的矛盾。向高收入国家转型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效率,并更加依赖市场力量和创新。不仅本书的作者,而且许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和经济学家,都对中国现有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心存疑虑。诚如近期的政策发展所示,中国的决策者和高层领导也对此忧心忡忡。
本书很大程度上受益于2010年和2011年在北京举办的两场研讨会。2012年10月亚行出版了一本综合报告——《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该报告就是根据这两场研讨会上陈述讨论的背景文章汇编而成。
2012年和2013年,本书作者修订并更新了背景文章,以反映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其中包括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所提到的改革内容。他们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行的和有现实意义的政策意见。本书将修订版文章收录在一册之中。
部分介绍经济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政府可考虑的政策选项。第二部分从中国和全球视野分析了改革和再平衡。这一部分探讨了中国的经验、东亚成功转型的案例,以及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部分讨论了宏观经济和结构性挑战,主要关注财政金融政策、公共财政、工业和服务业升级及城镇化等方面。第四部分分析了社会、人口和环境等方面,主要论述了收入差距、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和水资源等问题。
我们要感谢本书各位作者,感谢参与研讨并提供意见和见解的各位专家和亚洲开发银行职员,他们包括Athar
Hussain、Maria Socorro Bautista、Biswa Nath Bhattacharyay、Yang Du、Michael Han、Don
Hanna、Dong He、Jianwu He、Liping He、Paul Heytens、Dayuan Hu、Nicholas Lardy、Jong-Wha
Lee、Shantong Li、Xin Li、Tun Lin、Minquan Liu、Yolanda Fernandez Lommen、Mai Lu、Ming
Lu、Donghyun Park、Dwight Perkins、Yan Shen、Hyun Son、Min Tang、Geng Xiao、Ping
Yan、Linda Yueh、Fan Zhai、Bin Zhang、Liqing Zhang、Ling Zhu和Ji Zou。我们还要感谢Fan
Zhai和Wen Jianwu在结构变化建模中的支持,感谢Damaris
Yarcia对长期增长的预测。我们还要感谢两位亚洲开发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李钟和先生与李昌庸先生,他们分别启动了本项研究,并支持本研究的完成。还要感谢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对本项目的支持。
原稿从Alastair
McIndoe和Eric Van Zant的编辑中也获益良多。亚洲开发银行Lani Garnace、Anneli Lagman-Martin和Lilibeth
Poot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和管理支持。本书观点仅代表本书作者个人立场,不一定代表亚洲开发银行及其董事会或他们所代表政府的观点。
庄巨忠
保罗·范登堡
黄益平
评论
还没有评论。